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德地区梨树始花期预报模型研究
1
作者 钟存 雷玉红 魏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1期97-102,共6页
利用贵德地区种植历史悠久软梨品种2007—2020年开花始期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分析始花期与每旬平均气温、旬平均最高气温、旬平均最低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每年2月下旬—4月上旬每旬的梨树始花期预... 利用贵德地区种植历史悠久软梨品种2007—2020年开花始期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分析始花期与每旬平均气温、旬平均最高气温、旬平均最低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每年2月下旬—4月上旬每旬的梨树始花期预报模型。通过9月上旬—次年4月中旬期间每旬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与梨树开花始期距平日序做相关性计算,梨花开放的迟早受梨树越冬期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影响,后期气象因子影响大,前期气象因子影响相对较小;温度、日照因子影响大,降水因子影响较小。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3 d之内的有10 a,预报正确率达86%,预测准确率高,拟合度好,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地区 梨树始花期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严管理 综合施教 贵德以高质量培训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2
作者 《党的生活(青海)》 2024年第4期34-35,共2页
贵德县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町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需求,严格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面构建内容更优、管理更严、学风更实、师资更强、效果更佳的干... 贵德县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町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需求,严格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面构建内容更优、管理更严、学风更实、师资更强、效果更佳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培训规划 党的组织 成长需求 从严管理 贵德 长远发展需要 干部队伍 锻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 被引量:99
3
作者 方小敏 宋春晖 +3 位作者 戴霜 朱迎堂 高军平 张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0-242,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形成演化是检验高原隆升模型及其驱动季风-干旱环境形成假说的关键。青海贵德和西宁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揭示出贵德和西宁盆地在早新生代两个盆地曾经为一个统一的、发育于东昆仑山前的弱挤压型陆内挠...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形成演化是检验高原隆升模型及其驱动季风-干旱环境形成假说的关键。青海贵德和西宁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揭示出贵德和西宁盆地在早新生代两个盆地曾经为一个统一的、发育于东昆仑山前的弱挤压型陆内挠曲盆地或前陆盆地,可能包括兰州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和祁连山东部一些盆地在内的周边地区都向这个统一的盆地内注入水流和沉积物质,在西宁一带形成汇水中心,并在当时为行星风系的亚热带副高压带作用下形成巨厚的膏盐层。从约21Ma的中新世早期开始,前陆盆地挠曲下沉明显加剧,盆地早期地层被挤压变形,形成盆地中最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推测分隔贵德盆地东部的海宴—泽库右旋断裂强烈活动,分隔贵德和西宁盆地的拉脊山东部开始隆升,贵德盆地河流水系由北转向西流,至中中新世,隆升可能席卷整个拉脊山,贵德盆地水系明显南流,盆地挤压中心由早先的昆仑山前转移至拉脊山两侧。从约8Ma开始,拉脊山开始强烈阶段性幕式(3.6、2.6及1.8Ma)变形隆升,导致两侧断层以花状向盆地中心逐步扩展,断裂、掀斜和褶皱地层,盆地转变成山间盆地,并在约1.8Ma的强烈变形隆升后,黄河出现,紧接着形成上千米深切河谷和7级阶地,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地貌沉积格局最终形成。上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总体揭示出印度板块碰撞早期最远端的高原东北部就已经开始变形隆升响应,这个过程阶段性由弱至强,至8Ma以来达到最大,反映了高原南北的同步变形隆升但幅度不同的动力学过程与形成模式,可能指示了脆性上地壳块体间柔性变形、块体内刚性挤压破裂变形和塑性下地壳连续变形增厚与流动的共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宁-贵德盆地 磁性地层 盆地演化 高原变形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被引量:55
4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2 位作者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3-500,共8页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 :早期隆升期 (渐新世末 )、较稳定剥蚀夷平期 (早中新世 )、小幅隆升期 (早中新世末 )、稳定剥蚀夷平期 (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 )、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 (8.2~ 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 (3.6~ 0Ma) ;其中 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 ,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新生代 贵德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40
5
作者 肖景义 侯光良 +2 位作者 唐仲霞 张玉珍 祝佳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的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阐述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的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阐述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形态典型、景观奇特、保存良好;地质遗迹可分为8个大类,16个亚类;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康体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尤以水体景观、峰丛地貌和黄河奇石最为典型,属于国家级资源。研究结果不仅为地质遗迹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而且对于正确认识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状况,深入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分类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 国家地质公园 青海贵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贵德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秦小光 殷志强 +3 位作者 汪美华 赵无忌 穆燕 张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6-286,共21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现代亚洲季风影响的北界和中国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沉积物对气候变化敏感,是研究全新世高原冬夏季风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理想地点。笔者根据粉尘搬运的动力学原理,利用温湿度组合、风力强度变化和粉尘源区...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现代亚洲季风影响的北界和中国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沉积物对气候变化敏感,是研究全新世高原冬夏季风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理想地点。笔者根据粉尘搬运的动力学原理,利用温湿度组合、风力强度变化和粉尘源区收扩演变特点,分析了共和-贵德盆地全新世气候波动、区域环境变化以及冬夏季风关系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建立了大气粉尘的风力强度指数、粉尘搬运距离指数、大气湍流强度指数、春季近地面气温指数和有效湿度指数等估算方法。(2)全新世时期西南季风是影响共和-贵德盆地的主要夏季风系统,高原冬季风则是影响这个地区的主要冬季风,共和-贵德盆地近地面具有不同的风场演化模式。(3)共和-贵德盆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大约6.5~4.2kaBP的全新世适宜期以湿度大幅增加、温度小幅升高的暖湿为特点。2在2.6~4.2kaBP期间出现了一次以冷干为特点、粉尘源区扩张、冬夏季风均减弱的环境恶化事件,这次恶化事件在高原季风系统的西北粉尘源区和亚洲季风系统的北方粉尘源区都同样存在。3大约1.2~2.6kaBP时期,粉尘源区收缩、环境好转,推测是夏季风小幅加强的时期。41.2kaBP以后,湿度增加、成壤强度先强后弱,总体环境趋于冷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新世 共和盆地 贵德盆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7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4 位作者 李吉均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颜茂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2-102,共11页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 ,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 ...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 ,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 ,通过盆地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演化以及其对构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表明 :6 .5~约 1 .8MaB .P.期间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经历了 8个阶段的演化 ,反映在此期间青藏高原北部经历了 >5.4MaB .P .、3.6MaB .P .、2 .6MaB .P.和 1 .8MaB .P .4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 ,其中约 1 .8MaB .P .的构造运动可能使黄河向上游溯源侵蚀 ,同时切穿积石峡、李家峡和松巴峡而到达贵德盆地。研究时段内气候以干旱为主 ,但在 6 .2~ 4MaB .P.和 2 .1~ 1 .85MaB .P .的两个时期气候明显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沉积环境 上新世 构造隆升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被引量:27
8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4 位作者 李吉均 高军平 孙东 聂军胜 颜茂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对近11 Ma BP以来盆地沉积相...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对近11 Ma BP以来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19个沉积岩相和湖泊、三角洲、辫状河流、水下扇三角洲和水上洪积扇5个沉积环境,以及8个沉积演化阶段。通过盆地沉积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探讨表明:>11~7.65Ma BP为高原构造稳定期,7.65~3.6Ma BP高原具阶段性逐步隆升构造特征,3.6~>2.6 Ma BP为高原整体快速隆升,2.6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挤压断陷,1.8 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整体快速隆升并使贵德盆地古湖被切穿排干,黄河在此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贵德盆地 晚新生代 沉积演化 青藏高原 地层学 沉积相 隆升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贵德县热水泉干热岩体地质-地热地质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森琦 吴海东 +9 位作者 张杨 宋健 张林友 许伟林 黎敦朋 李胜涛 贾小丰 付雷 李旭峰 冯庆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1605,共15页
贵德县热水泉干热岩体平面上呈半椭圆形展布于NNW向区域性新街断裂带组分的热光断裂之西,面积约122km2。ZR1孔钻探结果表明:干热岩体上部为具自封闭盖层性质的中温水热型地热田,2800~3050m属相对完整或隔水的次高温花岗岩体,3050.68m深... 贵德县热水泉干热岩体平面上呈半椭圆形展布于NNW向区域性新街断裂带组分的热光断裂之西,面积约122km2。ZR1孔钻探结果表明:干热岩体上部为具自封闭盖层性质的中温水热型地热田,2800~3050m属相对完整或隔水的次高温花岗岩体,3050.68m深处温度为151.34℃,进入干热岩段。干热岩体热储为侵位于233.2~222.3Ma的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等。具正花状构造结构的新街-瓦里关走滑挤隆构造带为区域性控热导热构造,并对干热岩体的就位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基于大地电磁测深、高分辨率重力异常、电阻率与Rayleigh波群相速度线性反演,以及地质综合分析认为,以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为主,地幔热流供热、沿走滑断裂带上升的晚期小熔体与双倍地壳U、Th、K等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为叠加热源,一并构成的复合型热源,是热水泉干热岩体最有可能的热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 干热岩 花状构造 热源机制 贵德县热水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6
10
作者 张会平 张培震 +1 位作者 吴庆龙 陈正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同时晚新生代黄河的发育和演化也提供了研究高原构造隆升扩展以及黄河侵蚀下切过程的理想场所。黄河水系通过调整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在垂向上响应不同的构造隆升以及河床岩性的变化。利...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同时晚新生代黄河的发育和演化也提供了研究高原构造隆升扩展以及黄河侵蚀下切过程的理想场所。黄河水系通过调整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在垂向上响应不同的构造隆升以及河床岩性的变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利用基岩河道河流水力侵蚀模型(stream-power incision model)为依托,尝试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构造活动在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上的表现。分析发现,在循化-贵德地区岩性分布均匀的新生代盆地内部,黄河水系纵剖面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坡度-面积双对数图解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凸特征,即基岩河道的河床随时间的变化为正值,指示了基岩的隆升速率大于河流的下切侵蚀速率。在河流流经盆地内部不同岩性地区,特别是前新生界地层区,河流纵剖面也表现为一定的上凸特征,表明了新生界与前新生界地层岩性差异对河流纵剖面的控制作用。综合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是晚新生代强烈构造活动和岩性差异共同控制的结果,揭示了循化-贵德地区造山系统地形发育仍然处于前均衡或接近均衡状态,同时也从侧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整个高原隆升扩展的最新和最前缘部位的时空格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循化-贵德地区 河流纵剖面 河流水力侵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跃招 曾晓茂 +4 位作者 方自力 吴贯夫 刘志君 Theodore J.Papenfuss Robert J.Macey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 ,后者的尾短 ,小于吻肛长 ,前者背鳞 10 0枚以上 ,后者背鳞不到 10 0枚。红原沙蜥Phryno cephalus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 ,应归隶青海沙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属 蜥蜴亚目 鬣蜥科 青海沙蜥 贵德沙蜥 红原沙蜥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贵德县扎仓温泉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28
12
作者 方斌 周训 梁四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3,共7页
扎仓温泉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扎仓寺村,其开发利用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温泉出露于断裂带交汇部位,地下热水矿化度为1310~1390mg/L,水化学类型属于SO4·Cl—Na型。研究结果表明,温泉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温泉水年龄约165a... 扎仓温泉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扎仓寺村,其开发利用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温泉出露于断裂带交汇部位,地下热水矿化度为1310~1390mg/L,水化学类型属于SO4·Cl—Na型。研究结果表明,温泉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温泉水年龄约165a。利用SiO2温标法计算出热储温度为136℃,估算热水循环深度为1385m。温泉的天然放热量大于1.23×10^14J/a,扎仓沟地区的地热资源量达2.07×10^14J以上。热水宜直接用于供暖、洗浴、温室种植和养殖等。该地热田深部尚有地热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地下热水 水化学 地热资源 青海贵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贵德盆地大地热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郎旭娟 刘峰 +3 位作者 刘志明 蔺文静 邢林啸 王贵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2,共6页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热资源丰富,勘查发现其西部山区的扎仓寺热田赋存可供发电的干热岩地热能,但是整个盆地内的大地热流研究仍为空白,制约该区域地热资源的研究评价及开发利用。采集扎仓寺热田1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热导率测试...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热资源丰富,勘查发现其西部山区的扎仓寺热田赋存可供发电的干热岩地热能,但是整个盆地内的大地热流研究仍为空白,制约该区域地热资源的研究评价及开发利用。采集扎仓寺热田1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热导率测试,通过温度的校正,获得了扎仓寺热田的原地热导率值。利用钻孔(ZR1)的测温资料和热导率数据,根据热传导定理采用2种方法分别计算传导层段及有对流影响层段的热流值,获得厚度加权平均热流值为79.5mW/m2,高于全球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5±1.6)mW/m2]和中国大陆地区平均热流值[(61±15.5)mW/m2],为高热流值,反映了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本研究工作为继续探索该热田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地热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岩石热导率 地温梯度 贵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孟庆泉 吴小斌 +4 位作者 刘善品 闫宝华 吴松 张洒 宋春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贵德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较完整的记录了盆地周围物源区构造变形过程。重矿物是碎屑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有效揭示源区母岩、构造—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矿物的系统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变形...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贵德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较完整的记录了盆地周围物源区构造变形过程。重矿物是碎屑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有效揭示源区母岩、构造—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矿物的系统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变形,揭示出始新世—上新世末西宁—贵得盆地及其源区经历了几个构造活动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晚期的构造稳定阶段、渐新世末—中新世初的构造隆升阶段、中中新世构造稳定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强烈隆升阶段。并结合特征矿物(绿泥石)及古水流分析,推断古近纪西宁—贵德盆地是东昆仑山前一个统一盆地。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的扩张导致了拉脊山开始隆起,使原型盆地解体;约8.5 Ma以来拉脊山强烈隆升,两侧盆地逐渐转变为山间盆地。这为正确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西宁-贵德盆地 盆地演化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贵德盆地高砷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廖媛 马腾 +2 位作者 陈柳竹 田春燕 施俊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文章以青海贵德盆地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采集21组水样,进行了常规化学组分、砷及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高砷低温地热水的水温由于受到中生代印支期花岗岩岩浆余热通过基底隐伏断裂供给的影响,达到16.3~6... 文章以青海贵德盆地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采集21组水样,进行了常规化学组分、砷及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高砷低温地热水的水温由于受到中生代印支期花岗岩岩浆余热通过基底隐伏断裂供给的影响,达到16.3~68.5℃,远高于盆地多年平均气温,其砷含量在10.4~35.4μg/L,主要赋存于新近系贵德群承压自流水中;(2)盆地高砷地热水的pH较高,均大于8.2,氧化还原电位显示负值,为还原环境,水化学类型复杂,占主导的阳离子是(Na++K+)和Ca2+,阴离子是HCO3-;(3)高砷地热水δ18O和δD的范围分别为-10.90‰~-12.32‰和-70.1‰~-84.4‰,氘盈余(d)值为12.78‰~15.02‰,说明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4)相较于内蒙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和云南腾冲地区高砷高温地下水,贵德盆地高砷低温地热水也赋存于碱性还原环境,但TDS较低,水化学类型不同,这与当地的地质背景有关;(5)盆地的地热异常不仅促进了地下水中砷水平和垂直迁移,与高温伴生的偏碱性的还原环境也加剧了地热水中砷的释放,最终导致水中砷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高砷低温地热水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水热蚀变矿物形成规律及钙华成因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波 宋丹 +3 位作者 付雷 张森琦 陈明涛 姜振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3-142,共10页
分析热泉区水热蚀变矿物及钙华的分布特点和形成规律可以指示深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进而揭示地热田演化过程中矿物的溶沉规律,对于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青海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采取该盆地内原位岩石样品... 分析热泉区水热蚀变矿物及钙华的分布特点和形成规律可以指示深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进而揭示地热田演化过程中矿物的溶沉规律,对于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青海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采取该盆地内原位岩石样品与水样,在储层压力条件下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不同温度时补给水源与热储岩石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水岩作用后热储层矿物成分、反应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再利用TOUGHREACT软件模拟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预测长时间尺度下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变规律,探究了该区水热蚀变矿物以及钙华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内刚义泉水与地层岩石在水岩作用下会生成钙蒙脱石、绿泥石和伊利石,伊利石由钙蒙脱石转化而来,绿泥石则由云母类矿物蚀变产生或钾长石转化而来,并且温度对矿物的转化速率影响明显;②90℃、120℃、150℃这3种温度下10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绿泥石是反应初期的产物,其出现代表此处水岩作用尚未达到平衡;③温度对矿物的转化速率影响明显,温度越高钠长石沉淀越快,钾长石溶解速率越快,蒙脱石沉淀速率越快;④高含量的Ca^2+和HCO3^-是形成钙华的必要水化学条件,该区地表钙华为热成因钙华。结论认为,水热蚀变矿物的溶解沉淀规律说明了扎仓地热田自封闭系统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使用酸性化学刺激改造热储层、开发深部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扎仓地热田 钙华 水热蚀变 矿物 溶沉规律 室内实验 数值模拟 自封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青海贵德地区地形起伏度的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岩 刘少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17-2121,共5页
基于贵德地区1∶5万地形图等高线数据内插生成的DEM数据,在ArcMap软件空间分析支持下和Spss软件拟合曲线统计下,得到该地区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窗口为400m×400m。基于400m×400m的分析窗口,提取贵德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完成地... 基于贵德地区1∶5万地形图等高线数据内插生成的DEM数据,在ArcMap软件空间分析支持下和Spss软件拟合曲线统计下,得到该地区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窗口为400m×400m。基于400m×400m的分析窗口,提取贵德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完成地形起伏度的专题图,统计分析高程与起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青海贵德地区 地形起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德盆地热结构及地热成因机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郎旭娟 张发旺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43-46,共4页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谷地之中,四周环山,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地貌单元位于青藏块体,地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褶皱系交汇地带;新构造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NWW向、NW向及NNW向断裂,为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 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谷地之中,四周环山,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地貌单元位于青藏块体,地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褶皱系交汇地带;新构造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NWW向、NW向及NNW向断裂,为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区内地热显示类型多样,水热活动剧烈,尤其是盆地西部的扎仓寺热田,水温高达93℃,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地热流体 热储温度 成因机制 地壳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德三屯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被引量:7
19
作者 先巴 许红梅 +2 位作者 当增吉 谢东莉 芈秀丽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8,共6页
调查报告以实地考察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历史遗迹,对贵德三屯的历史、民间信仰、风俗民情及地域文化特点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述,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由此勾勒出“贵德三屯”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变迁的历史轮廓。
关键词 贵德三屯 历史 文化 庙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貌演化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无忌 殷志强 +1 位作者 马吉福 秦小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9-721,共13页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精细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测年数据,分析了该巨型滑坡的发育期次和诱发因素,认为滑坡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全新世早期温度升高引发冰雪融水增多导致黄河侵蚀作用加强而引发的Ⅰ期滑坡;2由全新世适宜期暖湿气候条件下降水触发的Ⅱ期滑坡;3由1872年历史地震诱发的Ⅲ期滑坡;4由降雨和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Ⅳ期滑坡。文章最后讨论了席芨滩巨型滑坡对贵德盆地黄河河谷地貌演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贵德盆地 席芨滩滑坡 发育特征 地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