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虞和钦的诗文作品及其特质
1
作者 王细荣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274-280,共7页
虞和钦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他的诗文作品,既有原创诗文,也有诗文评论。通过对虞和钦的原创诗文、诗文评论加以简单介绍与评析,基于他“文辞服务于精神”的诗文风格介绍,分析了其... 虞和钦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他的诗文作品,既有原创诗文,也有诗文评论。通过对虞和钦的原创诗文、诗文评论加以简单介绍与评析,基于他“文辞服务于精神”的诗文风格介绍,分析了其诗之“质”、文之“质”,最后指出其诗文作品可启牖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和钦 新型知识分子 诗文作品 诗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青沉静,思入宏达——王振德的诗文作品
2
作者 王振德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0-41,共2页
"诗画结合"本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深刻的修养,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生命状态。时过境迁,人们往往仍津津乐道于过去时代的诗文和绘画,但今天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孤立地在博物馆空白的高墙上而或... "诗画结合"本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深刻的修养,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生命状态。时过境迁,人们往往仍津津乐道于过去时代的诗文和绘画,但今天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孤立地在博物馆空白的高墙上而或网络的某个"豆腐块"上去理解诗画,这样我们眼中的诗画其实早已并非原来那种有生命的诗画。王振德先生德艺双馨,艺兼诸门,在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当中,这种对于理论思考和艺术感悟乃至生命的爱兼具境界的前辈长者,已弥为珍贵。本期"诗画合璧"栏目选择王振德先生自书自画的几件作品作为推荐,其中的几件作品如《事事三思图》、《八仙图》的题字,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但其文字和视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仍然印证着一种深具传统同时又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化精神。在他的艺术当中,重要的并不是在每一个诗节上字斟句酌,也不是在每一次落笔时务求工稳,当我们把其文其画放在一个文人的生命状态当中完整地解读之时,我们才能真正读到他笔下真正深刻感人的那些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作品 传统知识分子 诗画结合 生命状态 沉静 丹青 艺术表现方式 传统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苻朗的生平及其诗文作品
3
作者 赵以武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5期91-95,共5页
十六国时代前秦的苻朗,在各种文学史著作里,很少提及他的名字;解放以后,各种报章杂志也没有介绍他的有关文章,因此,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苻朗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文作品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很有必要予以评介一番。
关键词 诗文作品 生平事迹 解放以后 报章杂志 十六国 文学史 前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城诗文作品小辑
4
《经济师》 1990年第6期35-36,共2页
小时候,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我们往往由于年幼无知,不但不懂得体会这种细腻的情感,还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就是这样。父母越是收拾自己穿得干净点,自己越是往土里、灰里、泥里滚,父母越是怕喝生水,吃不干净的食物,父母越... 小时候,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我们往往由于年幼无知,不但不懂得体会这种细腻的情感,还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就是这样。父母越是收拾自己穿得干净点,自己越是往土里、灰里、泥里滚,父母越是怕喝生水,吃不干净的食物,父母越是怕冬天、阴天感冒,让自己多穿衣服,自己越是不听活,甚至一出汗就把衣服脱了,结果每年总要住几次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作品 土里 某年某月 二人世界 红玫瑰 中学时代 晨钟 红蜡烛 泰阶 海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徐州诗文的清雅与狂放
5
作者 丁开明 《华人时刊》 2025年第1期76-77,共2页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文”纵横恣肆,洒脱自如,读苏轼任职徐州期间创作诗文,更觉有一种清雅与狂放相互交融之感。溯本追源,这与徐州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字营造意境苏轼在徐州时期创作了不少以饮酒、赏花、...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文”纵横恣肆,洒脱自如,读苏轼任职徐州期间创作诗文,更觉有一种清雅与狂放相互交融之感。溯本追源,这与徐州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字营造意境苏轼在徐州时期创作了不少以饮酒、赏花、望月等为主题的诗文作品,读罢使人顿觉一阵清新淡雅之风扑面而来,又颇具豪放之气。而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苏轼自身雅洁而又狂放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意趣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趣 人文地理环境 诗文作品 苏轼 狂放 清新淡雅 清雅 豪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光中诗文作品中的生死观
6
作者 张叉 余秋蓉 《华文文学评论》 2019年第1期31-48,共18页
余光中的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描写,流露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必死铁定的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是余光中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飞散、亲人离世与暮年意识又强化了这种心理。面对死亡的恐惧,余光中采... 余光中的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描写,流露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必死铁定的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是余光中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飞散、亲人离世与暮年意识又强化了这种心理。面对死亡的恐惧,余光中采取了坚持积极进取、从事文学活动、胸怀祖国统一、珍惜现世生活、看重亲情友谊、纵情日月山水等方式予以消解,从而让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平和与宁静。余光中诗文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死观既体现了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蕴涵着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错穿插、彼此融合的高度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诗文作品 生死观
原文传递
关注诵读与书法,探索古诗文教学新路
7
作者 易石磊 《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 2024年第7期27-29,共3页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典雅精练的语言,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化品位。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将书法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诵读传统诗文作品,临写书法素材,不仅可以提高其书写能力,还...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典雅精练的语言,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化品位。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将书法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诵读传统诗文作品,临写书法素材,不仅可以提高其书写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由读成诵、由写熟诵,打破古诗文教学中诵读与书法的壁垒,通过书写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诵读,提升其书法鉴赏能力。可见,诵读与书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教学 诗文作品 语文教学 临写 书写能力 文化遗产 诵读 书法鉴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文赏析的旧方法与新路向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立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共1页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学会鉴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文作品,并学会古诗文批评鉴赏之法,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至为关键,也至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 路向 学生分析 语言艺术 诗文作品 诗文 主题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显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61-63,共3页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文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陶渊明情结 诗歌创作 艺术特色 诗文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乾隆御题诗文挂瓶及其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晓然 《文物世界》 2010年第3期3-10,共8页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在其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吟咏作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计有四万余首,内容广泛,乾隆自谓“几务...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在其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吟咏作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计有四万余首,内容广泛,乾隆自谓“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文赋不数十篇,诗则托兴寄情,朝吟夕讽,其间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作品 乾隆皇帝 文化特征 中国历史 爱新觉罗 文赋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诗文教材编排要有时代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虹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8-31,共4页
文言经典作品是“过去活在当下”,我们在阅读文言诗文作品时,应该关注它们的历史意义,但不能封闭于此,而应该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是理解、评价文言诗文作品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 文言诗文 时代意识 教材编排 诗文作品 现代观念 历史眼光 经典作品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世珩作品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1
12
作者 蓝卡佳 杨敬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2-56,60,共6页
《徐世珩诗文集》是仁怀学者徐世珩先生的作品集。诗文集是徐老一生的作品荟萃,作品语言高古而典雅,绮丽而自然,纤秾而飘逸。文章从徐老诗文语言入手,对用典词汇、民俗词汇、描写性词汇进行了考释,对叠音词、联绵词、摹状词语,以及修辞... 《徐世珩诗文集》是仁怀学者徐世珩先生的作品集。诗文集是徐老一生的作品荟萃,作品语言高古而典雅,绮丽而自然,纤秾而飘逸。文章从徐老诗文语言入手,对用典词汇、民俗词汇、描写性词汇进行了考释,对叠音词、联绵词、摹状词语,以及修辞文本营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探究其语言特色。徐老先生独具学人风范,其研究著述严谨,语言功力深厚,敏感博识聪慧,旷达自足自适,不愧为黔北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世珩 诗文作品 语言 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照邻诗文历代刊刻与传播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明好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5期97-100,共4页
自唐至清,卢照邻诗文刊刻传播经历了结集、散佚、再重新结集的过程。唐、宋、元时期,其作品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大量的卢照邻诗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明清两代,刊刻流传的有三个系统的版本。... 自唐至清,卢照邻诗文刊刻传播经历了结集、散佚、再重新结集的过程。唐、宋、元时期,其作品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大量的卢照邻诗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明清两代,刊刻流传的有三个系统的版本。一卷本系统;二卷本系统,其中,元和江氏灵鹣阁本,乃影刻南宋书棚本,刊刻精美,为世所重;七卷本系统,为目今所见最早之七卷本,此版本成为卢照邻作品之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照邻诗文作品 刊刻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开清帝诗文宝库的钥匙——《清代御制诗文篇目索引》序
14
作者 黄爱平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7年第5期140-141,共2页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诗文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据考证,“集”之名最早始于东汉,其后日益兴盛,数量繁多,并最终得以跻身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一。其中,辑集一家诗文作品者称为别集,汇集诸家诗文作品...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诗文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据考证,“集”之名最早始于东汉,其后日益兴盛,数量繁多,并最终得以跻身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一。其中,辑集一家诗文作品者称为别集,汇集诸家诗文作品者则称为总集,而尤以别集亦即个人诗文作品集最为盛行。在历代进行诗文创作的庞大作者群中,有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特殊群体,尽管其人数不是很多,但其地位却绝不可忽视,这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 索引 篇目 清代 中国古代 诗文作品 传统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兴手法在诗文中的“味精”效应
15
作者 刘建龙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0,共2页
要烹调可口的菜肴,厨师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味精;要创造精美的诗文,作者最需掌握的技巧则是比兴。比兴,在一般读者眼里,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已;但在执著写作的骚人墨客看来,它却是“精神菜肴”的调味剂,是诗文创作的“味精”... 要烹调可口的菜肴,厨师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味精;要创造精美的诗文,作者最需掌握的技巧则是比兴。比兴,在一般读者眼里,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已;但在执著写作的骚人墨客看来,它却是“精神菜肴”的调味剂,是诗文创作的“味精”。通过它神奇而又灵妙的调和作用,总能将“精神菜肴”的诗文作品调和得脍炙人口,佳趣横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手法 诗文创作 味精 表现手法 诗文作品 菜肴 精神 调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树梅作品里的闽台地方史料
16
作者 汪毅夫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4年第1期67-72,共6页
清代作家林树梅的诗文作品中包含有关历史人物、中琉关系、社会问题、民俗事象之闽台地方史料 ,其记人记事务求真切 ,有“置诸史传中亦为极笔”之誉 。
关键词 清代 林树梅 台湾省 福建省 史料 诗文作品 历史人物 中琉关系 社会问题 民俗事象 《啸云镶笔》 《啸云山人文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绎诗文研究现状
17
作者 尹雪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46-48,共3页
萧绎诗文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视野也从个别作品的赏析走向多元研究的阶段,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其宫体诗的研究上,同时论及其诗风、创作心理、文学创作集团等。但综合而言,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萧绎诗文作品至今没有被结集出版,... 萧绎诗文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视野也从个别作品的赏析走向多元研究的阶段,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其宫体诗的研究上,同时论及其诗风、创作心理、文学创作集团等。但综合而言,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萧绎诗文作品至今没有被结集出版,没有可靠的全注本出现。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涉及的诗歌作品非常有限,而且萧绎的诗文作品除诗歌以外其他文体几乎无人问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绎 诗文作品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岘诗文千古传——拟岘台诗文漫谈
18
作者 左国春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8期7-7,13,共2页
历史上有关拟岘台的诗文作品多达一百多首,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拟岘台成了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 拟岘台 诗文作品 文化底蕴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古诗文为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金建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X期78-80,共3页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语文教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我国的古诗文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文化特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载体之一。我国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作品,这让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更...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语文教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我国的古诗文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文化特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载体之一。我国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作品,这让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诗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语文教育 文化特质 诗文作品 语文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被引量:5
20
作者 程芳 《湖北教育》 2008年第9期25-26,共2页
中国可以说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文人骚客,灿若繁星,诗文作品。博大精深。数以万计的诗词歌赋,蕴藏着先民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使用,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中国可以说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文人骚客,灿若繁星,诗文作品。博大精深。数以万计的诗词歌赋,蕴藏着先民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使用,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然而,当前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教学 学生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 心灵 诗文作品 优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