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组织工程经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曦明 罗飞 +4 位作者 曾玲 谢肇 陈庄洪 许建中 李起鸿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评价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材料的细胞毒性,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2003-ISO 10993-5:1999标准,将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分别与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细胞(OS)体外复合培养。倒置相差... 目的:评价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材料的细胞毒性,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2003-ISO 10993-5:1999标准,将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分别与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细胞(OS)体外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行细胞形态学观察;MTT比色法测定1、3、5、7d的MSCs增殖活性;金氏比色法检测OS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培养的MSCs均良好增殖,毒性0~1级;5d后浸提液培养组细胞增殖率优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材料浸提液浓度增加而增加;浸提液培养组OS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实验浓度范围内利于MSCs增殖,不影响OS的成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多聚赖氨酸修饰 脱钙骨基质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赖氨酸修饰胶体金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_1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星奕 叶伟涛 +2 位作者 王成全 吕日琴 孙兆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0-375,共6页
通过建立赖氨酸表面修饰的胶体金体系,构建了一种检测霉变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方法。首先,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Au NPs),然后在所制备的胶体金溶液中加入赖氨酸,制备了赖氨酸修饰的胶体金溶液(Lys-Au NPs)。利用紫外... 通过建立赖氨酸表面修饰的胶体金体系,构建了一种检测霉变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方法。首先,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Au NPs),然后在所制备的胶体金溶液中加入赖氨酸,制备了赖氨酸修饰的胶体金溶液(Lys-Au NPs)。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建立了Lys-AuNPs溶液在725 nm和525 nm处吸光度的比值(A_(725)/A_(525))与AFB_1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AFB_1质量浓度在1~50 ng/mL范围内与A_(725)/A_(525)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为0.996,检出限为0.2 ng/mL。花生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范围是85%~11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花生中AFB_1质量浓度进行验证,AFB_1质量浓度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865 1 ng/mL,相关系数为0.996 1。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可运用于霉变花生中AFB_1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黄曲霉毒素B1 胶体金 赖氨酸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修饰硅胶颗粒担载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金祥 张馨月 任航 《德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0-33,共4页
在预先填充了5μm硅胶颗粒的150μm内径的石英毛细管内,采用原位聚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的方法制备了多孔整体连续床,再用L-赖氨酸衍生化,得到一种可带两性电荷、具备多种分离机理的有机与无机混合型毛细管液相... 在预先填充了5μm硅胶颗粒的150μm内径的石英毛细管内,采用原位聚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的方法制备了多孔整体连续床,再用L-赖氨酸衍生化,得到一种可带两性电荷、具备多种分离机理的有机与无机混合型毛细管液相色谱整体柱.依据扫描电镜图和压力对流速关系曲线确定了整体柱的最佳制备条件,考察了整体柱的渗透性、机械稳定性、溶胀行为和亲水性,并利用离子交换机理分离了一组无机阴离子,利用亲水作用和离子交换混合机理分离了一组核苷酸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修饰 硅胶颗粒担载 整体柱 毛细管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相关长链非编码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
作者 胡震 祁玉忠 +3 位作者 赵绍基 王光熙 孙开宇 吴文辉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目的 探索胃癌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4 on histone H3,H3K4me3)修饰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特征,构建相关预后模型并预测胃癌免疫治疗疗效。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 目的 探索胃癌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4 on histone H3,H3K4me3)修饰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特征,构建相关预后模型并预测胃癌免疫治疗疗效。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胃癌相关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对应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构建H3K4me3相关调节因子基因与LncRNA的共表达网络识别H3K4me3修饰相关LncRNA,并将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37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胃癌患者样本(整体组)按1:1随机抽样划分为训练组(n=185)和验证组(n=185)。随后基于单因素Cox回归、Lasoo回归分析构建H3K4me3相关LncRNA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被用于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风险评分等临床指标的预后预测价值。结合风险评分、年龄和肿瘤TNM分期构建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与校准图被用于评估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借助共识聚类识别异质性聚类亚群并进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结果 基于共表达网络关系识别了14个具有预后价值的H3K4me3相关LncRNA并构建了相关风险模型及评价体系。根据训练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获得的中位风险评分将训练组、验证组和整体组胃癌患者划分为高、低风险,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风险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要优于高风险患者(P<0.05)。此外,该模型在训练组中预测胃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08、0.730、0.770,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690、0.648、0.713,而在整体组中分别为0.697、0.670、0.7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于H3K4me3相关LncRNA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是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构建的列线图预测胃癌患者1、2、3年总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27、0.780、0.717,且其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相接近。基于共识聚类算法进一步识别了2种具有异质性免疫特征的H3K4me3-LncRNA亚群,其中亚组Ⅱ具有更高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和更强的免疫应答潜力,并对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显示出更高的药物敏感性,而亚组Ⅰ则可能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H3K4me3-LncRNA风险评分模型以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并揭示了其异质性微观特征及在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方面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蛋白H3第4位的三甲基化修饰 组蛋白修饰 长链非编码RNA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抗坏血酸存在下用L_赖氨酸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多巴胺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燕生 陈静 +1 位作者 许兵 邵会波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56-660,共5页
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制备了L-赖氨酸单分子层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L-赖氨酸单分子层修饰玻碳电极不仅能改善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电化学行为,而且能将多巴胺和抗坏血酸二者在裸电... 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制备了L-赖氨酸单分子层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L-赖氨酸单分子层修饰玻碳电极不仅能改善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电化学行为,而且能将多巴胺和抗坏血酸二者在裸电极上的完全重叠的单氧化峰分开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氧化峰,循环伏安(CV)图上峰间距为507mV,差分脉冲伏安(DPV)图上峰间距为460mV,由此可实现在AA的共存下对样品中的DA进行选择性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广赖氨酸修饰电极 多巴胺 抗坏血 循环伏安 差分脉冲伏安
原文传递
组蛋白赖氨酸修饰相关蛋白的鉴定研究
6
作者 毕文静 张锴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2-27,共6页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Histon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HPTMs)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组蛋白赖氨酸修饰在调控酶的作用下动态变化,一方面改变了组蛋白与DNA的作用关系,一方面招募结合蛋白(readers),进而调控基因转...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Histon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HPTMs)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组蛋白赖氨酸修饰在调控酶的作用下动态变化,一方面改变了组蛋白与DNA的作用关系,一方面招募结合蛋白(readers),进而调控基因转录。这些组蛋白赖氨酸修饰相关蛋白蕴含着重要的生物学信息,它们的鉴定是理解其功能,解析表观遗传机制的关键。本文就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评述了组蛋白赖氨酸修饰相关蛋白的分析方法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赖氨酸修饰 表观遗传学 蛋白质组学 质谱
原文传递
遗传密码子拓展技术在赖氨酸酰化修饰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孔影 叶慧 +1 位作者 邵畅 郝海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9-526,共8页
赖氨酸酰化修饰在细胞中普遍存在,控制着蛋白质的多种功能;然而,在活细胞中进行特定位点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存在困难。近年来发展的遗传密码子拓展(genetic code expansion,GCE)技术通过正交的氨酰基-tRNA合成酶/tRNA能够在活... 赖氨酸酰化修饰在细胞中普遍存在,控制着蛋白质的多种功能;然而,在活细胞中进行特定位点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存在困难。近年来发展的遗传密码子拓展(genetic code expansion,GCE)技术通过正交的氨酰基-tRNA合成酶/tRNA能够在活细胞内定向插入与天然酰化修饰结构一致的非天然氨基酸(unnatural amino acids,UAAs),实现在精准引入酰化修饰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此外,GCE技术还能定点引入无法被去酰化酶识别的模拟酰化修饰的UAAs,从而提高目的蛋白赖氨酸酰化修饰产物的稳定性。在目的蛋白特定位点插入“光交联”型UAA则被用于阐明酰化修饰蛋白的互作蛋白质组。根据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酰化修饰分类,分别阐述了GCE技术结合上述3类UAAs的新颖设计,及其在研究蛋白酰化修饰对目的蛋白的活性、稳定性、细胞定位、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GCE技术在蛋白质酰化修饰研究中的局限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天然 酰化修饰 遗传密码子拓展技术 蛋白组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玻璃表面修饰方法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华 韩金祥 +3 位作者 高雪芹 李钿 黄海燕 潘继红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8-420,共3页
目的探讨用于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5种不同修饰方法的玻片对蛋白质的固定能力,通过对荧光信号强度的大小以及蛋白芯片检测的灵敏度的比较确定一种蛋白质固定效果好、信噪比高的玻片。方法将系列稀释的人IgG分别点在5种不同修饰方法[包括... 目的探讨用于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5种不同修饰方法的玻片对蛋白质的固定能力,通过对荧光信号强度的大小以及蛋白芯片检测的灵敏度的比较确定一种蛋白质固定效果好、信噪比高的玻片。方法将系列稀释的人IgG分别点在5种不同修饰方法[包括氨基、多聚赖氨酸、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ES)、醛基-磷酸盐缓冲液、醛基-H2O]修饰的玻片上制备蛋白质微阵列,比较不同玻片修饰方法荧光信号强度的大小以及蛋白芯片检测的灵敏度。结果5种玻片中APES修饰的玻片蛋白质固定效果最好,信噪比最高。结论APES修饰的玻片比较适合制备蛋白质微阵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微阵列 修饰 醛基修饰 多聚赖氨酸修饰 3-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抗原微阵列中玻片修饰方法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毅 韩金祥 +1 位作者 朱波 黄海燕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建立检测细菌抗原的微阵列技术,并对4种玻片修饰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玻片分别用多聚赖氨酸、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ES)、戊二醛-PBS、戊二醛-H2O进行修饰,以大肠埃希菌为抗原,检测4种修饰玻片对抗原的固定效率;并以IgG、IgM... 目的建立检测细菌抗原的微阵列技术,并对4种玻片修饰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玻片分别用多聚赖氨酸、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ES)、戊二醛-PBS、戊二醛-H2O进行修饰,以大肠埃希菌为抗原,检测4种修饰玻片对抗原的固定效率;并以IgG、IgM为抗原,比较IgG和IgM抗体检测的灵敏度。结果4种修饰方法中赖氨酸修饰玻片对细菌抗原的固定效果较好,变异系数最小。结论赖氨酸修饰玻片法适合制备细菌抗原微阵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微阵列 赖氨酸修饰 修饰 醛基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伟哲 王洪岩 杜海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5-1025,共11页
非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的甲基化修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甲基化修饰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其他修饰之间的交互作用(crosstalk)复杂但精细地调控了基因表达、蛋白质活性及... 非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的甲基化修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甲基化修饰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其他修饰之间的交互作用(crosstalk)复杂但精细地调控了基因表达、蛋白质活性及稳定性、DNA复制及基因组稳定性、RNA加工等多种功能.本文将对非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近些年来已报道的甲基化修饰酶、修饰位点及这些位点的生物学功能,并将特别阐述不同蛋白质修饰之间的交互作用,概述鉴定非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组蛋白 甲基化修饰 甲基化修饰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基因rs5370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达 黄志萍 +7 位作者 冯清春 胡少敏 曹桂芬 王兴文 吴碧莹 吴恳 苏春妮 孙悦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6887-6888,共2页
目的研究内皮素(ET)-1基因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海南省老年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对照156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napshot方法测定rs5370基因多态性。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 目的研究内皮素(ET)-1基因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海南省老年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对照156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napshot方法测定rs5370基因多态性。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均可检测出三种基因型GG、GT、TT,三种基因型在实验组中的分布频率为79例(52.7%)、54例(36%)、17例(11.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121例(68%)、47例(26.4%)、10例(5.6%),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等位基因G和T在实验组的分布频率为212例(70.7%)、88例(29.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289例(81.2%)、67例(18.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脑梗死存在显著关联性,基因型GG可能是脑梗死保护因素,而等位基因T可能是海南汉族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内皮素 单核苷多态性 赖氨酸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脑膜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含欢 霍真 +8 位作者 王倩 尼玛卓玛 多布啦 魏倩 达珍 王寒 郭平平 廖瑞倩 次仁曲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1-627,共7页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藏族人群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情况,旨在提高对脑膜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病理存档的116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病例均进行组蛋白H3第27...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藏族人群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情况,旨在提高对脑膜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病理存档的116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病例均进行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黏蛋白4(MUC4)、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孕激素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P53、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染色结果评估。结果 共116例脑膜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0∶2.6,年龄4~73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影像学检查显示114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108例位于颅内、8例位于椎管;肿瘤最大径0.3~10.0 cm,平均(5.7±2.2) cm。显微镜下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方面:111例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53例)、脑膜上皮细胞型(20例)、过渡型(24例)和砂砾体型(10例)多见;4例为WHOⅡ级(3例为非典型脑膜瘤、1例为透明细胞型);1例为WHOⅢ级(乳头型)。免疫组织化学方面:9例(9/116,7.8%)H3K27me3表达缺失,64例(64/116,55.2%)MUC4阳性,101例(101/116,87.1%)SSTR2阳性。80例有随访结果,71例无复发、9例复发。结论 脑膜瘤是西藏地区病理存档资料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中年女性患者多见,颅内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大脑凸面占位为主。WHOⅠ级的纤维型脑膜瘤最多见,WHOⅡ和Ⅲ级的脑膜瘤少见。MUC4在脑膜上皮细胞型和过渡型脑膜瘤中表达率较高,在纤维型中表达率偏低;H3K27me3表达缺失可能与预后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藏族人群 脑膜瘤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组蛋白H3第27位的三甲基化修饰 黏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弧菌AphB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乙酰化验证
13
作者 万明月 范晨龙 丁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0-1255,共6页
【目的】研究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蛋白是否存在乙酰化修饰,为进一步研究乙酰化修饰对该蛋白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HY9901 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为对象,根据GenBank上溶藻弧菌aphB序列(No.W... 【目的】研究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蛋白是否存在乙酰化修饰,为进一步研究乙酰化修饰对该蛋白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HY9901 LysR家族转录因子AphB为对象,根据GenBank上溶藻弧菌aphB序列(No.WP_005380599.1)设计引物,采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异源诱导表达,设置时间、温度和IPTG浓度梯度优化表达条件,最后纯化AphB蛋白,通过抗乙酰赖氨酸特异性抗体验证AphB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程度。【结果】aphB全长约876 bp,37℃时菌液加入0.1 mmol·L^(-1)的IPTG诱导6 h后,AphB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纯化后的蛋白大小为37.3 kD,AphB自身存在乙酰化修饰位点,但其乙酰化程度在体外不受脱乙酰酶CobB的调控。【结论】初步证明了AphB蛋白是一种乙酰化蛋白且在体外不能被脱乙酰酶CobB脱乙酰化,研究结论丰富了原核生物弧菌中乙酰化修饰的相关理论,为溶藻弧菌毒力基因aphB的翻译后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AphB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乙酰化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MARCH作用靶点在假病毒产率提升中的应用
14
作者 井汇源 段二珍 赵攀登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5-61,共7页
抗病毒药物、中和抗体和预防性疫苗是应对新发、再发高致病性和高感染性病毒(如新冠病毒)最有效的策略。然而,涉及上述活病毒的实验操作必须在包含生物安全3级和4级设施的实验室中开展。为了便于评估上述抗病毒制品,研究者开发了基于人... 抗病毒药物、中和抗体和预防性疫苗是应对新发、再发高致病性和高感染性病毒(如新冠病毒)最有效的策略。然而,涉及上述活病毒的实验操作必须在包含生物安全3级和4级设施的实验室中开展。为了便于评估上述抗病毒制品,研究者开发了基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骨架的假病毒包装系统。该系统同时包含靶标病毒的囊膜蛋白表达质粒,使包装好的假病毒具备与野生型病毒相似的受体吸附和膜融合功能。鉴于此,在特定的包装系统中,囊膜蛋白的包装过程对假病毒产率和感染性影响巨大。研究发现膜相关泛素连接酶家族蛋白(membrane-associated RING-CH,MARCH)能够降解病毒囊膜蛋白,下调假病毒产率和感染性。讨论了囊膜蛋白胞内域赖氨酸修饰对假病毒产率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囊膜蛋白表达量和加工成熟效率,促进抗病毒药物研发、抗体筛选、疫苗创制和病毒受体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病毒 包装系统 囊膜蛋白 赖氨酸修饰
原文传递
职业性铝接触工人认知功能与H3K4me3和BDNF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仇恒英 任佩 +3 位作者 李瑞 张勤丽 路小婷 牛侨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00-904,共5页
目的探讨职业性铝接触对工人认知功能影响及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4位点三甲基化修饰(H3K4me3)、血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山西某铝厂235例男性工人... 目的探讨职业性铝接触对工人认知功能影响及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4位点三甲基化修饰(H3K4me3)、血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山西某铝厂235例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CDT)、数字广度测验[DST,包括正序测试(DSFT)和倒序测试(DSBT)]、物体记忆测验(FOME)、言语流畅性测验(VFT)等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铝含量,以血铝水平的肘(P25,P75)分为低、中、高血铝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3K4me3水平和血浆BDNF蛋白水平。结果工人血铝水平M(P25,P75)为134.36(100.14,178.96)μg/L。高血铝组工人MMSE、DSFF、DSBT、DST平均得分分别为27.98±1.53、9.19±2.00、6.08±1.63、15.27±3.11,均低于低血铝组(28.83±1.25、10.64±2.87、7.19±3.07、17.81±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血铅组工人的CDT、FOME、VFT平均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铝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3K4me3水平为(18.45±9.81)ng/μg Pro、血浆BDNF蛋白水平为(26.07±10.18)ng/ml,均分别低于低血铝组[(23.76±9.89)ng/μg Pro、(31.66±9.2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3K4me3、BDNF、MMSE、DSFT和DST与血铝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rs=-0.307、-0.214、-0.252、-0.197和-0.181,均P〈0.01)。结论长期职业性铝接触可能引起认知功能改变,并伴随外周血淋巴细胞H3K4me3水平和血浆BDNF蛋白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认知 组蛋白H3残基4位点三甲基化修饰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