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豆纹动脉梗死(lenticulostriate infarctions,LI)急性期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8h内经颅脑磁共振确...目的探讨豆纹动脉梗死(lenticulostriate infarctions,LI)急性期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8h内经颅脑磁共振确诊的89例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非END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LI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LI患者中18例发生END(20.2%),71例未发生(79.8%)。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就诊时舒张压[94.44(77.00,88.00)mmHg]高于非END组[87.64(77.00,87.50)mmHg],END组的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I)(9.00±0.56)高于非END组(8.59±0.55),END组发病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78(3.00,5.00)分]高于非END组[3.02(1.00,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TyGI(OR=7.726,95%CI:1.197~49.870,P=0.032)和发病时的NIHSS评分(OR=2.545,95%CI:1.471~4.405,P=0.001)是LI急性期END发生的危险因素。END组发病后90d的mRS评分[1.58(0.00,3.00)分]较非END组[0.63(0.00,1.00)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急性期患者如果出现高TyGI、高NIHSS评分,则发生END的风险增加,应尽早识别,并积极调整治疗策略。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技术对脑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的显示价值,并比较不同加速因子对成像的影响...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技术对脑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的显示价值,并比较不同加速因子对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23位健康志愿者,每位受试者采集4种不同加速因子系数(2、3、5、7)的CS TOF-MRA图像,分别记为CS2、CS3、CS5、CS7。定性评估4组图像的LSA显示质量,定量分析各组图像的LSA总数、最长LSA长度及血管边缘锐利度。采用Friedman检验及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基于CS2、CS3、CS5、CS7的图像采集时间分别为6 min 3 s、4 min 8 s、2 min 35 s、2 min 3 s。LSA显示质量评分,CS2、CS3明显优于CS5、CS7(P<0.05)。LSA显示数目,CS2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而CS3和CS5之间、CS5和CS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A显示长度,CS2[(3.47±0.29)cm]>CS3[(3.22±0.29)cm]>CS5[(3.00±0.33)cm]>CS7[(2.69±0.32)c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边缘锐利度,CS2优于其他加速因子,CS3优于CS5、CS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5、CS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两倍加速因子的高分辨率CS TOF-MRA在临床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可以提供较好的LSA图像,该技术为临床采用3.0 T磁共振检查及研究LSA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R-MRI检查,配合使用专业软件处理MCA强化及管腔重构指数和豆纹动脉血管特征数据。结果:有症状组MCA粥样斑块的增强指数高于无症状组,LSA深度显著小于无症状组,则豆纹动脉长度更短(P<0.05);对比两组患者MCA管腔重塑指数和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及无症状者在M C A粥样斑块强度及豆纹动脉深度指标上存在差异,可采用HR-MRI评估MCA粥样斑块。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豆纹动脉梗死(lenticulostriate infarctions,LI)急性期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8h内经颅脑磁共振确诊的89例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非END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LI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LI患者中18例发生END(20.2%),71例未发生(79.8%)。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就诊时舒张压[94.44(77.00,88.00)mmHg]高于非END组[87.64(77.00,87.50)mmHg],END组的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I)(9.00±0.56)高于非END组(8.59±0.55),END组发病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78(3.00,5.00)分]高于非END组[3.02(1.00,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TyGI(OR=7.726,95%CI:1.197~49.870,P=0.032)和发病时的NIHSS评分(OR=2.545,95%CI:1.471~4.405,P=0.001)是LI急性期END发生的危险因素。END组发病后90d的mRS评分[1.58(0.00,3.00)分]较非END组[0.63(0.00,1.00)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急性期患者如果出现高TyGI、高NIHSS评分,则发生END的风险增加,应尽早识别,并积极调整治疗策略。
文摘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技术对脑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的显示价值,并比较不同加速因子对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23位健康志愿者,每位受试者采集4种不同加速因子系数(2、3、5、7)的CS TOF-MRA图像,分别记为CS2、CS3、CS5、CS7。定性评估4组图像的LSA显示质量,定量分析各组图像的LSA总数、最长LSA长度及血管边缘锐利度。采用Friedman检验及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基于CS2、CS3、CS5、CS7的图像采集时间分别为6 min 3 s、4 min 8 s、2 min 35 s、2 min 3 s。LSA显示质量评分,CS2、CS3明显优于CS5、CS7(P<0.05)。LSA显示数目,CS2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而CS3和CS5之间、CS5和CS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A显示长度,CS2[(3.47±0.29)cm]>CS3[(3.22±0.29)cm]>CS5[(3.00±0.33)cm]>CS7[(2.69±0.32)c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边缘锐利度,CS2优于其他加速因子,CS3优于CS5、CS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5、CS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两倍加速因子的高分辨率CS TOF-MRA在临床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可以提供较好的LSA图像,该技术为临床采用3.0 T磁共振检查及研究LSA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方法。
文摘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R-MRI检查,配合使用专业软件处理MCA强化及管腔重构指数和豆纹动脉血管特征数据。结果:有症状组MCA粥样斑块的增强指数高于无症状组,LSA深度显著小于无症状组,则豆纹动脉长度更短(P<0.05);对比两组患者MCA管腔重塑指数和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及无症状者在M C A粥样斑块强度及豆纹动脉深度指标上存在差异,可采用HR-MRI评估MCA粥样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