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与点评
1
作者 杨小军 徐静 杨再隋 《语文教学通讯》 2025年第7期36-38,共3页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大加赞誉王维的诗与画,其实,苏轼的诗中也饱含了诗画本一律的特点。基于此,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笔者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打通语文与美术的...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大加赞誉王维的诗与画,其实,苏轼的诗中也饱含了诗画本一律的特点。基于此,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笔者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打通语文与美术的学科界限,引导学生用美术的手法表达各自对诗句的理解与体验,达成“眼中有诗,手中有画,心中有情”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本一律 学科界限 诗与画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育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24-530,共7页
“诗中有画”不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而是艺术形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两种艺术在意境、情趣上的有机化合,异迹而同趣,相异而相通。诗中有画还是诗,而不是画,不能用诗的历时性来“剥离”其绘画性的美学蕴涵。诗中有画不是“... “诗中有画”不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而是艺术形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两种艺术在意境、情趣上的有机化合,异迹而同趣,相异而相通。诗中有画还是诗,而不是画,不能用诗的历时性来“剥离”其绘画性的美学蕴涵。诗中有画不是“不包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概念,而是肯定性的审美判断。它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境界,熔诗情画意于一炉,以其出位之思,取得超媒体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历时性 绘画性 艺术境界 《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 "诗中有画"论 审美价值 艺术形态学 绘画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六根互用与出位之思——略论《楞严经》对宋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3,共6页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 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术各媒体之间界限的“出位之思”。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其实是首创了一种利用六根互通的原理来欣赏作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诗中有画 六根互用 出位之思 楞严经 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王维“诗中有画”的再讨论 被引量:9
4
作者 蒋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7,共10页
苏轼评王维语"诗中有画"关涉中国画尤深。中国画的特殊在于它的象征意蕴即诗意。学界对"诗中有画"的争论,焦点在"画"之一字。许多人将其中的"画"理解为中国画特有的意境,不免使"诗中有画&... 苏轼评王维语"诗中有画"关涉中国画尤深。中国画的特殊在于它的象征意蕴即诗意。学界对"诗中有画"的争论,焦点在"画"之一字。许多人将其中的"画"理解为中国画特有的意境,不免使"诗中有画"变成"诗中有诗",落入了循环解释。苏轼评价王维的画,着眼在后者的画风具有明显的文人写意特征,不拘泥于外在的工细造型。王维诗同样以写意见长,与其画风有一致处。苏轼所洞见到的,正是王维诗对形似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苏轼 中国画 雪中芭蕉 诗中有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辨——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 被引量:9
5
作者 尚永亮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9-183,共5页
诗与画相通,也有区别,其一重历时性一重共时性的特点,前人言之已详;而对"诗中有画"的理解,则还存在误区。就最具代表性的王维诗而言,既充满画意,又表现出了对画的超越,但不能因其有超越而认为提出"诗中有画"便是对... 诗与画相通,也有区别,其一重历时性一重共时性的特点,前人言之已详;而对"诗中有画"的理解,则还存在误区。就最具代表性的王维诗而言,既充满画意,又表现出了对画的超越,但不能因其有超越而认为提出"诗中有画"便是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损害,也不可以说代表王诗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实际上,"诗中有画"是一个很高的评诗标准,它强调的乃是一种宛然在目的表现技巧和阅读效果,而不是如某些论者所说的"可画"和"不可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王维诗 艺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6
6
作者 欧明俊 胡方磊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7-21,76,共6页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题诗的评价,后成为历代评价王维诗的重要命题。传播过程中,"诗中有画"说的内涵发生变化,已非"原生态",其中多误读,有"片面的深刻"。王维"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题诗的评价,后成为历代评价王维诗的重要命题。传播过程中,"诗中有画"说的内涵发生变化,已非"原生态",其中多误读,有"片面的深刻"。王维"诗中有画"之"诗"特指山水诗及部分田园诗,"画"主要指融入南宗禅意趣的文人"写意"画,是独特的"这一个",不应普泛化理解。"诗中有画"往往"遮蔽"了王维其他诗歌的特色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诗中有画 误读 回顾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的界限与适度——对闻一多《秋色》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桂妹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诗中有画”虽然使闻一多的诗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审美效应,但是二者的过度混界也给诗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斫伤。首先,进入诗歌的色彩是附丽于情绪的,情绪的隐遁也必然带来诗情的隐遁。其次,色彩的使用也须适度,由浓丽而达到浓缛同样会... “诗中有画”虽然使闻一多的诗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审美效应,但是二者的过度混界也给诗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斫伤。首先,进入诗歌的色彩是附丽于情绪的,情绪的隐遁也必然带来诗情的隐遁。其次,色彩的使用也须适度,由浓丽而达到浓缛同样会使繁复堆砌的色彩和线条遮蔽了艺术美感。此外,文学的工具较之绘画的色彩和线条更富于精神性,因此,诗歌借文字来捕捉精魂的神通是绘画所不及的。通过重新解读《秋色》,有助于探讨诗与画的界限与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诗中有画 闻一多 诗美 诗情 文学 解读 绘画 线条 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王维“诗中有画”问题研究中的两个误区 被引量:5
8
作者 徐伯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7期68-70,共3页
苏轼对王维诗歌做出的“诗中有画”的论断,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争论较大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误区:一是扩大了“诗中有画”的外延;二是缩小了“诗中有画”的外延。
关键词 王维 诗中有画 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与王维诗史定位之起伏 被引量:3
9
作者 袁晓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3-138,共6页
"诗中有画"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对于王维诗歌接受史来说具有双重意义:虽然对扩大王维的文化影响和深入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征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审美阐发加深并强化了王维诗歌与传统诗教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因此在以伦理政... "诗中有画"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对于王维诗歌接受史来说具有双重意义:虽然对扩大王维的文化影响和深入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征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审美阐发加深并强化了王维诗歌与传统诗教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因此在以伦理政教为中心的主流诗学中并没有起到提高王维诗歌地位的实际作用,反而致使其与传统诗学典范标准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王维 诗学典范 诗歌接受史 唐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唐诗的景物造型化——中国文艺发展史研究之二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外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8-73,107,共7页
我国文艺发展至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变革倾向,即诗与画的融合,遂使原为表现的诗歌而能兼具景物造型之美,原为再现的绘画而能兼具抒情写意之长,标志着传统诗画性质的一次巨大飞跃。而“诗情”和“画境”的结合,即中国文艺所特... 我国文艺发展至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变革倾向,即诗与画的融合,遂使原为表现的诗歌而能兼具景物造型之美,原为再现的绘画而能兼具抒情写意之长,标志着传统诗画性质的一次巨大飞跃。而“诗情”和“画境”的结合,即中国文艺所特有的“意境”。“诗中有画”,即诗歌的景物造型化,它开启了有唐一代之特殊诗风,并成就我国诗歌进入其创作巅峰期。唐诗的景物造型化以通体浑融、互根互生的情景结构为基本特征,唐诗意境之奥妙亦正存于其中。此外,唐诗在关于景物造型的意境创造上应如何避免直白叙述、抽象议论,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营造中心意象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诗中有画 景物造型化 意境 情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诗中有画”语境论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兰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7-171,共5页
我国的诗歌和绘画创作在唐代都进入繁盛时期,并且这两类艺术的互相渗透与影响也日渐突出。到了北宋,诗画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坛宿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随着文人画、写意画主体地位的确立,诗歌和绘画在... 我国的诗歌和绘画创作在唐代都进入繁盛时期,并且这两类艺术的互相渗透与影响也日渐突出。到了北宋,诗画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坛宿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随着文人画、写意画主体地位的确立,诗歌和绘画在表现作者人格精神的最终指向上趋于统一。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因此而产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诗歌 诗中有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辨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谭朝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7,共3页
苏轼论王维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一出,自宋代以至于今,便以“诗中有画”作为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去评价诗歌艺术。以“诗中有画”概括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个性特征,这样的评价标准,存在谬误,缺少辨析,不足以立论,是不可... 苏轼论王维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一出,自宋代以至于今,便以“诗中有画”作为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去评价诗歌艺术。以“诗中有画”概括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个性特征,这样的评价标准,存在谬误,缺少辨析,不足以立论,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苏轼 '诗中有画' 艺术特征 创作个性 评价标准 诗歌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结构之变迁——兼论“诗中有画”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鲍鹏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0-75,共6页
古体诗演变为近体诗的美学意义,不仅表现为由声律平仄所产生的音乐效果,更重要的是由对偶句式的采用而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即由原先单线发展的叙述型诗歌变为双线或多线并列于同一时空的描绘型诗歌,从而使诗歌的叙述性功能减弱、... 古体诗演变为近体诗的美学意义,不仅表现为由声律平仄所产生的音乐效果,更重要的是由对偶句式的采用而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即由原先单线发展的叙述型诗歌变为双线或多线并列于同一时空的描绘型诗歌,从而使诗歌的叙述性功能减弱、描绘性功能增强,最终趋向于“诗中有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诗中有画 描绘型 内在结构 诗歌语言 叙述型 谢灵运 内部结构 声律平仄 对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陆机对形成“诗中有画”传统的奠基性贡献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84-89,共6页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 ,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 ,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 ,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他在《文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 ,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实际上架通...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 ,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 ,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 ,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他在《文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 ,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 ;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 ,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的的实现 ,缩小了文学尤其是诗画在功能性上的差异 ,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 ,首次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文献 诗中有画 传统 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诗中有画”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赠怡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7-90,共4页
"诗中有画"的美学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主要因为它在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一是诗中之画能否可画、能不能与物质绘画相等同;二是诗歌追求绘画式形象性是否有意义;三是对立面的诗画能否统一;四是莱辛的诗画观是否意味着"... "诗中有画"的美学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主要因为它在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一是诗中之画能否可画、能不能与物质绘画相等同;二是诗歌追求绘画式形象性是否有意义;三是对立面的诗画能否统一;四是莱辛的诗画观是否意味着"诗中有画"的美学意义寿终正寝。因此,要恢复"诗中有画"应有的美学地位和价值,就需要对这四个方面一一厘清,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心灵赋形力 直观形象性 对立统一 莱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唐宋诗画功能的互补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赠怡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00-103,共4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功能 诗性 娱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云鹏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王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士人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与“诗中有人”——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小波 《巢湖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7-100,共4页
对于盛中唐山水诗的的代表作家王维、韦应物二人诗歌的差异,前人多从各种角度进行过阐释,其中不乏有精辟独创之见。本文拟从“诗中有画”与“诗中有人”这一二人诗作与读者视觉差别出发,通过揭示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对二人笔下的山水面目... 对于盛中唐山水诗的的代表作家王维、韦应物二人诗歌的差异,前人多从各种角度进行过阐释,其中不乏有精辟独创之见。本文拟从“诗中有画”与“诗中有人”这一二人诗作与读者视觉差别出发,通过揭示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对二人笔下的山水面目,处理物我关系的不同及重意境与重意绪的差别作具体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韦应物 诗中有画 诗中有人 山水田园诗 唐代 比较文学 物我关系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诗中有画”观的超越——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焦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8-60,共3页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收入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在讲解这首作品时,往往都会引用苏轼对王维的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教学中,基于这个评...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收入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在讲解这首作品时,往往都会引用苏轼对王维的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教学中,基于这个评价对王维的诗歌进行分析,有正面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山居秋暝》一诗,谈谈其中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山居秋暝》 诗人王维 摩诘 画中有诗 教学解读 语文教材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诗中有画”所引起的争论及其实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良中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0-72,共3页
苏轼明确指出王维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张岱对此提出了质疑,当然历代也不乏苏轼的支持者。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没有事先界定物质画与想象画,也混同了“有画”与“可画”的含义。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物质画 想象画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