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陈寿《三国志·贾诩传》发覆
- 1
-
-
作者
李俊恒
-
机构
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0,共3页
-
文摘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甚高。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家裴松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陈寿对贾诩的评价过高,对其传纪的安排不伦不类,有背史法。陈寿的安排反映了史家个人识见及好恶等因素在史著撰写过程中的作用。
-
关键词
贾诩
裴松之
陈寿
《三国志》
-
Keywords
Jiaxu
Xunyu
Xunyou
Peisongzhi
Chenshou
Sanguozhi.
-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贾诩形象浅析
- 2
-
-
作者
薛莲
张志江
杨勇
-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山西省社科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
出处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3-65,共3页
-
文摘
《三国演义》中的贾诩,计谋过人而又善于从权达变,在几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曾发挥改变历史面目甚至左右历史进程的作用,堪称《三国演义》中谋士阶层的代表之一。通过对其形象的剖析,或许可以揭示出群雄割所据、战乱频仍年代谋士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贾诩
人物形象
-
Key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Jia Xu
character image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贾诩的自全之道与裴松之的史家良心
- 3
-
-
作者
潘民中
-
机构
平顶山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9-12,共4页
-
文摘
贾诩生逢汉末魏初乱世,纵观其政治生涯,虽不乏起伏曲折,却以高位高寿善终,这与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关系密切。陈寿在《贾诩传》中既对其自全行事如实记述,又不乏回护之词。裴松之作注则以"臣松之以为",据实批评贾诩政治品格不良,且指出陈寿之处置不当,伸张了史家正义和良心。
-
关键词
贾诩
自全之道
陈寿
裴松之
史家良心
-
分类号
K23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吕布、张辽的勇与贾诩的智
- 4
-
-
作者
梁满仓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
出处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5-11,共7页
-
文摘
吕布、张辽、贾诩都出于董卓阵营,都有数易其主的经历。吕布、张辽之勇,贾诩的足智多谋,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吕布自恃其才而心怀平定天下之志,他以天下功臣自居,始终以个人之勇力,逞尽匹夫之勇。然而他只能做到杀一个丁原和一个董卓,只能随着军阀割据的浊流上下翻滚,根本不能结束这个局面,离平定天下差之千里。欲平定天下的吕布,最后却被别人平定,这便是匹夫之勇的宿命。张辽的忠义之勇体现一个“忠”字。他忠于职守,忠义兼具,忠字当先。在战场上有胆有识,识大局顾大体,不贪功、勇改过,其武勇是和曹魏集团的霸业融合在一起的。贾诩是曹魏集团的智计人物,他“策谋深长”,“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但其所计所谋者基本都围绕着“明哲保身”四个字,因而具有“术”的特点,离“道”甚远。
-
关键词
吕布
张辽
贾诩
-
分类号
K23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贾诩拜太尉考释
- 5
-
-
作者
林梦龙
-
机构
大连大学人文学部
-
出处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74-78,共5页
-
文摘
贾诩以非曹氏旧臣之身份,于曹操时代未能得到重用。而及至曹丕即位魏王,贾诩却又转而受到极尽尊崇,被拜为太尉。贾诩在曹氏两代治下,地位具有强烈反差的原因,历来多被视为其对曹丕的拥立之功所致。笔者经考证认为贾诩并非导致曹丕"太子遂定"的关键人物,而贾诩在魏文帝朝被升格的主要原因是贾诩对势族代表身份的充任。借由曹魏开国的三公人员罗置,曹丕宣示了:已完成皇权更替的曹魏政权,对曹操时代霸府政治的原则性转变,即对士族的态度由控制、打压向和解、倾斜与重用的转变。这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曹魏历史,将是在皇权的扶植下,以势族为核心的士族,重新世族化的过程。
-
关键词
贾诩
三公
曹魏官制
势族
-
Keywords
Jia Xv
San Gong
the offi cial system of Cao Wei Dynasity
Powerful family group
-
分类号
K23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另类三国——历史操盘手贾诩
- 6
-
-
作者
王迅
-
出处
《兰台内外》
2013年第6期18-19,共2页
-
文摘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1200人。既有曹操、诸葛亮、刘备这样的大腕儿,也有名字只出现一次的历史过客;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配角,悄悄改变了历史能走向。历史作家马伯庸的新书《三国配角演义》,将这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推向了前台。"历史有无限可能。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卫士许褚如果不是心绪不宁在下班之后回去多看了一眼,阻止了一场刺杀曹操的阴谋,三分天下的历史就不会发生。"官渡杀人事件、宛城惊变,马伯庸将一串串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幕后的主使人指向了贾诩。在他心中,这是个比诸葛亮更聪明的谋士。
-
关键词
历史走向
贾诩
操盘手
《三国演义》
杀人事件
诸葛亮
曹操
人物
-
分类号
K23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贾诩的战略战术思想评析
- 7
-
-
作者
郭一辉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
-
出处
《理论观察》
2017年第10期44-46,共3页
-
文摘
贾诩是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他神机妙算、通晓权变。在群雄逐鹿、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中,贾诩凭借着自己高超的识人技巧和应变能力,不仅成功在乱世立足,更是位列三公,并以高寿善终,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真正的大赢家。而贾诩的这些能力归根到底都与他个人性格和高超的战略战术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本文就从贾诩的个人性格与战略战术思想入手,对他的"成功之道"加以分析。
-
关键词
贾诩
权变思想
间接路线
功利主义
-
分类号
E892
[军事]
-
-
题名最善于跳槽的三国贾诩
- 8
-
-
作者
刘黎平
-
出处
《理财(审计)》
2015年第5期103-104,共2页
-
文摘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东汉末年是个公司林立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大小公司走马灯似的起落兴衰,而那些应聘找活干的英才和庸才,也在其间走马灯似的转动,跳槽那是免不了的。
-
关键词
跳槽
贾诩
市场竞争
东汉末年
小公司
马灯
-
分类号
F279.313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韬光养晦 三国名臣贾诩的家风故事
- 9
-
-
-
出处
《新湘评论》
2018年第18期56-56,共1页
-
文摘
【成语】韬光养晦 【释义】韬光,收敛光芒,引申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为隐退待时。意思是低调做人,隐藏实力。【出处】《荡寇志·第七十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故事
家风
贾诩
国名
修身养性
意思
-
分类号
D64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贾诩:弃强取弱换更大发展空间
- 10
-
-
作者
杨少强
-
出处
《法人》
2005年第10期123-123,共1页
-
文摘
“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超过三百个历史人物,除了留下无数风流事迹后人缅怀外,他们如何料敌先机、大展身手的智慧,在两千年后的今天。
-
关键词
贾诩
用人机制
企业管理
企业效益
-
分类号
F272.92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贾诩
- 11
-
-
-
出处
《英语角》
2024年第20期8-9,共2页
-
文摘
贾诩为人十分低调,不是三国时期最有名气的谋士,但他的计谋帮助曹操莫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他亦正亦邪,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关键词
三国时期
贾诩
曹魏政权
曹操
-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百分百智囊”贾诩
- 12
-
-
作者
马大勇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史知识》
CSSCI
2005年第6期82-87,共6页
-
文摘
在《三国演义》中,高智商的人物可说车载斗量,但若仿毛泽东的名言“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聪明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聪明事不做蠢事”划定一个标准,那就恐怕绝大多数智者都要因达不到标准而落马了。表现平平如张昭、孙乾辈暂且不提,
-
关键词
“贾诩”
《三国演义》
中国
文学研究
古代小说
-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贾诩能预知追敌时机
- 13
-
-
-
出处
《新校园(文化大观)》
2018年第3期6-6,共1页
-
文摘
贾诩(147-224),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鬼才,善用计谋,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先在李催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
-
关键词
贾诩
预知
三国时期
军事家
谋士
武威
曹操
魏国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 14
-
-
作者
远行者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学生天地(初中版)》
2020年第7期36-37,共2页
-
文摘
人物故事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早期在董卓部下。董卓叛乱被杀后,为求自保,他献计于李傕等人袭击长安,获得胜利。但李傕等人把持朝政后开始争权夺利,贾诩多次劝阻无效,便投奔了段煨。谁知段煨虽以礼相待,却对贾诩暗自防备。辗转之后,贾诩又投靠了张绣。
-
关键词
人物故事
贾诩
李傕
三国
争权夺利
-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许攸的争和贾诩的避
- 15
-
-
作者
许群兄
-
出处
《做人与处世》
2016年第17期19-19,共1页
-
文摘
许攸因不满于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曹操。当时曹操正睡觉,听说许攸来投,高兴得鞋都来不及穿就去迎接他,由此可见曹操对许攸的重视。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凭借许攸提供的军事情报.在少于袁绍数倍兵力的情况下大获全胜。
-
关键词
贾诩
官渡之战
军事情报
曹操
袁绍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曹操“哭奉孝”初探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张靖龙
周汝英
-
机构
温州师范学院科研处
-
出处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9,共13页
-
文摘
论证赤壁战后,曹操独哭奉孝,触痛曹操使之忘形大恸的并非麾下谋士无良策,而是“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的亲近心腹离去之后的极度孤独,并分析曹操为何不能完整贯彻“当先定荆”、分步统一天下之谋,为何不能将“二袁奔辽东”之策用之于“刘备与江东”,其他谋士为何不能取代郭嘉的地位等的原因。
-
关键词
赤壁之战
曹操
郭嘉
贾诩
《三国志通俗演义·关云长义释曹操》
文学研究
小说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曹操幕府与汉魏风云
- 17
-
-
作者
沈瑞英
-
机构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
出处
《秘书》
2008年第8期20-22,共3页
-
文摘
幕府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肇端于战国前期,秦汉时期逐渐确立。尤其在两汉至唐末五代,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宽松,幕府群召幕佐以补充官僚不足之风兴盛。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的曹操正是通过幕府来控制汉献帝和中央政权。
-
关键词
唐末五代
汉时期
幕府制度
汉魏
中国历史
《三国志》
求贤令
党锢之祸
中央政权
贾诩
-
分类号
K23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赤壁之战”战场因何选在蒲圻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冯金平
-
出处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93-54,共2页
-
文摘
湖北江汉地区有五处赤壁,何处是赤壁之战战场?社会公认在湖北蒲圻市西北江滨。不久前,有人在《人民大学学报》发文,重弹东坡赤壁是古战场的老调,甚是不经。本文不想作全面驳斥,只想谈谈孙刘联军和曹军因何选中蒲圻赤壁为战场的原因。 从军事上看,曹军与孙刘联军会战于蒲圻赤壁不是偶然的事件。有人认为: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也有人认为:曹操进军于此,因传染疾病,而不得不屯兵赤壁对面的乌林,休整待机。笔者认为:这些说法起码不符合下述记载:《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
-
关键词
蒲圻赤壁
何选
东坡赤壁
周瑜传
传染疾病
柴桑
华容道
乌林
贾诩
吴书
-
分类号
N55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三国演义》(毛宗岗本)中的曹操也是正面人物形象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汪德羞
-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70-76,共7页
-
文摘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当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这在史学界大概已成定论。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却还在被误认为是个“粉面奸臣”,这实在冤屈他了。其实,我们细读《三国演义》,再和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照来看,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并不是个反面人物,而是基本上属于功过并存,功大于过的正面人物。 如众所知,《三国演义》材料的主要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有关曹操的叙述与描写,在许多重大事件和情节上,甚至包括某些细节,是基本上忠实于《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松之注引的史实的。
-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毛宗岗
三国志注
《三国志》
武帝纪
中曹
贾诩
从谏如流
徐庶
南征北讨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