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楚 陈京霞 邹玉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2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黄斑厚度、出血斑、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变化,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黄斑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变薄(均P<0.05),出血斑较治疗前均显著缩小(均P<0.05),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和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较治疗前均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黄斑厚度和出血斑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V1-A2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提高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改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叶酸 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光 陈晓隆 +4 位作者 王爱媛 赵芳 施丰雪 翟文佳 王晶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2-965,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DR且符合PRP适应证的16例(16眼)患者纳入研究,并行PRP。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采用FFA对所有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进行记录,观察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出现显影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计算得出视网膜动脉、视网膜毛细血管、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不同时段的视网膜通过时间的变化。结果 DR患者PRP治疗前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为(1.58±0.99)s,治疗后为(2.19±1.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DR患者PRP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是DR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式,在PRP治疗后1~3个月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为显著,较PRP治疗前有显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激光光凝 视网膜循环时间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循环时间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分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白建伟 惠延年 张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S101-S103,共3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循环时间 ( RCT)与视网膜静脉阻塞 ( RVO)分型的关系 .方法 对 5 3例 ( 5 3眼 )有视网膜动脉硬化的 RVO患者 ,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 FFA)确定的 RCT分型 .将 >5 s的定为缺血型 ( HR) ,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RVO... 目的 探讨视网膜循环时间 ( RCT)与视网膜静脉阻塞 ( RVO)分型的关系 .方法 对 5 3例 ( 5 3眼 )有视网膜动脉硬化的 RVO患者 ,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 FFA)确定的 RCT分型 .将 >5 s的定为缺血型 ( HR) ,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RVO) 13例和分支静脉阻塞 ( BRVO) 13例 ,≤ 5 s的定为郁滞型 ( VSR) ,其中 CRVO17例和 BRVO10例 .结果  CRVO和 BRVO中 HR的 RCT均有明显延长 ( P<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CRVO和 BRVO中 HR,VSR的 RCT明显延长 ( P<0 .0 5~ 0 .0 1) .结论 以 RCT进行 RVO的分型方法 ,简单明确 .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 视网膜循环时间 分型 F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刚 王文明 +3 位作者 盛玉国 李乃选 刘庆新 鹿树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9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发病3 d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并测定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以病情的轻重、转归和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组,观察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与它们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发病3 d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并测定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以病情的轻重、转归和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组,观察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与它们的关系。结果不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亨特—海斯分级、GOS评分患者之间脑动静脉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SAH患者早期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下腔出血 动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化瘀、平肝滋肾方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心肾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循环活化血小板、动静脉管径比例改变和血清LMP-10、TXA2的影响
5
作者 王鹏 方芳 +3 位作者 周正 裴朝华 弭澜 曹岩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平肝滋肾方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心肾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循环活化血小板、动静脉管径比例改变和血清低分子量多肽(LMP)10、血浆血栓素A2(TXA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唐山市爱尔眼科医院眼科、...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平肝滋肾方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心肾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循环活化血小板、动静脉管径比例改变和血清低分子量多肽(LMP)10、血浆血栓素A2(TXA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唐山市爱尔眼科医院眼科、唐山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及肾病科就诊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30例患者采用益气化瘀、平肝滋肾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13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免疫蛋白酶体亚基LMP-10、TXA2、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胱抑素C(Cys-C)、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视网膜静脉充盈时间(VFT)和视网膜毛细血管交换时间(CET)等指标水平,检测两组患者视网膜静脉血管直径、动脉血管直径,并计算其比例,测量两组患者舒张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收缩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XA2、FIB-R、CD62P和LMP-10水平低于对照组,Cys-C、NAG和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VFT、CET和baPWV水平低于对照组,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直径、动静脉管径比例高于对照组,血压较对照组低,BCV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38%(124/130),高于对照组的86.92%(11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平肝滋肾方治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改善患者TXA2、FIB-R、CD62P和LMP-10水平,改善血流状态,调节视网膜病变、血压,促进心肾损伤修复,提高动静脉管径比例、视力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化瘀、平肝滋肾方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循环活化血小板 心肾损伤修复 动静脉管径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颖 刘大川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差异性,分析各期DR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6-03/2017-03我院眼科确诊的DR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差异性,分析各期DR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6-03/2017-03我院眼科确诊的DR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0眼、重度NPDR组20例20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20例20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记录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刚开始显影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A2)、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V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V2),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2,P=0.157)。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三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94、5.180、5.564,P=0.007、0.009、0.008),其中PDR组均较轻中度和重度NPDR组明显延长,重度NPDR组均较轻中度NPDR组明显延长。结论:DR病程越长,程度越重,视网膜微血管破坏越严重,视网膜微循环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血管 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光损伤:Ⅰ.中、低强度循环光下光照强度及照射时间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金学民 吴乐正 +1 位作者 郑湖铃 三岛济一 《眼科学报》 1998年第4期215-219,共5页
目的:研究中、低强度的循环光照射对鼠视网膜光损伤的影响及其与时间、强度的关系。方法:25只8~10周的雌性SD鼠随机分为5组。一组作对照,另外四组置于12小时亮、12小时暗的白色氙灯循环光下照射3~28天,照射强度分别为90~115Lux(100L... 目的:研究中、低强度的循环光照射对鼠视网膜光损伤的影响及其与时间、强度的关系。方法:25只8~10周的雌性SD鼠随机分为5组。一组作对照,另外四组置于12小时亮、12小时暗的白色氙灯循环光下照射3~28天,照射强度分别为90~115Lux(100Lux)、400~650Lux(500Lux)、800~1150Lux(1000Lux)、1400~1650Lux(1500Lux)。照射不同时间后,对视网膜行光镜、电镜检查及组织测厚。结果:除100Lux组光强度外,500Lux、1000Lux、1500Lux组的光强度均能引起鼠视网膜光损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最早受累。光强度越高、照射时间越长,光感受器细胞的丧失越多;损伤严重者,也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损伤。结论:中、低强度的循环光所造成的鼠视网膜光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有关。是光损伤防护中值得注意的环节。眼科学报1998;14:215~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光损伤 循环 光照强度 照射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郭旭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7期144-147,共4页
目的 观察和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2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100例,依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和血... 目的 观察和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2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100例,依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和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对照组采用雷珠单抗治疗,15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出血灶面积、视网膜循环时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佳矫正视力、血液流变学指标、视网膜出血情况、视网膜渗漏情况及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4.332,P=0.037)。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者黄斑水肿、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网膜出血、眼前黑影遮盖积分及出血灶面积、视网膜循环时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出血Ⅰ度、Ⅱ度、Ⅲ度占比均低于对照组,Ⅳ度占比高于对照组(Z=4.253,P<0.001)。观察组患者视网膜渗漏总改善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00%(χ^(2)=5.263,P=0.0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vs.4.00%,P=1.00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χ^(2)=5.316,P=0.021)。结论 和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 和血明目片 雷珠单抗 出血灶面积 视网膜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深部脑静脉回流形式与DSA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文涛 刘爱群 +1 位作者 邓军 杨敏慧 《黑龙江医学》 2015年第9期1016-1017,共2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脑深部静脉回流形式与动静脉循环时间特征。方法对44例腔隙性脑梗死非急性期患者进行全脑脑血管造影,观察其脑深部静脉回流形式与DSA动静脉循环时间。结果 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深部静脉回流形式...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脑深部静脉回流形式与动静脉循环时间特征。方法对44例腔隙性脑梗死非急性期患者进行全脑脑血管造影,观察其脑深部静脉回流形式与DSA动静脉循环时间。结果 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深部静脉回流形式I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8例(18.18%)、10例(22.73%)及26例(59.09%),Ⅲ型与I型及Ⅱ型深部静脉回流方式患者双侧DSA循环时间延长,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脑部静脉回流形式的不同可能影响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是脑梗死形成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回流形式 动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循环时间的计算机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张恒义 虞亚军 郑筱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2,共4页
荧光物质从肘静脉至视网膜血管的平均传输时间 (MTT)及动静脉平均循环时间 (MCT)等视网膜循环时间 (RCT)作为代表视网膜循环状态的参数 ,可用于对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的诊断 ,在临床上具有较为重要的... 荧光物质从肘静脉至视网膜血管的平均传输时间 (MTT)及动静脉平均循环时间 (MCT)等视网膜循环时间 (RCT)作为代表视网膜循环状态的参数 ,可用于对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的诊断 ,在临床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的RCT测量新方法 :首先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摄像机与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相联接 ,将造影过程转化为荧光眼底数字图象序列 ,利用数字图像技术 ,对序列图象进行位置匹配 ,在选定的测量点上 ,分析眼底荧光稀释过程中荧光强度的变化 ,进一步数据处理后 ,计算出RCT。利用本系统测量的结果为正常人从肘至视网膜动脉的MMT为 15 .2s± 1.2s ,至静脉的MMT为 17.2s± 1.5s ,MCT为 2 .1s± 0 .3s。该方法可消除眼动等引起的位置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荧光图象 平均循环时间 图象处理 计算机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脑动静脉循环时间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出血性高灌注综合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世宁 覃冬华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00-201,共2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循环时间(CCT)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出血性高灌注综合征(HPS)的可能性。方法以2007~2011年间在我院行CAS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脑动脉循环时间(CCT),并评价其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循环时间(CCT)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出血性高灌注综合征(HPS)的可能性。方法以2007~2011年间在我院行CAS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脑动脉循环时间(CCT),并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 3例发生出血性HPS,2.7s为预测出血性HPS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100%,特异度9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CT为预测出血性HPS的独立因素(P<0.001)。结论△CCT可作为CAS术后出血性HPS的一项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 出血性高灌注综合征 动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相关性黄斑水肿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或不联合动静脉鞘膜切开术效果的观察
12
作者 Yamamoto S. Saito W. 程燕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5期19-20,共2页
compare the results of vitrectomy with or without arteriovenous (AV) crossing sheathotomy for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 O).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 compare the results of vitrectomy with or without arteriovenous (AV) crossing sheathotomy for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 O).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6 eyes with BRVO-asso ciated macular edema. Twenty eyes underwent AV sheathotomy (AS group), and 16 ey es underwent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 group). Best-corrected visual a cuity (BCVA),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o determine foveal thickness were conducted preoperatively and at 12 months postop eratively. The mean postoperative BCVA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both the AS and the PVD group (P =. 008 and P=. 001, respectively). Foveal thickness decrea sed significantly 1 month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 (P=. 002 and P=. 007) and continued to decrease up to 12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mean BCVA and improvem ent of BCVA and foveal thicknes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the two gr oups at any postoperative period. Postoperative FA showed reperfusion of the occ luded vein in 10 eyes in the AS group and 2 eyes in the PVD group, and formation of shunt vessels at the AV crossing site or around the macular region in all of the other eyes of both groups. Both AV sheathotomy and simple PVD significantly reduce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BRVO.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 ifference in the improvement of macular function following either procedure. Pos toperative improvement of retinal circulation by either reperfusion of the occlu ded vein or collateral vessel formation was found. This accounted for functional and morphologic impr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黄斑水肿 鞘膜 动静脉 视网膜循环 荧光造影 断层扫描 月检查 侧支血管 干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切开术(鞘膜切开术)使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处减压的血管造影表现
13
作者 Kube T. Feltgen N. +1 位作者 Pache M. 王海燕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37-37,共1页
Background: Arteriovenous dissection (sheathotomy) is a new therapeutic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 and macular involvement. We present an angiographic follow-up of 22 patients who und... Background: Arteriovenous dissection (sheathotomy) is a new therapeutic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 and macular involvement. We present an angiographic follow-up of 2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rteriovenous dissection (AVD). Methods: Twenty-two patients (15 women; mean age 68.7±8.0 y ears) were examined preoperatively and 6 weeks, 3 months, 6 months, and 1 year a fter AVD. For assessment of retinal hemodynamics, arteriovenous passage time (AV P) of the affected and unaffected branches at first (AVPe) and at maximal (AVPma x) venous filling were measured. Changes in the 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were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foveal structural changes. Visual acuity was assessed as functional parameter. Results: The early AVP (AVPe) of the affected branch incr eased from 4.4±0.8 s preoperatively to 4.9±0.6 s 6 weeks after surgery and dec reased to 2.7±0.4 s 1 year after surgery (p=0.05). When compared to the unaffec ted control branch, AVP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affected branch preo peratively (4.5±0.8 s versus 1.5±0.2 s, p< 0.01), 6 weeks (4.9±0.6 s versus 2 .1±0.3 s, p< 0.01), 3 months (2.7±0.4 s versus 1.5±0.2 s, p < 0.01), and 6 mo nths (3.1±0.4 s versus 2.2±0.3 s, p=0.02) after AVD. After 1 year, AVPe no lon ger differed between the affected and the control branch (2.7±0.4 s versus 2.6 ±0.3 s). AVPmax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affected branch preoperative ly (11.8±0.8 s versus 7.7±1.0 s, p < 0.05). The AVPmax in the affected branch with the exception of 3 months after surgery (10.2±1.1 s, p < 0.01) was no long er elevated when compared to preoperative values. The area of the FAZ did not ch ange significantly but showed a trend for enlargement. Conclusion: AVD for decom pression of BRVO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AVP and may ameliorate retin al perfusion in the affected bra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切开术 鞘膜 血管造影 无血管区 受累静脉 静脉充盈 充盈时间 视网膜功能 新型治疗方法 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A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其与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炜 刘沛洋 +6 位作者 王海燕 雷涛 王润生 张博 张磊 李娟 薛晓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急性期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并分析其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9-01/2021-03就诊于陕西省眼科医院且...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急性期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并分析其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9-01/2021-03就诊于陕西省眼科医院且临床诊断为CRAO急性期(病程≤7d)的患者43例43眼,均行FFA、OCT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检查及溶栓治疗。将治疗前OCTA显示患眼视网膜血管血流信号较对侧健眼增强或不变的患者纳入A组,OCTA显示患眼视网膜血管血流信号较对侧健眼降低的患者纳入B组。应用Image J软件处理OCTA图像评估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FFA检查记录治疗前患眼视网膜循环时间。结果:A组患者患眼和对侧健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均高于B组(25.08%±4.40%vs 12.24%±3.41%,25.72%±2.70%vs 17.89%±4.55%,均P<0.001),B组患者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96(20.50,193.50)s]较A组[11(5.00,19.50)s]延长(P<0.001)。病程、对侧健眼视网膜血管密度、FT是患眼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相关因素(均P<0.05),且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是FT、病程、对侧健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其中病程、FT与患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具有负相关性。结论:CRAO患者OCTA视网膜血管密度与FFA视网膜循环时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法和止血法对晚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学晶 李丽梅 +3 位作者 张丽霞 张红 张励 唐由之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基础治疗联合活血通络药物或凉血止血药物对晚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视力和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 167例(167眼)临床确诊为晚期CRVO的患者分为非缺血型90眼和缺血型77眼,按基础治疗联... 目的观察基础治疗联合活血通络药物或凉血止血药物对晚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视力和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 167例(167眼)临床确诊为晚期CRVO的患者分为非缺血型90眼和缺血型77眼,按基础治疗联合活血药还是止血药分为活血组和止血组。治疗至少1个月以上,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静脉循环时间。结果 (1)缺血型CRVO视力(3.451±0.714)低于非缺血型(4.09±0.586),静脉循环时间(23.523±12.162)秒较非缺血型(18.692±9.99)秒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晚期非缺血型CRVO患者,活血组治疗后视力由(4.017±0.575)提高至(4.262±0.511),止血组治疗后视力由(4.171±0.593)提高至(4.398±0.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缺血型CRVO患者,活血组治疗后视力由(3.418±0.669)提高至(3.609±0.7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止血组治疗后视力由(3.5±0.785)提高至(3.67±0.9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晚期非缺血型CRVO患者,活血组治疗后静脉循环时间由(18.564±9.06)秒延长至(18.813±10.919)秒,止血组治疗后静脉循环时间由(18.016±8.561)秒延长至(18.95±10.504)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晚期缺血型CRVO患者,活血组治疗后静脉循环时间由(22.347±8.315)秒延长至(25.257±11.323)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组治疗后静脉循环时间由(25.405±16.679)秒延长至(31.55±15.729)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非缺血型CRVO患者,在基础治疗上无论联合止血法还是活血法均可改善视力,而对于晚期缺血型CRVO患者而言,在基础治疗上联合活血法可改善视力,采用止血法使静脉循环时间延长,不利于视力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络 凉血止血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力 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法和止血法对早期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学晶 张守康 +3 位作者 张丽霞 王民秀 镇华 亢泽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药物及凉血止血药物对早期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视力和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 42例(42眼)临床确诊为早期非缺血型CRVO的患者(剔除转化为缺血型CRVO患者6例6眼)按早期使...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药物及凉血止血药物对早期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视力和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 42例(42眼)临床确诊为早期非缺血型CRVO的患者(剔除转化为缺血型CRVO患者6例6眼)按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还是凉血止血中药分为活血组和止血组。治疗至少14天以上,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静脉循环时间。结果 (1)活血组转化为缺血型CRVO者2眼,止血组转化为缺血型CRVO者4眼,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活血组视力由(3.935±0.79)提高至(4.418±0.491),止血组视力由(4.09±0.647)提高至(4.458±0.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活血组静脉循环时间由(26.154±8.793)秒缩短至(19.414±8.349)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止血组治疗后静脉循环时间由(24.633±19.019)秒缩短至(18.783±14.097)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早期非缺血型CRVO患者,使用活血化瘀治疗可促进堵塞血管再通,取得不次于凉血止血药物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络 凉血止血 早期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力 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杨志惠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3期234-235,共2页
目的 :探究对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近年来保定市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74例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随机分为比较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在此期间,对比较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 目的 :探究对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近年来保定市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74例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随机分为比较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在此期间,对比较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护前后的视力、FFA视网膜循环的时间及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 :接受治护前,两组患者的视力及FFA视网膜循环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护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好于比较组患者(P<0.05),其FFA视网膜循环的时间短于比较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比较组患者(P<0.05)。结论 :对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视力,缩短其FFA视网膜循环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 综合护理 视力 FFA视网膜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行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后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18
作者 Yamamoto S. Takatsuna Y. +2 位作者 Sato E. Mizunoya S. 司冰心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6期15-16,共2页
To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a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 who developed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after radial optic neurotomy. Interventional case report. A 70- year old woman with CRVO underwent a ra... To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a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 who developed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after radial optic neurotomy. Interventional case report. A 70- year old woman with CRVO underwent a radial optic neurotomy on her right eye. Her pre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n the affected eye was 20/400. Radial optic neurotomy was performed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aspiration for a cataract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t the insertion of a CRVO knife, pulsating bleeding occurred from the cup of the optic disk; the bleeding was stopped within 2 minutes by elevating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to 80 mm Hg. On the following day, the patient noticed that she had lost light perceptio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showed a marked delay of arterial filling, indicating a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Retinal circulation returned to normal 2 months later; however, her vision was still no light perception. Ophthalmologists should be aware that seve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an be associated with radial optic neurotomy,which is an unproven surgical procedure with a questionable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眼视力 视网膜循环 视力无光感 白内障超声乳化 眼内压 晶体植入 眼科医生 充盈时间 干预性 眼底荧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明 陈刚 +4 位作者 王美玲 刘庆新 盛玉国 李乃选 鹿树军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动静脉循环时间(CCT)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发病3d内的SAIL/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测定其CCT,以病情的轻重、转归和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组,观察CCT与它们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动静脉循环时间(CCT)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发病3d内的SAIL/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测定其CCT,以病情的轻重、转归和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组,观察CCT与它们的关系。结果38例GCS13~15分患者CCT为(13.45±1.89)S,22例GCS3-12分患者CCT为(16.79±2.07)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1)。29例Hunt—Hess分级1—2级患者CCT为(13.06±1.83)S,31例Hunt—Hess分级3~5级患者CCT为(15.89±2.06)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03)。17例迟发性缺血损害组患者CCT为(16.84±1.91)S,43例非迟发性缺血损害组患者CCT为(12.94±1.67)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25)。46例GOS评分4~5分患者CCT为(13.07±1.89)S,14例GOS评分1—3分患者CCT为(17.11±1.71)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8)。结论SAH患者早期CCT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下腔出血 动静脉循环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与中心视力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润生 吕沛霖 +2 位作者 王宾 万雅群 雷晓琴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中心视力损害与病程、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方法对99例99只眼CRAO患者的中心视力、发病病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视网膜循环时间等量化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AO患者不同病程...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中心视力损害与病程、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方法对99例99只眼CRAO患者的中心视力、发病病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视网膜循环时间等量化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AO患者不同病程时间(2-21d)与中心视力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循环时间中视网膜动脉荧光充盈间期与中心视力损害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与中心视力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循环时间指标中视网膜动脉荧光充盈间期与中心视力损害相关,时间愈长视力损害愈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诊断 视网膜循环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