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汉长安城与汉魏洛阳城城墙比较研究
1
作者
石中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1-55,71,共6页
城墙,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看到的保留在地面之上的城墙,在地下也存留着大量的都城城墙的遗址。作为都城,西汉长安城和汉魏洛阳城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这两座都城的城墙均埋藏于地下。比较两城城墙的各...
城墙,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看到的保留在地面之上的城墙,在地下也存留着大量的都城城墙的遗址。作为都城,西汉长安城和汉魏洛阳城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这两座都城的城墙均埋藏于地下。比较两城城墙的各自特点,研究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形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汉魏洛阳城
城墙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象”到“相”:西汉长安城布局的堪舆符号思想解析
2
作者
叶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年第2期350-366,共17页
作为别称,“斗城”一名是西汉长安城近二百年营造、布局的结果,它具有政治的和礼仪的双重属性,是皇权威严和礼仪天下的双重象征符号。从其营造、布局过程来看,这种双重属性、双重象征符号是汉代堪舆思想在城市布局领域具体运用的结果。...
作为别称,“斗城”一名是西汉长安城近二百年营造、布局的结果,它具有政治的和礼仪的双重属性,是皇权威严和礼仪天下的双重象征符号。从其营造、布局过程来看,这种双重属性、双重象征符号是汉代堪舆思想在城市布局领域具体运用的结果。从长安城到“斗城”,是城市布局之“象”到观测长安城、阐释其象征符号背后文化机制、社会心理之“相”的过程。从“象”到“相”,是通过“像”来实现的,汉代堪舆思想贯穿这三个环节。从城市布局来看,“像”表现为“法天”“法仙”和“法礼”三种前后相继的营造实践。长安城之“像”,图式化呈现了皇权之下都城的空间布局问题,以及作为世俗统治者的天子所自谓在宇宙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斗城”
象征符号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三万片西汉档案的新发现
3
作者
高淑君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3-33,共1页
记载着西汉兵器生产及朝廷、宫室用物等方面内容的三万多骨片——骨签档案,最近在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内的官署遗址出土。这是本世纪内谜居延汉简档案,马王堆帛书档案出土后,汉代档案的又一重大发现。官署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宫内的前...
记载着西汉兵器生产及朝廷、宫室用物等方面内容的三万多骨片——骨签档案,最近在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内的官署遗址出土。这是本世纪内谜居延汉简档案,马王堆帛书档案出土后,汉代档案的又一重大发现。官署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宫内的前殿西北880米处,出土的骨签档案均以动物骨头(主要是牛骨)制作。每片档案上刻有一至四行字,内容为上交物品名称、规格、纪年、各地工宫及所属官吏和工匠的姓名等。这批在皇宫官署发现的骨签属中央级档案材料,具有权威性。骨签档案上总计字数达十万字左右,是同类带文字的档案中数量、文字最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签档案
动物骨头
西汉长安城
居延汉简
马王堆帛书
前殿
骨片
生产水平
西汉
王朝
财政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探析
被引量:
5
4
作者
胡方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4期92-97,共6页
都城意象是古代王朝以皇权为中心的统治秩序的象征。西汉长安城由南、北城垣曲折走向提供的可意象性,兼以紫微宫的喻指,牛女像的标树,营构出以"斗城"为特色的"象天"意象,旨在营造与天同构的崇高感,彰显皇权的神圣...
都城意象是古代王朝以皇权为中心的统治秩序的象征。西汉长安城由南、北城垣曲折走向提供的可意象性,兼以紫微宫的喻指,牛女像的标树,营构出以"斗城"为特色的"象天"意象,旨在营造与天同构的崇高感,彰显皇权的神圣和权威。东汉洛阳城通过都城轴线的强化和礼制建筑的营建,使皇权和礼制相衔接,营构出昭示东汉王朝德治教化的"崇礼"意象。从长安到洛阳,都城意象的变化,体现出两汉政治文化由"霸王道杂之"向"柔道行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东汉洛阳城
都城意象
象天
崇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彰显工匠精神
被引量:
1
5
作者
庄华峰
黄伟
《决策探索》
2020年第1期78-79,共2页
古代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淮阳平粮台古城中的陶制排水管道、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遗迹。其中,平粮台陶土排水管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排水系统,...
古代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淮阳平粮台古城中的陶制排水管道、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遗迹。其中,平粮台陶土排水管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排水系统,距今已有4300多年。秦汉时期,排水系统的建设开始日益普遍。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阿房宫内嫔妃宫女排出的洗脸脂水使渭水上漂浮一层油腻,说明秦朝宫殿的排水系统与渭水是相通的。当时,修建阿房宫下水道时,采用的是五边形陶土管。较之方形管道结构,这种管道结构更能承受来自路面的压力。西汉长安城中的未央宫、长乐宫等遗址,都发掘出大量排水管道。有些水道末端排水口处,还设有渗井,以确保暴雨之后不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排水系统
阿房宫
管道结构
木结构
工匠精神
西汉长安城
长乐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汉都城瓦件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张效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4,95,共8页
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建筑瓦件材料。本文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遗址出土瓦件尺寸进行统计,得到各时期瓦件的标准规格。统计分析显示秦汉时期瓦件标准规格存在阶段性变化,都城内部、都城与帝陵使用的瓦件存...
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建筑瓦件材料。本文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遗址出土瓦件尺寸进行统计,得到各时期瓦件的标准规格。统计分析显示秦汉时期瓦件标准规格存在阶段性变化,都城内部、都城与帝陵使用的瓦件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瓦件标准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日趋提高,工匠熟练程度不断加强,匠作制度日益严格,这对于深入探讨秦汉手工业管理体系、建筑等级和礼仪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咸阳城
西汉长安城
瓦件
标准规格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都中的“纪念碑式城市”
7
作者
刘骋
《科学24小时》
2021年第4期38-40,共3页
西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的西北部、渭河南岸的台地上,它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西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回溯历史,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建立汉朝之后,采纳了谋士刘敬、张良的建...
西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的西北部、渭河南岸的台地上,它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西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回溯历史,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建立汉朝之后,采纳了谋士刘敬、张良的建议,将汉朝新都营建于富庶的关中平原,后历朝对其陆续营建,最终形成“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汉高祖刘邦
国际大都会
关中平原
汉朝
营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都长安与农业发展
被引量:
3
8
作者
王星光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5,共7页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也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供应京城内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和为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示范,西汉王朝尤为重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着力兴修水利工程,赵过推广代田法首先...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也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供应京城内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和为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示范,西汉王朝尤为重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着力兴修水利工程,赵过推广代田法首先在太常、三辅之地,又令全国郡守派员到长安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学家氾胜之也致力于三辅地区的农业推广,其编著的《氾胜之书》也主要是对三辅及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汉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创制和推广,从西域等地引进的农作物率先在此得到培育和传播,使这里成了全国最富庶和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不但保证了京城的生活品供应,也为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汉都长安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关中地区
农业技术
水利工程
原文传递
西安好汉庙出土新莽陶钱范
被引量:
4
9
作者
党顺民
《中国钱币》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5-60,81,共17页
好汉庙,在西汉长安城故址西南,是新莽王朝最大的中央制范、铸钱工场。这个地区,历来常有新莽钱范出土,并被各家著录。近年来,我曾多次对这一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到一些陶质残钱范,现分别简介如下:
关键词
钱范
新莽
钱模
钱文
铸钱
小泉直一
大布黄千
西汉长安城
大泉五十
差布五百
原文传递
两汉都城规划布局探析
被引量:
1
10
作者
孙红飞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8,共7页
两汉都城之间的布局变化表现为:宫城布局由西汉的多宫向东汉的南北两宫演变,宫城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下降;其社稷和宗庙开始由宫城移至城南郊,但与宫城依然呈"左祖右社"的格局;灵台、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以及太学设置在东...
两汉都城之间的布局变化表现为:宫城布局由西汉的多宫向东汉的南北两宫演变,宫城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下降;其社稷和宗庙开始由宫城移至城南郊,但与宫城依然呈"左祖右社"的格局;灵台、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以及太学设置在东汉洛阳城南郊显要位置,创我国都城建设之首例;城市供水由西汉长安城的单供宫城园林用水,发展为布及整个东汉洛阳城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亦创我国都城建设之首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东汉洛阳城
布局
宫城
原文传递
《考工记·匠人营国》著作年代考
11
作者
邱海文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匠人营国》篇的布局原则主要有"一门三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些原则的思想渊源均能在先秦文献中找到。"一门三道"源自先秦时期为社会稳定有序而作的理想化设计。"左祖右社"...
《匠人营国》篇的布局原则主要有"一门三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些原则的思想渊源均能在先秦文献中找到。"一门三道"源自先秦时期为社会稳定有序而作的理想化设计。"左祖右社"源自先秦时代的阴阳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左吉右凶"的观念。"前朝后市"则是对商、西周时代王与王后分治观念的追述。实际上《周礼》的天、地、春、夏、秋五官系统中也包含这几种原则。由此可知上述几种布局原则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所以《匠人营国》篇并不是根据西汉长安城的布局写定的,其著作年代应在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匠人营国
西汉长安城
著作年代
原文传递
题名
西汉长安城与汉魏洛阳城城墙比较研究
1
作者
石中玉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1-55,71,共6页
文摘
城墙,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看到的保留在地面之上的城墙,在地下也存留着大量的都城城墙的遗址。作为都城,西汉长安城和汉魏洛阳城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这两座都城的城墙均埋藏于地下。比较两城城墙的各自特点,研究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形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汉魏洛阳城
城墙
比较
Keywords
West Han Chang' an
Han-wei Luoyang
circumvallation
comparison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象”到“相”:西汉长安城布局的堪舆符号思想解析
2
作者
叶进
机构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年第2期350-366,共17页
文摘
作为别称,“斗城”一名是西汉长安城近二百年营造、布局的结果,它具有政治的和礼仪的双重属性,是皇权威严和礼仪天下的双重象征符号。从其营造、布局过程来看,这种双重属性、双重象征符号是汉代堪舆思想在城市布局领域具体运用的结果。从长安城到“斗城”,是城市布局之“象”到观测长安城、阐释其象征符号背后文化机制、社会心理之“相”的过程。从“象”到“相”,是通过“像”来实现的,汉代堪舆思想贯穿这三个环节。从城市布局来看,“像”表现为“法天”“法仙”和“法礼”三种前后相继的营造实践。长安城之“像”,图式化呈现了皇权之下都城的空间布局问题,以及作为世俗统治者的天子所自谓在宇宙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斗城”
象征符号
文化传播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B992.4 [哲学宗教—宗教学]
TU984.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原文传递
题名
三万片西汉档案的新发现
3
作者
高淑君
出处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3-33,共1页
文摘
记载着西汉兵器生产及朝廷、宫室用物等方面内容的三万多骨片——骨签档案,最近在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内的官署遗址出土。这是本世纪内谜居延汉简档案,马王堆帛书档案出土后,汉代档案的又一重大发现。官署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宫内的前殿西北880米处,出土的骨签档案均以动物骨头(主要是牛骨)制作。每片档案上刻有一至四行字,内容为上交物品名称、规格、纪年、各地工宫及所属官吏和工匠的姓名等。这批在皇宫官署发现的骨签属中央级档案材料,具有权威性。骨签档案上总计字数达十万字左右,是同类带文字的档案中数量、文字最多的。
关键词
骨签档案
动物骨头
西汉长安城
居延汉简
马王堆帛书
前殿
骨片
生产水平
西汉
王朝
财政收入
分类号
G279.272.5 [文化科学—档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探析
被引量:
5
4
作者
胡方
机构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4期92-97,共6页
文摘
都城意象是古代王朝以皇权为中心的统治秩序的象征。西汉长安城由南、北城垣曲折走向提供的可意象性,兼以紫微宫的喻指,牛女像的标树,营构出以"斗城"为特色的"象天"意象,旨在营造与天同构的崇高感,彰显皇权的神圣和权威。东汉洛阳城通过都城轴线的强化和礼制建筑的营建,使皇权和礼制相衔接,营构出昭示东汉王朝德治教化的"崇礼"意象。从长安到洛阳,都城意象的变化,体现出两汉政治文化由"霸王道杂之"向"柔道行之"的转变。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东汉洛阳城
都城意象
象天
崇礼
Keywords
Chang'an
Luoyang
image of capital city
imitating the Heaven
honoring the rites
分类号
TU092.17 [建筑科学]
TU984.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彰显工匠精神
被引量:
1
5
作者
庄华峰
黄伟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出处
《决策探索》
2020年第1期78-79,共2页
文摘
古代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淮阳平粮台古城中的陶制排水管道、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遗迹。其中,平粮台陶土排水管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排水系统,距今已有4300多年。秦汉时期,排水系统的建设开始日益普遍。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阿房宫内嫔妃宫女排出的洗脸脂水使渭水上漂浮一层油腻,说明秦朝宫殿的排水系统与渭水是相通的。当时,修建阿房宫下水道时,采用的是五边形陶土管。较之方形管道结构,这种管道结构更能承受来自路面的压力。西汉长安城中的未央宫、长乐宫等遗址,都发掘出大量排水管道。有些水道末端排水口处,还设有渗井,以确保暴雨之后不积水。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排水系统
阿房宫
管道结构
木结构
工匠精神
西汉长安城
长乐宫
分类号
TU9 [建筑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汉都城瓦件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
2
6
作者
张效儒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4,95,共8页
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资助(编号:KYCX18_0017)。
文摘
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建筑瓦件材料。本文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遗址出土瓦件尺寸进行统计,得到各时期瓦件的标准规格。统计分析显示秦汉时期瓦件标准规格存在阶段性变化,都城内部、都城与帝陵使用的瓦件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瓦件标准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日趋提高,工匠熟练程度不断加强,匠作制度日益严格,这对于深入探讨秦汉手工业管理体系、建筑等级和礼仪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秦咸阳城
西汉长安城
瓦件
标准规格
时空分布
Keywords
Xianyang of the Qin period
Chang’an of the Western Han period
Roof-tiles
Standardizatio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都中的“纪念碑式城市”
7
作者
刘骋
机构
不详
出处
《科学24小时》
2021年第4期38-40,共3页
文摘
西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的西北部、渭河南岸的台地上,它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西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回溯历史,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建立汉朝之后,采纳了谋士刘敬、张良的建议,将汉朝新都营建于富庶的关中平原,后历朝对其陆续营建,最终形成“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的格局。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汉高祖刘邦
国际大都会
关中平原
汉朝
营建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都长安与农业发展
被引量:
3
8
作者
王星光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5,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S005)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3-YXXZ-01)
2015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2015-CXTD-04)的阶段成果
文摘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也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供应京城内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和为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示范,西汉王朝尤为重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着力兴修水利工程,赵过推广代田法首先在太常、三辅之地,又令全国郡守派员到长安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学家氾胜之也致力于三辅地区的农业推广,其编著的《氾胜之书》也主要是对三辅及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汉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创制和推广,从西域等地引进的农作物率先在此得到培育和传播,使这里成了全国最富庶和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不但保证了京城的生活品供应,也为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汉都长安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关中地区
农业技术
水利工程
Keywords
West Han Chang'an town
Guangzhong area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water conservancy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西安好汉庙出土新莽陶钱范
被引量:
4
9
作者
党顺民
出处
《中国钱币》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5-60,81,共17页
文摘
好汉庙,在西汉长安城故址西南,是新莽王朝最大的中央制范、铸钱工场。这个地区,历来常有新莽钱范出土,并被各家著录。近年来,我曾多次对这一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到一些陶质残钱范,现分别简介如下:
关键词
钱范
新莽
钱模
钱文
铸钱
小泉直一
大布黄千
西汉长安城
大泉五十
差布五百
分类号
K875.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两汉都城规划布局探析
被引量:
1
10
作者
孙红飞
机构
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
出处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8,共7页
文摘
两汉都城之间的布局变化表现为:宫城布局由西汉的多宫向东汉的南北两宫演变,宫城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下降;其社稷和宗庙开始由宫城移至城南郊,但与宫城依然呈"左祖右社"的格局;灵台、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以及太学设置在东汉洛阳城南郊显要位置,创我国都城建设之首例;城市供水由西汉长安城的单供宫城园林用水,发展为布及整个东汉洛阳城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亦创我国都城建设之首例。
关键词
西汉长安城
东汉洛阳城
布局
宫城
Keywords
Chanan site of Western Han Dynasty
Luoyang site of Eastern Han Dynasty
layout
impe-rial palac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U-098.1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考工记·匠人营国》著作年代考
11
作者
邱海文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出处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文摘
《匠人营国》篇的布局原则主要有"一门三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些原则的思想渊源均能在先秦文献中找到。"一门三道"源自先秦时期为社会稳定有序而作的理想化设计。"左祖右社"源自先秦时代的阴阳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左吉右凶"的观念。"前朝后市"则是对商、西周时代王与王后分治观念的追述。实际上《周礼》的天、地、春、夏、秋五官系统中也包含这几种原则。由此可知上述几种布局原则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所以《匠人营国》篇并不是根据西汉长安城的布局写定的,其著作年代应在战国时期。
关键词
考工记·匠人营国
西汉长安城
著作年代
分类号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TU-092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汉长安城与汉魏洛阳城城墙比较研究
石中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象”到“相”:西汉长安城布局的堪舆符号思想解析
叶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
0
原文传递
3
三万片西汉档案的新发现
高淑君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探析
胡方
《管子学刊》
CSSCI
201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彰显工匠精神
庄华峰
黄伟
《决策探索》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秦汉都城瓦件的考古学研究
张效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中国古都中的“纪念碑式城市”
刘骋
《科学24小时》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汉都长安与农业发展
王星光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3
原文传递
9
西安好汉庙出土新莽陶钱范
党顺民
《中国钱币》
北大核心
1990
4
原文传递
10
两汉都城规划布局探析
孙红飞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原文传递
11
《考工记·匠人营国》著作年代考
邱海文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