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周中晚期君臣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王权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黄爱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9-73,共5页
西周时期的君臣体系,总体呈现出层叠架构的态势。其中,王臣的存在,对王权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这一君臣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在体系内部,用王与一部分王臣之间的君臣关系发生了隔断,而王臣与他们的臣属之间的... 西周时期的君臣体系,总体呈现出层叠架构的态势。其中,王臣的存在,对王权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这一君臣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在体系内部,用王与一部分王臣之间的君臣关系发生了隔断,而王臣与他们的臣属之间的君臣关系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在王官系统内部,逐渐产生出新的君臣层级,且与此同时,个别王臣在王朝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上述种种变化,从多个方面削弱和动摇了西周王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君臣体系 君臣关系 王臣 私臣化 王权 王官系统 王臣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論大克鼎銘文的製作方法——兼議西周中晚期泥條法的普遍性
2
作者 石安瑞 《青铜器与金文》 2020年第1期143-162,共20页
關於商周銅器銘文的製作方法,阮元(1764-1849)曾指出四種假設:余所見鐘鼎文字,揣其製作之法,蓋有四焉:一則刻字于木範爲陰文,以泥抑之成陽文,然從以銅鑄之成陰文矣。一則調極細泥以筆書于土範之上,一次書之不高,則俟其燥而再加書之以成... 關於商周銅器銘文的製作方法,阮元(1764-1849)曾指出四種假設:余所見鐘鼎文字,揣其製作之法,蓋有四焉:一則刻字于木範爲陰文,以泥抑之成陽文,然從以銅鑄之成陰文矣。一則調極細泥以筆書于土範之上,一次書之不高,則俟其燥而再加書之以成陽文,以銅鑄之成陰文矣。三則刻土範爲陰文,以銅鑄之成陽文矣。四則鑄銅成後鑿爲篆銘。漢時銅印有鑿刻者,用此法亦陰文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西周中晚期 普遍性
原文传递
礼乐文化与西周楚钟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莹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第10期112-118,共7页
周代建立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音乐乐器上主要表现为青铜乐钟与编磬。周代礼乐文化与西周楚钟有着密切的关系:楚人的青铜乐钟最初是效仿周制,如随葬乐器、乐悬制度等;至西周中晚期出现了包括楚公钟、楚公逆钟... 周代建立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音乐乐器上主要表现为青铜乐钟与编磬。周代礼乐文化与西周楚钟有着密切的关系:楚人的青铜乐钟最初是效仿周制,如随葬乐器、乐悬制度等;至西周中晚期出现了包括楚公钟、楚公逆钟、楚季宝钟等西周楚钟,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色。楚钟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在纹饰风格、组合、铭文、音乐性能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钟 西周中晚期 楚人 纹饰风格 礼乐文化 礼乐制度 青铜乐钟 典章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铭文中的“■”族为“妘”姓考
4
作者 刘晓晖 张振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徽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徽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妘姓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铜器铭文 族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夺簋”铭文中反映的西周官僚册命及体系
5
作者 把文琦 《文化产业》 2023年第8期61-63,共3页
山西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发掘出土了“夺簋”,简报中将其年代定于西周晚期偏早。该器物器盖同铭,为典型的册命金文,内容反映了官员册命的一整套流程。器主“夺”受命“司成周讼事”与“殷八师事”,即在成周收集讼事与管理殷八师相关事务。... 山西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发掘出土了“夺簋”,简报中将其年代定于西周晚期偏早。该器物器盖同铭,为典型的册命金文,内容反映了官员册命的一整套流程。器主“夺”受命“司成周讼事”与“殷八师事”,即在成周收集讼事与管理殷八师相关事务。通过这篇铭文,可以对西周中晚期官员册命和官僚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晚期 册命 成周 殷八师 西周中晚期 官僚体系 铭文 器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国控制鄂东铜矿时间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继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8-92,共5页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记载的熊渠所伐之"鄂"应为南阳盆地的"西鄂"。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楚国控制鄂东铜矿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中期楚成王熊恽东下淮夷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春秋中期 楚国 鄂东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番匊生鼎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增光 《文物春秋》 2007年第6期66-67,70,共3页
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原断为商代的青铜圆鼎,但笔者认为,其应与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番匊生壶属同一套青铜礼器,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应更其名曰"番匊生鼎",具体考察其年代,应可定为厉王世。
关键词 番匊生鼎 番匊生壶 西周中晚期 青铜礼器 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费昂斯珠科技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天然 崔剑锋 +2 位作者 黄文新 史德勇 向光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63,共13页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费昂斯制品以富钾费昂斯及混合碱费昂斯为主。再依据以往发表的西周时期费昂斯制品的科技研究,结合考古发掘相关材料,试图从费昂斯器物使用方式的角度,窥视其在古人精神文明进程中的角色,反观费昂斯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 西周中晚期 富钾助熔剂 SEM-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钟
9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第3期63-63,共1页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或五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呈椭圆形,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在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的音程。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大三度 编钟 兽面纹饰 商代 椭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襄阳楚王城西周城址调查简报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先福 范文强 王洪兴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0,I0001,共9页
楚王城遗址是襄阳市域一处重要的西周遗址,2005年确认为西周城址。2011年复查后,对城址布局、城垣结构、城内文化层堆积和整体文化内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并发现了附属的许家河遗址。本文认为,该城或许就是西周晚期楚熊渠征伐和封王之... 楚王城遗址是襄阳市域一处重要的西周遗址,2005年确认为西周城址。2011年复查后,对城址布局、城垣结构、城内文化层堆积和整体文化内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并发现了附属的许家河遗址。本文认为,该城或许就是西周晚期楚熊渠征伐和封王之鄂王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王城城址 许家河遗址 调查 西周中晚期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艳朋 王琼 +5 位作者 楚小龙 寇小石 贾长有 何晓琳 王琼 侯彦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3,94,共8页
2009年,在淅川下寨遗址发掘出一批灰坑。这批灰坑分布相对集中,时代为西周中期至晚期,出土遗物具有早期楚文化的特征,属于"过风楼类型"。
关键词 淅川 下寨遗址 西周中晚期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部分西周青铜器考释
12
作者 田率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113,共22页
盄父铺馆藏编号:C5.3803时代:西周中晚期之际规格:通高14.5cm、口径27cm来源及入藏时间:二〇〇六年征集著录情况:《百年》122页58,《铭续》528铭文字数:十二字直口,窄折沿,腹部呈浅盘状,底微凹,粗柄束腰,接地处外撇。腹壁饰一周重环纹,... 盄父铺馆藏编号:C5.3803时代:西周中晚期之际规格:通高14.5cm、口径27cm来源及入藏时间:二〇〇六年征集著录情况:《百年》122页58,《铭续》528铭文字数:十二字直口,窄折沿,腹部呈浅盘状,底微凹,粗柄束腰,接地处外撇。腹壁饰一周重环纹,柄铸成镂空波带纹。器形、纹饰与本书所收重环纹铺(序号99)几乎完全相同,时代也在西周中晚期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环纹 西周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 西周中晚期 波带纹
原文传递
河南驻马店薛庄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
13
作者 曹艳朋 谭丽丽(绘制) +2 位作者 陈艳(绘制) 聂凡(拍摄) 陈艳(拍摄)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9,共8页
2018年4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薛庄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部分西周中晚期遗存。通过与周边遗存的对比发现,该遗址出土的截尖锥状足鬲和柱足鬲带有典型的楚文化风格,而鬲、豆、罐和簋等器物组合又具有浓厚的姬周文化色彩,这些发... 2018年4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薛庄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部分西周中晚期遗存。通过与周边遗存的对比发现,该遗址出土的截尖锥状足鬲和柱足鬲带有典型的楚文化风格,而鬲、豆、罐和簋等器物组合又具有浓厚的姬周文化色彩,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驻马店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也为探讨其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马店 薛庄遗址 西周中晚期遗存
原文传递
安徽庐江县申山双墩遗址发掘简报
14
作者 曹斌 包丽君(执笔/线图) +3 位作者 孙霄(执笔/线图) 张辉 胡欢欢(线图) 张金桥(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0,共14页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申山村西北约2.5公里,东南距庐江县城约6公里,西距罗埠河约1.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18′34″、东经117°14°42″,海拔约17米(图一)。
关键词 安徽庐江县 双墩遗址 西周中晚期 江淮地区 周文化
原文传递
西汉瓦当韵味浓
15
作者 高玉璞 丁洁 《老年世界》 2024年第10期28-29,共2页
走进包头博物馆“九原长歌——包头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厅,1981年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召湾汉墓的汉代“单于天降”瓦当,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20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故事。该馆文物征集保管部工作人员丁洁介绍,瓦当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 走进包头博物馆“九原长歌——包头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展厅,1981年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召湾汉墓的汉代“单于天降”瓦当,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20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故事。该馆文物征集保管部工作人员丁洁介绍,瓦当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屋檐最前端的构件,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晚期,起初以灰陶烧制,唐代以后出现琉璃制瓦当,宋、元、明、清时期有了金属制成的瓦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陶 瓦当 九原 文物征集 西周中晚期 单于天降 汉墓
原文传递
湖北随县周家塝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运兵 赵军 +4 位作者 徐景松 方顺 赵军(摄影) 余乐(摄影) 胡春雨(绘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31,70,共8页
周家塝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均川镇龙泉村四组。201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取了一批西周晚期早段遗存,对完善随枣走廊西周时期文化谱系,以及研究这一时期随枣走廊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周家塝遗址 随县 西周中晚期
原文传递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东区2015~2016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改伟(绘图) +6 位作者 王云涛(绘图) 刘孟孟(绘图) 胡瑞(绘图) 赵静(绘图) 吴业恒 马占山(照相) 高虎(照相)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40,110,F0003,共20页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2015~201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徐阳墓地东区清理出西周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墓葬和陪葬车马坑等遗迹23处,主体遗存以春秋中晚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为主,出土了一批西周、东周时期遗物。车...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2015~201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徐阳墓地东区清理出西周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墓葬和陪葬车马坑等遗迹23处,主体遗存以春秋中晚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为主,出土了一批西周、东周时期遗物。车马坑和部分墓葬中均有放置大量的马牛羊头蹄现象。根据墓地位置、出土遗物特征和葬俗分析,徐阳墓地东区春秋中晚期遗存与春秋时期活跃在伊洛河流域的陆浑戎存在关联,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阳墓地 东区 西周中晚期 春秋中晚期 陆浑戎
原文传递
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发掘简报 被引量:8
18
作者 种建荣 郭士嘉 雷兴山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8,共10页
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从西周中期持续到西周晚期,作坊内发现陶窑、陶范等大量铸铜相关遗存,及以陶器为主的非铸铜遗物。出土陶范种类丰富,包括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几大类,纹饰以窃曲纹、瓦纹、波带纹、重环纹等最为常见... 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从西周中期持续到西周晚期,作坊内发现陶窑、陶范等大量铸铜相关遗存,及以陶器为主的非铸铜遗物。出土陶范种类丰富,包括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几大类,纹饰以窃曲纹、瓦纹、波带纹、重环纹等最为常见。作坊产品主要是锡青铜,且以铸造为主,所用铜料包括纯铜、粗铜和废旧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头沟遗址 西周中晚期 铸铜作坊
原文传递
畿内丼氏家族世系補議 被引量:1
19
作者 韓心瀅 《青铜器与金文》 2019年第1期275-283,共9页
丼氏是西周中晚期參與王朝政權的重要世族之一。丼氏家族除以丼伯爲核心外,尚衍生出丼叔、奠丼、豐丼等分支,其代表人物丼伯、丼叔、丼公在王朝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故研究丼氏家族世系對於瞭解西周貴族家族形態與結構具備典型意義。經... 丼氏是西周中晚期參與王朝政權的重要世族之一。丼氏家族除以丼伯爲核心外,尚衍生出丼叔、奠丼、豐丼等分支,其代表人物丼伯、丼叔、丼公在王朝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故研究丼氏家族世系對於瞭解西周貴族家族形態與結構具備典型意義。經過數代學者的努力,加上科學考古發現灃西丼叔家族墓地,使得丼氏家族世系的面貌更加清晰,學界亦對其有較深刻的認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墓地 畿内 西周中晚期 貴族 家族世系 考古
原文传递
东风嫋嫋泛崇光 瓦头文字诉衷肠
20
作者 刘勇先 《东方收藏》 2020年第5期67-72,共6页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陕西扶风 瓦当 西周中晚期 考古证明 城市建筑业 制陶工艺 秦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