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治疗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
1
作者 肖云 蔡雪虹 +1 位作者 高晓唯 蒋国安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评价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治疗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 2 0只眼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PVRB- C1 者施行环扎、硅海绵与硅胶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轻度冷凝术后辅以氪激光光凝 ,出院观察 6个月 ,随访其视力... 目的 评价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治疗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 2 0只眼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PVRB- C1 者施行环扎、硅海绵与硅胶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轻度冷凝术后辅以氪激光光凝 ,出院观察 6个月 ,随访其视力、视网膜复位、PVR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对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 PVRB- C1 者疗效、视力有明显提高。未发生 1例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 (玻体璃切割 2只眼除外 ) ,及前部缺血、眼外肌麻痹、硅胶海绵外露。结论 巩膜环扎、硅海绵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眼内气体填充、轻度视网膜冷凝 ,缓解玻璃体牵拉、封闭裂孔 ,减轻或扭转眼 PVR进程 ,减少了术后复发 ,避免了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发生一些并发症 ,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扣带术 气体填充 视网膜裂孔 赤道部裂孔 手术方法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嘉丽 赵云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索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5-01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2眼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同意下按是否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分为未抛光组及抛光组各56例56眼,术式均为... 目的:探索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5-01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2眼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同意下按是否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分为未抛光组及抛光组各56例56眼,术式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8mo,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和16.1%,抛光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抛光组术后各时段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屈光状态、裸眼视力与未抛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可显著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光 前囊膜 赤道部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赤道部严重纤维血管增生的PDR玻璃体切割术
3
作者 刘红 《医学信息》 1996年第4期21-21,共1页
伴有赤道部严重纤维血管增生的PDR玻璃体切割术[英]/HanDP…Am JOPhthalmol.-1995;119(5).-563~569目的  作者对一组少见的严重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综合征进行了外... 伴有赤道部严重纤维血管增生的PDR玻璃体切割术[英]/HanDP…Am JOPhthalmol.-1995;119(5).-563~569目的  作者对一组少见的严重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综合征进行了外科手术和视力结果的研究。方法  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纤维血管增生 赤道部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切除术 周边视网膜 巩膜扣带术 视力结果 持续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合并赤道部葡萄肿
4
作者 Robe.,DM 钟一声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1996年第4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赤道部葡萄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时序性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霍德民 郑吉龙 +3 位作者 郎宇博 章彪 温洪洋 刘夏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分析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时序性变化规律的可行性,为利用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提供一种补充手段。方法建立兔空气栓塞死亡模型。在22±1℃、30%相对湿度室内,于兔死后...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分析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时序性变化规律的可行性,为利用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提供一种补充手段。方法建立兔空气栓塞死亡模型。在22±1℃、30%相对湿度室内,于兔死后96 h内每隔6 h分离晶状体,应用智能手机结合简易光源装置采集晶状体赤道部图像,基于Matlab软件设计相关程序代码,分割赤道部图像并提取赤道部边缘周长、面积及圆形度3项形状特征数值,建立PMI推断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兔死后96 h内,晶状体赤道部边缘周长、面积随PM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圆形度随PMI呈线性上升趋势。建立的3项参数与PMI的线性回归模型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利用圆形度推断PMI的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R^(2)=0.925)。结论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变化呈一定时间规律性。研究建立的晶状体赤道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及指标为客观、量化推断PMI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晶状体赤道部 形状特征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 死亡时间
原文传递
63例后极部磁性异物摘出
6
作者 张怀宝 冯克孝 +1 位作者 王文华 尚清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461-462,共2页
兹将我院1978年至1992年进行的63例后极部磁性异物摘出的病例进行整理,作一粗浅分析讨论,请同道指正。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978~1992年15年间,我院共收治眼内异物908例。
关键词 磁性异物 后极 眼球后极 屈光间质混浊 睫状体平坦 眼外肌 赤道部 前房积血 低眼压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早剥引起的DIC及其眼部并发症
7
作者 施爱群 孙心铨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04-104,共1页
患者30岁,孕40周,因突发性阴道出血、头晕、视力障碍而急诊。血压正常,Hb8.3g/dl,PT 15.4",Pt104×10<sup>9</sup>I<sup>-1</sup>,纤维蛋白原浓度120mg/m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00mg/ml。根据临床及超声波... 患者30岁,孕40周,因突发性阴道出血、头晕、视力障碍而急诊。血压正常,Hb8.3g/dl,PT 15.4",Pt104×10<sup>9</sup>I<sup>-1</sup>,纤维蛋白原浓度120mg/m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00mg/ml。根据临床及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胎盘早剥,剖宫产术取出死胎、胎盘及胎盘后大血凝块。术后即刻Hb7.3g/dl,Pt63×10<sup>9</sup>I<sup>-1</sup>,纤维蛋白原61mg/dl,PT 16"尿量急剧减少,尿中出现管型及蛋白,CRE141mol/l。经治疗,术后第4日肾功能及凝血参数恢复正常。眼部所见:手术12小时后,视力眼前指数、双眼外观正常,前节及玻璃体清,双眼后极至赤道部浆液性球形视网膜脱离,无裂孔及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早剥 DIC 球形视网膜脱离 眼前指数 赤道部 超声波检查 剖宫产术 并发症 血凝块 脉络膜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x线联合定位摘取眶尖部汽枪子弹
8
作者 李勇 白广一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476-477,共2页
患者,男,15岁。右眼因汽枪子弹伤10小时入院。右0.8;左1.2;眼压,Tn(双)。左眼睑内眼角上方0.7cm处可见0.5×0.5cm圆型裂孔,眼睑肿胀,瞳孔5mm晶体透明,鼻侧赤道部视网膜有1.5个PD出血灶.X线片提示:有0.6×0.5cm金属异物深达眶后... 患者,男,15岁。右眼因汽枪子弹伤10小时入院。右0.8;左1.2;眼压,Tn(双)。左眼睑内眼角上方0.7cm处可见0.5×0.5cm圆型裂孔,眼睑肿胀,瞳孔5mm晶体透明,鼻侧赤道部视网膜有1.5个PD出血灶.X线片提示:有0.6×0.5cm金属异物深达眶后壁1.0cm处。疑诊右侧蝶窦内异物,CT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尖 CT 金属异物 联合定位 赤道部 弹伤 眶外侧缘 出血灶 眶骨 进针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强下微波工作人员眼部情况的调查(摘要)
9
作者 张淑晶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469-469,共1页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在现代通讯,广播和电视中的广泛应用。其对人体的影响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眼的晶体是对辐射最敏感的组织之一。
关键词 情况 微波站 后囊 统计学分析 赤道部 盘状 后极 监测点 代谢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睫状体平部切口摘除外伤性白内障的体会(摘要)
10
作者 孟庆雍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427-427,共1页
我院于1990年9月至1991年5月未经选择地经睫状体平部摘除外伤性白内障25例,现对记录完整的20例报告如下: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6~48岁,切除距外伤时间10天~12年。
关键词 外伤性白内障 外伤时间 晶体囊袋 玻璃体切除器 巩膜刀 后囊 截囊针 赤道部 前囊 眼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achar视调节理论的有限元仿真研究
11
作者 李晓萌 王柯皓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8-438,共1页
目的人眼的视调节是睫状肌收缩/舒张带动悬韧带拉伸晶状体,使其发生形变而调节视力的过程。悬韧带一般被分为前部、赤道部及后部三组,它们对晶状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90年代提出的Schachar理论认为,在正向视调节过程中,赤道部悬韧带张... 目的人眼的视调节是睫状肌收缩/舒张带动悬韧带拉伸晶状体,使其发生形变而调节视力的过程。悬韧带一般被分为前部、赤道部及后部三组,它们对晶状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90年代提出的Schachar理论认为,在正向视调节过程中,赤道部悬韧带张紧,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这与19世纪提出的经典Helmholtz理论相左。拟结合临床参数对Schachar理论进行探究。方法建立20岁人眼晶状体及三组悬韧带的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分两个载荷步模拟由非调节态至调节态的调节过程:非调节态中,前后部悬韧带上的拉力由0.03125 m N递减至0N,赤道部悬韧带的拉力从0.03125 m N递增至0.0625 m N。调节态中,抑制前后部悬韧带单元或使二者拉力保持为0N,赤道部悬韧带的拉力由0.0625 m N继续递增至0.03 N。基于晶体前、后表面距中心光轴0.5 mm内的曲率及晶体厚度变化计算中心光焦度的变化。结果视调节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与赤道直径增大,中心表面曲率增大,外周表面曲率减小,前表面曲率增量大于后表面,这与临床眼部超声的视调节影像一致。晶体的中心光焦度先递增后趋于平缓,且抑制前、后部悬韧带单元的模型中心光焦度有0.63D的增量。表明调节态时前、后部悬韧带的松弛更符合真实视调节过程。结论本研究依据Schachar理论的描述,对比评估了不同悬韧带作用下晶体形态和中心光焦度变化,表明赤道部悬韧带与前、后部悬韧带受力不同时,调节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韧带 赤道部 表面曲率 韧带松弛 临床参数 光焦度 调节幅度 晶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对晶状体的力作用分析
12
作者 王柯皓 蒲玙甜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3-593,共1页
目的视调节过程中睫状肌收缩引起悬韧带上张力改变,使晶状体形变。这一过程调节眼球屈光力使位于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由于成像手段的限制,对悬韧带引起晶状体形变的机制尚无准确的理解,存在多种对立的视调节理论... 目的视调节过程中睫状肌收缩引起悬韧带上张力改变,使晶状体形变。这一过程调节眼球屈光力使位于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由于成像手段的限制,对悬韧带引起晶状体形变的机制尚无准确的理解,存在多种对立的视调节理论。本研究拟通过仿真手段探究这一问题。方法构建了3~60岁间多个全眼球模型,包含眼球壁、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及前、赤道、后、玻璃体小带和平坦部小带5组悬韧带。为准确模拟正向视调节过程,开发了针对晶状体的预应力方法,模拟了其从承担张力的扁平状态恢复至松弛的偏球形状态。使用晶状体形变过程中的形变参数构建了光线追迹模型得到眼球屈光力变化。结果进入调节态后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厚度、赤道半径均增大,前表面曲率变化幅度最大;5组悬韧带中,前部悬韧带和赤道部悬韧带上张力较大,玻璃体小带上张力最小。在不同年龄的模型中,同一悬韧带上张力大小无显著性差异,5组悬韧带上的张力分配呈相似的分布。30岁模型屈光力变化量约是50岁模型的4倍。结论不同组悬韧带在正向视调节过程中承担不同大小的张力,悬韧带张力的大小及分布情况不随年龄增加而变化,表明调节力下降主要与晶状体本身形状及材料参数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韧带 屈光力 眼球壁 赤道部 调节力 表面曲率 玻璃体 形变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张力分配对晶状体囊膜形态影响的仿真研究
13
作者 蒲玙甜 王柯皓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1-661,共1页
目的调节是人眼调节视力的过程,现有的调节理论对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张力分配的解释存在分歧,由于成像技术的限制,尚无法验证其准确性。在接受囊外摘除术的眼睛中,不同的悬韧带张力分配对囊膜形态有较大影响且容易被在体观测。本研究结合... 目的调节是人眼调节视力的过程,现有的调节理论对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张力分配的解释存在分歧,由于成像技术的限制,尚无法验证其准确性。在接受囊外摘除术的眼睛中,不同的悬韧带张力分配对囊膜形态有较大影响且容易被在体观测。本研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与眼部超声显微成像,探究悬韧带张力分配对无晶体基质囊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接受囊外摘除术后的一系列囊膜有限元模型,设定前囊环切口直径在1.5~6.5 mm之间。模型受前部(AZ)、赤道部(EZ)和后部悬韧带(PZ)的共同作用。设定总悬韧带张力为0.75 m N时为非调节态,模拟两种调节过程中的悬韧带张力分配:(1)EZ上的力逐渐增大至30 m N,AZ和PZ上的合力减小至0 m N;(2)所有悬韧带上的力都减小至0 m N。分析不同悬韧带张力分配下囊膜的形态变化。结果当EZ上的力随着其他悬韧带合力的减小而增加时,后囊表现出向后弯曲,这与恒河猴的超声在体成像结果一致。后囊向后弯曲的程度与前囊切口大小及EZ张力大小呈正相关。当所有悬韧带张力都减小时,囊膜形变方向与在体观测结果相反。结论赤道悬韧带对调节态下的囊膜形态有主要影响,调节态下仅赤道悬韧带紧张的模式与真实情况更加接近,这与Schachar理论的描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外摘除术 悬韧带 赤道部 后囊 前囊 晶状体囊膜 形变方向 调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对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快速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14
作者 闫玲玲 武策 +5 位作者 刘晓娜 张杰 姜志鑫 高志鹏 李晓娜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6-436,共1页
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 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in)、21%或95%氧气快速交联组(9 m W/cm^(2)、10 min;30 m W/cm^(2)、3~8 min)及对照组。采用单轴拉伸实验检测离体巩膜组织(赤道部和后极部)的弹性模量来评价交联效果。选择交联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案进行在体交联,采用视网膜电图和TUNEL染色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离体交联组的巩膜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联后赤道部巩膜的弹性模量提高幅度大于后极部。95%氧气快速交联30 m W/cm^(2)、3 min组在较短时间表现出优异的交联效果,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88倍,与21%氧气3 m W/cm^(2)、30 min交联效果相似,且在体视网膜电生理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交联后眼后壁组织细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结论快速交联过程中提高氧气浓度在增强交联效果的同时可缩短交联时间,且不会对视网膜电生理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SXL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EL染色 后极 新西兰大白兔 赤道部 视网膜电图 照射强度 照射时间 核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永进 吴苏娣 +1 位作者 樊小力 宋新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去负荷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5组,即后肢去负荷7 d组1、4 d组、21 d组、28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分离单一肌梭,采用快速的... 目的观察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去负荷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5组,即后肢去负荷7 d组1、4 d组、21 d组、28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分离单一肌梭,采用快速的银染方法,光镜下对肌梭的形态及其神经末梢进行观察并拍照。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形态完整,包囊光滑,边缘清晰,赤道部和两极部神经末梢清晰完整,梭内肌横纹亦清晰可见;后肢去负荷7 d后肌梭神经末梢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后肢去负荷14 d后肌梭赤道部神经纤维淡染,末梢出现轻微的溶解,断裂;后肢去负荷21 d后肌梭内神经末梢密度明显减少,肌梭赤道部神经纤维断裂,溶解;后肢去负荷28 d后肌梭神经末梢呈严重的退行性改变,出现断裂,迂曲。结论后肢去负荷可引起肌梭赤道部与极部神经末梢的退行性改变,且随去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去负荷 比目鱼肌 肌梭赤道部 肌梭两极 神经末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气液交换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闫爱民 陈凤华 彭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观察在经赤道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手术中,进行两次气液交换的手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09收治的74例74眼经赤道部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广角镜下行标准三通道23G玻璃体切除手术,随机选取37例37眼... 目的:观察在经赤道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手术中,进行两次气液交换的手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09收治的74例74眼经赤道部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广角镜下行标准三通道23G玻璃体切除手术,随机选取37例37眼进行单次气液交换,37例37眼进行两次气液交换,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wk,1、3mo视网膜复位成功率。结果:两次气液交换组术中手术并发症几率小于单次气液交换组,术后1wk、1mo两次气液交换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次气液交换操作简单,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术中避免单次气液交换引流不完全需在后极部或周边部视网膜造孔引流,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交换 赤道部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科漏诊眼内异物一例
17
作者 申长新 宋新婷 +3 位作者 高艳霞 沈玲 许晓平 赵桂花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339-339,共1页
患者,男,农民,19岁,住院号:90477,1992年5月1日,因持铁锤敲钢轴时似有异物进入右眼1天,来我院就诊。自觉右眼流泪,继之视力下降。检查:右眼视力0.3。裂隙灯检查:角膜颞侧近瞳孔缘有约1×3mm^2大痕迹,对应虹膜有约2×3mm^2大缺痕... 患者,男,农民,19岁,住院号:90477,1992年5月1日,因持铁锤敲钢轴时似有异物进入右眼1天,来我院就诊。自觉右眼流泪,继之视力下降。检查:右眼视力0.3。裂隙灯检查:角膜颞侧近瞳孔缘有约1×3mm^2大痕迹,对应虹膜有约2×3mm^2大缺痕.眼眶部正、侧位X片报告:眶部无异物。患者认为:眼内无异物,便不告而别。持续4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异物 右眼视力 裂隙灯检查 眼眶 瞳孔缘 不告而别 后囊混浊 赤道部 眼位 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18
作者 乐琦骅 卢奕 蒋秀丽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17-219,T00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利用组织块贴片法,对人晶状体的前囊膜和赤道部囊膜进行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组织块贴壁48~72h后可见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从组织块边缘长出,具有上...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利用组织块贴片法,对人晶状体的前囊膜和赤道部囊膜进行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组织块贴壁48~72h后可见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从组织块边缘长出,具有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10~15d后融合。在体外细胞可传五代,但第三代以后细胞表型向成纤维细胞转化。SABC法染色结果细胞胞浆内α-晶状体蛋白染色阳性。结论成功地建立起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可用于后囊膜混浊发病机理和药物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晶状体 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前囊膜 赤道部囊膜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球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绘图重现
19
作者 朱豫 张效房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97-299,共3页
本文根据以往眼球解剖研究数据资料,将眼球由生态模式抽象为动态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绘图仪将数学模型再现为平面几何图形,获得初步成功,现报告如下。一、眼球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 眼球形态模式Duke-Elder介绍了解国外公认并在... 本文根据以往眼球解剖研究数据资料,将眼球由生态模式抽象为动态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绘图仪将数学模型再现为平面几何图形,获得初步成功,现报告如下。一、眼球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 眼球形态模式Duke-Elder介绍了解国外公认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二种形式模式:一是外接圆模式,此模式认为赤道后巩膜曲率一致,而赤道前巩膜较扁平,角膜由前巩膜孔处以较大曲率向前凸起。如以后部巩膜曲率半径成圆,则角膜的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数学模型 赤道部 解剖研究 曲率半径 晶状体位置 生态模式 计算机绘图 前房深度 轴长 晶体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20
作者 石一宁 王煊 史虹 《临床眼科杂志》 1993年第2期95-96,共2页
玻璃体切除术的发展使以往认为无法治愈的玻璃体病变开创了有效的疗法。自1989年我们采用美国MVSXX型玻璃体切除机开展全玻璃体切除术以来,收治了210例各种玻璃体病变患者,其中84%效果显著,恢复了有用视力,其余16%在术后一月内又发生... 玻璃体切除术的发展使以往认为无法治愈的玻璃体病变开创了有效的疗法。自1989年我们采用美国MVSXX型玻璃体切除机开展全玻璃体切除术以来,收治了210例各种玻璃体病变患者,其中84%效果显著,恢复了有用视力,其余16%在术后一月内又发生视网膜脱离,既使再次手术亦难复位。为解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这一难题,笔者创用联合手术方法,并获成功,迄今尚未见有文献报导,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 联合手术 玻璃体病 赤道部 增殖性 冷冻术 玻璃体手术 界膜 文献报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