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MODIS波段衰减深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英 李国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9,共9页
衰减深度是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的90%的深度,衰减深度越大,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越多,提取水体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同时从衰减深度还可了解传感器获取的水体信息到底来自水下多深的水层。以MODIS数据为数据源,对渤海海域衰减深度进... 衰减深度是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的90%的深度,衰减深度越大,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越多,提取水体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同时从衰减深度还可了解传感器获取的水体信息到底来自水下多深的水层。以MODIS数据为数据源,对渤海海域衰减深度进行计算,分析了某一时间渤海海域衰减深度波谱变化和某一波段渤海海域衰减深度季节变化。衰减深度波谱曲线为单峰曲线,不同区域的衰减深度波谱曲线的相似和差异情况与前人根据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含量和光谱情况进行分区的情况较一致,衰减深度最大值具有红移现象(不同区域衰减深度最大值的情况是: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和渤海海峡区域在波段531 nm,渤海中部区域在波段551 nm,现黄河口影响区域、老黄河口影响区域、辽东湾西侧区域、辽东湾东侧区域在波段555 nm),衰减深度波谱佐证了渤海海域为二类水体;衰减深度在夏季最大,在秋季次之,在春季和冬季在不同区域大小顺序有所不同。不同区域衰减深度由小到大顺序是现黄河口影响区域和辽东湾东侧区域、辽东湾西侧区域、老黄河口影响区域、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和渤海中部区域、渤海海峡区域(除去412和645 nm),其中现黄河口影响区域与辽东湾东侧区域和渤海中部区域与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的衰减深度的大小顺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波段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深度 MODIS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衰减效应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玉敏 盛谦 +1 位作者 朱泽奇 张占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97-3202,3208,共7页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 介绍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反应分析所需要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重点考虑了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了两组攀枝花实测地震记录,同时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综合考虑了深度衰减效应,合成了一组人工地震动,使用ABAQUS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强震动力时程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地震波能较好地模拟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响应,深度衰减对地震响应结果有明显影响,不同频谱的地震波相对位移-时程差距较大,但频谱参数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输入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洞室群 强地震动 深度衰减 基线校正 频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桡足类氨基酸组成及与饵料和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谭烨辉 黄良民 +2 位作者 尹健强 王汉奎 宋星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9,共8页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与总氨基酸不成正比。各海区不同植食性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海区浮游植物氨基酸的组成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在0.85以上。桡足类胱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与采样站海水1%光衰减深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809lnx+0.131,R2=0.6427,n=13;随海水1%光衰减深度的增加,胱氨酸的含量以对数形式递增。桡足类氨基酸与UV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氨基酸 衰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型带阻缺陷地结构及其滤波特性
4
作者 金杰 路林 +1 位作者 韩杰 孔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8-202,共5页
基于单元哑铃型缺陷地的结构(DGS)结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周期缺陷地结构的阻带特性。为了获得更深的衰减深度,在对各种结构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梳型周期性缺陷地结构,是对哑铃型结构的一种改进。对不同尺寸结构仿真的... 基于单元哑铃型缺陷地的结构(DGS)结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周期缺陷地结构的阻带特性。为了获得更深的衰减深度,在对各种结构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梳型周期性缺陷地结构,是对哑铃型结构的一种改进。对不同尺寸结构仿真的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结构参数,梳型结构比传统哑铃型结构能增加20 dB的衰减深度,同时具有更加陡峭的衰减边沿。三单元周期哑铃结构在4.3-4.8 GHz范围内衰减可达-60 dB,五单元结构则可在3.7-5.33 GHz频带内获得-40 dB以下的衰减。该结构可以应用于微波无源、有源电路,天线和频率选择表面等领域的设计与性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缺陷地结构 带阻滤波器 衰减深度 梳型 微波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敏 孙丽梅 朱泽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9,共6页
考虑了高山峡谷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假设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性... 考虑了高山峡谷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假设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性的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厂房周围监测点水平加速度时程和输入地震水平加速度时程相似,但存在0.08~0.12s的滞后时差,输入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向上传播时具有放大效应,在洞室群附近放大两倍左右。所得结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传播特征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洞室群 深度衰减 地震加速度 传播特征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源环境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及在北京光源工程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顾晓强 余宽原 +3 位作者 黄茂松 刘鑫 闫芳 吴德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45-2252,I0026,共9页
无源环境微振动是指工程场地中没有明显振源时存在的微小振动,其可能导致高精密科学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如何准确分析无源条件下结构的环境微振动是此类工程亟需攻克的难题。系统介绍了一种无源环境条件下微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采... 无源环境微振动是指工程场地中没有明显振源时存在的微小振动,其可能导致高精密科学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如何准确分析无源条件下结构的环境微振动是此类工程亟需攻克的难题。系统介绍了一种无源环境条件下微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实测与理论方法得到地表任意点的振动时程,再利用传递矩阵法计算土层瑞利波弥散曲线及各频率振动沿深度衰减因子,再结合地表振动时程可计算出任意深度处的振动时程。将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每个节点的振动时程施加到有限元模型边界的相应节点上,使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振动场与实际环境微振动场趋于一致。最终将该方法应用于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HEPS)地基基础的环境微振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无源振动的特性,为类似高精密科学装置的无源环境微振动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振动 动力有限元 传递矩阵法 瑞利波 振动随深度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场地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玉敏 李幻 朱泽奇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4-119,共6页
建立了高山峡谷场地的动力计算模型,分析了攀枝花地震动作用下场地水平峰值加速度(HPA)的衰减效应,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场地HPA传播特性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HPA随深度增加而衰减,HPA在坡脚处比在峡谷处要低一些;在山顶处有放大效应,... 建立了高山峡谷场地的动力计算模型,分析了攀枝花地震动作用下场地水平峰值加速度(HPA)的衰减效应,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场地HPA传播特性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HPA随深度增加而衰减,HPA在坡脚处比在峡谷处要低一些;在山顶处有放大效应,但放大系数比实际震害要小一些;HPA衰减程度随着阻尼比和模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坡比增加而减小,且不受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影响;在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作用下,当地震波的卓越频率接近计算模型的自振频率时,场地衰减程度会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场地 地震动 深度衰减 地形效应 传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s in Soil Temperature at BJ Site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8
作者 WAN Guoning YANG Meixue WANG Xueji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soil temperatur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ergy and water cycle between la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n the Tibetan Plateau.Based on the observed soil temperature data(hourly 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soil temperatur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ergy and water cycle between la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n the Tibetan Plateau.Based on the observed soil temperature data(hourly data from 1 January 2001 to 31 December 2005)obtained by GAME-Tibet,the diurnal,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soil temperature at BJ site(31.37°N,91.90°E; 4509 m a.s.l.)near Naqu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iurnal variation in soil temperature at 4 and 20 cm depth can be described as sinusoidal curve,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However,the average diurnal variation in soil temperature under 60 cm was very weak.The average diurnal amplitude in soil temperature decreased by the exponential decay fun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R2=0.92,p〈0.01).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verage diurnal maximum soil temperature decreased by the exponential decay fun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R2=0.78,p〈0.01).In contrast, the average diurnal minimum soil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the exponential grow function with increasing of soil depth(R2=0.86,p〈0.01).There were a linear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annual maximum Ts and soil depth(R2=0.96, p〈0.01),a logarithmic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erage annual minimum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depth(R2=0.92,p〈0.01).The average seasonal amplitude in soil temperature followed the exponential decay fun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R2=0.98,p〈0.01).The mean annual soil temperature in each layer indicated a warming trend prominently.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mean annual soil temperature at 4,20,40,60,80,100,130, 160,200 and 250 cm depth increased by 0.034,0.041, 0.061,0.056,0.062,0.050,0.057,0.051,0.047 and 0.042℃/a,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oil temperature Climate warm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hort comment on the effect of a shear layer on nonlinear water waves 被引量:3
9
作者 CANG Jie CHENG Jun GRIMSHAW Roge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67-73,共7页
In this paper we study nonlinear periodic deep water waves propagating on a background shear current,which decays exponentially with depth.We extend the study of Cheng,Cang and Liao(2009) by introducing a second param... In this paper we study nonlinear periodic deep water waves propagating on a background shear current,which decays exponentially with depth.We extend the study of Cheng,Cang and Liao(2009) by introducing a second parameter which measures the depth of the shear current.A high-order convergent analytical series solution is obtained by the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HAM).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depth parameter is given.We find that increasing this parameter so that the shear current is thinner reduces the wave phase speed,smoothes the wave crest,sharpens the trough,and enlarges the maximum wave height for the case of propagating waves on an opposing current;while it produces the opposite effect on an aiding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water waves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