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中后期基层赋役改革的横向互动——以湖南为例
1
作者 叶再兴 黄子萌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1期78-81,共4页
明代中后期湖南基层赋役制度弊窦丛生,官民达成共识后,合力推动了一场赋役改革。在湖南茶陵州、攸县及善化县的赋役改革过程中,借助官员流动和官绅交往网络等媒介,邻省南昌县的赋役改革有益经验成为茶陵州的重要制度资源,而茶陵州改革... 明代中后期湖南基层赋役制度弊窦丛生,官民达成共识后,合力推动了一场赋役改革。在湖南茶陵州、攸县及善化县的赋役改革过程中,借助官员流动和官绅交往网络等媒介,邻省南昌县的赋役改革有益经验成为茶陵州的重要制度资源,而茶陵州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创制《便民正规》复被邻县攸县所借鉴。在攸县清丈中,地方官员通过合理利用官绅交往网络,使跨省界田清覆难题迎刃而解。基于湖南的例证可知,明代中后期的基层赋役改革不仅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点,还呈现出跨区域横向互动的特点。赋役改革经验的跨区域传播是这一横向互动的核心内容,而官员的跨区域流动和官绅之间良性的交往网络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改革 横向互动 官绅交往网络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初探(下)——从海瑞的县级改革谈起 被引量:2
2
作者 万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7,共6页
关于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的探讨,在以往的明代赋役改革研究中,是付之阙如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明代的赋役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像宋代王安石改革那样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这是明代社会与国家互动... 关于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的探讨,在以往的明代赋役改革研究中,是付之阙如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明代的赋役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像宋代王安石改革那样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这是明代社会与国家互动的结果。因此,地方官成为改革的倡议者和运作者,县级官员首当其冲。海瑞地方赋役改革的实践,表达了符合公平也符合经济学的效益考量的财政原则,具有社会治理的明显作用。而从县、府、省级改革及其官员群体出发,亦可对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作出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改革 明代 地方财政 模式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初探(上)——从海瑞的县级改革谈起 被引量:1
3
作者 万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43,共8页
关于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的探讨,在以往的明代赋役改革研究中,是付之阙如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明代的赋役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像宋代王安石改革那样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是明代社会与国家互动的... 关于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的探讨,在以往的明代赋役改革研究中,是付之阙如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明代的赋役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像宋代王安石改革那样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是明代社会与国家互动的结果。因此,地方官成为改革的倡议者和运作者,县级官员首当其冲。海瑞地方赋役改革的实践,表达了符合公平也符合经济学的效益考量的财政原则,具有社会治理的明显作用。而从县、府、省级改革及其官员群体出发,亦可对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作出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改革 明代 地方财政 模式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对国内明清赋役改革与基层行政组织演变研究的评论与反思
4
作者 侯鹏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82-89,共8页
明清赋役改革与基层行政组织演变关涉到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多层面的复杂互动。对它的研究不仅要考察各类制度在运行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亦关联到聚落分布形态及社会结合方式的多样化选择等命题。如何在权力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将明清地方社会... 明清赋役改革与基层行政组织演变关涉到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多层面的复杂互动。对它的研究不仅要考察各类制度在运行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亦关联到聚落分布形态及社会结合方式的多样化选择等命题。如何在权力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将明清地方社会分化与整合的面貌呈现出来是本专题继续深入研究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赋役改革 基层行政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浙江永嘉盐场的赋役改革与地方变迁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锐彬 谢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66,共6页
文章从明代两浙盐政变革的制度背景出发,考察永嘉盐场成弘时期的盐课改折、嘉靖前期的盐课转嫁、嘉靖后期的私盐倭乱、隆庆年间的赋役改革等历史事件,探讨该过程中州县官府与盐场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对永嘉盐场的个案研究,或... 文章从明代两浙盐政变革的制度背景出发,考察永嘉盐场成弘时期的盐课改折、嘉靖前期的盐课转嫁、嘉靖后期的私盐倭乱、隆庆年间的赋役改革等历史事件,探讨该过程中州县官府与盐场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对永嘉盐场的个案研究,或许有助于增进我们对明代盐场赋役制度运作和东南沿海社会变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永嘉 盐场 赋役改革 地方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赋役改革比较与借鉴——以明代“一条鞭法”与清代“摊丁入亩”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永成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8-72,80,共6页
比较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两次赋役改革发现,它们都是为解决财政危机而推行的,在改革时期、改革内容和趋势上存在一定渊源,但在改革途径、改革动机、改革结果和影响方面却存在差异。意识形态在改革中发... 比较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两次赋役改革发现,它们都是为解决财政危机而推行的,在改革时期、改革内容和趋势上存在一定渊源,但在改革途径、改革动机、改革结果和影响方面却存在差异。意识形态在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共同信念影响改革。鉴于此,在推行或分析正式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注重非正式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有助于理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或锁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赋役改革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志斌 《学海》 1993年第5期83-86,共4页
周忱(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明定德年间,江志地区积欠大量赋税,周忱以工部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改革江南赋役制度。周忱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有名的经济改革家。有人甚至把他与唐代杨炎、刘晏相并论。本文试就周忱进行赋役... 周忱(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明定德年间,江志地区积欠大量赋税,周忱以工部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改革江南赋役制度。周忱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有名的经济改革家。有人甚至把他与唐代杨炎、刘晏相并论。本文试就周忱进行赋役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改革 江南地区 封建社会后期 赋役制度 历史背景 苏州 农仓 巡抚 江西 刘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的赋役改革
8
作者 胡清芳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第11期64-65,共2页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自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集大成者,虽仍是封建社会,但明清时期所进行的"一条鞭法"及"摊丁入亩"赋役改革也表明了统治阶级想要轻赋役、缓解阶级矛盾所做出的努力.由于现实和技术上的因素,两场改革都...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自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集大成者,虽仍是封建社会,但明清时期所进行的"一条鞭法"及"摊丁入亩"赋役改革也表明了统治阶级想要轻赋役、缓解阶级矛盾所做出的努力.由于现实和技术上的因素,两场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得封建社会终将成为过去,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赋役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赋役改革中的广东成造军器研究
9
作者 张柯栋 刘正刚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2,共12页
成造军器是明朝军事后勤供给的重要内容,洪武初由州县成造供给卫所,自洪武中期起,转由卫所成造自给。军器成造原料由卫所、州县共同承担,初为实物,后因赋役折银而改征“军器料银”。嘉靖初,广东卫所军器成造式样、数量固定,军器料银数... 成造军器是明朝军事后勤供给的重要内容,洪武初由州县成造供给卫所,自洪武中期起,转由卫所成造自给。军器成造原料由卫所、州县共同承担,初为实物,后因赋役折银而改征“军器料银”。嘉靖初,广东卫所军器成造式样、数量固定,军器料银数额逐步固定;万历时,广东卫所增置完成,军器料银税额最终定额,成为原额。时广东山寇海盗不断,卫所成造军器数额多,造成军器料银原额不敷,只得仰仗州县调拨,卫所日趋受制于州县;又因卫所成造军器质劣,民间成造军器成为重要补充。广东成造军器变迁呈现了明代卫所、州县二元管理体制下赋役运作的实态以及两者在财政、军事上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广东 赋役改革 成造军器
原文传递
从“奸民之私垦”到“良民之永业”:明中后期宁绍地区的赋役改革、地方财政与湖田占垦
10
作者 罗晓翔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0,218,219,共13页
对于明清浙东“库域型”水利社会的内部矛盾与湖田化问题,既有研究多从地方治理、水利组织、水利秩序等角度进行讨论,但对湖田“入册升科”的过程却关注不多。明初则壤而赋,田地山荡各有原额。嘉靖后赋役改革逐步推进,大量私垦湖田伴随... 对于明清浙东“库域型”水利社会的内部矛盾与湖田化问题,既有研究多从地方治理、水利组织、水利秩序等角度进行讨论,但对湖田“入册升科”的过程却关注不多。明初则壤而赋,田地山荡各有原额。嘉靖后赋役改革逐步推进,大量私垦湖田伴随着土地清丈与税制重建而入册升科。在倭乱与辽东战事压力下,召佃湖田成为缓解地方财政紧张的有效手段。赋役改革、地方财政与湖田占垦之关系,展现出制度、行政与水利秩序之间复杂的互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浙东 “库域型”水利社会 赋役改革 湖田化
原文传递
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上) 被引量:38
11
作者 万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4-129,共6页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均平赋役是历史上数不清的赋役改革的共同特征,统一征银则是明代赋役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改革的主要特征。明代赋役改革呈现出三大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向:一是实物税转为货币税,二是徭役以银代役,三是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这三大趋向都与白银有着紧密联系。赋役改革以折银为主要形式,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明代白银货币化,也即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对于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直接推动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身份走向契约。它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 货币化 赋役改革 农民 身份 契约
原文传递
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下) 被引量:27
12
作者 万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4-139,共6页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均平赋役是历史上数不清的赋役改革的共同特征,统一征银则是明代赋役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改革的主要特征。明代赋役改革呈现出三大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向:一是实物税转为货币税,二是徭役以银代役,三是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这三大趋向都与白银有着紧密联系。赋役改革以折银为主要形式,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明代白银货币化,也即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对于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直接推动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身份走向契约。它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 货币化 赋役改革 农民 身份 契约
原文传递
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初探——从海瑞的县级改革谈起
13
作者 万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5期204-204,共1页
关于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的探讨,在以往的明代赋役改革研究中,是付之阚如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明代的赋役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像宋代王安石改革那样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是明代社会与国家互... 关于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的探讨,在以往的明代赋役改革研究中,是付之阚如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明代的赋役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像宋代王安石改革那样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是明代社会与国家互动的结果。因此,地方官成为改革的倡议者和运作者,县级官员首当其冲。海瑞地方赋役改革的实践,表达了符合公平也符合经济学的效益考量的财政原则,具有社会治理的明显作用。而从县、府、省级改革及其官员群体出发,亦可对明代赋役改革模式及其特点做出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改革 赋役改革 明代 海瑞 官员群体 白银货币化 社会与国家 自下而上
原文传递
明清赋役改革与官绅地主阶层的逆流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雨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3-20,共8页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绅地主阶层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拥有与一般地主不同的经济势力。一般地主都通过占有大面积土地攫取地租收入,但他们与其他小土地所有者一样要按规定向国家纳税服役,而官绅地主则以本人在官的原因,免除本人及其全家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绅地主阶层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拥有与一般地主不同的经济势力。一般地主都通过占有大面积土地攫取地租收入,但他们与其他小土地所有者一样要按规定向国家纳税服役,而官绅地主则以本人在官的原因,免除本人及其全家服役。由于全家免役,于是一些企图逃避徭役的戚族人等将他们的家口连同家产一起寄托在官绅名下成为受官绅荫庇并被任意支配的客户,这种依附关系受到国家政权的允许和默认,每当一个朝代赋役日益繁重的时候,这种避役的依附趋势便暗中增长。这样,官绅地主家族的势力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改革 官绅 地主 均田 阶层 明清 逆流 差役 依附关系 经济史研究
原文传递
官民之间:再论周忱改革对江南赋役征收组织的改造及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侯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102,共11页
在15世纪前半期的赋役改革中,周忱将粮长的私征行为改造为有组织的营利活动,江南州县财政由此成为一个庞大的家计经营单位,粮长在其中不再是无偿应役,而是颇为自由地经营并获得合法的收益,这不仅使最初的商业资本积累成为可能,也影响到... 在15世纪前半期的赋役改革中,周忱将粮长的私征行为改造为有组织的营利活动,江南州县财政由此成为一个庞大的家计经营单位,粮长在其中不再是无偿应役,而是颇为自由地经营并获得合法的收益,这不仅使最初的商业资本积累成为可能,也影响到它后来控制小农生产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江南 赋役改革 周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甲编区:清初衡山县里甲赋役改革与基层区划的重塑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爱萍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共12页
清初,迭遭兵燹的湖南地区经历了兴垦、均编粮里、清丈等重建赋役秩序的过程。其中,衡山县于康熙四十三年实施的"废甲编区"更是呈现出清初里甲赋役改革的丰富面相。因应偏沅巡抚赵申乔革除里排、滚单催征的举措,衡山县打破原... 清初,迭遭兵燹的湖南地区经历了兴垦、均编粮里、清丈等重建赋役秩序的过程。其中,衡山县于康熙四十三年实施的"废甲编区"更是呈现出清初里甲赋役改革的丰富面相。因应偏沅巡抚赵申乔革除里排、滚单催征的举措,衡山县打破原有里甲规制的束缚,改革中坚持粮不过区、就地编区的原则,孕育了字区的地缘性色彩,重塑十七字四百三十七区的赋役区划体系。以康熙五十三年新一轮的清丈为契机,知县葛亮臣在业已建立的区划结构内清查荒籍,使字区成为地方重要的赋役征派和土地登记单位。在这一区域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字区的行政区划功能逐渐得到强化和延续,以赋役征派为目的建立起来的基层赋役区划向实体化与政区化迈进,与之相应的行政话语也深刻地影响着民间契约文本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山县 赋役改革 废甲编区 字区 土地清丈
原文传递
论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金甫 《历史档案》 1982年第4期91-99,共9页
清代前期的几个皇帝,即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撤禛及乾隆帝弘历,大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玄烨与胤禛父子二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和增加剥削,曾在有关国家的统一及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有... 清代前期的几个皇帝,即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撤禛及乾隆帝弘历,大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玄烨与胤禛父子二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和增加剥削,曾在有关国家的统一及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赋役改革 赋役制度 田赋 清王朝 玄烨 康熙帝 州县 顺治帝 封建统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赋之下的“孝义”:明前期常熟赋役改革中的粮长集团
18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5,219,共15页
周忱改革改变了明前期江南社会的政治氛围,这一点学界尚未予以关注。周忱改革之前,抄没官田在江南不时发生,始终威胁着江南富民及其精英粮长群体。这种氛围导致明初江南一度出现"诸孝子代父受刑"的现象,实质是粮长群体遭受政... 周忱改革改变了明前期江南社会的政治氛围,这一点学界尚未予以关注。周忱改革之前,抄没官田在江南不时发生,始终威胁着江南富民及其精英粮长群体。这种氛围导致明初江南一度出现"诸孝子代父受刑"的现象,实质是粮长群体遭受政治打击后的非常应对手段。周忱改革在政治上保障了粮长群体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尽管这一过程中粮长的权力大大削弱,但明初以降江南的地方政治气氛得以扭转,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也伴随着赋役改革而变化。科举仕宦获得赋役优免而形成的绅宦家族成为此后江南社会的主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粮长 常熟 赋役改革
原文传递
试论张居正的改革
19
作者 徐桂芳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张居正 一条鞭法 地主阶级 考成法 豪强地主 内阁首辅 赋役改革 封建社会后期 民族关系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福建巡海道发微
20
作者 吴舒岚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43-55,共13页
巡海道是明朝政府为巡视海域而设置的机构,是海防体系的重要一环。根据现存史料,正统年间福建首次出现巡海道的记载。嘉靖九年因备倭之故,巡海道公署由省城移至漳州府城。且因加强权责、淘汰冗员及划一事权等缘由,巡海道始加兵备衔。早... 巡海道是明朝政府为巡视海域而设置的机构,是海防体系的重要一环。根据现存史料,正统年间福建首次出现巡海道的记载。嘉靖九年因备倭之故,巡海道公署由省城移至漳州府城。且因加强权责、淘汰冗员及划一事权等缘由,巡海道始加兵备衔。早期巡海道职能调整频繁。嘉靖中后期,由于朱纨的倚重及其加兵备衔,此道职权不断扩大,除去海防等传统职责外,也在赋役改革中承担起了财政审核等职能。万历以后随着福建分守道的广泛设立,巡海道职权有所精简,回归最初的巡海与备倭两项职能。福建巡海道在明代的沿革变迁,具有因时、因事而设的强烈特点,也是在“南倭北虏”的大背景下,道级机构充当巡抚与州县间连接作用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海道 福建 海防 赋役改革 兵备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