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孙毅 朱文静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4,共5页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冷(cold)"的隐喻习语,且表现出和而不同、同大于异的表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语 认知隐喻学 汉英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毅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7,共7页
亚里士多德著述以降,隐喻研究历经了由辞格论辩到哲学、语用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既独立又相关的探讨。传统的修辞论将隐喻视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近代学界已广泛地承认其为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的思维模式。隐... 亚里士多德著述以降,隐喻研究历经了由辞格论辩到哲学、语用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既独立又相关的探讨。传统的修辞论将隐喻视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近代学界已广泛地承认其为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的思维模式。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二位一体的范式,特定的文化具有相应的隐喻认知结构。文章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审读隐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凸显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双重功效,进而揭示跨汉英语言对比各维度异同背后的深刻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文化 多维度 对比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比拟辞格的认知隐喻学视阈探幽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毅 李乐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8-95,111,共9页
究其本质而言,比拟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引领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靶域)的系统映射。因此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审视,比拟是一... 究其本质而言,比拟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引领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靶域)的系统映射。因此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审视,比拟是一种最基础的本体性隐喻,是由人或物的源域向其他实体靶域投射的结果,将人或物的各种属性如特征、动机、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并使之拥有人或物的言行或品质。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比拟的运用进行微观考察分析,以期揭示拟人化和拟物化背后的隐喻思维动因、丰富隽永的认知效果及其深刻悠远的中西方涉身哲学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拟辞格 认知隐喻学 涉身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4
作者 吴胜伟 《河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基石,传统的死记法导致词汇学习费时低效。词汇在语音、形态、语义和逻辑等方面存在着理据,化抽象为具体的认知隐喻学在词汇习得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用武之地,能够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词汇的本源与实质,有助于提高二语... 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基石,传统的死记法导致词汇学习费时低效。词汇在语音、形态、语义和逻辑等方面存在着理据,化抽象为具体的认知隐喻学在词汇习得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用武之地,能够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词汇的本源与实质,有助于提高二语词汇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词的理据 二语词汇习得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语境”理据下霍桑同情思想的认知隐喻学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诸葛晓初 吴世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91-103,共13页
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视角解读霍桑作品中的同情概念系统,揭示其同情思想的三种特性:神圣性、罪恶性和生态性。基于“体验—语境”理据,作品中的“针线活”“壁炉”“心”等隐喻表征神圣的同情,即个体联结成为合一的社群,显示情感的积极效应... 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视角解读霍桑作品中的同情概念系统,揭示其同情思想的三种特性:神圣性、罪恶性和生态性。基于“体验—语境”理据,作品中的“针线活”“壁炉”“心”等隐喻表征神圣的同情,即个体联结成为合一的社群,显示情感的积极效应;“链条”“圈”“电磁”“催眠术”等隐喻表征罪恶的同情,即个体偏离社群而处于异化状态,凸显情感的消极效应。这两种特性相互对立,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并与同情的第三个特性——生态性共存,即大自然被拟人化为“他者”,经由“花园”“福谷”“玉石人像”等意象呈现人类与大自然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同情思想 认知隐喻学 体验哲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隐喻学畛域中汉英自我概念隐喻意涵重塑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毅 周锦锦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共9页
自我是人类首先且必须面对的重要概念。人类只有在充分辨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继而深层次地洞察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修... 自我是人类首先且必须面对的重要概念。人类只有在充分辨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继而深层次地洞察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关键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立足于认知隐喻学视野来观照汉英语言中的自我概念,主要以空间、身体和符号为源域,深刻剖析两种语言中自我概念隐喻的表达特征,继而深入挖掘汉英自我概念隐喻跨语言“同”的体验哲学理据以及“异”的文化模型渊源,为多角度探索人类的自我概念表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自我概念 汉英对比 体验哲 文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习语(idiom)中的认知隐喻学阐释——以“hot”习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甘翠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85-86,共2页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其意义的隐喻本质是具有理据性、概念性和系统性的。习语是通过概念投射方式、建立习语的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其特定的意义。本文研究表明,英语中存在的"hot"习语的意义的形成不是任意或...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其意义的隐喻本质是具有理据性、概念性和系统性的。习语是通过概念投射方式、建立习语的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其特定的意义。本文研究表明,英语中存在的"hot"习语的意义的形成不是任意或偶然的,而是和"hot"的本意有着某种联系,是概念迁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语 HOT 认知隐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相求真:认知隐喻学视域下汉语“鼠”之文化释疑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65-70,共6页
鼠不仅是中华大地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哺乳动物,在汉语词汇体系内更是一类特殊的文化动物。以《尔雅》鼠类字为研究对象,从认知隐喻学的视域对鼠进行释疑,发现汉语“鼠”之隐喻由贪婪硕鼠嬗变至吐宝财神、开天神兽,究其因乃中国古代“阴... 鼠不仅是中华大地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哺乳动物,在汉语词汇体系内更是一类特殊的文化动物。以《尔雅》鼠类字为研究对象,从认知隐喻学的视域对鼠进行释疑,发现汉语“鼠”之隐喻由贪婪硕鼠嬗变至吐宝财神、开天神兽,究其因乃中国古代“阴阳和谐、万物同齐”哲学观念发挥作用,从而使得汉语鼠文化在世界文化丛林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文化动物 释疑 《尔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悖论格异同共体的认知隐喻学探源 被引量:3
9
作者 崔慈行 孙毅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5-66,共12页
汉语悖论结构的承载单位形式多样,常见的载体有短语、单句和复句等;英语中与之对应的矛盾修饰法和悖论修辞则将对立项分别设立于短语和句子层面,故分属短语型和句子型辞格。据此我们提出,汉语悖论的结构范畴包含了英语的矛盾修饰和悖论... 汉语悖论结构的承载单位形式多样,常见的载体有短语、单句和复句等;英语中与之对应的矛盾修饰法和悖论修辞则将对立项分别设立于短语和句子层面,故分属短语型和句子型辞格。据此我们提出,汉语悖论的结构范畴包含了英语的矛盾修饰和悖论辞格。与此同时,汉英悖论将辞面上的正、反语义熔于一炉,因悖于常规,从而造成逻辑冲突。而这种语义乖讹说或逻辑冲突论恰与认知隐喻学的语义误配、范畴错置之本质相契合。文章将传统汉英悖论修辞赋予认知隐喻的本性,并予以协同整合分析,统筹考量辞面冲突而辞里和谐的双重语义联结,探究据此传递出的新显层创意义。本文将有助于提升汉英悖论格的地位和层次,加强对其认知隐喻机理的深入读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悖论格 认知隐喻学 涉身认知 跨语言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核心情感的认知隐喻学发生原理探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毅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6期40-46,共7页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引领下,学界已清晰地认识到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中的普遍性与核心性。人类的情感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精细程度的隐喻构成和规约的,情感的激烈程度与隐喻的使用频次成正比。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视角系统...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引领下,学界已清晰地认识到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中的普遍性与核心性。人类的情感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精细程度的隐喻构成和规约的,情感的激烈程度与隐喻的使用频次成正比。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视角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将提取于语料中自然真实的表达式进行分类细化,逐一探索情感概念隐喻化的程序及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讲,情感隐喻是人类身体体验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晶"。世人共同的身体经验、认知能力和与物质世界交互的方式等使情感隐喻在总体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但在大的整齐一致的趋势背景下,由于特定的文化历史等民俗模型性因素衍生出"和而不同"、"同中有异"的特色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情感 认知隐喻学 泛人类体验共享性 民俗模型性 发生原理
原文传递
认知隐喻视角下“头发”和“hair”的对比探究
11
作者 魏铭辉 周锦国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5期169-172,共4页
认知隐喻学认为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中介,在此基础上身体词被赋予了诸多隐喻。选取身体词“头发”和“hair”进行对比分析,借助CCL和COCA语料库,结合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分析“头发”和“hair”隐喻色彩的异同。研究发现,“头... 认知隐喻学认为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中介,在此基础上身体词被赋予了诸多隐喻。选取身体词“头发”和“hair”进行对比分析,借助CCL和COCA语料库,结合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分析“头发”和“hair”隐喻色彩的异同。研究发现,“头发”和“hair”基本释义相同,也都拥有年龄色彩和情感色彩,但“头发”还拥有“hair”所不具备的器官色彩。在分析原因时,借助体认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器官构造的高度相似导致体验感的高度相似,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导致语言加工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身体词 头发 汉英对比 体认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如何理解认知隐喻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炳楠 《人生十六七》 2018年第5X期13-13,共1页
本文通过阐述认知隐喻学的发展历史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再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认知隐喻发展过程的理解与应用,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认知隐喻学的指导和我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与总结,从而使我们在日后的隐喻... 本文通过阐述认知隐喻学的发展历史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再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认知隐喻发展过程的理解与应用,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认知隐喻学的指导和我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与总结,从而使我们在日后的隐喻学研究中能够科学高效、硕果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认识论 新奇隐喻 辩证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
13
作者 付娟 《人生十六七》 2016年第20期46-47,共2页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含蓄简约而又微妙细致。隐喻在诗歌中的使用使诗歌的语言生动并赋有想象力。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古代诗歌,对隐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含蓄简约而又微妙细致。隐喻在诗歌中的使用使诗歌的语言生动并赋有想象力。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古代诗歌,对隐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做好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认知隐喻学 隐喻的翻译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中事件结构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评《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
14
作者 王春江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9-239,共1页
认知隐喻学研究学者Johnson与Lakeoff在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表明,隐喻除了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之外,更加属于以某项事物来表达其他相关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思维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体现,包括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以... 认知隐喻学研究学者Johnson与Lakeoff在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表明,隐喻除了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之外,更加属于以某项事物来表达其他相关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思维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体现,包括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活动等。事件结构隐喻就是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所产生的一种理论概念,其核心思想旨在通过一些力、动作、空间等物理性元素对过程、行动、状态、方法及目的等相关事件结构概念实现隐喻性理解,而在此基础之上详尽分析现代汉语体系中事件结构隐喻现象的实际体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意义建构过程,对于现代汉语学术研究有一定理论探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事件结构隐喻 认知隐喻学 现代汉语 结构概念 汉语语言 致使句式 思维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语熟语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森林 徐一飞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1期197-210,共14页
粤语熟语是粤港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蕴含着丰富内涵的语言精华,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喻。本文结合粤语熟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分析其语义及其认知过程。
关键词 熟语 粤语 认知隐喻学 概念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反复隐喻同异合体的两翼孔见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毅 曾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29,共5页
隐喻已一跃成为认知语言学探索不可或缺的课题和领域,"认知隐喻学"呼之欲出。本文将原本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中的反复修辞格纳入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统筹规划并详细论证两者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反复隐喻&qu... 隐喻已一跃成为认知语言学探索不可或缺的课题和领域,"认知隐喻学"呼之欲出。本文将原本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中的反复修辞格纳入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统筹规划并详细论证两者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反复隐喻"的新概念。以此研判为基础,文章以汉英系统对比为出发点,考究两种不同语言表现出的异同点及其背后催生的经验现实主义和文化模型双轴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反复 异同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口/嘴”(mouth)词群的隐喻意义研探
17
作者 孙毅 李维源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作为人类概念系统的核心要件之一,身体隐喻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重要语料来源和矿藏储备。世界各种语言中数量可观的语汇都是通过身体隐喻拓展和延续的。通过选取身体器官“口/嘴”(mouth)为新研究对象,在搜集和归整汉英语言... 作为人类概念系统的核心要件之一,身体隐喻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重要语料来源和矿藏储备。世界各种语言中数量可观的语汇都是通过身体隐喻拓展和延续的。通过选取身体器官“口/嘴”(mouth)为新研究对象,在搜集和归整汉英语言相关词汇的隐喻用例基础上,借助认知隐喻学的“体验哲学”和“文化特异性”两大理论分析工具,辨析两种语言相关词汇隐喻意义的跨语言同异,旨在发掘语言意义衍生的具身本源和异同背后的深层认知理据,以期为其他身体部位隐喻拓展路径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词 跨语言对比 认知隐喻学 异同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惠 程婧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期1-3,29,共4页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i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and vocabulary provides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metaphor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i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and vocabulary provides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metaphor teaching through a small scale case study. It shows tha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metaphor teaching.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empirical study evid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ptual metaphor COGNITION English t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color terms: A typological view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宏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1期23-25,共3页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or terms usually indicate their specific cultural concepts and metaphorical implicature. This paper makes 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 of the Conceptua...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or terms usually indicate their specific cultural concepts and metaphorical implicature. This paper makes 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CM) of color te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categorization and metaphorization of color terms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peoples. It proposes that the CM system of color terms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vity of three factors as neurophysiologic mechanisms, general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socio-cultural selective mechanisms. The CM of color te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carry their specific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reflect self-similarity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 terms conceptual metaphor COGNITION language typ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Use of Country Names in Economic News:A Corpus-Based Analysis
20
作者 Yongq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4期439-454,525,共17页
Personific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for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nation.However,empirical evidence of its pervasiveness in authentic language data is lacking.In a selfbuilt corpus of news report,t... Personific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for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nation.However,empirical evidence of its pervasiveness in authentic language data is lacking.In a selfbuilt corpus of news report,this study coded,categorized,and analyzed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use of two country names:China and Australia.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se of country names shows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the literal,through metonymy,to metaphor.A clear majority of the figurative use of national names in the corpus lies in the category of metonymy,and the fuzzy area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aphor.In contrast,metaphors only take up a minor proportion,and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metonymic link.By examining the mundane and seemingly literate use of country names,this study exemplifies that consistent patterns of conventional metonymy and metaphor are able to incur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ct.Thus,this study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on metonymy and metonymy-metaphor interaction in empirical studies on metaph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ry name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cognitive lingu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