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基于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邹智勇 程晓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1-95,共5页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涵;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人际功能","语法"和"隐喻"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明和揭示语法隐喻的价值,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它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 人际隐喻 原型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水句英译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12
2
作者 蒋侠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汉语流水句是意合法构建复句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汉语顺序象似性、话题象似性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重视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以及主体意识的认知心理。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流水句的翻译进行解读和阐释,从而深化... 汉语流水句是意合法构建复句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汉语顺序象似性、话题象似性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重视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以及主体意识的认知心理。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流水句的翻译进行解读和阐释,从而深化对流水句及其英译的理论认识,为句子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句 认知理据 认知解读 象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告双关语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7
3
作者 陆颖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9-82,共4页
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剖析广告双关语的产生及其解读过程。一方面旨在丰富国内关于广告双关语的研究,以期有助于人们对广告双关语的鉴赏;另一方面也力求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双关语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关键词 广告双关语 认知解读 概念整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6
4
作者 毛智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6期59-63,共5页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进行共性考察。通过对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的分析发现,根据名词和量词所代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空间冲突,汉英名量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篡位型搭配(基于词性范畴的不兼容)和错位型搭配(基...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进行共性考察。通过对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的分析发现,根据名词和量词所代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空间冲突,汉英名量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篡位型搭配(基于词性范畴的不兼容)和错位型搭配(基于语义范畴的错位);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四空间概念整合过程,而是更为错综复杂的心理认知程序,有可能涉及到多个输入空间,其中有的输入空间并非存在于显性的语言表述中,而是隐匿于量词背后该量词范畴中的原型名词。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激活并突显名词所代表心理空间某种属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量结构 异常搭配 认知解读 概念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品的交际与认知解读——兼析弗罗斯特的《熟悉黑夜》 被引量:3
5
作者 杜福兴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60-63,共4页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交际理解与认知理解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学作品的两种解读方式——交际解读与认知解读,并以弗罗斯特的《熟悉黑夜》为例,进行了两种方式的解读尝试。
关键词 认知理解 交际理解 认知解读 交际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标题双关语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5
6
作者 袁红梅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6-98,共3页
双关语因其简洁凝练、幽默生动在新闻标题中广为应用。文章借助Fauconnier等认知语言学家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概念整合网络,从认知角度探讨读者理解新闻标题双关语时的相关心理机制。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标题双关语进行认知解读,丰富了... 双关语因其简洁凝练、幽默生动在新闻标题中广为应用。文章借助Fauconnier等认知语言学家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概念整合网络,从认知角度探讨读者理解新闻标题双关语时的相关心理机制。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标题双关语进行认知解读,丰富了新闻标题语言的认知研究,同时也有利于读者正确领悟和构建新闻标题双关语的意义,进而加深对新闻报道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标题双关语 概念整合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虚拟式认知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赋广 花清亮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现代英语语法和传统语法对虚拟式或虚拟语气的研究都忽略了它的各个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认知共性,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则对虚拟式的用法具有启发意义。解读表明:虚拟式为表现假设意义和非事实意义的相互联系的一个... 现代英语语法和传统语法对虚拟式或虚拟语气的研究都忽略了它的各个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认知共性,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则对虚拟式的用法具有启发意义。解读表明:虚拟式为表现假设意义和非事实意义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用法具有认知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虚拟式 认知解读 有机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表人新词的认知解读——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 被引量:3
8
作者 郑艳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6-19,共4页
汉语新词的构建和理解都是人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类比等思维。该文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对其中的62条表人的汉语新词作一认知解读,以期揭示汉语新词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的心理机制等,为现代汉语... 汉语新词的构建和理解都是人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类比等思维。该文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对其中的62条表人的汉语新词作一认知解读,以期揭示汉语新词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的心理机制等,为现代汉语新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词 认知解读 隐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第二人称视角语用功能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培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61-65,共5页
视角可以是一个认知范畴,在叙事中其他视角转换为第二人称视角有着丰富的语用意义。基于具身认知观的心理模拟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些语用意义的来源,认为说话者通过you的使用可以把受众拉进会话语境中,模拟体验说话者的经验。
关键词 第二人称视角 语用功能 认知解读 心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介词的隐喻化认知解读——以over的空间意象图式及语义分析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卫平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年第3期138-140,共3页
英语介词隐喻化认知解读是理解英语介词多义性的有效途径,由介词构成的原型意象图式及其图式变体则是理解其多义性的关键。文章分析over的原型意象图式及语义,探讨over由空间域向其他认知域引申和转换的隐喻化过程,从而获得对over的理... 英语介词隐喻化认知解读是理解英语介词多义性的有效途径,由介词构成的原型意象图式及其图式变体则是理解其多义性的关键。文章分析over的原型意象图式及语义,探讨over由空间域向其他认知域引申和转换的隐喻化过程,从而获得对over的理解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介词 隐喻化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认知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房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66-67,共2页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既普遍又活跃的语法现象。动物名词动用是名词动用现象中出现频率较高且颇具特色的实例,其本质是一种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基于语言实例,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理论是阐释名词动...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既普遍又活跃的语法现象。动物名词动用是名词动用现象中出现频率较高且颇具特色的实例,其本质是一种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基于语言实例,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理论是阐释名词动用以及其他词类转换的重要认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动用 动物名词 概念隐喻 概念相似性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燕荣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3-85,共3页
英语的过去时态与自然时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使英语过去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过去时态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发展到表示... 英语的过去时态与自然时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使英语过去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过去时态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发展到表示现实距离,又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从而揭示了认知视野下英语过去时态的本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动词 过去时态 认知解读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意习语隐喻的文化语义内涵与认知解读
13
作者 郭彬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7-158,共2页
语言不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概念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是由概念知识驱动的,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略。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解读 语义内涵 文化 习语 相互作用 外部世界 认知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反谚语中的隐喻认知解读
14
作者 邓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7,共4页
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构成规律,然后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隐喻功能,最后,通过对其中两条反谚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读者对反谚语的解读取决于文本信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 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构成规律,然后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隐喻功能,最后,通过对其中两条反谚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读者对反谚语的解读取决于文本信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阅历和日常生活知识等诸因素。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熟悉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进而了解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反谚语 构成规律 隐喻功能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词义演变的认知解读
15
作者 付翃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30-132,共3页
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的词汇语义学所认为的词义演变之源,但这些外部因素不能揭示词义变化之根本动因,词义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文化因素说明的是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揭示了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的词汇语义学所认为的词义演变之源,但这些外部因素不能揭示词义变化之根本动因,词义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文化因素说明的是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揭示了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原型范畴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是揭示词义演变动因的认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演变 认知解读 隐喻与转喻 图形-背景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加式汉语新词的认知解读
16
作者 郑艳霞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5年第3期57-60,共4页
附加式是汉语新词的主要构词方式之一,因其能产性很高而被广泛使用。附加式汉语新词的产生是人的隐喻思维的结果。本文通过举例,从认知角度对附加式汉语新词的类词缀和语义两方面分别进行认知解读,旨在揭示这类新词的构建和语义理据... 附加式是汉语新词的主要构词方式之一,因其能产性很高而被广泛使用。附加式汉语新词的产生是人的隐喻思维的结果。本文通过举例,从认知角度对附加式汉语新词的类词缀和语义两方面分别进行认知解读,旨在揭示这类新词的构建和语义理据,说明对附加式汉语新词的认知也是人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转喻等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式 类词缀 汉语新词 认知解读 隐喻 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民歌英译中关联序链的认知解读——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为例
17
作者 苏慧慧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0-45,共6页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壮语民歌英译使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壮语民歌英译过程中有时需要作焦点调整,但都以人类为焦点;有时需要概念化转化,但都以自然界为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语民歌 关联序链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回指的角度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的认知解读
18
作者 左慧芳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1-114,共4页
本文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幸福》为研究对象,运用可及性理论及框架模式为理论基础,从内心独白、视觉转换和象征主义三个方面解读回指在小说中的释义及其在传达作者曲折深刻的精神内涵中的作用。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回指 认知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成对词的内在语义关系及其认知解读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琳娜 谌莉文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文章讨论了英语成对词的构型,以及其两个构成因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指导,解读了英语成对词的意义,并根据对其解读所需经历的概念合成次数的多少,将其分为三类:一次合成型、二次合成型和三次合成型成对词... 文章讨论了英语成对词的构型,以及其两个构成因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指导,解读了英语成对词的意义,并根据对其解读所需经历的概念合成次数的多少,将其分为三类:一次合成型、二次合成型和三次合成型成对词。文章还揭示了成对词意义背后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发现了一些隐喻型或转喻型成对词以及先转喻后隐喻型成对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成对词 语义关系 认知解读 隐喻 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
20
作者 徐艳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134-134,136,共2页
认知解读是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方式,《老人与海》这篇著名作品当中存在很多文化词汇翻译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解读在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老人与海》当中文化词汇翻译的具体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分析优化翻译效... 认知解读是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方式,《老人与海》这篇著名作品当中存在很多文化词汇翻译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解读在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老人与海》当中文化词汇翻译的具体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分析优化翻译效果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与海》 文化词汇翻译 认知解读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