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同焦虑与疾病的空间隐喻——以丁玲《在医院中》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希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146,共7页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及其文本形式建构与创作主体心态的隐喻关系,揭示一个始终为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视觉盲区:小说客观反映了丁玲与延安知识分子在革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认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焦虑 疾病 空间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焦虑与肉体偏执狂:台湾传媒中的煽色腥政治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德睿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39,共6页
经典的政治传播研究往往由两类学科所统摄:政治学和社会学。结合信息社会的背景,前者一般在信息传播的语境下,对政治学的传统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理论考察,提出诸如"数字民主"(布莱恩.罗德,《数字民主》)、"虚拟政治&quo... 经典的政治传播研究往往由两类学科所统摄:政治学和社会学。结合信息社会的背景,前者一般在信息传播的语境下,对政治学的传统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理论考察,提出诸如"数字民主"(布莱恩.罗德,《数字民主》)、"虚拟政治"(马克斯.斯劳卡,《大冲突》)等命题,进而探讨信息时代"政治"的真谛;而后者则关注政治信息的传播效果以及相应的社会影响,典型的如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深入探讨了网络的政治管理和传统线性政治管理之间的不同。用"文化研究"来研究政治传播则不同:一则"文化研究"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因此政治不仅是政府和政客们的事情,也是引车卖浆之流们的事情;二是文化研究特别关注所谓的表征(repre-sentation),即将政治符号化的力量和路径,以及支配这种力量和路径的意识形态。本组专辑的四篇文章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切入了政治传播。朱丽丽的《民族话语、视觉奇观与消费主义》以2010年春晚为分析对象,探究了这场晚会中的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进而从社会心理与商业逻辑两个角度对这两种话语的形成路径和社会心理做了细致分析;杨德睿的《认同焦虑与肉体偏执狂:台湾传媒的政治煽色腥的根源探析》以台湾政坛为研究对象,探讨所谓"煽色腥"(sensationalism)的信息传播为何在台湾政坛能大行其道,其根源并非全在于政客的政治目的和媒介的传播目的,而是台湾人"认同焦虑"进而对感性过于偏执的产物;汤筠冰的《国家仪式的视觉转向及其传播的路径转型》敏锐地提出来一个命题,即随着传媒的发展,国家仪式的传播开始视觉化,其发挥政治效应的机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进而带来了一种政治文化的转型;祁林的《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红段子》用霍尔(Hall)"表征"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所谓"红段子"在中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政治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四篇文章的研究都立足政治,最终又都游离政治——关注人的感觉和社会变迁,颇具跨学科的意味,而这正是"文化研究"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新闻 台湾地区 认同焦虑 偏执狂 中央电视台 传媒 肉体 海峡两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着何处——论苏伟贞《沉默之岛》中的认同焦虑 被引量:2
3
作者 薛红云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苏伟贞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发表于1994年的《沉默之岛》因其内容的深刻性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用认同理论从性别、族群、国家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小说所反映出的认同焦虑,并结合作家个人经历和台湾当时的社会语境分析产... 苏伟贞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发表于1994年的《沉默之岛》因其内容的深刻性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用认同理论从性别、族群、国家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小说所反映出的认同焦虑,并结合作家个人经历和台湾当时的社会语境分析产生这种认同焦虑的原因。这种认同焦虑在当今的台湾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伟贞 台湾省 《沉默之岛》 认同焦虑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之痛与认同焦虑——成长小说视阈中的《出麦田记》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云晶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9期57-59,共3页
80后新锐作家潘沈斌的小说《出麦田记》通过个人成长史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农村人进城"这一现代性问题。小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叙述,既展现了主要人物的成长之痛,又准确道出了农村人渴望摆脱自身固有"标签"... 80后新锐作家潘沈斌的小说《出麦田记》通过个人成长史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农村人进城"这一现代性问题。小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叙述,既展现了主要人物的成长之痛,又准确道出了农村人渴望摆脱自身固有"标签"身份的焦虑。小说在关注个人灵魂挣扎的同时,触碰到了某些社会痼疾,颇具深度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麦田记 成长小说 成长之痛 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化的价值转型与认同焦虑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根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49-152,共4页
网络的出现促使了私人生活走向公共化,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拓展了社会交往空间,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建构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形成了网络亚文化圈。但是,网络文化也导致了网络参政的无序性、阶层分化、身份危机和文化治理等焦虑现象。
关键词 网络文化 认同焦虑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焦虑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花虎 《科教导刊》 2013年第10期203-204,共2页
自我认同焦虑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它的强大的现实影响力使人们无法回避和轻视。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焦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本文对于大学生个体在面对自我认同焦虑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 自我认同焦虑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它的强大的现实影响力使人们无法回避和轻视。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焦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本文对于大学生个体在面对自我认同焦虑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化解个体成长风险,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 自我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地文化与西部小说叙事主体的身份认同焦虑
7
作者 金春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现代性作为中国文学的演进动力,已经成为中东部地区文学创作和主体性建设的话语权威,而西部边地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的区域特殊性,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了以现代文明为主,多元文明共存、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文化场域,造成了西部小... 现代性作为中国文学的演进动力,已经成为中东部地区文学创作和主体性建设的话语权威,而西部边地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的区域特殊性,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了以现代文明为主,多元文明共存、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文化场域,造成了西部小说作家身份认同与主体价值的普遍认同障碍,集中表现为"文革"结束之后的"个体价值与政治规约"的身份认同焦虑,世纪末以来的"启蒙批判与感性解放"的身份认同焦虑,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地域边缘与话语中心"的身份认同焦虑。西部作家的身份焦虑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语境中主体性建设的典型镜像,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性理念在"反思和超越"层面的论战式美学批判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地文化 西部小说 叙事身份 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
8
作者 王金胜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21期34-43,共10页
作为一种后发植入型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始终伴随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意识。这种困境意识在"寻根"作家那里表现为一种认同焦虑。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大幅渗透,他们试图寻找"传统"作为立身根基,但对"传统"... 作为一种后发植入型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始终伴随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意识。这种困境意识在"寻根"作家那里表现为一种认同焦虑。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大幅渗透,他们试图寻找"传统"作为立身根基,但对"传统"的发现却又必须借助现代性知识的透镜。以民族志的形式回归"本土""传统"是其显在的叙事鹄的,借助现代艺术手法走向"世界"却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之间的悖论,恰是中国现代性困境意识的叙事表征,也是"寻根"作家在现代性语境中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作家 认同焦虑 现代性 “传统” 文化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化的价值转型与认同焦虑
9
作者 周根红 《现代视听》 2010年第7期34-36,共3页
网络的出现促使了私人生活走向公共化,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拓展了社会交往空间,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建构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形成了网络亚文化圈;但网络文化也导致了网络参政的无序性、阶层分化和身份危机等焦虑现象。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价值转型 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政治与民族国家认同焦虑——对香港国际学校的一种解读
10
作者 冉源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1-13,共3页
以香港的身份政治为背景,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摆脱民族国家认同焦虑。
关键词 香港国际学校 身份政治 民族国家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焦虑中的断零体验——解读《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现代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0,共3页
茅盾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自1940年代问世以来就未能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近年来对该部作品的解析也停留在古典韵味、主题评价、续篇的研究、时代背景辨析等方面。文章通过解读作品中古典性体验与现代性体验交织中的认同焦虑、... 茅盾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自1940年代问世以来就未能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近年来对该部作品的解析也停留在古典韵味、主题评价、续篇的研究、时代背景辨析等方面。文章通过解读作品中古典性体验与现代性体验交织中的认同焦虑、巨大情感波澜引发的断零体验、人物的生命躁动与精神忧郁,试图发现茅盾在把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初始阶段青年群体的生命状态时,拥有的现代性思维与清醒的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叶红似二月花》 认同焦虑 断零体验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向母亲的认同焦虑——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认同焦虑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启双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12期48-50,共3页
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及其续篇《好儿女花》以六六独特的成长经验为切入点,集中展示了父母乃至家庭环境对于儿童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尤对女儿朝向母亲的认同焦虑用力最深,写出了"独一份"的母亲形象。女儿... 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及其续篇《好儿女花》以六六独特的成长经验为切入点,集中展示了父母乃至家庭环境对于儿童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尤对女儿朝向母亲的认同焦虑用力最深,写出了"独一份"的母亲形象。女儿对母亲由疏离、冷漠到同情、理解的心理变化,也是一个女性成长的真实心灵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影 自传体 母女关系 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国情人》中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
13
作者 毕坤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92-98,共7页
《英国情人》是虹影作为流散作家在探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重要文本:首先,小说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化两种书写模式中,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认同焦虑;其次,从女性性别话语出发,小说表达了中国女性在社会规约与伦理禁忌的夹缝生存中所产生的性... 《英国情人》是虹影作为流散作家在探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重要文本:首先,小说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化两种书写模式中,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认同焦虑;其次,从女性性别话语出发,小说表达了中国女性在社会规约与伦理禁忌的夹缝生存中所产生的性别认同焦虑;再次,从空间理论视角来看,小说展现了城市文本化的背后,女主人公(及作家)在流散经历的影响下,于传统与现代转换中的社会身份认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情人》 虹影 边缘 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去与归来——《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及其文化隐喻
14
作者 王玲霞 宋德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勃莱特表现出“离去与归来”的矛盾行为:离开有身体创伤的杰克,是对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最终的回归,则源自其承受着越界后的性别身份认同焦虑,丧失了性能力的杰克可以给她带来安全感。杰克的身体创伤不仅属于个人的...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勃莱特表现出“离去与归来”的矛盾行为:离开有身体创伤的杰克,是对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最终的回归,则源自其承受着越界后的性别身份认同焦虑,丧失了性能力的杰克可以给她带来安全感。杰克的身体创伤不仅属于个人的生理遗憾,还属于时代文化转型期的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群体状态,展现着他们的性别身份认同焦虑。杰克对勃莱特回归的接受,是对身份认同焦虑的正视与建设性管理,具有西西弗斯式的现代悲剧性。悲剧虽然具有不可逆的时代必然性,但是仍应该透过悲剧看到希望和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照常升起》 性别身份认同焦虑 文化隐喻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
15
作者 谷晓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2-34,63,共4页
美国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小说《饮碗茶》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全景,但其中的女性人物却显得不够生动饱满,苍白无力。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三类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以揭示唐人街男性社群的自我认同... 美国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小说《饮碗茶》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全景,但其中的女性人物却显得不够生动饱满,苍白无力。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三类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以揭示唐人街男性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碗茶》 女性人物 自我认同焦虑 厌女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文化表征背景下的自我认同焦虑及对心理咨询的启发
16
作者 翟文杰 李鸣 《社会心理科学》 2010年第8期117-120,共4页
本文介绍了后现代的文化表征形式及主要特点。指出后现代文化表征所展现的不确定性,反权威,反整合等特点对自我认同焦虑的影响,旨在对心理咨询理论及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后现代文化表征 自我认同焦虑 心理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认同焦虑与多元化男性气质:以伍绮诗《无声告白》为例
17
作者 张付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8-114,共7页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涉及族裔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等多个主题,男性气质书写则是该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小说主要塑造了四位男性人物:詹姆斯父亲、詹姆斯、内...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故事,涉及族裔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等多个主题,男性气质书写则是该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小说主要塑造了四位男性人物:詹姆斯父亲、詹姆斯、内斯和杰克。他们面临着种族、文化和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身份认同焦虑和多元化男性气质成为主要议题。本文以康奈尔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对四位男性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男性身份认同焦虑和多元化男性气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种族背景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关系的途径,以构建多元化的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促进男性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绮诗 《无声告白》 男性气质 身份认同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籍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焦虑的成因及其纾解路径
18
作者 李强 黄修文 张聃丹 《高教论坛》 2023年第3期59-66,共8页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充裕,机遇与挑战、合作和竞争兼具的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因身份困境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出现缺乏自我认同、贬低自我价值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深入了解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充裕,机遇与挑战、合作和竞争兼具的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因身份困境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出现缺乏自我认同、贬低自我价值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深入了解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身份生成,从家庭、学校和同伴三个影响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群体出发解析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困境,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主体性、同伴竞争等多重角度寻找该群体身份困境的纾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籍大学生 认同焦虑 身份认同 纾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账》中人物身份认同焦虑研究
19
作者 雷冬 林进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第4期19-22,共4页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中岛敦的《过去账》包含了两部作品,分别为《狼疾记》和《变色龙日记》。这两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充满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狼疾记》中的三造因为疾病缠身无法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身份认同而焦虑...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中岛敦的《过去账》包含了两部作品,分别为《狼疾记》和《变色龙日记》。这两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充满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狼疾记》中的三造因为疾病缠身无法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身份认同而焦虑。《变色龙日记》中的“我”因为身体的虚弱常常陷入虚无、缺乏激情与执行力、与外部社会格格不入的境地,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感到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身份 自我身份认同 中岛敦 自我怀疑 疾病缠身 外部社会 认同焦虑 变色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病耻感、自我接受度的影响
20
作者 马静 侯梦晓 汤玉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4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病耻感、自我接受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8月于某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诊治的92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干预组(n=... 目的:探讨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病耻感、自我接受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8月于某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诊治的92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干预组(n=47),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配合焦虑认同法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自我肯定理论干预,持续干预3周,门诊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病耻感、自我接受度、负性情绪、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SIS)评分低于对照组(t=4.967,P<0.001),自我接纳问卷(SAQ)评分高于对照组(t=2.188,P<0.05),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022,3.247;P<0.01),中文版造口护理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OCNM)评分、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oma-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357,2.803;P<0.01)。结论: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干预可有效减轻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提高自我接受度,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提升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肯定理论 焦虑认同 永久性肠造口 病耻感 自我接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