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珠单抗两种给药策略对糖尿病黄斑水肿视觉功能、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冀鹏飞 高延庆 +1 位作者 任雁鹏 刘晓丹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110-1115,共6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不同给药策略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觉功能、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D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30例39...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不同给药策略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觉功能、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D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30例39眼)和强化组(30例42眼),所有患者均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3+按需治疗(PRN)给药方案,强化组予以5+PRN给药方案,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PRN治疗期间患眼注射次数、补救性光凝次数,以及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基线提高字母数、黄斑中心凹厚度(FT)和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神经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强化组患者PRN治疗期间患眼注射次数、补救性光凝次数分别为(2.40±0.80)次、(1.12±0.30)次,明显少于常规组的(4.10±1.00)次、(1.97±0.6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患眼BCVA较基线提高字母数分别为(5.06±0.82)个、(7.83±1.21)个、(10.20±3.14)个,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30±0.77)个、(5.64±1.30)个、(8.96±2.5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患眼BCVA提高>10个字母患眼占66.67%,明显多于常规组的4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治疗9个月、12个月后患眼FT分别为(276.25±83.40)μm、(242.34±77.59)μm,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25.86±56.04)μm、(296.27±53.0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雷珠单抗3+PRN、5+PRN给药方案可安全治疗DME,且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影响,而在视觉功能、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给药次数、药物经济性方面,5+PRN给药方案作用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视觉功能 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黄菊 李诗怡 +3 位作者 张澳 王康 张培培 谢迎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1期3558-3564,共7页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是临床治疗白内障的常见手段。糖尿病和Phaco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通过保护糖尿病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可有效减轻P...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是临床治疗白内障的常见手段。糖尿病和Phaco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通过保护糖尿病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可有效减轻Phaco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本文综述糖尿病和Phaco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及在Phaco术前、术中与术后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糖尿病 白内障 角膜内皮细胞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的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中应用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3
作者 骆晓琴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926-928,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采用单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中抽取300例,并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予以小切口非超声...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采用单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中抽取300例,并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予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视力、散光水平,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密度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眼压及散光水平均下降,视力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比对照组大(P<0.05)。术后观察组内皮细胞计数、内皮细胞密度为(270.37±48.85)(2759.92±398.45),高于对照组的(252.34±40.45)(2613.90±370.3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7%,比对照组的13.33%低,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疗效更佳,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 临床疗效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劈核与水平劈核方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
4
作者 马小飞 《当代医学》 2024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预劈核与水平劈核方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湘雅常德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10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预劈核与水平劈核方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湘雅常德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10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中实施水平劈核治疗,观察组术中实施预劈核治疗。比较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参数、BCVA、角膜水肿分级、超声能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细胞数量均少于术前,但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细胞丢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观察组BCV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角膜轻度水肿、中重度水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超声能量、累积释放能量参数(CD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常规水平劈核相比,在白内障患者的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预劈核方法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乳化时间,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失,降低CDE,对促进患者术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预劈核 水平劈核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水平及角膜内皮细胞的治疗效果分析
5
作者 贾黎明 王亚军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9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使用超声乳化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4年1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囊外摘除术,观察组实... 目的分析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使用超声乳化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4年1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囊外摘除术,观察组实施超声乳化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水平、角膜内皮细胞情况、视觉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情况与视觉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27%(1/44),低于对照组的18.18%(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5)。结论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水平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超声乳化术 视力水平 角膜内皮细胞 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建萍 马勇 +5 位作者 朱涛 郭中兰 薛雨顺 李静 孙烨 王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前葡萄膜炎患者115例(115眼),分为首次发病组(45例)、首次复发组(35例)、多次复发组(35例),并将首次发病组按病程分为2~4周组、4~8周组、8~12周组... 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前葡萄膜炎患者115例(115眼),分为首次发病组(45例)、首次复发组(35例)、多次复发组(35例),并将首次发病组按病程分为2~4周组、4~8周组、8~12周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5例(35眼)。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次发病组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53.8±5.4)%、(33.8±5.4)%,与正常对照组(55.7±5.7)%、(31.6±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首次复发组最大细胞面积、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69.8±103.0)μm2、(34.3±6.1)%、(53.2±6.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次复发组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12周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与2~4周组、4~8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12周组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与2~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其余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对角膜内皮有明显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损害与前葡萄膜炎发病频数呈正相关,与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葡萄膜炎 角膜内皮细胞 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建萍 马勇 +5 位作者 薛雨顺 朱涛 郭中兰 李静 孙烨 王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 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消退后,KP(-),作为B组;将对侧未发病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计测量三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量:包括单位面积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六角形细胞频数(hexagonality,HG)、平均细胞面积(average size,AVG)、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比较三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CD减少,AVG,SD,CV,CCT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消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减少,C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与炎症消退组比较:HG减少,CV,CCT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CV,HG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的新鲜KP可导致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及功能下降,炎症消退后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的改变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葡萄膜炎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厚度 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8
作者 段青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95-0098,共4页
本次研究旨在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影响因素和概率。方法 这次研究选择的是2022年1月-2024年1月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一共60例,都在术后1w时,到门诊复诊,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手术... 本次研究旨在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影响因素和概率。方法 这次研究选择的是2022年1月-2024年1月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一共60例,都在术后1w时,到门诊复诊,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发生率的情况实施比较。研究数据显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会受到切口长度、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超声能量和轴性高度等的影响。结论 引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集中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可以表明,影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关键因素是切口长度≥3.2mm/合并轴性高度近视/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超声能量≥yu4.83%。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集中于轴性高度近视、超声能量和切口长度<3.2mm、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老年性白内障 轴性高度近视 切口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娴 胡皎月 刘祖国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1期79-82,共4页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除了损伤视神经、视野外还会影响虹膜、晶状体。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青光眼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角膜透明性下降。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居多,约占世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半...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除了损伤视神经、视野外还会影响虹膜、晶状体。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青光眼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角膜透明性下降。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居多,约占世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半,本文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本身、抗青光眼药物、手术及激光治疗等方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10
作者 张婧婧 《实用防盲技术》 2024年第4期165-167,共3页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CD)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12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所...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CD)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12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记录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密度。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为2435±298cells/mm^(2)、2390±285cells/mm^(2)、2345±278cells/mm^(2)和2310±270cells/mm^(2),与术前的2510±312cells/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t=1.90,P<0.05;t=3.11,P=0.001;t=4.32,P=0.0001和t=5.32,P<0.0001)。结论 小梁切除手术虽然在降低眼内压方面有效,但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EK手术植片厚度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绍峰 彭荣梅 +2 位作者 肖格格 冯云 洪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4-1169,共6页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供体中央植片厚度(CGT)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远期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供体中央植片厚度(CGT)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远期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接受DSAEK手术并严格完成2年或以上随访的患者134例144眼。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术前供体ECD;术后1、3、6、12和24个月,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术后ECD,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供体CGT。根据术后3个月供体CGT将患者分为薄植片组45眼、中等厚植片组66眼和厚植片组33眼,分别为供体CGT<100μm、≥100~<150μm和≥150μm。根据角膜环钻切割的供体植片大小将患者分为小植片组31眼和大植片组113眼,分别为供体植片直径≥7~<8 mm和≥8~<9 mm。比较手术后供体CGT变化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析术后24个月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大小及CGT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12和24个月供体CGT分别为129.0(90.8,160.8)、115.5(93.0,146.0)、115.5(89.0,151.0)、112.5(94.3,146.8)和114.0(89.0,144.5)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7.369,P<0.001),其中术后1个月供体CGT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3、6、12、24个月,薄植片组、中等厚植片组和厚植片组以及大植片组、小植片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24个月时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呈强正相关(r_(s)=0.783,P<0.001),与供体植片大小和CGT均无明显相关性(r_(s)=0.141,P=0.093;r_(s)=-0.044,P=0.600)。结论术前供体植片ECD越大,术后ECD越大;供体植片越薄、直径越大,DSAEK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 供体植片厚度 供体植片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D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倩 李兰 +7 位作者 李云川 李勇 梁毓琳 董洁 徐晓莉 邹莹 范雅馨 孔令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2~3、4~6、7~12mo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28例患者术后<1、2~3、4~6、7~12mo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38.23%、49.56%、57.18%、65.04%;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71.15±311.47、1771.33±348.18、1626.59±353.92、1553.14±307.31个/mm2;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排斥反应呈正相关关系(r=0.95,P<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排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0.93,P<0.05)。结论:DC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有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逐步增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步降低的趋势;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可作为早期检测术后排斥反应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 角膜移植 排斥反应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射治疗引起眼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
13
作者 李晓峰 李淑艳 +2 位作者 王君影 王曙红 张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5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实施放射治疗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行放射治疗的103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放射剂量的不同分成4组(A组:≤30 Gy;B组:31~50 Gy;C组:51~70 Gy;D...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实施放射治疗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行放射治疗的103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放射剂量的不同分成4组(A组:≤30 Gy;B组:31~50 Gy;C组:51~70 Gy;D组:〉70 Gy)。分别记录每组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通过分析放射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来评估放射剂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射剂量≤50 Gy(A组和B组)时,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增大不明显,随访中观察能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当放射剂量〉50 Gy(C组和D组)时,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明显增大,且不能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的变化与年龄无明显关系。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与放射剂量有关,当放射剂量达到阈值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将发生严重变异,甚至导致严重的角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周小平 何湘珍 +2 位作者 肖启国 费志刚 夏世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分别观察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n=14)和小... 目的:分别观察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n=14)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n=21)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超声组与小切口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曹端荣 龚静青 +2 位作者 金玲 牛静宜 牛玉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6-719,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98例12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07/2016-07;根据患者术后2mo复查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进行比较分为严重丢失...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98例12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07/2016-07;根据患者术后2mo复查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进行比较分为严重丢失组52例67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一般丢失组46例53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严重丢失组和一般丢失组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浅前房、角膜直径增大、注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的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法,结果显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是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主要因素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小平 邝国平 +2 位作者 谭湘连 武正清 朱俊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980-982,共3页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折叠式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单切口与双切口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2.65±3.69)%和(14.73±3.03)%,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吕莎 宋胜仿 +3 位作者 李华 徐霁 苏杨 吴杨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7-789,793,共4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4例(44眼)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采用角膜内皮计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角膜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与糖尿病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458.00±349.23)mm-2、(390.65±118.55)μm2、(46.18±9.24)%以及45.01±6.1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2251.83±368.41)mm-2、(390.12±231.44)μm2、(42.73±8.75)%以及48.81±5.04,二者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细胞变异系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0.72±4.60)%和(36.91±7.35)%,细胞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0.55±9.25和55.25±9.8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状况较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差;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在超声乳化术中都更易受到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高血压 角膜内皮细胞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力迅 吴玲 +2 位作者 黄瑾 赵贵阳 赵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2-614,618,共4页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的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相关性。方法:393例(42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术前均采用OrbscanⅡ和A超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非接触角膜内皮计进行角膜中央部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天测...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的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相关性。方法:393例(42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术前均采用OrbscanⅡ和A超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非接触角膜内皮计进行角膜中央部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天测量角膜中央厚度,162眼角膜透明进行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和角膜中央内皮细胞的计数。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并且对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本组病例(428眼)超声乳化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56%~59.30%,平均(18.34±11.63)%;各变量中超乳时间、晶体核分级、两种方法测量的术后第1天角膜厚度增加率与其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的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呈显著性相关,术后第1天的角膜厚度的测量可以作为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评估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内皮细胞载体膜片的性质研究及移植试验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列欢 刘万顺 +2 位作者 韩宝芹 位晓娟 杨朝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0-884,共5页
利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技术制备出壳聚糖和硫酸软骨素共混膜,研究了共混膜的透光性、表面结构、红外图谱、X射线衍射图谱以及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共混膜透明度高,结构均匀,孔隙大小合适,壳聚糖分子与硫酸软骨素达到分子水... 利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技术制备出壳聚糖和硫酸软骨素共混膜,研究了共混膜的透光性、表面结构、红外图谱、X射线衍射图谱以及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共混膜透明度高,结构均匀,孔隙大小合适,壳聚糖分子与硫酸软骨素达到分子水平分散,且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共混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以共混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结果表明,共混膜非常适合角膜细胞贴附生长,10 d内长成良好单层细胞.将载有角膜内皮细胞的膜片植入内皮缺损兔眼中,在56 d内术眼基本保持透明,之后角膜水肿,逐渐模糊并出现新生血管,在230 d时术眼新生血管基本消失,角膜恢复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硫酸软骨素 共混膜 角膜内皮细胞载体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伴青光眼血脂比、胰岛素敏感性、眼内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家窈 陈海波 +1 位作者 刘红山 郑海生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15-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伴青光眼超声乳化围术期血脂比、胰岛素敏感性、眼内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检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3个月的... 目的探讨白内障伴青光眼超声乳化围术期血脂比、胰岛素敏感性、眼内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检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血脂比、胰岛素敏感性、眼内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等,并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其血脂比、胰岛素敏感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等的关系。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3个月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HDL、总胆固醇(TC)/HDL等血脂比值、眼内压和内皮细胞密度均降低,最佳矫正视力、胰岛素敏感指数、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均升高(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LDL/HDL、TG/HDL、TC/HDL等血脂比值与其眼内压和内皮细胞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最佳矫正视力、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则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其眼内压和内皮细胞密度均呈负相关(P<0.05),与其最佳矫正视力、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则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白内障伴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完整性,且其血脂比和胰岛素敏感性与其眼内压、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等疗效相关指标均相关,可能用于其疗效的辅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青光眼 超声乳化 血脂比 胰岛素敏感性 眼内压 角膜内皮细胞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