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贡献度研究——基于减轻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的视角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瑶 米锋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4期443-446,477,共5页
园林绿化废弃物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重要构成。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借助统计分析理论构建贡献度指数公式,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围绕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资源、经济和环... 园林绿化废弃物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重要构成。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借助统计分析理论构建贡献度指数公式,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围绕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贡献度展开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2004—2013年的贡献度指数持续增长,对减轻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的能力逐年增强,且在改善环境方面的贡献占比超过2/3;对缓解酸化、全球变暖、光化学污染和富营养化有积极作用,在节约稀缺资源如土地空间和能源资源方面的贡献次之,约1/3;在经济方面的贡献最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压力减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贡献度指数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贡献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柴晋鹏 陈学刚 +1 位作者 阿里木江·卡斯木 高鹏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8-557,共10页
伴随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表温度也发生极其显著的变化。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8年的4期Landsat卫星影像和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采用地表温度反... 伴随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表温度也发生极其显著的变化。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8年的4期Landsat卫星影像和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采用地表温度反演、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聚类分析以及计算贡献度指数等方法,定量研究乌鲁木齐市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温度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土地利用/覆盖对热环境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间,研究区相对地表温度等级在<0、0—2、>8等级上面积增加,2—4、4—6、6—8等级上面积减少。面积增长最大的是<0的相对地表温度等级,面积减少最多的是6—8等级,从空间分布上看,温度区分布有从中间向外围递增的现象。(2)1990—2018年间,研究区内相对地表温度等级在0—2、2—4、4—6区域的重心均表现为先向东南,再向西,再向东北转移的趋势,相对地表温度等级>8区域的重心先向西南,再向东北转移,相对地表温度等级<0的区域温度重心一直北移,空间上呈现等级越高越靠东的现象,相对地表温度等级<0分布在中间,相对地表温度等级>8区域的重心转移距离最长,相对地表温度等级在0—2区域的重心转移距离最短。(3)研究区内的LST在空间上呈现出很强的集聚效应,从整体上均表现为等级越高集聚性越强的现象;1990—2018年间,区域热岛的集聚程度在不断降低,空间尺度临界值逐年下降。(4)1990—2018年间,研究区建设用地与水域面积增加,其余类型均在减少,面积增长最大的为建设用地,面积减少最大的耕地面积。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贡献度指数从大到小表现为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耕地,其中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正贡献,林地、水域、耕地为负贡献。贡献度值指数大小与面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反演 空间模式 贡献度指数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的省际贡献差异与空间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东景 冷伯阳 《水利经济》 2021年第5期44-49,81,共7页
应用贡献度指数、核密度分布曲线、中介效应模型和莫兰指数,分别考察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变化特点,工业用水重复率的中介效应,以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全国工业用水强度持续下降的贡... 应用贡献度指数、核密度分布曲线、中介效应模型和莫兰指数,分别考察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变化特点,工业用水重复率的中介效应,以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全国工业用水强度持续下降的贡献度差距较大,东中部地区的节水贡献度指数普遍较大但有所下降,西部地区的节水贡献度指数普遍较小但明显上升;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差距不断缩小,极化现象逐渐弱化;科技创新提升了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的省际贡献,工业用水重复率产生了比较显著的中介效应;2006年以后,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且以低低空间集聚状态和高高空间集聚状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水强度 贡献度指数 中介效应 空间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差异与变化对区域热环境贡献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孙宗耀 孙希华 +3 位作者 徐新良 黄宁钰 吴晨 乔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3-1322,共10页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热环境 贡献度指数 源汇景观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娜扎开提·阿不都米吉提 杨涵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地表温度是影响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温度可间接监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选取Landsat TM/OIL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2000,2005,2010,2015,2021年5期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地表温度的... 地表温度是影响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温度可间接监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选取Landsat TM/OIL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2000,2005,2010,2015,2021年5期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地表温度的空间转移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 2000-2021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整体升高显著,22年间LST平均上升速率为0.44℃/a,在空间格局上,整个流域LST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主要以极高温、高温为主,其中,2021年高温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6%;(2) 2000-2021年各温区重心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转移,各温区重心迁移轨迹明显向中游靠拢,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多是流域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3) 2000-2021年研究区地表热环境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只有建设用地为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反演 贡献度指数 重心转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邸俊楠 苏涛 +4 位作者 雷波 刘欣蓓 孟成 徐良泉 王仁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39-6050,共12页
选择城镇化增速居长三角三省一市第一位的合肥市作为研究区,通过提取植被指数、湿度指数、不透水面指数等地表特征敏感的遥感指数和地表温度来识别城市热岛的“源-汇”景观,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对“源”景观贡献度及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 选择城镇化增速居长三角三省一市第一位的合肥市作为研究区,通过提取植被指数、湿度指数、不透水面指数等地表特征敏感的遥感指数和地表温度来识别城市热岛的“源-汇”景观,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对“源”景观贡献度及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热岛“源”景观的升温影响范围为150m,“源-汇”景观格局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程度由东南至西北呈强至弱的趋势,庐江县、巢湖市的缓解效果最好,蜀山区、瑶海区的缓解效果最差;“源-汇”景观面积的比值、“源”景观的有效粒径尺度越小,“源”景观的标准形状指数在0~0.35且景观斑块越离散,热岛效应的缓解程度越好;对任何地物斑块而言,热岛效应导致的温度上升都会削弱“源-汇”景观格局对热岛效应的抑制效率,增加林地的覆盖是减轻区域升温、缓解区域热岛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源-汇”景观 景观格局 贡献度指数 地表温度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贡献度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康文敏 蔡芫镔 郑慧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100,共13页
随着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的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福州为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等方法,通过多尺度空间模式,定量分析以地表温度贡献度为表征的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研... 随着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的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福州为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等方法,通过多尺度空间模式,定量分析以地表温度贡献度为表征的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净增长1231.04 km2,变化率高达295.33%;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②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中高温区以闽江水域为轴向周边区域逐渐蔓延,低温区和次低温区面积显著减少。③1993—2016年,福州所辖各县市区地表温度贡献时空分布不均。其中,中心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和马尾区)对地表温度上升表现为正贡献,闽清县和永泰县表现为负贡献。从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来看,林/草地、耕地、水体对地表温度升高有负贡献,建设用地表现为正贡献。④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 K函数)显示,地表温度集聚与分散存在尺度效应;1993—2016年,研究区的地表温度集聚范围逐步扩大、集聚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贡献度指数 空间模式 尺度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渗吸驱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党海龙 王小锋 +2 位作者 崔鹏兴 侯玢池 李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59-1769,共11页
以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制作单一孔隙介质岩心和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岩心,开展了低渗透致密岩心不同驱替速度驱替实验、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岩心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的增加... 以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制作单一孔隙介质岩心和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岩心,开展了低渗透致密岩心不同驱替速度驱替实验、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岩心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驱油效率的提升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利用不同孔径孔隙贡献度指数和剩余油孔隙分布指数,对不同孔径孔隙的驱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价.单一介质岩心和双重介质岩心的小孔孔隙贡献度指数在自发渗吸中表现出稳定的增加,而大孔的孔隙贡献度指数则比较波动.尤其是双重介质岩心中的微裂缝,在其含油饱和度达到饱和后,才会快速排出微裂缝中的油,而导致其驱油效率的增加不明显.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驱油贡献度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而表现出持续下降,0.04~0.06 ml/min的驱替速度能够在发挥小孔自发渗吸作用的同时,排驱大孔中的油,表现出较高的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致密砂岩 自发渗吸 不同孔径孔隙贡献度指数 剩余油孔隙分布指数 驱油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