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人眼的视调节是睫状肌收缩/舒张带动悬韧带拉伸晶状体,使其发生形变而调节视力的过程。悬韧带一般被分为前部、赤道部及后部三组,它们对晶状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90年代提出的Schachar理论认为,在正向视调节过程中,赤道部悬韧带张...目的人眼的视调节是睫状肌收缩/舒张带动悬韧带拉伸晶状体,使其发生形变而调节视力的过程。悬韧带一般被分为前部、赤道部及后部三组,它们对晶状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90年代提出的Schachar理论认为,在正向视调节过程中,赤道部悬韧带张紧,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这与19世纪提出的经典Helmholtz理论相左。拟结合临床参数对Schachar理论进行探究。方法建立20岁人眼晶状体及三组悬韧带的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分两个载荷步模拟由非调节态至调节态的调节过程:非调节态中,前后部悬韧带上的拉力由0.03125 m N递减至0N,赤道部悬韧带的拉力从0.03125 m N递增至0.0625 m N。调节态中,抑制前后部悬韧带单元或使二者拉力保持为0N,赤道部悬韧带的拉力由0.0625 m N继续递增至0.03 N。基于晶体前、后表面距中心光轴0.5 mm内的曲率及晶体厚度变化计算中心光焦度的变化。结果视调节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与赤道直径增大,中心表面曲率增大,外周表面曲率减小,前表面曲率增量大于后表面,这与临床眼部超声的视调节影像一致。晶体的中心光焦度先递增后趋于平缓,且抑制前、后部悬韧带单元的模型中心光焦度有0.63D的增量。表明调节态时前、后部悬韧带的松弛更符合真实视调节过程。结论本研究依据Schachar理论的描述,对比评估了不同悬韧带作用下晶体形态和中心光焦度变化,表明赤道部悬韧带与前、后部悬韧带受力不同时,调节幅度增大。展开更多
目的调节是人眼调节视力的过程,现有的调节理论对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张力分配的解释存在分歧,由于成像技术的限制,尚无法验证其准确性。在接受囊外摘除术的眼睛中,不同的悬韧带张力分配对囊膜形态有较大影响且容易被在体观测。本研究结合...目的调节是人眼调节视力的过程,现有的调节理论对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张力分配的解释存在分歧,由于成像技术的限制,尚无法验证其准确性。在接受囊外摘除术的眼睛中,不同的悬韧带张力分配对囊膜形态有较大影响且容易被在体观测。本研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与眼部超声显微成像,探究悬韧带张力分配对无晶体基质囊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接受囊外摘除术后的一系列囊膜有限元模型,设定前囊环切口直径在1.5~6.5 mm之间。模型受前部(AZ)、赤道部(EZ)和后部悬韧带(PZ)的共同作用。设定总悬韧带张力为0.75 m N时为非调节态,模拟两种调节过程中的悬韧带张力分配:(1)EZ上的力逐渐增大至30 m N,AZ和PZ上的合力减小至0 m N;(2)所有悬韧带上的力都减小至0 m N。分析不同悬韧带张力分配下囊膜的形态变化。结果当EZ上的力随着其他悬韧带合力的减小而增加时,后囊表现出向后弯曲,这与恒河猴的超声在体成像结果一致。后囊向后弯曲的程度与前囊切口大小及EZ张力大小呈正相关。当所有悬韧带张力都减小时,囊膜形变方向与在体观测结果相反。结论赤道悬韧带对调节态下的囊膜形态有主要影响,调节态下仅赤道悬韧带紧张的模式与真实情况更加接近,这与Schachar理论的描述一致。展开更多
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in)、21%或95%氧气快速交联组(9 m W/cm^(2)、10 min;30 m W/cm^(2)、3~8 min)及对照组。采用单轴拉伸实验检测离体巩膜组织(赤道部和后极部)的弹性模量来评价交联效果。选择交联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案进行在体交联,采用视网膜电图和TUNEL染色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离体交联组的巩膜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联后赤道部巩膜的弹性模量提高幅度大于后极部。95%氧气快速交联30 m W/cm^(2)、3 min组在较短时间表现出优异的交联效果,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88倍,与21%氧气3 m W/cm^(2)、30 min交联效果相似,且在体视网膜电生理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交联后眼后壁组织细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结论快速交联过程中提高氧气浓度在增强交联效果的同时可缩短交联时间,且不会对视网膜电生理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SXL方案优化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人眼的视调节是睫状肌收缩/舒张带动悬韧带拉伸晶状体,使其发生形变而调节视力的过程。悬韧带一般被分为前部、赤道部及后部三组,它们对晶状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90年代提出的Schachar理论认为,在正向视调节过程中,赤道部悬韧带张紧,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这与19世纪提出的经典Helmholtz理论相左。拟结合临床参数对Schachar理论进行探究。方法建立20岁人眼晶状体及三组悬韧带的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分两个载荷步模拟由非调节态至调节态的调节过程:非调节态中,前后部悬韧带上的拉力由0.03125 m N递减至0N,赤道部悬韧带的拉力从0.03125 m N递增至0.0625 m N。调节态中,抑制前后部悬韧带单元或使二者拉力保持为0N,赤道部悬韧带的拉力由0.0625 m N继续递增至0.03 N。基于晶体前、后表面距中心光轴0.5 mm内的曲率及晶体厚度变化计算中心光焦度的变化。结果视调节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与赤道直径增大,中心表面曲率增大,外周表面曲率减小,前表面曲率增量大于后表面,这与临床眼部超声的视调节影像一致。晶体的中心光焦度先递增后趋于平缓,且抑制前、后部悬韧带单元的模型中心光焦度有0.63D的增量。表明调节态时前、后部悬韧带的松弛更符合真实视调节过程。结论本研究依据Schachar理论的描述,对比评估了不同悬韧带作用下晶体形态和中心光焦度变化,表明赤道部悬韧带与前、后部悬韧带受力不同时,调节幅度增大。
文摘目的调节是人眼调节视力的过程,现有的调节理论对调节过程中悬韧带张力分配的解释存在分歧,由于成像技术的限制,尚无法验证其准确性。在接受囊外摘除术的眼睛中,不同的悬韧带张力分配对囊膜形态有较大影响且容易被在体观测。本研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与眼部超声显微成像,探究悬韧带张力分配对无晶体基质囊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接受囊外摘除术后的一系列囊膜有限元模型,设定前囊环切口直径在1.5~6.5 mm之间。模型受前部(AZ)、赤道部(EZ)和后部悬韧带(PZ)的共同作用。设定总悬韧带张力为0.75 m N时为非调节态,模拟两种调节过程中的悬韧带张力分配:(1)EZ上的力逐渐增大至30 m N,AZ和PZ上的合力减小至0 m N;(2)所有悬韧带上的力都减小至0 m N。分析不同悬韧带张力分配下囊膜的形态变化。结果当EZ上的力随着其他悬韧带合力的减小而增加时,后囊表现出向后弯曲,这与恒河猴的超声在体成像结果一致。后囊向后弯曲的程度与前囊切口大小及EZ张力大小呈正相关。当所有悬韧带张力都减小时,囊膜形变方向与在体观测结果相反。结论赤道悬韧带对调节态下的囊膜形态有主要影响,调节态下仅赤道悬韧带紧张的模式与真实情况更加接近,这与Schachar理论的描述一致。
文摘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交联术(Scleral Collagen Cross-Linking,SXL)可有效提升巩膜抗变形能力。本文评估了氧气对快速SXL交联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1%氧气常规交联组(照射强度3 m W/cm^(2)、照射时间30 min)、21%或95%氧气快速交联组(9 m W/cm^(2)、10 min;30 m W/cm^(2)、3~8 min)及对照组。采用单轴拉伸实验检测离体巩膜组织(赤道部和后极部)的弹性模量来评价交联效果。选择交联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案进行在体交联,采用视网膜电图和TUNEL染色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离体交联组的巩膜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联后赤道部巩膜的弹性模量提高幅度大于后极部。95%氧气快速交联30 m W/cm^(2)、3 min组在较短时间表现出优异的交联效果,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88倍,与21%氧气3 m W/cm^(2)、30 min交联效果相似,且在体视网膜电生理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交联后眼后壁组织细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结论快速交联过程中提高氧气浓度在增强交联效果的同时可缩短交联时间,且不会对视网膜电生理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SXL方案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