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新诗的“建筑美”——闻一多新诗格律论浅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钱荫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57-64,共8页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的结尾总结说:“若要增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即指新月诗派,他们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追求,恰如陈梦家在他编选的《新月诗选》序言中所...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的结尾总结说:“若要增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即指新月诗派,他们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追求,恰如陈梦家在他编选的《新月诗选》序言中所说:“主张本质的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 自由 陈梦家 中国新文学大系 绘画美 发展 中有画 音乐美 文学里 西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歌翻译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璋 《外国语言文学》 1990年第Z1期93-99,共7页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巧妙地使用语言,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诗歌中尤为突出,回文诗之类便是极端。现在,翻译界一般认为,文学翻译的困难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即所谓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但是仔细想来,文化的不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巧妙地使用语言,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诗歌中尤为突出,回文诗之类便是极端。现在,翻译界一般认为,文学翻译的困难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即所谓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但是仔细想来,文化的不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语言的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翻译 不可译性 意美 音美 许渊冲先生 深层结构 翻译理论 西洋诗
原文传递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钱钟书《谈中国诗》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杭起义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8年第4期48-53,共6页
《谈中国诗》为钱钟书的演讲稿,也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论。它打通中西文化和人文学科,以通俗浅近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主要从中国诗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与西方诗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说明天下诗心文心... 《谈中国诗》为钱钟书的演讲稿,也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论。它打通中西文化和人文学科,以通俗浅近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主要从中国诗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与西方诗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说明天下诗心文心相通的道理,旨在希望西方人能够多读中国诗,以反求诸己,增进对本国诗的解会,同时也包含着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者狭隘诗观的批判,洋溢着作者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洋诗 本位文化 打通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妙 幽默 睿智——《谈中国诗》的语言运用特色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德昌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6年第3期47-48,2,共2页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针对美国人来谈中国诗的演讲,为了方便美国朋友了解中国诗的特征,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又与一般修辞比喻不同,它往往在比喻中包含着深刻的哲...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针对美国人来谈中国诗的演讲,为了方便美国朋友了解中国诗的特征,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又与一般修辞比喻不同,它往往在比喻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那么,文中的比喻有什么特点,又都表达了什么丰富的含义呢,让我们细细品味这篇文章的精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运用 钱钟书先生 美国朋友 中国 外国 西洋诗 中国 钱先生 蛛丝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5
作者 王莉莉 《黑河教育》 2008年第6期42-43,共2页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他针对有人认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观点,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指出中国诗和西洋诗是相通的.……
关键词 钱钟书 教学设计 西洋诗 中国 比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的新诗建设观
6
作者 陈丙莹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0-24,48,共6页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很长时间里他并未注意到诗歌界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新青年》开始刊登白话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古典文学,并以能写漂亮的旧体诗文而受到师友的赞赏。“五...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很长时间里他并未注意到诗歌界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新青年》开始刊登白话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古典文学,并以能写漂亮的旧体诗文而受到师友的赞赏。“五四”运动打开了他的政治、文学眼界,把他推入中国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中。他于1920年兴致勃勃地开始试写新诗。1921年,旗帜鲜明地宣告:“若要去做诗,只有新诗这条路走”,“要做诗,定得做新诗”。他大步跨进最早的新诗建设者的行列。同许多新诗诗人一样,除了大量创制新诗,闻一多也热衷于新诗建设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歌界 西洋诗 文化运动 中国歌史 文化国 革命 格律 象征派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人高缨答古典文学研究家贾沛若的一封信
7
作者 高缨 《文史杂志》 1993年第5期16-16,共1页
去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和省政府参事室联合举办了“传统诗词的现实意义和创新问题”学术研讨会,引起了一些有志者的浓厚兴趣,至今还有不少人陆续探讨此问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贾沛若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多年,不久前撰写万余字的《... 去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和省政府参事室联合举办了“传统诗词的现实意义和创新问题”学术研讨会,引起了一些有志者的浓厚兴趣,至今还有不少人陆续探讨此问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贾沛若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多年,不久前撰写万余字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主情特征》并向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高缨先生征求意见。高缨先生在给贾沛若先生的回信中谈了自己对我国诗歌传统的见解。本刊现将高先生的回信和贾先生的经压缩并通俗化后的文章一并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封信 传统 古代 歌传统 四川省作家协会 有志者 政府参事室 中国新 创作 西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诗歌的民族风格特色
8
作者 王志强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4-70,共7页
质朴清新、平易谈雅、含蓄蕴藉都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民族风格特色,因为与西方诗歌比较,总的说来它不追求燃烧的激情,狂放的气势,浓烈的色彩。如果把西方诗歌比作汹涌奔腾的江河,中国诗歌可以说是深沉平静的湖水。那么什么是中国诗歌民... 质朴清新、平易谈雅、含蓄蕴藉都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民族风格特色,因为与西方诗歌比较,总的说来它不追求燃烧的激情,狂放的气势,浓烈的色彩。如果把西方诗歌比作汹涌奔腾的江河,中国诗歌可以说是深沉平静的湖水。那么什么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基本特色呢?闻一多曾用“蕴藉”、梁启超曾用“含蓄蕴藉”加以概括,这当然是很准确的。对于中国诗歌这一基本的风格特色,西方学者也有所认识,他们认为“中国古诗含蓄简约”,“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关于中西诗歌的不同,钱锺书先生曾进行过比较:“和西洋诗相形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风格特色 西方 含蓄蕴藉 西洋诗 中国古 哲理 钱锺书 中西 民族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蓝星”十八家
9
作者 李华飞 《文史杂志》 1992年第3期23-25,共3页
1 蓝星诗社是台湾三大诗社之一。1954年3月成立,发起人为覃子豪、余光中、夏菁、钟鼎文、邓禹平等,已有30多年历史。钟鼎文于1958年6月宣告退出,覃子豪在1963年10月、邓禹平在1985年先后去世。剩下余光中、夏菁、向明、蓉子、罗门等坚... 1 蓝星诗社是台湾三大诗社之一。1954年3月成立,发起人为覃子豪、余光中、夏菁、钟鼎文、邓禹平等,已有30多年历史。钟鼎文于1958年6月宣告退出,覃子豪在1963年10月、邓禹平在1985年先后去世。剩下余光中、夏菁、向明、蓉子、罗门等坚持出版至今。 蓝星诗社这30多年的历程,是从艰难曲折中度过来的。1954年6月17日“蓝星周刊”创始,它借《公论报》半版篇幅每星期五出刊一次(后改为星期天),至1958年8月29日停办,共出211期;1至60期由覃子豪主编;60期以后由余光中主编。1957年元月1日,覃子豪主编的蓝星宜兰版创刊,每月一期,共出七期。1957年8月20日《蓝星诗选》创始,10月25日出版第二期,覃子豪主编;1958年6月在台北中山堂举办“蓝星周刊”200期庆祝大会,由梁实秋先生发奖,余光中先生致词;获奖者有吴望尧、黄用、痖弦、罗门等新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星 蓝星周刊 余光中 覃子豪 邓禹平 蓉子 西洋诗 中国现代 周梦蝶 论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康桥的奇异的风─—试论康桥对徐志摩早期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10
作者 张维新 《高师函授学刊》 1994年第1期45-48,共4页
关键词 康桥 徐志摩 奇异的 人情感 西洋诗 华滋华斯 中国 人生理想 歌创作 德漠克拉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园诗社简史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晓村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02-203,共2页
葡萄园诗社于一九六二年四月成立。同年七月十五日《葡萄园》涛刊创刊。其成员为中国文艺协会新诗研究班结业之学员。他们经由王在军、文晓村、古丁、史义仁、李佩征、宋后颖、蓝云等七人小组的筹备,由蓝云提议,以象征生命的"葡萄... 葡萄园诗社于一九六二年四月成立。同年七月十五日《葡萄园》涛刊创刊。其成员为中国文艺协会新诗研究班结业之学员。他们经由王在军、文晓村、古丁、史义仁、李佩征、宋后颖、蓝云等七人小组的筹备,由蓝云提议,以象征生命的"葡萄园"命名诗刊,全体无异议通过。并互推非公职的王在军为发行人,李佩征为社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晓村 研究 中国文艺协会 王在军 现代 佩征 史义 西洋诗 李金发 戴望舒
原文传递
从“单色想象”到“单‘元’艺术”——读晏明诗集《高原的诱惑》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光培 《诗刊》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61-63,共3页
半个多世纪以前,诗人朱湘曾在一篇评论中说,"单色的想象"是郭沫若对中国新诗艺术的一个贡献,并说:"他的这种贡献不仅限于新诗,就是旧诗与西洋诗里,也向来没有看见过这种东西。"(见朱湘《中书集·郭沫若君的诗》... 半个多世纪以前,诗人朱湘曾在一篇评论中说,"单色的想象"是郭沫若对中国新诗艺术的一个贡献,并说:"他的这种贡献不仅限于新诗,就是旧诗与西洋诗里,也向来没有看见过这种东西。"(见朱湘《中书集·郭沫若君的诗》)他举出的一个例子,就是郭沫若第一本诗集《女神》中的《日出》: 哦,哦,天环都是火云! 好象是赤的游龙,赤的狮子。赤的鲸鱼,赤的象,赤的犀。出现于诗中的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单一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 朱湘 西洋诗 中书集 《女神》 《日出》 游龙 中国 采莲曲 晏明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诗剧流变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文兵 《诗探索》 2004年第Z1期43-51,共9页
20世纪对于中国诗剧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伴随着新诗的出现和西方话剧的传入,中国诗剧在对旧传统进行继承、反叛、颠覆的同时又走向新的整合,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踏上了现代旅程。较之古典时期的诗歌、戏曲,“五四”以来中国诗剧无论... 20世纪对于中国诗剧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伴随着新诗的出现和西方话剧的传入,中国诗剧在对旧传统进行继承、反叛、颠覆的同时又走向新的整合,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踏上了现代旅程。较之古典时期的诗歌、戏曲,“五四”以来中国诗剧无论是思想倾向,还是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思想倾向 穆旦 民族主义文学 个性解放 棠棣之花 艺术形式 女神之再生 西洋诗 古典时期
原文传递
形式与语言:梁宗岱的新诗理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太胜 《诗探索》 2005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梁宗岱(1903-1983)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诗理论家。梁宗岱于1924至1931年留学欧洲,在法国期间与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瓦雷里交往频繁。研究象征主义的学者金丝燕认为“梁宗岱是瓦雷里真正的知音。所著的《保罗梵乐希先生》、《象征主义》
关键词 梁宗岱 瓦雷里 象征主义 梵乐希 歌语言 歌形式 中国新 音乐性 发展 西洋诗
原文传递
诗词分行规范化三论
15
作者 李旦初 《黄河》 2017年第5期86-90,共5页
诗词分行的审美功能——论诗词分行规范化分行分节是诗歌外部构成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基本审美特征。西洋诗和中国新诗都是一句一行或一句数行排列,甚至一字排为一行、两字排为一行。唯独当代诗词和散曲,不知为何形成一种惯例,即律... 诗词分行的审美功能——论诗词分行规范化分行分节是诗歌外部构成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基本审美特征。西洋诗和中国新诗都是一句一行或一句数行排列,甚至一字排为一行、两字排为一行。唯独当代诗词和散曲,不知为何形成一种惯例,即律诗、绝句两句一行,古风、排律、词和散曲连排。这是极不科学、极不规范、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这种惯例必须破除,诗词散曲都必须和新诗一样分行排列。诗歌分行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创作 中国新 西洋诗 三论 审美特征 旧体 古代 词界 宝塔 人民文学
原文传递
提起格律,千头万绪
16
作者 丁鲁 《诗刊》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2-55,共4页
提起格律,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中国诗歌有一个断层,断就断在"五四"。多年来,许多论著探索它形成的原因,归结为政治思想解放运动者有之,归结为西洋诗歌影响者有之,而且大都认为好就好在这一断。其实,这个断层不过是文... 提起格律,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中国诗歌有一个断层,断就断在"五四"。多年来,许多论著探索它形成的原因,归结为政治思想解放运动者有之,归结为西洋诗歌影响者有之,而且大都认为好就好在这一断。其实,这个断层不过是文体突变(普遍采用现代白话)的结果。(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体 中国 现代白话 歌形式 西洋诗 汉语 思想解放 白话新 何其芳 自由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