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潜叶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TabsGSTs2的克隆及与α-番茄碱的分子对接分析
1
作者 周昕雨 李金萍 +6 位作者 黄聪 许博 崔建臣 万方浩 张毅波 桂富荣 张桂芬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在昆虫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GSTs基因在其响应α-番茄碱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番茄潜叶蛾TabsGSTs2基因全长,通过...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在昆虫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GSTs基因在其响应α-番茄碱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番茄潜叶蛾TabsGSTs2基因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TabsGSTs2基因的序列特征、理化特性、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RT-qPCR技术测定了α-番茄碱胁迫下TabsGSTs2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研究了TabsGSTs2和α-番茄碱的结合能力与结合模式。结果表明,TabsGSTs2基因的CDS全长为609 bp,编码20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8.47,分子量为23.895 kDa;TabsGSTs2具有4个β-折叠和9个α-螺旋,具有典型的GSTs保守结构域,包括GSH结合位点(G-site)和底物结合位点(H-site);TabsGSTs2属于sigma亚家族成员,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的CpGSTs2亲缘关系较近;α-番茄碱胁迫下,TabsGSTs2基因在7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TabsGSTs2与α-番茄碱的结合能力较强,主要以氢键、疏水作用力和盐桥等相互作用维持稳定的结合。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番茄潜叶蛾适应α-番茄碱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挖掘番茄潜叶蛾防控新靶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α-番茄碱 -S-转移 解毒代谢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
2
作者 黄颖 遇文婧 +1 位作者 刘雪峰 刁桂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了3个PdbGS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dbGST1、PdbGST2和PdbGST3,cDNA全长分别为678、660和690 bp,编码氨基酸分别为225、219和229个,形成的蛋白质均为稳定亲水酸性蛋白,且均定位于细胞质。同时,这3个蛋白质均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典型结构,且其启动子区域具有能够响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激素的元件。此外,这3个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受外源植物激素或非生物胁迫诱导。【结论】3个PdbGST基因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响应非生物胁迫或外源植物激素的诱导,可能参与到杨树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模式 山新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曹雨晴 何苗 +1 位作者 崔娟娟 赵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5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根据治疗4个周期疗效分为预后良好组(66...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对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根据治疗4个周期疗效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分析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预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占比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与胃癌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GSTT1、GSTM1缺失型患者与非缺失型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T1缺失型患者2年生存率54.55%高于GSTT1非缺失型患者28.81%,GSTM1缺失型患者2年生存率48.00%高于GSTM1非缺失型患者26.19%(P<0.05);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与胃癌患者远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化疗预后密切相关,与化疗不良反应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转移 基因多态性 胃癌 化疗 不良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袁烷茹 刘业彬 +3 位作者 罗佳聪 刘书畅 姜晨辉 杨树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202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属于Ⅱ期解毒酶超基因家族的酶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参与多种生理活动。GST通过催化致癌剂或增加氧化应激来诱导细胞凋亡,且在药物性肝病和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GST活性可促进肝病的发...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属于Ⅱ期解毒酶超基因家族的酶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参与多种生理活动。GST通过催化致癌剂或增加氧化应激来诱导细胞凋亡,且在药物性肝病和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GST活性可促进肝病的发生,而提高GST水平则可抑制致癌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并提高其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助于防治药物性肝病和肝癌。此外,GST还具有调控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治疗肝脂肪变性以及抑制黄曲霉毒素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等功能。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关于GST在肝脏疾病中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筛查、预防和治疗肝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转移 肝损伤 肝保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通过调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干预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细胞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熊帮发 魏乾锋 +1 位作者 刘倩 柴尔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0,共4页
1铁死亡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个名词是在2012年由Dixon等提出,其基于以往的研究,将这种以铁稳态失衡和脂质过氧化代谢为特征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定义为“ferroptosis”。铁死亡核心机制是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此过程初始环节是在... 1铁死亡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个名词是在2012年由Dixon等提出,其基于以往的研究,将这种以铁稳态失衡和脂质过氧化代谢为特征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定义为“ferroptosis”。铁死亡核心机制是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此过程初始环节是在多不饱和脂肪酸酰基链上形成以碳为中心的脂质自由基;然后脂质自由基与O2结合生成脂质过氧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通过从另一种脂质中提取氢原子来进行链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细胞 铁死亡 过氧化物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贤文 马遇庆 李梦妍 《医学综述》 CAS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全球肿瘤的首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改变。目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但患者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亟须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铁死亡是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方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全球肿瘤的首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改变。目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但患者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亟须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铁死亡是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方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是铁死亡的关键调控因子,其失活可导致脂质过氧化积累,进而诱导细胞铁死亡。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GPX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参与和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研究GPX4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过氧化物4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点突变改造谷胱甘肽合成相关酶及高效催化生产谷胱甘肽
7
作者 张秀春 王骏之 +1 位作者 徐华栋 沈美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96,共6页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一种含有γ-酰胺键和巯基的三肽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主要由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GSHA)和谷胱甘肽合成酶(glutathione synth...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一种含有γ-酰胺键和巯基的三肽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主要由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GSHA)和谷胱甘肽合成酶(glutathione synthetase,GSHB)两步催化得到。在利用天然酶催化生产谷胱甘肽的过程中,发现天然酶的催化效果较差,其中GSHA为反应过程中的限速酶,该酶会受到产物的反馈抑制。该文对来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GSHA进行分子改造,对GSHA中参与转化的活性位点进行分析,通过丙氨酸扫描对关键氨基酸进行替换。对蛋白质表面非活性区域的氨基酸进行分析,引入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提高稳定性。将酶活力提升的突变位点进行组合,获得了催化效果较高的突变体Y131A-A511D,相比于野生型酶活力提高了6倍,并对最佳突变体的酶学性质进行分析。将突变体Y131A-A511D用于催化合成谷胱甘肽,在8 h内合成了76.8 mmol/L的谷胱甘肽,达到了高效催化生产谷胱甘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酸半氨酸连接 定点突变 丙氨酸扫描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功能分析
8
作者 黄颖 王晓东 遇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8,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山新杨的过/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通过观察比较接种细链格孢菌后各植株叶片的表型和病斑面积,验证该基因的抗病功能;同时测定接种病原菌前后,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植株内过氧化氢含量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1)山新杨PdbGSTU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753 bp,编码氨基酸250个,对应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9.01 kDa,为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bGSTU蛋白与银中杨的蛋白KAJ6918316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PdbGSTU基因启动子序列含多种响应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2)RT-qPCR结果显示,PdbGSTU基因在山新杨顶芽表达量最高,在其根部表达量最低,且该基因受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1-氨基环丙基-1-羧酸3种植物激素诱导,均上调表达。(3)接种细链格孢菌后,野生型和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的叶片上,病斑面积分别为6.42和16.46 mm2,而过表达PdbGSTU基因的植株叶片上,少部分接种点出现明显病斑,其余接种部分仅出现褪色。【结论】PdbGSTU正向参与山新杨对细链格孢菌侵染的抵御过程,可通过清除活性氧提高杨树对病原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山新杨 S-转移 细链格孢菌 抗病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在男性不育中的分子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9
作者 古炜 毛卫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5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家族作为广泛表达的抗氧化酶系,分布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中,能够消除机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阻断ROS对生殖细胞DNA的损伤。硒是GPXs的活性中心,通过调控硒蛋白家族成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发挥抗氧化...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家族作为广泛表达的抗氧化酶系,分布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中,能够消除机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阻断ROS对生殖细胞DNA的损伤。硒是GPXs的活性中心,通过调控硒蛋白家族成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发挥抗氧化作用,但临床数据显示膳食硒补充对改善男性不育的疗效有限。现就膳食硒摄入对GPX4的影响,以及精子内三种GPX4的生理作用与其缺乏导致的男性不育症的关联性进行阐述,同时对相关GPX4耗竭所表现出的精子对应性病理改变及其新型基因干预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过氧化物4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范茗华 王哲佳 +3 位作者 徐小凡 计青云 赖若涵 罗晓婷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赣州市慢性病基线人群中选取2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 目的:探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赣州市慢性病基线人群中选取2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选取243例非2型糖尿病参与者匹配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MDA、GSH-Px含量,并对其进行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2组职业、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医疗付费情况、心脏病史、高血压家族史、心脏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谷物摄入量及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蔬菜类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GSH-Px活力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含量MDA为T2DM的危险因素(OR=1.097,95%CI:1.010~1.191),高含量GSH-Px为T2DM的保护性因素(OR=0.996,95%CI:0.995~0.998)。结论:T2DM患者GSH-Px活力值降低和MDA含量增加,且高GSH-Px活力值为T2DM患病的保护因素,高含量MDA为T2DM患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二醛 过氧化物 Logistics回归分析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缺氧的关系
11
作者 卢勇 贾立杨 +2 位作者 毕新颖 张艳彬 褚文静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缺氧的关系,为预防胎儿宫内缺氧提供指导。方法2023年1~10月于我院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0例,按1∶1比例分别收集3... 目的研究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缺氧的关系,为预防胎儿宫内缺氧提供指导。方法2023年1~10月于我院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0例,按1∶1比例分别收集30例子痫前期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均于产检时留取完整血样,检测其HO-1、SOD及GSH-PX水平,均接受子宫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统计胎儿宫内缺氧发生情况,比较是否发生宫内缺氧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分析其预测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宫内缺氧风险的价值。结果三组胎儿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比舒张末期血液流速(S/D)、阻力指数(RI)、HO-1、SOD及GSH-PX水平比较,重度子痫前期组<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存在29例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宫内缺氧组),胎儿宫内缺氧组胎儿中动脉PI、S/D、RI、HO-1、SOD及GSH-PX均较无胎儿宫内缺氧组低(P<0.05);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妊娠期高血压孕妇HO-1、SOD及GSH-PX水平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效能较高,其中联合预测效能最高,当其Youden指数为0.539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62,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57.38%。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HO-1、SOD及GSH-PX水平较低,可反映其疾病严重程度,且联合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可有效预测胎儿宫内缺氧,对胎儿宫内缺氧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血红素加氧1 超氧化物歧化 过氧化物 妊娠期高血压 胎儿宫内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PdbGST基因的克隆与胁迫表达分析
12
作者 平晓帆 遇文婧 黄颖 《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3-40,共8页
在植物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类多功能酶,能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杨树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db GST及其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db GST... 在植物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类多功能酶,能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杨树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db GST及其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db GS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其形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5.57 k Da,为稳定亲水性酸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山新杨Pdb GST蛋白与山新杨中的XP_034926648蛋白的同源性最高。对克隆获取的2 000 bp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构显示该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多种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db GST基因在山新杨根部表达量最高,其次在山新杨叶部也有较高表达量,相反在山新杨顶芽中表达量最低。此外,对Pdb GST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分析显示,山新杨根部Pdb GST基因受诱导后即出现持续且大量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S-转移 非生物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和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研究
13
作者 薛松 张祥 +2 位作者 潘鑫 易晓明 商学军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803-808,共6页
目的:探究前列腺癌患者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和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行雄激素剥夺治疗+双药化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0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CR-PFLP方... 目的:探究前列腺癌患者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和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行雄激素剥夺治疗+双药化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0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CR-PFLP方法对患者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GSTP1-rs1695位点和XRCC1-rs25487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并探究GSTP1和XRCC1基因多态性与患者3年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103例前列腺癌化疗患者GSTP1-rs1695位点和XRCC1-rs25487位点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9.794,P>0.05)。GSTP1-rs1695位点中AA基因型占比为65.05%(67/103),AG基因型占比为23.30%(24/103),GG基因型占比为11.65%(12/103);XRCC1-rs25487位点中AA基因型占比为29.13%(30/103),AG基因型占比为50.49%(52/103),GG基因型占比为20.39%(21/103)。GSTP1-rs1695 AA型化疗敏感性为35.82%,低于AG/GG型58.33%(P<0.05)。XRCC1-rs25487 AA型化疗敏感性为40.00%,AG/GG型45.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P1-rs1695、XRCC1-rs25487不同表型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GSTP1-rs1695 AA型3年总生存率低于AG/GG型;XRCC1-rs25487 AA型低于AG/GG型(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STP1-rs1695 AA型、XRCC1-rs25487 AA型均为前列腺癌患者化疗后3年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GSTP1-rs1695、XRCC1-rs25487基因多态性对前列腺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和预后均有一定影响,GSTP1-rs1695和XRCC1-rs25487 A等位基因突变均可导致更短的3年生存率,G等位基因突变可带来更好的化疗敏感性和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S转移P1 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 基因多态性 化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喆妍 孙峥嵘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948-953,共6页
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1,MGST1)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超家族和花生四烯酸与谷胱甘肽代谢中的膜相关蛋白(membrane-associated proteins in eicosanoid and gluta... 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1,MGST1)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超家族和花生四烯酸与谷胱甘肽代谢中的膜相关蛋白(membrane-associated proteins in eicosanoid and glutathione metabolism,MAPEG)超家族的共同成员,它通过催化外源性物质的II相解毒过程,从而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众多研究发现MGST1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本文就MGST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体S-转移1 恶性肿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张春杨 杨淑芳 +4 位作者 宫田娇 郭鸿儒 王大雨 孙继红 张海东 《北方蚕业》 2024年第4期16-20,共5页
对亲本及F_(1)代五龄柞蚕幼虫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生物数学方法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用于柞蚕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不同柞蚕幼虫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 对亲本及F_(1)代五龄柞蚕幼虫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生物数学方法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用于柞蚕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不同柞蚕幼虫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不同,丝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收蚁结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其杂种优势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体和丝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单蛾收茧数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对应的杂种优势率也显著正相关。因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可作为预测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一种辅助候选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S转移 经济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诱导与GSTs对杀虫药剂的代谢 被引量:72
16
作者 高希武 董向丽 +1 位作者 郑炳宗 陈青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代谢能力明显高于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和两个混剂。LD5剂量的对硫磷和灭多威对棉铃虫3龄幼虫GSTs的活性均没有诱导增加的影响,用LD50的选择...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代谢能力明显高于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和两个混剂。LD5剂量的对硫磷和灭多威对棉铃虫3龄幼虫GSTs的活性均没有诱导增加的影响,用LD50的选择剂量仅对硫磷组GSTs活性增加15%。用含0.01%的芸香苷、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经1~4代后,GSTs活性提高4~18倍。3种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组对灭多威和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槲皮素组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则降低近一半,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组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略有降低。这种对甲基对硫磷敏感度的变化可能与上述GSTs活性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S-转移 杀虫剂 植物次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抗性相关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MdGSTU1的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安秀红 徐锴 +4 位作者 厉恩茂 李壮 李敏 刘志 程存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868-4877,共10页
[目的]克隆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中抗苹果轮纹病相关的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Md GSTU1,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逆境处理条件下的表达特性,为解析该基因的抗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抗轮纹病相关的EST序列,通过在NCBI进... [目的]克隆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中抗苹果轮纹病相关的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Md GSTU1,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逆境处理条件下的表达特性,为解析该基因的抗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抗轮纹病相关的EST序列,通过在NCBI进行比对,得到一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相关的EST片段;然后在苹果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获得该GST的编码框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同时,设计RACE引物,克隆该基因的UTR序列;利用MEGA5.0软件对该GST蛋白与拟南芥GST家族蛋白成员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使用DNAMAN软件对该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等进行预测,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该基因在盐、模拟干旱和苹果斑点落叶病原菌处理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克隆该基因的启动子,利用Plant CARE软件在线分析该基因启动子上的顺式作用元件。[结果]进化树分析显示该GST与拟南芥中GST家族的U亚家族成员亲缘关系最近,故被命名为Md GSTU1;Md GSTU1的CDS为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分子量为25.41 k Da,等电点为5.28;RACE结果显示该基因3'UTR区域为135 bp;蛋白序列及结构分析显示,其与拟南芥GST家族蛋白相同,该蛋白也包含保守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N端及C端结构域;PCR结果显示,Md GSTU1在根、茎、叶、花、果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同时,该基因能够被150 mmol·L-1Na Cl和20%的PEG诱导表达,均在1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另外,苹果斑点落叶病原菌也能诱导Md GSTU1的表达,表达量在病菌处理8 h时达到最大;启动子分析显示Md GSTU1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抗性相关的作用元件,其中包括ABA响应元件、厌氧响应元件、GA响应元件、SA响应元件、JA响应元件以及防御和逆境响应元件;此外,该启动子上还包含多个MYB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Md GSTU1属于植物tau亚家族(GSTU)成员,生物及非生物逆境胁迫均可诱导该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转移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家长 孟顺龙 +2 位作者 瞿建宏 胡庚东 冷春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长期暴露下(24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和肌肉GSTs活性基本表现为诱... 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长期暴露下(24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和肌肉GSTs活性基本表现为诱导作用,最大诱导率为110.81%和32.54%,且分别在0.15.0和1.01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对鲫鱼肾脏GST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14.42%,且在所设质量浓度(010 mg.L-1)范围内均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10.0 mg.L-1质量浓度暴露下第6—14天内,阿特拉津与鲫鱼肝脏及肌肉GSTs活性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其他情况下,任何组织器官在试验期间均未表现出时间-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 阿特拉津 鲫鱼 -S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BmGSTz1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余泉友 房守敏 +2 位作者 左伟东 张泽 鲁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61-1068,共8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功能广泛的超基因家族,其中Zeta家族在动物、植物和细菌中均有分布。在哺乳动物中,Zeta GSTs具有马来酰乙酰乙酸异构酶(MAAI)活性,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对家蚕Bombyxmori基因组中预测的...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个功能广泛的超基因家族,其中Zeta家族在动物、植物和细菌中均有分布。在哺乳动物中,Zeta GSTs具有马来酰乙酰乙酸异构酶(MAAI)活性,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对家蚕Bombyxmori基因组中预测的GST基因(BmGSTz1)进行了表达序列标签的搜索,经拼接后获得一条含有3′和5′非翻译区在内的长度为1239bp的cDNA序列,其3′端含有AATAAA加尾信号。BmGSTz1基因含有4个内含子,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均符合GT-AG规则。经TA克隆证实,BmGSTz1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648bp,共编码215个氨基酸。BmGSTz1推定的分子量为24.8kD,等电点pI为8.06。BmGSTz1与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GSTz1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进化分析表明家蚕BmGSTz1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GSTz1形成1∶1∶1∶1∶1的直系同源关系。RT-PCR和基因芯片数据表明BmGSTz1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序列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提示家蚕BmGSTz1可能具有MAAI活性,这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mGSTz1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S-转移 酪氨酸代谢 序列分析 CDNA克隆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带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戴佳琳 黄江 +3 位作者 廖兴江 江楠 王宇 刘玉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通过对猪带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表达,对其免疫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从猪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出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过双酶切、PCR鉴定后,异丙基-β-D半乳糖苷(I... 目的通过对猪带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表达,对其免疫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从猪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出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过双酶切、PCR鉴定后,异丙基-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重组后的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进行免疫学分析,Western blotting鉴定该蛋白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体,并得到高纯度蛋白,该蛋白可被感染猪带绦虫的病人及猪、感染牛带绦虫病人及感染亚带绦虫病人血清所识别。结论猪带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可在原核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反应性的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 转移 原核表达 免疫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