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结合静脉成像三维重建腋动脉和腋静脉及其分布关系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魏钰 毛耀可 +4 位作者 龚佳艺 张乐 吴鹏翱 陈伟 张慧 《解剖学报》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与静脉成像(CTV)技术,探讨腋动脉与腋静脉间相互关系,为临床经腋窝处手术血管损伤建立有效血液循环路径提供影像资料。方法共收集30例同时行左上肢、腋窝CTA及CTV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与静脉成像(CTV)技术,探讨腋动脉与腋静脉间相互关系,为临床经腋窝处手术血管损伤建立有效血液循环路径提供影像资料。方法共收集30例同时行左上肢、腋窝CTA及CTV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工作站对图像三维重建处理后,观察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型及变异情况,腋静脉的走行、属支回流情况和腋动脉、腋静脉的相互关系,测量全段、分段长度及各段起始点处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腋动脉分型以主干发出的支数分为7型。腋静脉根据血管支数变异将数量变异分5型;未知静脉属支共汇入32支,第1段占37.5%,第2段占46.9%,第3段占15.6%。根据动脉分支是否缺如将腋动脉与腋静脉关系分为2型。结论腋动脉分支分型与腋静脉属支回流情况众多,变异类型复杂,腋动脉分支变化影响腋静脉属支分布,结合CTA及CTV图像清晰直观地反映腋窝血管间的走行关系,为临床腋窝治疗建立新供血及回流途径提供影像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腋静脉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静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应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66-667,671,672,共4页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12d于2015年10月22日入住本科。患者缘于12d前大怒后出现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低血压状态、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未能缓解。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冠脉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志程 邓新源 梁菊香 《当代医学》 2014年第14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例EGIST临床资料和CT、MRI检查资料。结果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肠系膜3...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例EGIST临床资料和CT、MRI检查资料。结果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肠系膜3例,大网膜2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腹壁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影,3例内部密度均匀,6例内部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线条状强化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MRI扫描显示较大的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肿块影,实性部分T1呈稍低信号,T2呈稍高信号,2例信号均匀,6例肿块内部信号不均,内部见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扫描6例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3例肿块呈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为EGIST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E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间质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建松 《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2例疑似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2例疑似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查,将磁共振(MR)脑灌注成像结果作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方式下检出情况、诊断效能、不同部位病灶检出情况、检查时间与费用。结果MRI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有79例患者为多发性脑梗死患者,3例非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与CT检查阳性率82.93%相比,MRI检查阳性率95.12%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较CT高,其中灵敏度与准确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标准检查结果显示基底节区、脑旁室、颞叶、丘脑与额叶处病灶各有49个、36个、30个、21个与38个。两种检查方式基底节区、颞叶区病灶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室旁、丘脑与额叶区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费用较CT高,检查时间较CT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CT均可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其中MRI阳性检出率、准确度、灵敏度、基底节区与颞叶区处检出情况较优,但该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发性脑梗死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最佳keV与70keV肝门静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严珍珍 朱妮娜 +3 位作者 米玉成 王佳 项寒芳 陈邦文 《中国乡村医药》 2021年第10期46-47,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能谱CT最佳keV与70keV肝门静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方法选取2019年1—7月行肝门静脉CTA的患者48例。以肝门静脉用最佳keV和70keV分别重组,分别比较肝门静脉最佳keV与70keV图像的CT值、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 目的对比分析能谱CT最佳keV与70keV肝门静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方法选取2019年1—7月行肝门静脉CTA的患者48例。以肝门静脉用最佳keV和70keV分别重组,分别比较肝门静脉最佳keV与70keV图像的CT值、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噪声比(SNR)和主观评分。结果肝门静脉最佳keV值48~54keV,平均52keV。最佳keV肝门静脉CT值、背景噪声、CNR和SNR分别均高于70keV时;最佳keV肝门静脉CTA图像质量较好率85.4%,高于70keV肝门静脉CTA图像的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70keV图像相比,能谱最佳keV可有效改善肝门静脉CTA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能谱ct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成像对嗅窝深度的Keros分类及评估
6
作者 陈靓 王琪 +1 位作者 胡静 徐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292,F0002,共5页
目的:根据Keros分类,使用CT对嗅窝深度进行评估,并探讨成人两侧嗅窝深度的差异。方法:对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进行副鼻窦CT平扫的5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PACS软件在冠状位上测量筛板与筛顶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分类及评估。结果:104... 目的:根据Keros分类,使用CT对嗅窝深度进行评估,并探讨成人两侧嗅窝深度的差异。方法:对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进行副鼻窦CT平扫的5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PACS软件在冠状位上测量筛板与筛顶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分类及评估。结果:1042侧嗅窝中,KerosⅡ型最常见,其次是Ⅲ型,然后是Ⅰ型。嗅窝平均深度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比较,右侧嗅窝平均深度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嗅窝Keros分类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两侧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嗅窝深度存在差异,术前对副鼻窦进行CT扫描对于外科医生评估前颅底的解剖、确保手术入路的正确规划和预防相关可能的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窥镜手术 计算机体层成像 副鼻窦 嗅窝 Keros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X综合征中的应用
7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763-764,767,768,共4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断发作.5d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休息约5 min可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运动试验示:阳性,Ⅱ、Ⅲ、AVF、V4~V6导联ST段运动中、后动态改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0.25 mV,V4~V6导联ST压低0.1~0.2 mV),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我科.患高血压15年,血压最高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日口服尼群地平10 mg,2次/d,血压波动在130~140/80~90 mm Hg,否认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5年,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30支左右,已戒烟10余年,饮酒史40余年,平均每天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T)电磁兼容测试工作模式的选取
8
作者 刘鹏 杨艳 陈锐 《品牌与标准化》 2024年第1期177-179,共3页
本文探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T)在电磁兼容测试过程中工作模式的选取,依照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T)的工作原理、检验标准和审评指导原则,结合电磁兼容测试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 医疗器械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t) 工作模式 电磁兼容 发射(EMI) 抗扰度(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计算机体层成像(CT)系统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 被引量:2
9
作者 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协作组(2019) 种银保 +1 位作者 孙钢 陈自谦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6期153-157,共5页
CT成像质量对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及术后评估的医疗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动态心血管体模对CT心血管软件进行质量评价过程中,在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检测结果难以互认。因此,... CT成像质量对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及术后评估的医疗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动态心血管体模对CT心血管软件进行质量评价过程中,在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检测结果难以互认。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动态心血管体模的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形成共识。在2019年3月召开的专家共识会上经充分征求放射医学、临床工程学专家意见,结合CT心血管成像软件符合性评价研究结果,形成并通过《医用计算机体层成像系统(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该共识结合理论与实践,讨论了CT动态心血管体模组成结构、功能特征与临床意义,详细阐述了在CT心血管成像软件质量控制中的检测条件、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以期更好地规范利用动态心血管体模对CT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系统 心血管成像软件 动态心血管体模 质量检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心肌应变率成像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的临床对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勇 武维恒 +1 位作者 李莉 宋小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063-3065,共3页
目的比较心肌应变率成像(S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SPECT)检测冠心病的优缺点。方法冠心病患者30例,1d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SRI和SPECT检查,以CAG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为标准,判断SRI和SPECT检出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 目的比较心肌应变率成像(S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SPECT)检测冠心病的优缺点。方法冠心病患者30例,1d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SRI和SPECT检查,以CAG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为标准,判断SRI和SPECT检出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CAG发现阳性血管共45支,阴性血管共45支。以CAG结果为金指标,SR检出冠心病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3.21%、82.25%、82.77%;SPECT检出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33%、82.22%、87.77%。结论 SRI定量评价局部心肌节段运动,SPECT评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量;SRI与SPECT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准确度较高。这两种方法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应变率成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研究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被引量:9
12
作者 唐维国 何松彬 +3 位作者 王和平 孙茂军 朱永礼 吴阿淼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变化,分析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 h、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成... 目的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变化,分析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 h、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成像相关数据,并且与20例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6 h内脑梗死患者患侧灰质及白质脑血流量、脑血流容积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组对侧与对照组比较,灰质区域的脑血流量下降、脑血流容积上升、达峰时间上升,白质区域的脑血流量上升、达峰时间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病年龄与病灶侧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呈显著性相关(脑血流量r=-0.707、脑血流容积r=-0.658)(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不仅有病灶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还有对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年龄也是影响病灶侧大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相关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灌注成像 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学 脑血流量 脑血流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T)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幸 朱丽秋 +1 位作者 陈钧强 钟惠仙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4-256,共3页
关键词 诊断率 尘肺病 扫描成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 弥漫性肺部疾病 ct图像 胸部X线片 胸部疾病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融合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15
作者 于庆康 《中国仪器仪表》 2025年第3期17-20,共4页
本文针对核磁共振与CT技术在医学融合应用中的精度不足、数据处理速度慢和设备成本高三大挑战,探讨了优化图像配准算法、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降低设备成本的对策,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融合技术在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医学影像融合 临床诊断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结肠成像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对结肠息肉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野 程凯亮 +1 位作者 张春雨 张惠茅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在多层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中对结肠息肉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64层螺旋CT对23例高度怀疑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快速容积薄层扫描后行CT结肠成像。经纤维结肠...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在多层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中对结肠息肉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64层螺旋CT对23例高度怀疑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快速容积薄层扫描后行CT结肠成像。经纤维结肠镜活检证实共60个息肉,不分病理类型,对息肉大小进行分组,直径≤5mm10个,直径6-9mm21个,直径≥10mm29个。3位对纤维结肠镜结果不知情的读片者在无/有计算机辅助检测帮助下对23例患者CT结肠成像结果进行诊断(至少两个诊断者诊断相同的结果视为最终结果),对不同组息肉检出的敏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计算机辅助检测帮助下对10个直径≤5mm的结肠息肉检出敏感度由40%提高到60%,P<0.05;21个直径在6-9mm的结肠息肉检出敏感度由67%提高到86%,P<0.05;29个直径≥10mm的结肠息肉患者的检出敏感度在无/有计算机辅助检测帮助下分别为90%和93%,P>0.05。结论在多层CT结肠成像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detection)可明显提高对直径小于10mm的结肠息肉检出的敏感度,对6-9mm范围内的息肉敏感度提高了19%,直径≤5mm结肠息肉检出敏感度由40%提高到60%,提高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计算机辅助检测 ct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核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永娟 王敬忠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485-487,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AS髋关节改变患者的髋关节进行CT与MRI技术检查,MRI检查采用冠状面及横断位T1WI、T2WI、快速反转恢复序列(STIR),发现滑...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AS髋关节改变患者的髋关节进行CT与MRI技术检查,MRI检查采用冠状面及横断位T1WI、T2WI、快速反转恢复序列(STIR),发现滑膜病变时加做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影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CT与MRI技术检测AS髋关节改变的敏感性。结果 66例AS患者共132个髋关节侧位,CT显示髋臼及股骨头缘虫蚀状囊状骨质破坏14个,韧带骨化6个,关节间隙狭窄7个及关节缘骨质硬化9个;MRI显示髋关节间隙模糊伴狭窄5个,关节面下方骨破坏36个,骨髓水肿39个,骨髓脂肪沉积30个,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34个,关节周围积液55个。MRI增强关节滑膜异常强化32个。CT显示异常的髋关节侧位共15个,MRI显示异常的髋关节侧位共90个,髋关节异常检查率分别为11.4%(15/132)和68.2%(90/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对于髋关节骨结构改变显示良好,MRI不但能显示早期骨质结构异常,还能显示AS髋关节受累的急性炎症改变,MRI检查有助于AS髋关节受累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成像多平面重建在评价椎间融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峰 周跃 +3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建 滕海军 郝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8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多平面重建(CTMPR)在评价椎间融合中的作用,寻找定量评价椎间融合的新方法。方法13例行腰椎间融合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行CTMPR,行椎间融合器(Cage)内植骨CT值定量测量。结果术后1周Cage内植骨CT值为(619....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多平面重建(CTMPR)在评价椎间融合中的作用,寻找定量评价椎间融合的新方法。方法13例行腰椎间融合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行CTMPR,行椎间融合器(Cage)内植骨CT值定量测量。结果术后1周Cage内植骨CT值为(619.52±26.97)Hu,术后3个月为(628.69±42.60)Hu,术后6个月为(657.77±37.43)Hu。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后6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值的测量在椎间融合的判断中具有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融合 椎间融合器 计算机体层成像多平面重建 椎间融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陶磊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扫描(管电压120 kV,碘海醇350 mgI/ml);观察组患者接受头颈部低千伏(管电压100 kV)低浓度造影剂(碘克沙醇320 mgI/ml)CTA扫描,并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平均基底动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平均噪声、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患者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NR、平均噪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CT值、平均基底动脉SNR、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诊断血管狭窄与DSA检查具有一致性(Kappa=0.829,P<0.001)。结论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可获得与高电压高浓度造影剂CTA扫描相当的成像质量,并能有效减少患者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对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对血管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有利于协助患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千伏 低浓度造影剂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体层成像、静脉注射泌尿道摄影、膀胱镜诊断膀胱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岩 王学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3,共1页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体层成像(CT)、静脉注射泌尿道摄影(IVP)、膀胱镜诊断膀胱癌的临床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膀胱癌患者检查的首选,与其他影像学检查互补,则更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计算机体层成像 静脉注射泌尿道摄影 膀胱镜 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