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言说方式探微: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
1
作者 李莎莎 吕春燕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4-12,共9页
孔子“能近取譬”式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性思维模式。从当代视角出发,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对其认知理据和取譬特点进行阐释。在《论语》中,上行存在链隐喻和下行存在链隐喻,分别具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取譬特点,... 孔子“能近取譬”式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性思维模式。从当代视角出发,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对其认知理据和取譬特点进行阐释。在《论语》中,上行存在链隐喻和下行存在链隐喻,分别具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取譬特点,体现了思维在垂直方向上沿着存在链纵向移动的过程。次级存在链隐喻和同级存在链隐喻,则分别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特点,揭示了思维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移动过程。孔子通过存在链隐喻,将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思想问题,把天人合一、天下和合的儒家思想置于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言说方式 “能近取譬” 《论语》 存在链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感悟的体悟,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直觉感悟为基础。作为西方文学批评之一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理性分析的阐释,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还应该结合理性分析的阐释。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文学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深入进行文本分析,达到结合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之处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言说方式 直觉感悟 理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建中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9,共10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有着多元和开放的特征,其批评文体(体制、体势、体貌)采百家之长,兼众体之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既逻辑地说,又诗意地说和叙事地说,从而形成诗性与逻辑性、片断性与整体性以及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生相济的言说方式。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说方式 批评文体 文备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譬论:先秦诸子言说方式的转变--以《韩非子·内外储说》之异闻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洪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辩。《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 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辩。《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进过程中生成的。《内外储说》"一曰"所记载的异闻传说,都是与其相对应的经文、说的正文故事同时写作而成的,并非是后人添加进去的;"一曰"之异闻作为"未完之稿"而产生、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韩非对于譬喻故事的特殊兴趣,体现出传说故事的丰富性、口传性,而且还透露出"譬论"文体(早期小说)诞生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言说方式 譬喻故事 譬论 早期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言说方式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瑞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154,共9页
萧红及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在于写出了东北乡村那让人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东北乡村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其小说以女... 萧红及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在于写出了东北乡村那让人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东北乡村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其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心理体验,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从这一点来说,她是坚持了鲁迅的思想文化方向,对农民身上所体现出的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及苟活的生活态度采取了"揭出病苦"的创作态度,体现出对国民生存状态的深深的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小说 东北乡村 生命形态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克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26,共6页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语言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训话”还是“对话”?——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君华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7-170,共4页
在西方文化传统里,所谓的“独裁者(Diktator)”首先是指那种拥有无上“话语霸权”、并以“训话”(Diktat)为主要言说方式的人。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论语》中的“孔子”本质上不是一个... 在西方文化传统里,所谓的“独裁者(Diktator)”首先是指那种拥有无上“话语霸权”、并以“训话”(Diktat)为主要言说方式的人。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论语》中的“孔子”本质上不是一个“对话者”,而是一个“训话者”,“Diktat”是他最主要的言说方式,并且这种言说方式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体系”内在的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言说方式 对话 训练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探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余卫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66,共5页
中国哲学史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既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也是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它作为一种以"经"或"经典"为... 中国哲学史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既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也是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它作为一种以"经"或"经典"为依托,以"义"为核心,"借事明义",发挥其中"微言大义"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范式,既是一种经典诠释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一种学术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实现形式。尽管其中既包含着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又包含着圣人崇拜、经典崇拜和语言崇拜等非理性因素,然而,它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言说方式,历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其合理的内核,如果剥去它政治伦理的外衣,祛除圣人崇拜、经典崇拜和语言崇拜等非理性因素的芜杂,经过现代转化应当成为我们构建属于自己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民族气派、民族语言、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言说方式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儒家 依经立义 话语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神话何为》的自我批评 被引量:23
9
作者 吕微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母题”和“功能”都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经典概念,经过阿尔奈、汤普森、普罗普、邓迪斯、阿莫斯等人的创造性劳动,如今已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诸多理论工具中的保留产品,学者们使用这些概念工具分析民间文学的文本构成甚至民... “母题”和“功能”都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经典概念,经过阿尔奈、汤普森、普罗普、邓迪斯、阿莫斯等人的创造性劳动,如今已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诸多理论工具中的保留产品,学者们使用这些概念工具分析民间文学的文本构成甚至民俗群体的行为模式。但是,在我们越来越重视语境研究的今天,像母题、类型、功能这样的传统术语是否还能在用于分析经验对象之外再发挥其他的作用?吕微的学术随笔《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一些学界同人的回应。近两年来,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从学术伦理等方面进行学术反思并致力于学科再造,高丙中提出了“激活学科传统”的命题以作为当前中国民俗学的自觉意识,于是,母题、类型、功能等传统的、经典的本学科概念重新进入视野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下发表的只是近期的一次讨论中吕微、户晓辉的文章和高丙中、朝戈金的信函。高丙中、朝戈金的信函虽都不长,然所论问题之重要,专业知识之精准皆无须多言;值得一提的倒是,户晓辉的长篇文章《内容与形式:再读汤普森和普罗普》通过引进“时间”的维度对“母题”与“功能”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区分,使得“母题”、“功能”这些曾经只是简单定义的经验性概念转换为具有更复杂的理论层次的综合性范畴,这样就把吕微最初尚嫌粗糙的理论感觉提升为现在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认识(尽管户晓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仍然采取了随笔的形式)。这个结果超出了提议者和对话参与者们最初的预期,但也正是大家最大的愿望。当然,讨论还会继续下去,我们期待着新的理论发现与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言说方式 普罗普 汤普森 学科传统 邓迪斯 学术随笔 阿尔奈 长篇文章 理论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的言说方式──重释“巵言、寓言、重言”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宜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言说方式 寓言故事 《庄子》 语境 “三言” 意向性 《齐物论》 超越语言 重释 理想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讽谕诗的诗体与言说方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思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47,共5页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讽谕诗 政论体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观与自他观——“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曦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3,共9页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不能维护本有文化自性,而且不能帮助引进西方文化。回顾佛学东渐初期与其在中国确立后所采取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对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应该首先分别进行自我解释,然后才可以用一者解释另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观 自他观 生存语言 言说方式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的文本结构及其言说方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山 《哲学分析》 2013年第5期3-12,197,共10页
《周易》是一部帮助人们决疑解难的思维工具书,卦象爻象、卦名卦辞爻辞是这个类比推理系统的核心构件。卦名主要根据重卦的上、下经卦关系所象征的意义或重卦整体所象征的意义而确定;卦辞是对卦象意义的总体阐释,爻辞是对爻象在卦体中... 《周易》是一部帮助人们决疑解难的思维工具书,卦象爻象、卦名卦辞爻辞是这个类比推理系统的核心构件。卦名主要根据重卦的上、下经卦关系所象征的意义或重卦整体所象征的意义而确定;卦辞是对卦象意义的总体阐释,爻辞是对爻象在卦体中的特定位置所含之义的阐释;卦辞、爻辞以例说方式"明象",一个卦辞或爻辞中往往包含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例说,这种以譬喻为主要特点的言说方式,训练、规范着炎黄子孙的思维实践,逐渐形成了注重类比的思维定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象辞 文本结构 言说方式 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 被引量:5
14
作者 代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6,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现代命运 言说方式 中国传统学术 中国知识界 十九世纪末 近代社会 中国社会 爱国心 留学生 西方人 妖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伯来先知的伦理观与言说方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宗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3,共6页
"神说"、"子曰"、"什么是……"分别代表着古代希伯来、中国、希腊文化中的形式化了的三种不同言说方式。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的言说特征,还是希腊苏格拉底的言说特征,似乎都缺乏"神说"这种希伯... "神说"、"子曰"、"什么是……"分别代表着古代希伯来、中国、希腊文化中的形式化了的三种不同言说方式。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的言说特征,还是希腊苏格拉底的言说特征,似乎都缺乏"神说"这种希伯来先知与上帝直接对话、交流的文本层面。通过论证强调了古代希伯来先知这种独特的"神言"的言说特征,指出其与中国古代孔子言说特征的不同,以及带给我们今天思考和反观汉民族古代伦理思想体系的启迪。并指出当代学者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更侧重于希腊文明,而对希伯来文明较少着墨这一不平衡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文明 希伯来文明 希伯来先知 伦理观 言说方式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秦腔》看乡村的当下关照与言说方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海洲 崔海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小说 贾平凹 秦腔 乡村 人性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言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当今中国文论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安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3,共7页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以王国维前后期不同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这对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亦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 言说方式 差异 中国文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诗意表达——谈宇文所安的论文言说方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艳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4,共4页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研究中对西方惯有的分析式学术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对西方中心主义和术语霸权进行了批判,并刻意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以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的,融学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散文"...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研究中对西方惯有的分析式学术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对西方中心主义和术语霸权进行了批判,并刻意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以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的,融学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散文"批评方式,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娱乐,体现出在当代跨文化语境里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批评价值的再认识与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文学批评 言说方式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丽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6-169,共4页
儿童文学言说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成人对儿童的想象性言说;游戏精神下儿童的自我言说。儿童文学言说方式的转变也给予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一定的启示:我们应平等看待儿童的世界,认识和尊重童年状态本身;另一方面,... 儿童文学言说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成人对儿童的想象性言说;游戏精神下儿童的自我言说。儿童文学言说方式的转变也给予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一定的启示:我们应平等看待儿童的世界,认识和尊重童年状态本身;另一方面,成人应以合适的方式指引儿童成长,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言说方式 儿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说·戏说·假说·胡说——论历史剧的四种言说方式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吉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18,共2页
在影视艺术的天地中,历史题材始终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同时也是一棵备受青睐的摇钱树。据悉,1999年中国历史剧占全年电视剧总产量的10.7%,2000年上升为21.6%,2001年则高达24.8%。
关键词 电视剧 历史题材 中国历史剧 假说 影视艺术 常青树 摇钱树 还原历史 港台地区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