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纹动脉放射冠区的散在脑梗死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宋良 付胜奇 +4 位作者 朱利利 石宝洋 刘海涛 禹萌 张洪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4年第6期412-417,共6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放射冠区的散在脑梗死病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住院并确诊为LSA梗死的患者164例。根据梗死病灶位置分为LSA起始处单一病灶(n=103)和梗死...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放射冠区的散在脑梗死病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住院并确诊为LSA梗死的患者164例。根据梗死病灶位置分为LSA起始处单一病灶(n=103)和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n=61)。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结果164例患者中END49例,非END115例。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一病灶相比,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出现END占比显著增多[27(55.1%)vs.22(44.9%),P<0.05],与前部型梗死相比,后部型梗死患者发生END显著增多[39(79.6%)vs.10(20.4%),P<0.05]。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OR=3.669,95%CI:1.696~7.939,P=0.001)、后部型梗死(OR=2.303,95%CI:1.005~5.279,P=0.049)均与END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随访3个月,与单一病灶相比,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预后良好患者占比显著减少(45.9%vs.91.3%),临床结局预后差。结论LSA放射冠区的散在梗死灶及后部型梗死是LSA梗死发生END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放射冠区散在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END导致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放射冠 病灶部位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三代双源CT的豆纹动脉成像质量改进研究
2
作者 王立 詹松华 +7 位作者 谭文莉 龚志刚 丁晓青 侯逸轩 龚姝卉 成建明 吴浤湧 杨玉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图像重建卷积核为Hv49,锐利度3,采用M0.6(80 kV的60%与150 kV的40%)重建标准线性图像;优化组采用450 mA管电流,图像重建卷积核为BI57,采用VMI+技术重建40 keV图像的方案,余参数同常规组。以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豆纹动脉的显示数量作为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以利克特量表评分作为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优化组图像的SNR、CNR、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0.01)。优化组的豆纹动脉显示数量为(7.46±1.50)支,相较于传统组的(5.48±1.16)支显示更多(P<0.01)。结论:通过第三代双源CT调整管电流、提高造影剂注射速率、选择锐利的卷积核与VMI+技术在提升了豆纹动脉对比度的同时减少了图像噪声,对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相较于传统扫描参数及重建方法,图像质量有明显提升。这对豆纹动脉情况的早期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双能量CT 虚拟单能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 T MR血管成像评估豆纹动脉形态学特征
3
作者 李润泽 吕晋浩 +3 位作者 段祺 王婉冰 王心宇 娄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12-417,424,共7页
目的基于超高场强7 T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7 T TOF MRA),探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病人中豆纹动脉(LSA)形态学指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诊断为单侧MCA M1段狭窄的病人39例,平均年龄(54.36±2.05)岁,... 目的基于超高场强7 T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7 T TOF MRA),探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病人中豆纹动脉(LSA)形态学指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诊断为单侧MCA M1段狭窄的病人39例,平均年龄(54.36±2.05)岁,男31例(79.49%)。根据病人有无症状将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9例(48.72%)和无症状组20例(51.28%)。根据MCA M1段狭窄程度,2组病人细分为非重度狭窄和重度狭窄2个亚组,其中症状组中非重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8例;无症状组中非重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10例。由1名医师在7 T TOF MRA影像上分别评估病人双侧大脑半球的LSA形态学指标,包括LSA的主干数量、分支数量、长度和曲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2组及亚组间的LSA形态学差异,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亚组病人患侧和健侧LSA的形态学差异。结果有症状组的LSA分支数量和曲度均减小(均P<0.05)。无症状组中重度狭窄病人患侧的LSA分支数量多于健侧(均P<0.05);有症状组病人患侧的LSA分支数量少于健侧、LSA长度短于健侧,其中重度狭窄病人患侧LSA曲度小于健侧(均P<0.05)。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病人的双侧大脑半球LSA的其他形态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症状性MCA M1段狭窄会导致患侧LSA分支数量减少及长度缩短,而重度狭窄未必会导致LSA分支数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场强 磁共振成像 豆纹动脉血管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参数在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病情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牟善翠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颅脑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参数在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从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确诊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和健康新生儿中各抽取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分别命名为病例组和... 目的:探究颅脑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参数在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从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确诊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和健康新生儿中各抽取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分别命名为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出生后24h、48h及72h均接受颅脑超声检测,获取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参数,并将病例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应用ROC曲线分析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参数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严重度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出生后24h、48h及72h大脑中动脉和豆纹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病情严重度患儿出生后24h、48h及72h大脑中动脉和豆纹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大脑中动脉和豆纹动脉的血流参数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评估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严重度的效能良好(P<0.05)。结论:颅脑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血流参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和病情严重度评估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评估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超声 大脑中动脉 豆纹动脉 血流参数 缺氧缺血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豆纹动脉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彩燕 陈名峰 陈培琼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261-267,共7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梗死(lenticulostriate infarctions,LI)急性期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8h内经颅脑磁共振确...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梗死(lenticulostriate infarctions,LI)急性期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8h内经颅脑磁共振确诊的89例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非END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LI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LI患者中18例发生END(20.2%),71例未发生(79.8%)。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就诊时舒张压[94.44(77.00,88.00)mmHg]高于非END组[87.64(77.00,87.50)mmHg],END组的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I)(9.00±0.56)高于非END组(8.59±0.55),END组发病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78(3.00,5.00)分]高于非END组[3.02(1.00,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TyGI(OR=7.726,95%CI:1.197~49.870,P=0.032)和发病时的NIHSS评分(OR=2.545,95%CI:1.471~4.405,P=0.001)是LI急性期END发生的危险因素。END组发病后90d的mRS评分[1.58(0.00,3.00)分]较非END组[0.63(0.00,1.00)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急性期患者如果出现高TyGI、高NIHSS评分,则发生END的风险增加,应尽早识别,并积极调整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纹动脉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恶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善花 庄爱霞 +6 位作者 王阳 聂红霞 周芳 王传淇 张浩江 彭艳艳 曾庆宏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2-827,共6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区(LS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早期神经恶化(END)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0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经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LSA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头颅MRI结果分为BAD组(40例),LI组...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区(LS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早期神经恶化(END)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0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经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LSA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头颅MRI结果分为BAD组(40例),LI组(36例)。入院72 h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划分为END组(28例),非END组(48例)。收集基线资料、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BAD组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偏瘫发生率、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高于LI组;(2)发病3个月mRS评分BAD组与LI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BAD组与LI组比较更易发生END;(4)BAD组中END患者糖尿病史、HbA1C、Hcy、入院时NIHSS、发病1个月mRS评分均高于非END患者;(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HbA1C、Hcy是BAD组END的危险因素。结论:LSA供血区BAD患者病情重,易进展,HbA1C、Hcy是END的危险因素;BAD组及LI组患者3个月预后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腔隙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评价早产儿豆纹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磊 夏焙 +5 位作者 于红奎 于薇 林洲 刘力 陶宏伟 胡烈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50-1452,共3页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生1周内豆纹动脉(LS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于出生后1(1天组)、3(3天组)、7天(7天组)动态检测293名早产儿的LSA血流参数,分别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生1周内豆纹动脉(LS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于出生后1(1天组)、3(3天组)、7天(7天组)动态检测293名早产儿的LSA血流参数,分别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速度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早产儿LSA血流速度参数均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其中Vd、Vm上升趋势最明显(P均<0.05)。不同日龄早产儿LSA的S/D比较,S/D在出生后第3天最低,7天组明显高于3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龄早产儿RI、PI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产儿LSA的Vs、Vd、Vm与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呈正相关(r=0.36、0.38、0.37;0.30、0.26、0.30,P均<0.05)。结论超声多普勒检测早产儿豆纹动脉可反映早产儿局部脑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用以评价脑基底节区损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婴儿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豆纹动脉多普勒检测评价脑血流灌注 被引量:4
8
作者 夏焙 林洲 +1 位作者 黄惠君 刘晓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89-391,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新生儿豆纹动脉血流的可行性及其评价脑血液灌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28例早产儿豆纹动脉血流参数:S、D、S/D和RI,将大脑中央区血流灌注分为0~Ⅲ级,比较各组... 目的: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新生儿豆纹动脉血流的可行性及其评价脑血液灌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28例早产儿豆纹动脉血流参数:S、D、S/D和RI,将大脑中央区血流灌注分为0~Ⅲ级,比较各组的脑血流灌注。结果:正常足月儿出生后10天内豆纹动脉峰值流速、平均流速较低,60%脑血流灌注呈轻度降低。出生10天后血流灌注正常,与早产儿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早产儿脑血流速度极低,脑血流灌注降低中度46%、重度10%,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S/D与RI高于正常足月儿(P>0.05)。结论:新生儿豆纹动脉血流多普勒检测准确易行,可反映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大脑中央区血流灌注水平,有助于脑损伤的判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脑血流灌注 豆纹动脉 超声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基底核出血区豆纹动脉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涛 顾斌贤 +5 位作者 田恒力 戎伯英 宋雷 王敢 韩玉升 张惠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4-375,共2页
关键词 脑基底核出血区豆纹动脉 超微结构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纹动脉的位置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俊瑜 王孟阳 +1 位作者 金玉 张方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8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位置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外侧(外侧组),13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内侧(内侧组)。结果外侧组肿瘤全切除17例(68...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位置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外侧(外侧组),13例豆纹动脉位于肿瘤内侧(内侧组)。结果外侧组肿瘤全切除17例(68.0%,17/25),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4例;内侧组肿瘤全切除4例(30.8%,4/13),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6例。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显著(P<0.05)。外侧组术后没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未加重;内侧组新发神经功能障碍4例(30.8%,4/13),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两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明确岛叶肿瘤的解剖学特征,特别是豆纹动脉的位置对决定手术切除方式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岛叶 豆纹动脉 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患儿豆纹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志英 王伟红 刘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23-524,527,共3页
目的探讨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患儿急性期豆纹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发病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为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中重度)的105例患儿,根据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分为有后遗症组(A组)和无后遗症组(B组),另设对照组,采用彩色多... 目的探讨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患儿急性期豆纹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发病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为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中重度)的105例患儿,根据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分为有后遗症组(A组)和无后遗症组(B组),另设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各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阻力指数并比较。结果患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B 2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期脑内豆纹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程度与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的发病成正相关,与预后不良无明确相关性,能预测发病,不能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生期 缺氧性脑损伤 豆纹动脉 血流动力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球囊辅助栓塞豆纹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朝辉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4-205,共2页
患者女,33岁,主因"突发头痛、恶心1个月"于2015年11月2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精神尚可,饮食及二便正常,四肢活动正常,肌力V级,病理征阴性。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脑室系统... 患者女,33岁,主因"突发头痛、恶心1个月"于2015年11月2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精神尚可,饮食及二便正常,四肢活动正常,肌力V级,病理征阴性。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脑室系统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治疗性 豆纹动脉 球囊辅助栓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6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珺 王康 焦劲松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10,14,F0002,共6页
摘要目的:探讨脑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性梗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方法:分析6例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脑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性梗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方法:分析6例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头颅MRI均显示基底节区、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连续3~7个层面新鲜梗死灶。病灶长径1.9~4.0cm,符合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的诊断。结论:巨大腔隙的机制、病因、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对影像表现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病例,应鉴别巨大腔隙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利于进一步治疗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腔隙 腔隙性脑梗死 豆纹动脉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内囊状体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压缩感知TOF-MRA技术对豆纹动脉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鹏飞 鲁珊珊 +2 位作者 李青 胡永志 吴飞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91-1294,1332,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技术对脑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的显示价值,并比较不同加速因子对成像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技术对脑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的显示价值,并比较不同加速因子对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23位健康志愿者,每位受试者采集4种不同加速因子系数(2、3、5、7)的CS TOF-MRA图像,分别记为CS2、CS3、CS5、CS7。定性评估4组图像的LSA显示质量,定量分析各组图像的LSA总数、最长LSA长度及血管边缘锐利度。采用Friedman检验及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基于CS2、CS3、CS5、CS7的图像采集时间分别为6 min 3 s、4 min 8 s、2 min 35 s、2 min 3 s。LSA显示质量评分,CS2、CS3明显优于CS5、CS7(P<0.05)。LSA显示数目,CS2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而CS3和CS5之间、CS5和CS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A显示长度,CS2[(3.47±0.29)cm]>CS3[(3.22±0.29)cm]>CS5[(3.00±0.33)cm]>CS7[(2.69±0.32)c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边缘锐利度,CS2优于其他加速因子,CS3优于CS5、CS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5、CS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两倍加速因子的高分辨率CS TOF-MRA在临床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可以提供较好的LSA图像,该技术为临床采用3.0 T磁共振检查及研究LSA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豆纹动脉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纹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管勇 吕少平 +2 位作者 李朗 孙俊 余发昌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0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 :了解豆纹动脉的来源与分布。方法 :显微解剖结合厚片迭加观测 4 0侧人类大脑半球。结果 :4 0侧大脑半球共有豆纹动脉 2 60条 ,平均每侧半球 6.50± 3.31条 ,区分为近侧、中间和远侧三群。它们分别起自大脑中动脉根部、主干或... 目的 :了解豆纹动脉的来源与分布。方法 :显微解剖结合厚片迭加观测 4 0侧人类大脑半球。结果 :4 0侧大脑半球共有豆纹动脉 2 60条 ,平均每侧半球 6.50± 3.31条 ,区分为近侧、中间和远侧三群。它们分别起自大脑中动脉根部、主干或其皮质支。分布于外囊、内囊和基底核的不同部位 ,但彼此有重叠。依其在前穿支的穿入部位 ,又可分为内侧、外侧和中间三组。结论 :豆纹动脉恒定地参与尾核头背外侧部的血供 ,而且从其起源、穿入部位和分布来看 ,传统的内侧群应分为近侧群和中间群 :前者参与内侧组血管并分布于苍白球和内囊膝 ;后者参与外侧组血管并分布于壳的前极、内囊前肢及尾核头背外侧部。由于豆纹动脉的发出部位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基底核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治疗豆纹动脉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型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伟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6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供血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型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LSA-BAD型梗死头颅DWI典型影像学特点,筛选出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供血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型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LSA-BAD型梗死头颅DWI典型影像学特点,筛选出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双重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及羟乙基淀粉等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d、14d后应用NIHSS评分和治疗14d后应用mRS评分对2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于治疗7d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7d后对照组进展加重率为47.4%,治疗组为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对照组治疗7d和14d后分别为14.9±4.6和10.6±2.8,治疗组分别为9.3±2.2和5.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d后mRS评分,对照组为2.4±0.4分,治疗组为1.6±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LSA-BAD型梗死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豆纹动脉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LSA-BAD型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对新生儿脑水肿时豆纹动脉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和朝平 罗飞 何彬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引发脑水肿时大脑终末动脉-豆纹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2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36例足月脑水肿儿进行二维图像和豆纹动脉血流检测,时间限于出生后3d以内。结果豆纹动... 目的探讨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引发脑水肿时大脑终末动脉-豆纹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2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36例足月脑水肿儿进行二维图像和豆纹动脉血流检测,时间限于出生后3d以内。结果豆纹动脉显示率两组均为100%,选择切面为第三脑室层面冠状面和旁正中矢状面,正常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2.70±2.19)cm/s,阻力指数0.47±0.04,彩色血流显示为以红色为主的连续性多条细束状血流信号。脑水肿组86%脑血流峰值流速降低,14%增高或正常,平均为(9.05±4.45)cm/s,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阻力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豆纹动脉作为脑组织中的终末小动脉直接反映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大脑中央区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评价脑水肿的程度和指导临床治疗帮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新生儿脑水肿 豆纹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分析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郝璐 陈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2期29-31,共3页
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 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R-MRI检查,配合使用专业软件处理MCA强化及管腔重构指数和豆纹动脉血管特征数据。结果:有症状组MCA粥样斑块的增强指数高于无症状组,LSA深度显著小于无症状组,则豆纹动脉长度更短(P<0.05);对比两组患者MCA管腔重塑指数和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及无症状者在M C A粥样斑块强度及豆纹动脉深度指标上存在差异,可采用HR-MRI评估MCA粥样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豆纹动脉 血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体针巨刺治疗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小灿 王小璐 丁军杰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8期162-167,共6页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治疗对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患者94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巨...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治疗对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患者94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巨刺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吞咽功能[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Metrohealth评分、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 (EAT-10)评分]、运动功能[评价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低切全血黏度(L-WBV)、中切全血黏度(M-WBV)、高切全血黏度(H-WBV)]。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5.11%,对照组68.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肢体活动不利,关节硬结、瘀斑,关节僵硬,痰多,肌肉刺痛,肌肤肿胀评分、SSA评分、Metrohealth评分、EAT-10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WMFT量表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V、L-WBV、M-WBV、H-WBV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巨刺治疗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 头针 体针 巨刺 吞咽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威龙 贾琳 +4 位作者 王云玲 王禄伟 谢超 韩秉艳 贾文霄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豆纹动脉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