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5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结合静脉成像三维重建腋动脉和腋静脉及其分布关系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魏钰 毛耀可 +4 位作者 龚佳艺 张乐 吴鹏翱 陈伟 张慧 《解剖学报》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与静脉成像(CTV)技术,探讨腋动脉与腋静脉间相互关系,为临床经腋窝处手术血管损伤建立有效血液循环路径提供影像资料。方法共收集30例同时行左上肢、腋窝CTA及CTV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与静脉成像(CTV)技术,探讨腋动脉与腋静脉间相互关系,为临床经腋窝处手术血管损伤建立有效血液循环路径提供影像资料。方法共收集30例同时行左上肢、腋窝CTA及CTV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工作站对图像三维重建处理后,观察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型及变异情况,腋静脉的走行、属支回流情况和腋动脉、腋静脉的相互关系,测量全段、分段长度及各段起始点处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腋动脉分型以主干发出的支数分为7型。腋静脉根据血管支数变异将数量变异分5型;未知静脉属支共汇入32支,第1段占37.5%,第2段占46.9%,第3段占15.6%。根据动脉分支是否缺如将腋动脉与腋静脉关系分为2型。结论腋动脉分支分型与腋静脉属支回流情况众多,变异类型复杂,腋动脉分支变化影响腋静脉属支分布,结合CTA及CTV图像清晰直观地反映腋窝血管间的走行关系,为临床腋窝治疗建立新供血及回流途径提供影像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腋静脉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计算机体层扫描静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王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1期088-091,共4页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5名胸外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3年入科的32名规培医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将2024年入科的3...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5名胸外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23年入科的32名规培医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将2024年入科的33名规培医生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教学,比较两组出科时考核成绩、Mini-CEX评分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ini-CEX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手术视频教学应用于胸外科临床教学中可稳固学生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改善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 支气管血管成像 视频 胸外科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勇 武汉忠 +2 位作者 常燕翔 朱华 夏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颈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所有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CTA检查的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包括阳性例数检出情况、病灶大小(病灶>5mm、3~5mm、<3mm)检出情况。结果68例研究对象经金标准检查,其中阳性53例,阴性15例,经CTA检查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8)。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出61个病灶;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病灶大小(病灶>5 mm、3~5 mm)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分别为0.651、0.666,P<0.05);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92.45%、89.71%,且对>5mm、3~5mm的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较<3mm病灶更高(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中,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灶>5mm、3~5m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因此,临床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筛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价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5
作者 杨飞 王大伟 +4 位作者 杨智翔 刘峰 王晓灿 马永青 李永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35-839,865,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无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胸主动脉不同节段形态和弹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320排640层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的36名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50岁组(n=18)和﹤50岁组(n=18)。测量升主动脉(AA)中段、降主动脉(DA)起始部管腔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最长径、最短径及横截面积,计算收缩期与舒张期各参数的差值及主动脉扩张性(AD)值。结果AA收缩期、舒张期、差值的长径、短径、面积均明显大于DA(P﹤0.01)。AA长径、短径、面积的AD值与D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A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AD均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50岁组受检者收缩期及舒张期DA的长径、短径、面积均大于﹤50岁组受检者(P﹤0.05),面积AD小于﹤50岁组受检者(P﹤0.05);不同年龄组受检者DA的长径差值、长径AD、短径差值、短径AD、面积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前提下无创性评估胸主动脉不同节段的形态及弹性特征,为主动脉支架的设计和介入技术的操作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弹性 主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尧鑫 李国杰 +1 位作者 梁锋 刘梦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行腔内介入治疗的73例老年胸主动脉瘤患者,按照...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行腔内介入治疗的73例老年胸主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7,术中采用CTA联合CBCT图像融合技术引导)和对照组(n=36,术中采用CTA引导)。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辐照时间、总辐射剂量及手术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老年胸主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辐照时间、总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联合CBCT图像融合技术在老年胸主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能进一步降低造影剂用量和辐照剂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胸主动脉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斑块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7
作者 张光磊 王刚 牛文晶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01-403,424,共4页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literan,ASO)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动脉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literan,ASO)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也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动脉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发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可进展为肢体缺血性溃疡及坏疽等[1-4]。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下肢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受损内膜进入血管壁的内膜,发生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对动脉内膜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引起微循环缺氧及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出现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5]。下肢动脉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可在血管内使用造影剂区分血管和周围组织,X线球管围绕人体做连续旋转扫描,获得连续层面信息,结合薄层大范围快速扫描技术,通过合理的后处理清晰显示各部位血管细节。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的CTA特点,分析其对ASO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 斑块 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的手术规划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陈德福 李娜 姜伟 《大医生》 2024年第22期35-37,共3页
目的评估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的手术规划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山东大学章丘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评估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的手术规划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山东大学章丘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规划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术前采用常规二维CT检查)和观察组(41例,术前应用3D-CTBA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结节最大直径、结节部位等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3D-CTBA的手术规划可以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提供精准的手术规划、术中导航,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 胸腔镜肺段切除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谢益强 江河利 +1 位作者 潘康乐 焦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8期996-998,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头颈部CTA及Graeb评分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头颈部CTA及Graeb评分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与预后不良组(48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头颈部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Hunt-Hess分级Ⅳ~Ⅴ级、发病至治疗时间>3d占比、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发病至治疗时间、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四者并联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灵敏度达到93.67%,较四者单独检测明显提高,并且特异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70.22%),符合临床低漏诊率的需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P<0.05)。结论头颈部CTA联合Graeb评分可有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情况,四项指标并联使用可显著提升预测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Graeb评分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陶磊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扫描(管电压120 kV,碘海醇350 mgI/ml);观察组患者接受头颈部低千伏(管电压100 kV)低浓度造影剂(碘克沙醇320 mgI/ml)CTA扫描,并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平均基底动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平均噪声、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患者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NR、平均噪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CT值、平均基底动脉SNR、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诊断血管狭窄与DSA检查具有一致性(Kappa=0.829,P<0.001)。结论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可获得与高电压高浓度造影剂CTA扫描相当的成像质量,并能有效减少患者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对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对血管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有利于协助患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千伏 低浓度造影剂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葛亚莉 马坤 +1 位作者 潘英杰 钱裕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515-1518,1536,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颈动脉CTA检查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同时... 目的探讨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颈动脉CTA检查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同时总结颈动脉斑块的CTA成像特点。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有9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CTA检查显示有9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以DSA为金标准时,颈动脉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0.947,特异度为0.818,准确度为0.934,Kappa指数为0.683,Youden指数为0.766,阳性预测价值为0.978,阴性预测价值为0.643,阳性似然比为5.211,阴性似然比为0.064。颈动脉CTA检查还检出92个颈动脉斑块,其中,软斑块32个,钙化斑块41个,混合斑块19个。重度狭窄患者的软斑块比例和斑块积分均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CTA可准确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同时可对斑块性质进行详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娟 冯刚华 +1 位作者 罗善琦 李海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 分析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0... 目的 分析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04例。根据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情况分再通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CTA和CTP的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相关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多时相CTA联合CTP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价值。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有8例脱落;剩余296例患者中有85例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有早期血管再通为再通组,剩余21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早期血管再通率为28.72%。再通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均短于对照组(t=5.466、9.809、6.799,P <0.05),再通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t=3.765,P <0.05),再通组黄褐色侧支循环评分(tan)高于对照组(t=6.957,P <0.05),再通组艾伯塔中风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脑血流量(CBF)和达峰时间(TTP)大于对照组(t=2.783、10.496、9.481,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n评分、CBF和TTP是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9、1.151、1.283,P <0.01);发病到溶栓时间、CBV和MTT是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保护性因素(OR=0.433、0.080、0.843,P <0.01)。ROC曲线显示:CBF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tan评分、TTP、发病到溶栓时间、CBV和MTT,其中CBF值的最佳截点为≤35.54 mL/(100 mg·min),此时敏感度65.92%、特异度80.61%。结论 多时相CTA联合CTP对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血管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早期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罗鸿 王文轩 +3 位作者 张春国 郭志伟 陈华平 张福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02-508,514,共8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体积(non-calcified plaque volume,NCPV)、钙化斑块体积(calcified plaque volume,CPV)]及血清炎症标志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s回归相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重度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病情为重度的危险因素(OR=3.280、1.014、1.072、3.569、2.595,P<0.05)。预后不良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4.522、1.011、1.120、4.380、1.850,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特别当NCPV>36.73 mm3、CPV>36.73 mm3、TNF-α>2.79 ng/mL、CXCL12>8.34 ng/mL时,AC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随NCPV、CPV、TNF-α、CXCL12升高而升高。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NCPV、CPV及炎症标志物TNF-α、CXCL12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肿瘤坏死因子-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XC趋化因子配体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华 阎雄 +5 位作者 吴忠均 孔宪炳 沈艾 张洪宾 唐晓琼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行CTA检查(CTA组)与未行CTA检查行LS(对照组)的两组病例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8±14.09)min和(215.00±22.01)min,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65.78±88.42)ml和(262.78±80.70)ml,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46±1.48)d和(10.14±1.51)d,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组术前能掌握脾脏血管的解剖及其与胰腺的关系,指导术中精细解剖脾脏血管,采用Hem-O-lok结扎、超声刀离断脾蒂血管,免用Endo-GIA,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本研究认为CTA检查对ITP需行LS治疗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级脾蒂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结果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华 张涛 +1 位作者 吴忠均 阎雄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2期3279-3280,共2页
目前,腹腔镜脾切除术(LS)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脾脏疾病。LS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因为其能缩小手术切口,放大手术视野[1],已成为外科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重要方法[2]。Pattenden等[3]通过其所在医疗机构进行... 目前,腹腔镜脾切除术(LS)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脾脏疾病。LS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因为其能缩小手术切口,放大手术视野[1],已成为外科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重要方法[2]。Pattenden等[3]通过其所在医疗机构进行单中心大样本研究得出,LS近远期疗效安全可靠,而且可应用于肿大的脾脏切除,对脾脏质量大于1kg的患者亦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心肌灌注显像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小波 张仲慧 郭庆乐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技术(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技术(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开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SPECT和CCTA检查,分析两者影像特征及诊断有效性。结果 以CAG为“金标准”,CCTA患者例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2%、80.00%、97.78%和35.29%,冠状动脉支数为97.68%、84.26%、97.15%和80.90%。SPECT患者例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81.82%、97.85%和50.00%,冠状动脉支数分别为98.23%、84.26%、97.70%和85.06%。结论 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SPECT结合CCTA有效解决了CCTA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低及伪影所致的漏诊现象,SPECT对CCTA诊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互补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计算机体层成像(CT)系统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协作组(2019) 种银保 +1 位作者 孙钢 陈自谦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6期153-157,共5页
CT成像质量对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及术后评估的医疗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动态心血管体模对CT心血管软件进行质量评价过程中,在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检测结果难以互认。因此,... CT成像质量对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及术后评估的医疗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动态心血管体模对CT心血管软件进行质量评价过程中,在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检测结果难以互认。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动态心血管体模的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形成共识。在2019年3月召开的专家共识会上经充分征求放射医学、临床工程学专家意见,结合CT心血管成像软件符合性评价研究结果,形成并通过《医用计算机体层成像系统(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该共识结合理论与实践,讨论了CT动态心血管体模组成结构、功能特征与临床意义,详细阐述了在CT心血管成像软件质量控制中的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以期更好地规范利用动态心血管体模对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系统 血管成像软件 动态心血管体模 质量检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