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族史到人类学——童恩正西南考古的参照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查晓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3-200,共8页
作为中国西南考古的代表人物,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但是,在提出“边地半月形传播带”概念之后,试图用文化人类学... 作为中国西南考古的代表人物,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但是,在提出“边地半月形传播带”概念之后,试图用文化人类学塑造新的考古学解释体系的童恩正,强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却相对忽视了文化多元说形成的张力,这造成他在此后的考古学研究中偏向于论证西方的既存概念与中国的既有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恩正 冯汉骥 蒙文通 西南考古 民族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发展趋势与西南考古——孙华教授学术讲座暨成都博物院科研规划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陈剑 《成都文物》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一年之际在于春,2005年新年伊始,刚成立不久的成都博物院即着手规划本院未来十年的科研发展蓝图,立足成都,面观全川,辐射西南,走向全国,力争将成都博物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考古文博科研机构。1月12日上午,全院业务人员集中在科... 一年之际在于春,2005年新年伊始,刚成立不久的成都博物院即着手规划本院未来十年的科研发展蓝图,立足成都,面观全川,辐射西南,走向全国,力争将成都博物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考古文博科研机构。1月12日上午,全院业务人员集中在科研楼会议室聆听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华教授题为《考古学发展趋势与西南考古》的学术讲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发展趋势 西南考古 孙华 学术讲座 成都博物院 研讨会
原文传递
童恩正西南考古的参照系
3
作者 查晓英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6期220-220,共1页
自从20世纪60年代步入考古学领域后,童恩正的研究对象基本不出中国西南与南方地区考古遗存。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
关键词 童恩正 民族考古 考古遗存 冯汉骥 西南考古 文化多元 蒙文通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游牧考古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罗伯特·强南 墨哥里劳·奥里柯利 卢智基 《南方民族考古》 2011年第1期185-200,共16页
本文是笔者与奥里柯利(Orioli)博士合撰的有关中国西南考古的一个初步研究札记。我们想探究,自云南中部湖泊平原以至横断山脉(滇西北、藏部、青海东南及川西)这一广阔区域的诸多族群,经历了什么样的社会与经济进程,而发展出一种更为专... 本文是笔者与奥里柯利(Orioli)博士合撰的有关中国西南考古的一个初步研究札记。我们想探究,自云南中部湖泊平原以至横断山脉(滇西北、藏部、青海东南及川西)这一广阔区域的诸多族群,经历了什么样的社会与经济进程,而发展出一种更为专门化的生业系统,以适应统一的'汉人国家'基于资源需求的扩张。在这样多元的地形与生态环境下,我们认为约在公元前第二千纪晚期至公元前第一千纪初,西南地区早期文化发展出了两个互为补充的社会整合层次:第一层次为区域性精英阶级之间的整合,他们彼此存在对等的地位;第二层次为区域性精英阶级与中国大河流域的扩张的'国家系统'的整合。在整理康区出土的考古材料后,本文有以下初步认识:第一,生态环境的差异,是影响着当地社会文化演变的一个原因;第二,康区可视之为中亚地区游牧世界的南端。我们意识到目前的资料仅允许对这一广布的文化现象做宏观角度的宽泛描述,但我们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开启'草原考古'研究的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考古 游牧 横断山区 康区 石棺葬
原文传递
从中国西南青铜时代看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5
作者 霍巍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4,共11页
中华文明的发展首先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但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各个区域在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上有诸多差异,这些区域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方式和路径很不一致。三星堆青铜文明所体现的国家化进程,就和中原... 中华文明的发展首先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但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各个区域在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上有诸多差异,这些区域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方式和路径很不一致。三星堆青铜文明所体现的国家化进程,就和中原夏商周三代有明显的不同,三星堆文明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表现神权与王权的祭祀方面,而并非强调早期国家内部的社会等级制度与权力分层。中国西南青铜时代自三星堆到“西南夷”青铜文化,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但同时又以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态势,朝着中原文明向心性地靠近,有选择地接受中原文化因素,从而最终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汇入中国早期文明体系,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青铜时代的国家化进程的制度设计上,既保留了这些地区传统的“土著国家”模式,又将中原的郡县制度与儒家文化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行至这里,以灵活务实的策略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国家化进程,使其最终得以融入秦汉统一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时代 西南考古 文明起源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西南夷与西南地区青铜文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肖明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7,共12页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今西南地区,两汉时期已明确的西南诸夷有夜郎、滇、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嶲、昆明、劳浸、靡莫、滇越、哀牢、钩(勾)町、漏卧、白狼、貗薄、盘木、唐菆等。依据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分布位置、地理标志、年代等...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今西南地区,两汉时期已明确的西南诸夷有夜郎、滇、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嶲、昆明、劳浸、靡莫、滇越、哀牢、钩(勾)町、漏卧、白狼、貗薄、盘木、唐菆等。依据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分布位置、地理标志、年代等,探讨了考古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存与西南诸夷的相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青铜文化 西南考古
原文传递
中国边疆考古的新视野——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纪要
7
作者 杨锋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7-81,共5页
2005年11月7日,“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边疆考古学向纵深发展。促进边疆考古学界交流... 2005年11月7日,“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边疆考古学向纵深发展。促进边疆考古学界交流与协作。会议收到论文及论文提要50余篇,来自我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各高校、省、市、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近50余所学术机构的120名代表出席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北方考古 西南考古 分子考古 边疆考古
原文传递
記考古學家童恩正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水城 《中国文化》 2021年第1期391-399,共9页
上世紀80年代考古界有"湖南出考古學家"的說法。此言不虛,悉數當年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就有四位出身湘籍,他們是:鄒衡(澧縣,夏商周考古)、張忠培(長沙,新石器考古)、嚴文明(華容,新石器考古)、童恩正(寧鄉,西南考古)。在這四... 上世紀80年代考古界有"湖南出考古學家"的說法。此言不虛,悉數當年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就有四位出身湘籍,他們是:鄒衡(澧縣,夏商周考古)、張忠培(長沙,新石器考古)、嚴文明(華容,新石器考古)、童恩正(寧鄉,西南考古)。在這四人當中,鄒衡和嚴文明爲北京大學敎授;張忠培爲吉林大學敎授,後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童恩正爲四川大學敎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恩正 考古 西南考古 大學 夏商周考古 新石器 博物院 文明
原文传递
重庆丰都空洞包汉代墓群2018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刚 刘晓亮 +1 位作者 宋天宇 曾启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8-65,1,共29页
一概况空洞包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名山街道镇江村2组,处于长江北岸的台地上(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9°92′,东经107°74′,海拔199米。为推进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文物保护工作,2018年3~5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 一概况空洞包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名山街道镇江村2组,处于长江北岸的台地上(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9°92′,东经107°74′,海拔199米。为推进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文物保护工作,2018年3~5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对空洞包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勘探 重庆师范大学 长江北岸 汉代墓群 西南考古 文化遗产研究 地理坐标 重庆市丰都县
原文传递
回忆先父冯汉骥
10
作者 冯士美 《长江文明》 2011年第2期31-36,共6页
冯汉骥先生是西南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他的求学及工作经历对我们极富启发性。20世纪50年代初冯汉骥先生在西南博物院工作时期的数件往事,体现了先生昂扬的学术热情,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正直的学者品格。
关键词 冯汉骥 西南考古 西南博物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