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轴压缩条件下单裂隙花岗岩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春萍 王璐 +1 位作者 刘建锋 刘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6,446,共9页
为研究含贯通单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完整花岗岩及含倾角30°、45°和60°贯通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 为研究含贯通单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完整花岗岩及含倾角30°、45°和60°贯通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损伤应力以及弹性模量越低;与完整岩石相比,倾角30°、45°和60°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7.97%、29.17%和71.68%,损伤应力分别下降9.35%、24.26%和69.79%,弹性模量分别下降5.89%、23.32%和60.49%.裂隙倾角不同,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显著的差别;裂隙倾角越大,损伤应力至峰值应力之间的屈服阶段越明显,发生沿裂隙面滑移破坏特征越显著;裂隙倾角影响花岗岩的破坏模式,试样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穿裂隙面破坏(倾角30°)、穿裂隙面破坏和沿裂隙面滑移并存的复合破坏(倾角45°)以及沿裂隙面滑移破坏(倾角60°);倾角60°的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与试验前后裂隙面的分形维数差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花岗岩 裂隙倾角 单轴压缩试验 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春萍 刘建锋 +3 位作者 陈亮 刘健 赵星光 马洪素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49,共9页
裂隙花岗岩的蠕变特性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裂隙花岗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结合蠕变过程中应力产生的损伤累积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损伤的弹黏塑性体。通过将经典Burgers模型的黏性... 裂隙花岗岩的蠕变特性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裂隙花岗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结合蠕变过程中应力产生的损伤累积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损伤的弹黏塑性体。通过将经典Burgers模型的黏性元件替换为分数阶黏弹性元件,将黏弹性体替换为考虑损伤的弹黏塑性体的方法,构建了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模型在3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方程。通过对倾角30°及45°单裂隙花岗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蠕变试验数据的拟合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获得了各模型参数随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通过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分数阶导数、损伤参数,以及应力水平对裂隙花岗岩蠕变应变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在特殊条件下可退化为经典Burgers模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裂隙花岗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裂隙花岗岩蠕变破坏全过程的3个阶段,尤其是加速蠕变阶段应变随时间非线性增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花岗岩 蠕变 非线性模型 分数阶导数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雁行裂隙花岗岩单轴压缩宏细观疲劳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任建喜 杨淏冰 +2 位作者 谢易 张犇 焦金照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0-850,共11页
对于季冻区的岩体工程,岩石经常受到冻融和周期荷载扰动引起的耦合疲劳损伤。为了研究冻融裂隙花岗岩的疲劳开裂扩展情况,量化裂纹的损伤程度和分类类型,对冻融40次后的双裂隙花岗岩进行了3种应力振幅下的周期荷载试验。采用实时声发射... 对于季冻区的岩体工程,岩石经常受到冻融和周期荷载扰动引起的耦合疲劳损伤。为了研究冻融裂隙花岗岩的疲劳开裂扩展情况,量化裂纹的损伤程度和分类类型,对冻融40次后的双裂隙花岗岩进行了3种应力振幅下的周期荷载试验。采用实时声发射和高速摄影监测技术来揭示裂纹演化,并进一步对不同的裂纹开裂类型进行分类,以帮助理解动态压裂规律,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分析裂隙花岗岩细观孔隙特征及其宏观力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周期荷载振幅应力比的增加,双裂隙花岗岩在周期荷载“沉寂期”内的声发射计数增加;周期荷载阶段双裂隙花岗岩产生的剪切裂纹占比大于单调加载阶段,高振幅作用下岩石容易形成剪切破坏裂纹;双裂隙花岗岩声发射的最大幅值变小即大尺度破裂减少,周期荷载下岩样预制裂隙外尖端产生的向端面扩展裂纹的角度越大;双裂隙花岗岩的疲劳寿命减小,内部微裂隙扩展发育减缓,能够储存的含H流体也越少,最终表现为核磁共振T2谱面积变化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裂隙花岗岩 振幅应力比 疲劳损伤 裂纹开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晶体模型的非均质裂隙花岗岩双轴压缩微裂纹演化特征
4
作者 严旭锋 张振宇 +1 位作者 郝胜鹏 窦浩然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10,共13页
为深入研究非均质矿物晶体微观结构影响下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和损伤演化规律,结合花岗岩力学试验结果,开发了考虑矿物晶体结构影响的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开展不同围压下裂隙花岗岩压缩试验,建立了围压和裂隙倾角双重因素影响下花岗岩... 为深入研究非均质矿物晶体微观结构影响下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和损伤演化规律,结合花岗岩力学试验结果,开发了考虑矿物晶体结构影响的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开展不同围压下裂隙花岗岩压缩试验,建立了围压和裂隙倾角双重因素影响下花岗岩应力峰值经验模型,从微观尺度上阐明了花岗岩微裂纹破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随裂隙倾角的增加,花岗岩抗压强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无围压条件下,裂隙倾角θ=31.8°时花岗岩的抗压强度最低。(2)应力加载过程中,花岗岩微裂纹演化呈空间局部化,沿晶张拉裂纹随机分布在试样内部,穿晶张拉裂纹则主要聚集在裂纹扩展阶段的断面附近,并伴随着宏观断裂。(3)随着围压的增大,总微裂纹数量逐渐增加,穿晶张拉裂纹在总微裂纹中的占比明显上升,围压为0,10,20和30 MPa时,穿晶张拉裂纹分别占总数的36.1%,45.0%,48.3%和51.4%。(4)非均质裂隙花岗岩强度特征受矿物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正长石会阻止微裂纹的扩展和聚合。与单一剪切断面花岗岩相比,非均质性影响下“V”形宏观裂纹的花岗岩应力峰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裂隙花岗岩 GBM模型 双轴压缩 破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郭奇峰 武旭 +2 位作者 蔡美峰 任奋华 潘继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476-483,共8页
为了探究含裂隙花岗岩材料的裂纹起裂机理,以取自三山岛金矿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金刚石砂线切割机对试件预制不同倾角的裂隙。采用声发射与表面应变监测等手段,并基于最大畸变能理论对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强度、起... 为了探究含裂隙花岗岩材料的裂纹起裂机理,以取自三山岛金矿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金刚石砂线切割机对试件预制不同倾角的裂隙。采用声发射与表面应变监测等手段,并基于最大畸变能理论对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花岗岩的裂纹起裂强度、起裂角以及裂纹扩展路径进行试验与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岩石强度随裂隙倾角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规律,裂隙倾角与加载方向一致时,试件峰值强度最大。裂纹起裂均位于预制裂隙尖端,裂纹起裂角随预制裂隙倾角的增加而单调增加;裂纹起裂强度的变化特征与岩石峰值强度相似,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当0°<β<90°时,裂隙尖端产生翼型裂纹,随着外荷载增加,反翼型裂纹产生并导致试件失稳破坏;β=0°时,起裂裂纹与裂隙近似平行但未持续扩展,试件呈显著地压剪破坏;β=90°时,裂隙端部受张拉应力作用生成与裂隙近似垂直的张拉裂纹。通过声发射振铃计数突变特征与应力-时间曲线判断,当裂隙倾角β为45°时,起裂强度最小,仅为峰值应力的40%,此类岩石在较低荷载作用下发生破裂,岩石破裂为渐进式,裂纹扩展速度相对较慢;相比之下,裂隙倾角β为0°和90°时,起裂强度较高,岩石的破裂过程较为迅速,裂纹在较高应力作用下起裂并快速扩展导致岩石破坏,呈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岩石破裂的预判难度较大。以最大畸变能理论为依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型裂隙的起裂角与裂隙倾角呈单调增加的关系,与最大周向拉应力准则相比,理论计算与试验值吻合程度更高。最大畸变能理论可用于判断单轴加载条件下单裂隙岩石的起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裂隙花岗岩 单轴压缩 数字散斑 畸变能 起裂角 起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花岗岩各向异性蠕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潘鹏志 冯夏庭 +2 位作者 申林方 杨金保 周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4,共9页
由于岩石的非均质性、裂隙的存在以及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岩样在蠕变破坏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为了描述岩石的这种各向异性蠕变性质,在经典弹黏塑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黏塑性流动系数张量表达式,建立岩石各向异性弹黏塑性... 由于岩石的非均质性、裂隙的存在以及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岩样在蠕变破坏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为了描述岩石的这种各向异性蠕变性质,在经典弹黏塑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黏塑性流动系数张量表达式,建立岩石各向异性弹黏塑性蠕变模型,将该模型嵌入到三维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型中,开发岩石蠕变过程分析的三维弹黏塑性细胞自动机模拟系统(EPCA3D-EVP),建立非均质岩石蠕变破坏过程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常规三轴数值试验来确定细观单元的强度和变形参数,通过蠕变试验确定其黏塑性流动系数,克服岩石力学模拟中"数据有限"的瓶颈问题,并通过对甘肃北山核废物地下处置候选场址的裂隙花岗岩三轴蠕变试验验证该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合理地描述裂隙花岗岩在渗流–应力作用下产生各向异性的宏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花岗岩 各向异性蠕变 黏塑性系数张量 三维弹黏塑性细胞自动机EPCA3D-EV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压缩条件下单裂隙花岗岩破坏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明智 李新平 +2 位作者 王刚 刘婷婷 徐坤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8-1218,共11页
基于常规三轴压缩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倾角和张开度的单裂隙花岗岩宏观破坏特性,进一步结合颗粒流离散元分析法,对裂纹扩展、能量转化等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α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显著,随着α增加,弹性模量呈现单调增大趋势,同... 基于常规三轴压缩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倾角和张开度的单裂隙花岗岩宏观破坏特性,进一步结合颗粒流离散元分析法,对裂纹扩展、能量转化等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α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显著,随着α增加,弹性模量呈现单调增大趋势,同时三轴抗压强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规律,在约60°时达到最小值;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加,岩石破坏模式逐渐由拉剪混合破坏向宏观剪切破坏转变;裂隙张开度增大,将导致岩石三轴抗压强度大幅下降,围绕初始预制裂隙形成更宽的破碎带;岩石破坏过程中,裂纹数量整体呈“S”型累积,其突变点与应力-应变曲线的弹、塑性和破坏特征点一致;能量耗散与细观劣化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岩石结构劣化及失稳破坏本质上是能量储存、耗散、释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花岗岩 三轴压缩 颗粒流程序 裂纹扩展 能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剂对单裂隙花岗岩的渗流特性与热交换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强 骆进 +2 位作者 谭龙 朱永强 张琦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8-297,共10页
裂隙岩体地热资源的开发过程主要涉及裂隙渗流与热量交换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2个问题,从室内试验出发,以平直裂隙、粗糙单裂隙花岗岩岩样为研究对象,分析支撑剂在不同渗压、围压与温度条件下对单裂隙花岗岩的导水特性和能量交换率的影... 裂隙岩体地热资源的开发过程主要涉及裂隙渗流与热量交换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2个问题,从室内试验出发,以平直裂隙、粗糙单裂隙花岗岩岩样为研究对象,分析支撑剂在不同渗压、围压与温度条件下对单裂隙花岗岩的导水特性和能量交换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平直裂隙与粗糙裂隙的等效水力开度和水力传导系数均随渗压的增加而不断增大,随围压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同一条件下,平直裂隙的等效水力开度和水力传导系均略低于粗糙裂隙。支撑剂对粗糙裂隙的导流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当增大渗压时,4组粗糙裂隙水力传导系数为1.25~2.45mm/s,而添加支撑剂后,其水力传导系数为15.30~28.64mm/s,经计算可知,含支撑剂裂隙水力传导系数是粗糙裂隙岩样的9~16倍;当增大围压和温度时,虽然粗糙以及含支撑剂裂隙水力传导系数均不断减小。但含支撑剂裂隙的水力传导系数仍比未添加支撑剂的粗糙裂隙大一个数量级以上。最后,对3种裂隙岩样的热交换效率进行分析,得出支撑剂裂隙岩样的能量交换率是平直裂隙、粗糙裂隙的9~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花岗岩 支撑剂 导水特性 能量交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交叉裂隙花岗岩强度特征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游 武旭 +1 位作者 郭奇峰 颜丙乾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31,共7页
为探究交叉裂隙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通过制备含不同角度主次交叉裂隙的花岗岩试件,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主裂隙平行于加载方向时,试件的峰值强度与起裂强度普遍较大且均随裂隙角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主裂隙对试件强度的影响非常... 为探究交叉裂隙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通过制备含不同角度主次交叉裂隙的花岗岩试件,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主裂隙平行于加载方向时,试件的峰值强度与起裂强度普遍较大且均随裂隙角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主裂隙对试件强度的影响非常小,试件的破坏主要受次裂隙控制;主裂隙不平行于加载方向时,试件的峰值强度与起裂强度相对较低,次裂隙的角度变化一定程度上会使岩石试件的强度产生波动,但从主裂隙相同组试件的平均强度上看,其引起的变化很小;主裂隙相同时,随次裂隙角度的变化,峰值强度与起裂强度的变化波动规律大致相同,成正相关关系;主裂隙相同组试件平均的峰值强度与起裂强度均随裂隙角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同单裂隙试件相对应的峰值强度与起裂强度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裂隙花岗岩 单轴压缩 峰值强度 起裂强度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封洞库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
10
作者 曹洋兵 吴阳 +3 位作者 张朋 江志豪 张思怡 黄真萍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揭示裂隙岩体纵波速度变化规律对工程岩体质量分级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地下水封洞库无充填型单裂隙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钻孔电视成像、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与声波全波列测井,获取了384组单裂隙花岗岩的几何特性、受力状... 揭示裂隙岩体纵波速度变化规律对工程岩体质量分级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地下水封洞库无充填型单裂隙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钻孔电视成像、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与声波全波列测井,获取了384组单裂隙花岗岩的几何特性、受力状态与纵波速度,构建起了预测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的进化-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关键指标影响下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水封洞库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分布于4300~5330 m/s之间,82.3%的纵波速度在4700~5200 m/s之间;选取裂隙法向应力、平均张开度与倾角作为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的预测指标是合理可行的;将现场测试数据分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阈值的进化-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出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预测模型,其测试误差最大仅为2.9%,85%的样本测试误差不超过1.5%,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分析了纵波速度变化规律,发现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随裂隙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但当法向应力增至5 MPa后的纵波速度增大速率逐渐减小,纵波速度随裂隙张开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纵波速度在裂隙倾角小于40°时无明显变化,此后纵波速度随倾角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封洞库 裂隙花岗岩 纵波速度 神经网络模型 声波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裂隙花岗岩样单轴压缩破裂特征及细胞自动机模拟研究
11
作者 田成 王其然 +5 位作者 房智恒 胡方强 赵尔丞 张春阳 张雄天 邹平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37-44,共8页
预制了含中心圆孔的不同倾角花岗岩裂隙试件,并开展了单轴压缩实验.以典型实验结果为基础,根据细胞自动机分析原理,构建了对应的应变软化模型,采用CASrock软件开展单轴压缩断裂力学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预制了含中心圆孔的不同倾角花岗岩裂隙试件,并开展了单轴压缩实验.以典型实验结果为基础,根据细胞自动机分析原理,构建了对应的应变软化模型,采用CASrock软件开展单轴压缩断裂力学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裂隙倾斜方向与轴向应力夹角越小,则试件强度越大;预制裂隙倾角为0°时强度最小,90°时强度最大;在不同裂隙倾角下试件破坏模式有差异,倾角越小,张拉破坏特征越显著;倾角为0°时,圆孔顶端首先张拉起裂,而端部翼裂纹扩展滞后于张拉裂纹;倾角为45°时,张拉裂纹的扩展明显弱于翼裂纹;倾角为90°时,张拉破坏特征可以忽略,试件表现出沿裂纹端部的剪切破坏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岩石抗拉能力弱于抗剪能力的事实,以及细胞自动机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可为裂隙岩体力学性能研究及相关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预制裂隙试件 细胞自动机原理 单轴压缩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场耦合条件下含裂隙北山花岗岩蠕变特性研究
12
作者 张海洋 刘飞杨 刘健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6期1539-1544,共6页
高放废物处置库运行后,近场围岩将长期处于热—水—力耦合环境中,其力学及渗透特性对处置库性能评价至关重要。我国高放处置库北山预选区围岩是典型的稀疏裂隙花岗岩体,含裂隙花岗岩的蠕变特性直接关系着处置库的长期安全性能。为此,首... 高放废物处置库运行后,近场围岩将长期处于热—水—力耦合环境中,其力学及渗透特性对处置库性能评价至关重要。我国高放处置库北山预选区围岩是典型的稀疏裂隙花岗岩体,含裂隙花岗岩的蠕变特性直接关系着处置库的长期安全性能。为此,首先通过水射流和线切割技术、裂隙表面封堵和岩样端部组合密封,解决了热—水—力耦合三轴试验中含裂隙花岗岩样品的制备和密封难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分级加载三轴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多场耦合条件下,含裂隙花岗岩三轴蠕变强度约为三轴强度的80%,蠕变变形随轴向荷载水平的升高而增大,且横向蠕变比轴向蠕变更明显;对应岩样的压密段和裂纹扩展段,轴向应变率和渗透率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渗透压差相等时,裂隙内部较大的渗透水压会导致岩样峰值强度降低,并产生更大的横向蠕变变形。该成果为处置库选址和围岩评价、处置库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花岗岩 蠕变 热—水—力耦合 力学特性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裂隙花岗岩的强度特征与破坏模式试验 被引量:25
13
作者 郭奇峰 武旭 +3 位作者 蔡美峰 席迅 任奋华 苗胜军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探究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岩石的强度特性、裂纹起裂规律及破坏模式,采用水刀切割技术预制裂隙花岗岩试件,利用GAW2000刚性试验机对单裂隙花岗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完整试样相比,裂隙岩石试样单轴抗压强度明显降低... 为了探究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岩石的强度特性、裂纹起裂规律及破坏模式,采用水刀切割技术预制裂隙花岗岩试件,利用GAW2000刚性试验机对单裂隙花岗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完整试样相比,裂隙岩石试样单轴抗压强度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与预制裂隙和外荷载方向的夹角β密切相关,β=75°时,强度最低,降幅达到84. 5%,基于最大畸变能准则计算了裂隙花岗岩的峰值抗压强度与裂隙倾角的关系,试验结果与数值解吻合;裂隙的存在改变了岩石的破坏模式,裂纹起裂角随裂隙倾角的增加而单调增大,岩石试样的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为主转变为张拉破坏占主导.真实裂隙岩石试样的力学性质及裂纹起裂特征更准确地揭示了单裂隙花岗岩的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模式,为岩土工程设计和巷道裂隙围岩体的支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裂隙花岗岩 单轴压缩 强度特征 起裂角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热-水-力耦合条件下花岗岩裂隙开度的变化
14
作者 傅国耀 李涛 宋忱潞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地质选址考察和地基分析对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十分重要。以浙江舟山地区花岗岩为样本,在地质勘测的基础上对热-水-力耦合条件下岩体裂隙的开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在热-水耦合条件下,花岗岩裂隙的开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先迅... 地质选址考察和地基分析对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十分重要。以浙江舟山地区花岗岩为样本,在地质勘测的基础上对热-水-力耦合条件下岩体裂隙的开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在热-水耦合条件下,花岗岩裂隙的开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稳定,距裂隙入口20 mm处热应变增大明显,但热应变范围在10-5量级;在热-水-力耦合条件下,5 MPa围压下岩体裂隙变形程度较3 MPa围压下更大,裂隙的开度受耦合作用影响显著,裂隙的开度随着围压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导致花岗岩裂隙内部渗流能力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花岗岩岩体裂隙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裂隙 开度变化 热-水-力耦合 地质勘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预制裂隙花岗岩破坏的细观多相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杰 席迅 +1 位作者 郭奇峰 吴星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5,共7页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倾角对岩石裂纹起裂的影响.根据花岗岩矿物组分,建立了包含长石、石英和云母三相结构的细观颗粒流模型,模拟不同裂隙倾角下花岗岩的单轴压缩破坏过程,得到了花岗岩裂纹起裂、强度、应力应变...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倾角对岩石裂纹起裂的影响.根据花岗岩矿物组分,建立了包含长石、石英和云母三相结构的细观颗粒流模型,模拟不同裂隙倾角下花岗岩的单轴压缩破坏过程,得到了花岗岩裂纹起裂、强度、应力应变、破坏形态等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试样优势起裂角为24°~30°,定向裂隙对裂纹起裂具有导向、促进作用;裂隙花岗岩的起裂应力和峰值强度随裂隙倾角的增大均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当裂隙倾角为45°~60°时,岩石试件强度最低;裂隙花岗岩试样的压缩变形主要为裂隙面的变形,预制裂隙与新生裂隙的连接与贯通形成的宏观破裂面导致岩石破坏;花岗岩矿物组分比例对裂隙花岗岩强度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花岗岩 单轴压缩 矿物组分 裂隙扩展 颗粒流
原文传递
不同结构形式的后期热液充填裂隙花岗岩常温下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晓巅 武治盛 +2 位作者 冯子军 惠峥 赵阳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在干热岩开采的实际工程中,利用岩体结构面作为热交换通道将减小工程投入,并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而在实际中花岗岩体中的结构面通常被热液充填,形成后期热液充填花岗岩体。研究后期热液填充裂隙花岗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实际地热开发... 在干热岩开采的实际工程中,利用岩体结构面作为热交换通道将减小工程投入,并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而在实际中花岗岩体中的结构面通常被热液充填,形成后期热液充填花岗岩体。研究后期热液填充裂隙花岗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实际地热开发中建设人工储留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后期热液填充裂隙花岗岩体制备不同结构形式试样,在常温下对4种结构形式(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母岩、充填体)的花岗岩试样进行纵波波速检测试验、抗压强度试验和对5种结构形式(边界充填体、母岩、充填体、左右结构、边界母岩)的花岗岩试样进行抗拉强度试验、渗透率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常温下4种结构形式的试样中,纵波传播速度vP大小关系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母岩>充填体。在10 MPa围压下,4种花岗岩岩样峰值强度?c均值大小关系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充填体>母岩,在相同围压下,5种花岗岩岩样渗透率k的大小关系为:充填体>母岩>边界充填体>左右结构花岗岩>边界母岩。在热液充填后,胶结面处花岗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减小,纵波波速、抗压强度增大;(2)在热液充填过程中,胶结面处母岩矿物颗粒发生熔蚀,且热液进入母岩孔隙裂隙,热液冷却结晶后对胶结面处的"黏合"和"愈合"作用是胶结面处花岗岩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的原因。(3)常温下5种花岗岩岩样抗拉强度?t均值大小关系为:母岩>边界母岩>左右结构>边界充填体>充填体,后期热液充填裂隙花岗岩体中,充填体成为岩体的抗拉薄弱处,因此在"断层模式"的地热开发中,可对充填体处进行人工压裂建造人工储留层,大大节省其建造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花岗岩 热液充填 纵波波速 渗透率 力学性质 干热岩
原文传递
基于裂隙形状函数的自然环境高温下花岗岩裂隙尖部非线性温度场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洋 陈文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67-274,共8页
高温环境下,南方地区隧道洞口段岩体温度波动剧烈,长期累积作用引起隧道热病害。针对岩体裂隙尖部热传导性质非线性,应用格林函数法和镜像法建立裂隙岩体三角形热源函数表达式,计算裂隙尖部温度场,并分析裂隙形状参数和裂隙间相互作用... 高温环境下,南方地区隧道洞口段岩体温度波动剧烈,长期累积作用引起隧道热病害。针对岩体裂隙尖部热传导性质非线性,应用格林函数法和镜像法建立裂隙岩体三角形热源函数表达式,计算裂隙尖部温度场,并分析裂隙形状参数和裂隙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计算表明,太阳辐射时段内裂隙岩体内部较不含裂隙岩体内部温度高;相同长度的三角形裂隙,顶角越大岩体温度变化幅度越大;对于平行裂隙与共面裂隙,间距越小裂隙尖部温度场叠加效应越强,间距越大温度值越趋于单裂隙温度值。裂隙岩体比不含裂隙岩体温度传递快,温度等值线围绕裂隙呈现,裂隙周围温度明显升高。研究结果为高温环境下隧道洞口裂隙岩体热应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环境 裂隙花岗岩 裂隙尖部温度场 形状函数法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裂隙中^(134)Cs表面活度直接测量
18
作者 李春江 张艾明 陈式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59-61,共3页
测定岩石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分布,是研究放射性核素在处置库周围岩石中的迁移、扩散和滞留规律,从而确定处里库隔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研究了花岗岩裂隙表面134Cs活度的直接测定方法,并对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直接测定 134Cs 表面活度 花岗岩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花岗岩裂隙围岩蚀变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19
作者 田霄 王驹 +2 位作者 李亚伟 陈伟明 张竞嘉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3年第S01期497-503,共7页
在地质流体的作用下,花岗岩裂隙两侧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蚀变可能会改变围岩的矿物组成、化学组分乃至对放射性核素的阻滞性能。因此,查明深部岩体裂隙围岩的蚀变特征是处置库场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北山新场和沙枣园花岗岩... 在地质流体的作用下,花岗岩裂隙两侧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蚀变可能会改变围岩的矿物组成、化学组分乃至对放射性核素的阻滞性能。因此,查明深部岩体裂隙围岩的蚀变特征是处置库场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北山新场和沙枣园花岗岩体深钻孔岩心为调查对象,借助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法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分析了裂隙两侧岩石蚀变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蚀变作用对于围岩还原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北山花岗岩裂隙蚀变岩仅在少数裂隙两侧分布,主要类型为因矿物交代作用引起的钠长石化、黏土化、赤铁矿化和绿泥石化等,每种蚀变作用过程使得围岩的矿物组分与化学组成发生特定变化,除Na_(2)O、K_(2)O、CaO、Fe和LOI等元素以外,其他主量元素含量在蚀变作用中变化微弱或无变化。仅从Fe(Ⅱ)含量变化上分析,北山花岗岩裂隙蚀变作用对围岩还原能力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裂隙 蚀变岩 还原能力 高放废物处置 甘肃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9)Pu(Ⅳ)在花岗岩裂隙介质中迁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君 刘春雨 江宇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256,共5页
基于双重连续介质模型,根据单裂隙岩体核素迁移规律,推导了核素在平行板单裂隙岩体裂隙域和基质域中的迁移方程,并得出了核素在基质域和裂隙域中的相对浓度。模拟过程中选择239 Pu(Ⅳ)作为分析对象,结合研究区渗透系数和分配系数等参数... 基于双重连续介质模型,根据单裂隙岩体核素迁移规律,推导了核素在平行板单裂隙岩体裂隙域和基质域中的迁移方程,并得出了核素在基质域和裂隙域中的相对浓度。模拟过程中选择239 Pu(Ⅳ)作为分析对象,结合研究区渗透系数和分配系数等参数值,分析了研究区花岗岩岩体裂隙域和基质域中相对浓度的分布情况,预测了239Pu(Ⅳ)在裂隙域和基质域中的发展趋势和迁移情况。模拟表明239 Pu(Ⅳ)在基质域内的扩散非常缓慢,经过0.5×105 a,扩散范围仅在毫米量级,而在裂隙域中大约迁移3m,模拟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区域具备处置含239Pu(Ⅳ)等放射性废物的条件。同时讨论了裂隙域水的平均速度、隙宽、渗透系数、基质域和裂隙域内阻滞系数等参数的变化对放射性核素裂隙域迁移情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9Pu(Ⅳ) 花岗岩裂隙 核素迁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