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非家”到归属:阿兰达蒂·罗伊小说《微物之神》中的认知绘图
1
作者 李晓菲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2期13-16,共4页
在小说《微物之神》中,印度作家阿兰达蒂·罗伊以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沉浮串联起南印度克拉拉邦小镇阿耶门连三十余载的风土变迁,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冲击。通过不断切换的叙事视角,罗伊动态全面地展现了小... 在小说《微物之神》中,印度作家阿兰达蒂·罗伊以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沉浮串联起南印度克拉拉邦小镇阿耶门连三十余载的风土变迁,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冲击。通过不断切换的叙事视角,罗伊动态全面地展现了小镇居民在历经地方开发后所呈现的消极状态与不适感。这种全景式的书写反映了资本崛起与全球化对当地历史和个人记忆的冲击。小说中人物不同的流动轨迹是对这种空间焦虑的回应,也是作家本人重塑人地关系、加强历史联结、反思全球化弊端的绘图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空间 全球化 认知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的“认知绘图”式美学
2
作者 郭玉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67-71,共5页
作为一种立足于全球性文化大背景的文化政治模式,"认知绘图"式美学为当代文化理论创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范式,体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文化理论领域的大胆开拓。作为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权威发言人,詹姆逊对第三... 作为一种立足于全球性文化大背景的文化政治模式,"认知绘图"式美学为当代文化理论创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范式,体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文化理论领域的大胆开拓。作为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权威发言人,詹姆逊对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了解和关注,使后现代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状况的并述成为可能,而这种并述也直接印证了"认知绘图"美学的全球性特征。全球性"认知绘图"式美学的理论实践有可能使传统研究领域内长期相互排斥的概念在后现代的范畴内得以合理地交汇,从而打破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实现人们观念上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绘图”美学 文化全球性 第三世界文学 文化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
3
作者 陈春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7-20,共4页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认知绘图"美学,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认知绘图"美学,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他借鉴地图学的意义,为认知领域勾画出以"空间"概念为基本依据的"认知绘图"。"认知绘图"是詹姆逊精心设计的崭新文化政治模式,为当代文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借此研究后现代时刻奇特怪异的全球性空间。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反映模仿说和旧的"再现意识形态"的框架,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美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语境 詹姆逊 认知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及意义
4
作者 陈春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39-42,共4页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美学"认知绘图",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美学"认知绘图",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他借鉴地图学的意义,为认知领域勾画出以"空间"概念为基本依据的"认知绘图"。"认知绘图"是詹姆逊精心设计的崭新文化政治模式,为当代文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借此研究后现代时刻奇特怪异的全球性空间。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反映模仿说和旧的"再现意识形态"的框架,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融入更多的内容,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美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语境 詹姆逊 认知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社会的总体性何以可能?——从认知绘图美学评詹姆逊的总体性寓言
5
作者 王曦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74-190,320,共18页
'认知绘图',从在詹姆逊文章中初次露面,到在《地缘政治美学》、《可见的签名》、《悠久的与后现代的》等几部专著中逐渐发展完善为詹姆逊独特的叙事美学体系,这一术语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他看来,认知绘图并非单... '认知绘图',从在詹姆逊文章中初次露面,到在《地缘政治美学》、《可见的签名》、《悠久的与后现代的》等几部专著中逐渐发展完善为詹姆逊独特的叙事美学体系,这一术语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他看来,认知绘图并非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替代传统民族地理符号,帮助个体重建身份认同的一种新型叙事结构。本文旨在勾连詹姆逊前后期的理论尝试,以探讨詹姆逊予以厚望的叙事结构,能否如他宣称的那样投射出一种'作为意愿的总体性',使媒介信息时代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个体借此重获久已失落的集体经验和政治行动力。借此探索亦可窥见詹姆逊坚守如一的叙事寓言,何以成为阶级意识消退下的一种妥协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绘图美学 詹姆逊 寓言结构 总体性 电影叙事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胡亚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63,共8页
在本文中 ,詹姆逊系统地回答了各类批评意见 ,进一步简明扼要地对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 ,例如历史分期法、总体性、生产方式、文化、认知绘图等 ,作了分析和厘清 ,也进一步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可以说 ,... 在本文中 ,詹姆逊系统地回答了各类批评意见 ,进一步简明扼要地对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 ,例如历史分期法、总体性、生产方式、文化、认知绘图等 ,作了分析和厘清 ,也进一步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可以说 ,这是詹姆逊给自己所列的最近的一份理论纲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生产方式 总体性 认知绘图 文化 系统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天塔》:当今世界的文化表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童业富 武湘梅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08-110,共3页
《通天塔》无论是从影片的命名,还是对世界空间的"认知绘图"、对国际生态格局的影像呈现上,无不隐喻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局。在此基础上,影片还揭露了人类陷入这一困局的根源在于人类自我心灵的囚禁。从这个意义上讲,《... 《通天塔》无论是从影片的命名,还是对世界空间的"认知绘图"、对国际生态格局的影像呈现上,无不隐喻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局。在此基础上,影片还揭露了人类陷入这一困局的根源在于人类自我心灵的囚禁。从这个意义上讲,《通天塔》不啻是当今世界的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认知绘图 蝴蝶效应 心灵囚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8
作者 孙鲁瑶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精神和世界视野的“在地全球”身份理想。经由绘图,古尔纳不仅重构了流散群体的方位感与归属感,更通过地图的呼应与同构实现了地方意识与世界精神的整合,彰显了“在地全球”身份的创新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的礼物》 文学绘图 身份 在地全球性 认知绘图
原文传递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一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0,158,共7页
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英国与其他欧洲民族国家一样,不得不面对一种"自性危机"。在此背景下,当代英国小说名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对"英国性"的反思与建构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巴恩斯小说所集... 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英国与其他欧洲民族国家一样,不得不面对一种"自性危机"。在此背景下,当代英国小说名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对"英国性"的反思与建构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巴恩斯小说所集中表现的英国中产阶级白人市民群体,正是全球化扩张中"英国性"应激反应的主体与决定性力量。巴恩斯小说大量展示了这一当代英国主体族裔、阶层的生活世界,这种"在场化"建构完成了对其作为社会中坚的确认。小说通过中产阶级人物的"认知绘图",将具有标志性的空间场域及身处其间的人群置换为国族形象与特性。此外,巴恩斯还多将人物置于当代国族历史轴线的某些节点之上,通过对中产阶级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描绘渲染了何为"英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英国性 中产阶级 自性危机 认知绘图
原文传递
文学批评: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10
作者 南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6-145,共10页
许多批评家呼吁恢复审美在文学批评中的位置。“何谓审美”并未完全解决,无法拥有统一标准。文学批评必须分别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这种构成产生强烈审美愉悦的原因。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引入“历史”概念参与审美的解释,重视的是“历史... 许多批评家呼吁恢复审美在文学批评中的位置。“何谓审美”并未完全解决,无法拥有统一标准。文学批评必须分别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这种构成产生强烈审美愉悦的原因。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引入“历史”概念参与审美的解释,重视的是“历史”作为连续整体的特殊性质。文学话语近距离恢复个体的生动面容是另一种历史认知。“典型”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个别与普遍的关系。后现代语境正在瓦解“典型”背后的种种理论条件。詹姆逊试图重新提出“认知绘图”拯救历史总体论。雅克·朗西埃的目光一直保持在“感性”范畴,强调审美对于感性分配成规的冲击。但是,感性分配的重组功能远比批判薄弱。审美只能充当未来生活的种子与各种生活观念积极对话。文学批评的审美主义促使这种对话持续扩大并进入纵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历史认知 典型 认知绘图 感性分配
原文传递
影像再现的可能与限度——詹姆逊论现实主义电影 被引量:2
11
作者 安爽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0,共11页
詹姆逊尝试在他的历史分期中定位现实主义电影。他认为,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具有认识论诉求的形式,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行使着文化革命的功能。当历史语境改变时,现实主义的电影符码就会解体,影像再现也显现出其限度。詹姆逊所提出的“认... 詹姆逊尝试在他的历史分期中定位现实主义电影。他认为,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具有认识论诉求的形式,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行使着文化革命的功能。当历史语境改变时,现实主义的电影符码就会解体,影像再现也显现出其限度。詹姆逊所提出的“认知绘图”美学,致力于在再现解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追索现实主义的踪迹,它指向的是一种未完成的、乌托邦的现实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现实主义电影 影像再现 认知绘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