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9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的克隆表达及血清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航 方瑾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构建并表达功能性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NspA)的重组蛋白,并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抗NspA抗体水平,探讨NspA作为新的流脑抗原疫苗的意义。方法从流脑患者流行株中克隆Nsp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 目的构建并表达功能性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NspA)的重组蛋白,并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抗NspA抗体水平,探讨NspA作为新的流脑抗原疫苗的意义。方法从流脑患者流行株中克隆Nsp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可溶性表达,GSTrap FF亲和层析纯化出具有生物活性的NspA融合蛋白。采用纯化得到的NspA融合蛋白检测流脑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抗NspA抗体。结果成功表达了功能性Nsp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44 000。并用NspA融合蛋白检测到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存在有抗NspA抗体,且滴度为1∶40时,阳性率为90%。结论成功表达了NspA重组蛋白,并检测到自然感染流脑患者恢复期血清中的NspA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 脑膜炎奈瑟氏菌表面蛋白a抗体 血清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奈瑟氏淋球菌表面蛋白A基因克隆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季明春 陈红菊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为了研制奈瑟氏淋球菌外膜蛋白—奈瑟菌表面蛋白A(NeisseriasurfaceProteinA ,NspA)的核酸疫苗 ,根据淋球菌NspA的基因序列 ,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以淋球菌WHO A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获得具有完整开放读码框架 (ORF)的Nsp... 为了研制奈瑟氏淋球菌外膜蛋白—奈瑟菌表面蛋白A(NeisseriasurfaceProteinA ,NspA)的核酸疫苗 ,根据淋球菌NspA的基因序列 ,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以淋球菌WHO A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获得具有完整开放读码框架 (ORF)的NspA基因 ,并将其正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MVscript,成功构建了表达NspA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NspA。用脂质体包裹pcNspA重组质粒转染COS细胞 ,以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分析NspA基因的表达 ,发现转染pcNspA的COS细胞能高表达NspA抗原。淋球菌免疫保护性抗原NspA基因的克隆与真核细胞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瑟氏淋球菌 表面蛋白a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多价DNA疫苗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巧 林科雄 +4 位作者 姚伟 李琦 钱桂生 王长征 马千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230-2234,共5页
目的评价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PspA)优势家族亚类抗原的肺炎链球菌多价DNA疫苗抵御不同肺炎链球菌来源的异种PspA分子毒力作用的能力。方法以包含PspA抗原Fam1的Clade1亚类和Fam2的Clade3亚类DNA序列的T载体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 目的评价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PspA)优势家族亚类抗原的肺炎链球菌多价DNA疫苗抵御不同肺炎链球菌来源的异种PspA分子毒力作用的能力。方法以包含PspA抗原Fam1的Clade1亚类和Fam2的Clade3亚类DNA序列的T载体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具有高保护性抗体效价和强交叉反应的PspA优势家族亚类PspA-Fam1-Clade1和PspA-Fam2-Clade3片段,克隆至真核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Clade1和pcDNA3.1-Clade3,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检测重组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BHK-21中的表达。重组肺炎链球菌PspA多价DNA疫苗(pcDNA3.1-Clade1+pcDNA3.1-Clade3)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观察免疫小鼠鼻咽部PspA异家族来源的不同肺炎链球菌携带情况改变和腹腔攻击小鼠21d的生存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肺炎链球菌PspA优势家族亚类抗原的肺炎链球菌多价DNA疫苗。疫苗(pcDNA3.1-Clade1+pcDNA3.1-Clade3)免疫组小鼠鼻咽部携带的PspA异家族来源的不同肺炎链球菌菌落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明显少于空白质粒及PBS对照组小鼠(P<0.01);疫苗(pcDNA3.1-Clade1+pcDNA3.1-Clade3)免疫组小鼠针对PspA异家族来源的不同肺炎链球菌腹腔攻击后中位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明显长于空白质粒及PBS对照组小鼠(P<0.01)。结论 PspA优势家族亚类PspA-Fam1-Clade1和PspA-Fam2-Clade3的靶抗原组合形式能够有效解决PspA的抗原多样性问题,所构建的肺炎链球菌DNA疫苗有望针对PspA异家族来源的临床肺炎链球菌株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连冰洁 刘震华 赵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黏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菌贴壁法进行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链菌临床株黏附试验。选取黏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菌株,提...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黏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菌贴壁法进行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链菌临床株黏附试验。选取黏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菌株,提取细菌DNA,经PCR扩增其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高龋组黏附能力(33.92±8.79)%强于无龋组(27.5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aeⅢ酶切后,高黏附力组和低黏附力组变链菌均出现了A、B两种基因型,且在两组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不同,A基因型在高黏附力组居多,B基因型在低黏附力组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证实spaP-a基因的特异性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基因多态性。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株spaP-a基因具有得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其黏附能力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儿童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a 黏附能力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庄妲 刘天佳 +2 位作者 李颂 杨锦波 杨德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8-440,456,共4页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与其粘附性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所获得的粘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与其粘附性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所获得的粘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经HaeⅢ酶切后,两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均出现了4种基因型,且4种基因型在两组菌株的构成情况不同。结论: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的spaP-a具有遗传多态性,粘附能力较强的菌株比粘附能力较弱的菌株具有更明显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态性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a 基因型 粘附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及其荚膜多糖交联物的免疫原性和交叉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黄金钟 林海英 +2 位作者 蔡倩影 郭养浩 孟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6-539,共4页
分别采用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和PspA-荚膜多糖交联物免疫小鼠,研究PspA及其交联物的免疫特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原的免疫原性,用动物保护试验检验抗原对肺炎球菌6B,5,1,23F,19F型的交叉免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肺炎球菌... 分别采用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和PspA-荚膜多糖交联物免疫小鼠,研究PspA及其交联物的免疫特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原的免疫原性,用动物保护试验检验抗原对肺炎球菌6B,5,1,23F,19F型的交叉免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及其多糖交联物表现出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 交联物 免疫原性 交叉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绵羊肺腺瘤病毒表面蛋白A549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霄卉 罗军荣 +2 位作者 斯日古楞 周建华 马学恩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5-398,共4页
为研究绵羊肺腺瘤病病毒(JSRV)表面蛋白(SU)的致瘤机制,本研究构建稳定表达SU的羊肺细胞A549细胞系。采用PCR方法从含su基因的pGEX-4T-1-SU重组质粒中扩增SU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转染A549细胞。通过G418筛选,... 为研究绵羊肺腺瘤病病毒(JSRV)表面蛋白(SU)的致瘤机制,本研究构建稳定表达SU的羊肺细胞A549细胞系。采用PCR方法从含su基因的pGEX-4T-1-SU重组质粒中扩增SU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转染A549细胞。通过G418筛选,对转染阳性细胞进行纯化,获得稳定表达JSRVSU蛋白的A549细胞系。以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鉴定SU的表达状况,并运用共聚焦显微镜确认SU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重组蛋白SU在A549细胞中有效表达,而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该细胞系的建立为SU生物学功能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腺瘤病毒 表面蛋白 真核表达 细胞内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8
作者 张金柠 钱梦樱 +3 位作者 唐永杰 米思远 师科荣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9-1377,共9页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荷斯坦牛场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了73株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PCR扩增鉴定SasA基因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sA蛋白的丝氨酸富集片段1(serine-rich repeat region 1,SRR1)及非重复区域(non-repeat region,NRR)并进行蛋白纯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RR,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SRR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黏附性差异。为进一步在NRR中定位发挥主要黏附作用的片段,试验采用了长度不同的NRR片段与完整NRR片段做竞争性黏附处理。PCR扩增产物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86.3%的牛源金葡菌菌株含SasA基因且序列一致性超过95%。相较于SRR1和BSA,NRR对细胞具有更强的黏附性。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RR1-2片段(230—540 aa)对NRR抑制作用最明显。综上表明,SasA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具有普遍性,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SasA蛋白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主要黏附作用的为NRR1-2片段,大致定位在其结构域的230—540位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该区域结合的受体中可能存在SasA作为黏附素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互作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表面蛋白a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黏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与IL-12鼻腔接种能增强抗肺炎球菌感染的抗体介导性调理作用及保护性免疫
9
作者 王剑虹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2002年第5期227-228,共2页
关键词 肺炎球菌 表面蛋白a IL-12 肺炎球菌感染 抗体介导 调理作用 保护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不影响小鼠对百白破疫苗的免疫应答
10
作者 郭玉婷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4年第3期48-48,共1页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是一种抗肺炎链球菌的构成蛋白疫苗的很有希望的候选物。之前我们已经表明,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对于PspA是一种很好的佐剂,在小鼠中诱导抗肺炎球菌感染的保护性应答。在巴西,wP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DTPw... 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是一种抗肺炎链球菌的构成蛋白疫苗的很有希望的候选物。之前我们已经表明,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对于PspA是一种很好的佐剂,在小鼠中诱导抗肺炎球菌感染的保护性应答。在巴西,wP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DTPw)及氢氧化铝(明矾)佐剂一起施用于儿童。在小鼠中PspA5-DTP.的单一皮下注射剂量(配方包含得自进化支5的PspA和新一代DTP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球菌 免疫应答 表面蛋白 蛋白a 疫苗 小鼠 破伤风类毒素 肺炎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作者 马文宇 陈晓晓 +4 位作者 易婷婷 李宏伟 杜孟泽 李秋明 尹德琦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旨在探究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作为抗弓形虫疫苗的候选分子的潜力。通过NCBI数据库下载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通过ORFfinder网站联合GENSCAN网站对其基因序列进行ORF分析... 旨在探究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作为抗弓形虫疫苗的候选分子的潜力。通过NCBI数据库下载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通过ORFfinder网站联合GENSCAN网站对其基因序列进行ORF分析,氨基酸序列依次通过Prot Param、Expasy-ProtScale、TMHMM、SignalP-4.1、SOPMA、SWISS-MODEL、IEDB、SYFPEITHI、VaxiJen 2.0程序对SRS40E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空间结构、磷酸化位点、抗原表位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基因序列全长1 627 bp,由396个氨基酸组成,理论分子量是42 204.65,等电点为7.87,分子式为C_(1818)H_(2951)N_(513)O_(600)S_(19),不稳定指数为47.19,脂溶性指数为72.73,亲水性总平均值为-0.314,预测显示为亲水性蛋白;该蛋白没有信号肽,具有跨膜结构;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比18.94%、β-转角占比2.53%、β-折叠占比20.71%、无规则卷曲占比为57.83%;有53个磷酸化位点,其中30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2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有18个抗原决定簇,8个优势B细胞表位,8个优势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表位和2个优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表位。综上,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包含多个B、T细胞表位,可作为弓形虫疫苗的候选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 SRS40E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蛋白D、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吕皓 张明敏 徐晓蓬 《传染病信息》 2025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D,SP-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及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 目的分析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D,SP-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及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安市人民医院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06例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轻症42例、重症64例;另选106例大环内酯类非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SP-D、HMGB1及外周血RDW水平,记录观察组的病情进展情况及预后不良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SP-D、HMGB1及RDW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SP-D、HMGB1及R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观察组患儿中,重症患儿SP-D、HMGB1及RDW水平均高于轻症患儿(P均<0.05);病情进展组SP-D、HMGB1及RDW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P-D、HMGB1联合RDW预测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1.82%、特异度为62.76%、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结论SP-D、HMGB1及RDW与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密切,3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对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大环内酯类耐药 表面活性蛋白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红细胞分布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情况及与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的关系分析
13
作者 毛华 赵晓媛 +3 位作者 孙欢欣 马杜婷 王慧渊 王莉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2043-2048,共6页
目的:探讨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情况及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确诊的11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组),根据哮喘发作频率分为高频组(n=52)和低频组(n=60)。纳入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 目的:探讨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情况及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确诊的11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组),根据哮喘发作频率分为高频组(n=52)和低频组(n=60)。纳入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的60例同龄儿童为对照组。比较疾病组与对照组、高频组与低频组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记录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估哮喘发作情况与SP水平及肺功能之间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分析SP对哮喘发作情况的预测能力。结果:疾病组SP-A、SP-D水平高于对照组,ACT评分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低频组相比,高频组SP-A、SP-D水平明显升高(P<0.05),FEV1、FVC及FEV1/FVC比值降低(P<0.05),ACT评分明显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P-A、SP-D、FEV1、FVC及FEV1/FVC与哮喘发作频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A、SP-D是哮喘发作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P-A、SP-D单独预测哮喘发作情况的AUC为0.784、0.816(P<0.05)。而SP水平联合预测的AUC为0.984,灵敏度为0.942,特异度为0.950(P<0.05)。结论:学龄前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哮喘发作频率与SP水平密切相关,SP水平可作为哮喘发作频率的预测指标,肺功能指标可用于评估患儿的呼吸功能状态,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学龄前期 表面活性蛋白 哮喘发作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少锋 李丹青 +2 位作者 杜凡 魏志强 王海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14-1117,1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者分为SP组(124例)和对照组(133例)。比较两组血清SP-D、HMGB1和NLR水平。记录SP组患者28 d内预后情况,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P组患者分为生存组(104例)和病死组(2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S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SP-D及HMGB1对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SP组血清SP-D及HMGB1和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死组NLR、SP-D及HMGB1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NLR、SP-D及HMGB1是食管癌术后SP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NLR、SP-D及HMGB1预测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744、0.763、0.71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SP患者NLR、SP-D及HMGB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升对患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缺陷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尹晓娟 李明霞 +5 位作者 史源 梅花 张晓媛 朱艳萍 霍梦月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B缺陷与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等4家医院开展研究。NRDS组纳...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B缺陷与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等4家医院开展研究。NRDS组纳入因患NRDS死亡的足月新生儿60例;对照组纳入同期因其他原因手术后死亡的足月、非NRDS患儿60例。采集胸部X线片结果。新生儿死亡后30 min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肺组织取材,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B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NRDS组患儿生后出现严重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高频振荡通气呼吸支持、一氧化氮治疗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措施,10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均治疗无效死亡。NRDS组的X线胸片均显示白肺。NRDS组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B单体(分子质量8 ku)及二聚体(分子质量16~18 ku)表达阳性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 ku:75.0%(45/60)与100.0%(60/60),χ^(2)=17.143;16~18 ku:73.3%(44/60)与100.0%(60/60),χ^(2)=18.462;P值均<0.001];NRDS组肺组织中SP-B分子质量8 ku及16~18 ku表达阳性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对照组[8 ku:75.0%(45/60)与100.0%(60/60),χ^(2)=17.143;16~18 ku:70.0%(42/60)与100.0%(60/60),χ^(2)=21.176;P值均<0.001]。NRDS组筛出SP-B缺陷个体15例,对照组仅1例,NRDS组SP-B缺陷的比例高于对照组[25.0%(15/60)与1.7%(1/60),χ^(2)=14.135,P<0.001]。结论SP-B缺陷与足月儿NRDS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缺陷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酪杆菌K56表面蛋白及其黏附性能分析
16
作者 吴梵 马国文 +3 位作者 曾照中 洪维鍊 倪丹 郭宇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4-102,共9页
本实验以副干酪乳酪杆菌K56(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K56)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胃肠道环境中的耐受性、黏附特性等益生性能,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探讨副干酪乳酪杆菌K56表面蛋白在介导肠道细胞黏附中的作... 本实验以副干酪乳酪杆菌K56(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K56)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胃肠道环境中的耐受性、黏附特性等益生性能,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探讨副干酪乳酪杆菌K56表面蛋白在介导肠道细胞黏附中的作用。副干酪乳酪杆菌K56在人工胃液中处理3 h后存活率达(88.78±3.31)%,转接入肠液中继续培养2 h存活率高达(91.57±2.24)%,其胃肠道耐受性好,抑菌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强。副干酪乳酪杆菌K56对二甲苯的表面疏水性为(26.24±0.53)%,5 h的自凝聚率达到(28.47±1.19)%。去除表面蛋白的副干酪乳酪杆菌K56对黏蛋白、胶原蛋白和Caco-2细胞的黏附率降低,质谱鉴定发现副干酪乳酪杆菌K56的表面蛋白包括LPXTG基序蛋白和多种兼职蛋白,推测副干酪乳酪杆菌K56表面蛋白在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介导与胞外基质、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黏附。本研究结果可为副干酪乳酪杆菌K56在乳品制造、膳食补充剂等领域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酪杆菌 益生特性 黏附能力 表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祁海滨 王晓东 +1 位作者 宁承新 罗丽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关系,并分析其用于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宜昌市妇幼保健院120例MPP患儿为...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关系,并分析其用于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宜昌市妇幼保健院120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77例)和RMPP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两组患儿血清GM-CSF、SAA及SP-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探讨GM-CSF、SAA、SP-D及联合试验对RMPP的诊断效能。结果RMPP组患儿发热时间长于GMPP组,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患儿比例高于GMPP组(P<0.05);RMPP组患儿血清GM-CSF、SAA及SP-D水平明显高于GMPP组(P<0.05)。RMPP患儿急性期血清GM-CSF、SAA及SP-D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长、胸腔积液、肺不张、血清GM-CSF、SAA及SP-D升高是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M-CSF、SAA与SP-D均具有诊断RMPP的效能,但灵敏度相对较低。以三项指标并联试验对RMPP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80.5%,临床应用价值大三项指标单独使用。结论血清GM-CSF、SAA及SP-D升高与RMP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项指标并联试验可用于儿童RMPP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清淀粉样蛋白a 表面活性蛋白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孢原质与家蚕细胞表面互作蛋白质组的鉴定分析
18
作者 何雪梅 何强 +4 位作者 韦俊宏 李春峰 潘国庆 周泽扬 李田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过极管弹出孢原质的方式进行感染,因此孢原质是微孢子虫完成感染的重要中间形态,但孢原质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对...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过极管弹出孢原质的方式进行感染,因此孢原质是微孢子虫完成感染的重要中间形态,但孢原质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对介导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原质与家蚕胚胎细胞(BmE)粘附的表面蛋白质组进行了分离和质谱鉴定分析,获得了32个家蚕微孢子虫孢原质表面蛋白和188个家蚕细胞表面蛋白。对蛋白质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所鉴定的家蚕细胞表面互作蛋白主要参与膜物质运输,可能在介导孢原质侵入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对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筛选了6个家蚕微孢子虫蛋白和10个家蚕细胞表面蛋白作为候选互作分子。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对候选互作蛋白进行验证分析发现,家蚕微孢子虫的Nb1BD、Nb4BD和Nb6BD与家蚕的Bm4AD和Bm6AD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介导孢原质与宿主细胞互作的表面蛋白,为深入解析家蚕微孢子虫的侵染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微孢子虫 孢原质 家蚕胚胎细胞 表面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表面活性蛋白D(SP-D)、血管生成素2(ANG2)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9
作者 胡莎莎 常晓青 +1 位作者 李英 李丹丹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526-532,共7页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s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s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并确诊为CAP的患者,共112例,其中非重症CAP(non-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NSCAP)70例,重症CAP(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42例;根据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为83例和29例。ELISA法检测血浆RAGE、SP-D、ANG2及HMGB1的浓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发展为SCAP及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CURB-65评分预测SCAP、90 d死亡风险的价值。结果:SCAP组RAGE、SP-D、ANG2、HMGB1的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09(0.90,4.99)ng/ml、3.48(2.22,6.98)ng/ml、3.59(2.50,6.31)ng/ml、47.52(25.99,80.58)ng/ml,均较CAP组[分别为1.21(0.88,2.26)ng/ml、2.45(1.36,3.77)ng/ml、0.90(0.53,1.64)ng/ml、14.09(7.96,25.31)ng/m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61,P=0.004;Z=-2.951,P=0.003;Z=-7.272,P<0.001;Z=-6.256,P<0.001)。其中,ANG2和HMGB1均是CAP发展为SC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9,95%CI:1.775~8.518,P=0.001;OR=1.047,95%CI:1.012~1.082,P=0.008),两者联合预测发展为SCAP取得的AUC值为0.92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85.7%。死亡组RAGE、SP-D、ANG2、HMGB1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73(0.82,4.59)ng/ml、3.41(2.49,6.86)ng/ml、4.30(2.98,6.63)ng/ml、64.01(35.32,89.34)n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分别为1.24(0.90,2.37)ng/ml、2.61(1.38,4.32)ng/ml、1.00(0.60,1.98)ng/ml、15.05(9.26,26.4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89,P=0.047;Z=-2.295,P=0.022;Z=-7.024,P<0.001;Z=-6.446,P<0.001),其中,ANG2、HMGB1、CURB-65评分均是CAP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58,95%CI:1.374~21.683,P=0.016;OR=1.089,95%CI:1.030~1.151,P=0.003;OR=2.772,95%CI:1.097~7.003,P=0.031),ANG2、HMGB1联合CURB-65评分可以更准确地预测CAP患者90 d死亡风险,其AUC值为0.97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和92.8%。结论:SCAP组及90 d死亡组RAGE、SP-D、ANG2、HMGB1显著升高,ANG2和HMGB1均是发展为SCAP的独立危险因素,ANG2、HMGB1和CURB-65评分均是CAP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可提高预测90 d死亡风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感染 肺炎 生物学标记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表面活性蛋白D 血管生成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重组表面蛋白rSeseC-02147免疫效力评价
20
作者 林永进 冯佩然 +6 位作者 杨亚林 郭政 李亚娟 李舜 孙芹芹 黄云飞 付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3-1853,共11页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重组表面蛋白rSeseC-02147,并系统评价其抵御SEZ感染的免疫效力,为SEZ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候选抗原。【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SeseC-02147,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重组表面蛋白rSeseC-02147,并系统评价其抵御SEZ感染的免疫效力,为SEZ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候选抗原。【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SeseC-02147,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进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纯化回收重组蛋白rSeseC-02147并免疫BALB/c小鼠,以SEZ灭活疫苗为阳性对照、PBS为阴性对照,二免后第14 d于小鼠颌下静脉采集血清,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重组蛋白rSeseC-02147反应原性及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和抗体亚型属性;并通过小鼠免疫保护试验、腹腔灌洗液细菌载量测定及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系统评估重组蛋白rSeseC-02147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结果】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SeseC-02147经IPTG诱导能成功表达获得重组蛋白rSeseC-02147,其纯化后的浓度为2.86 mg/mL。重组蛋白rSeseC-02147能与免疫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阴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未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蛋白rSeseC-02147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与特异性;以重组蛋白rSeseC-02147免疫小鼠产生的血清抗体效价远高于SEZ灭活疫苗,且IgG1亚型极显著高于IgG2a亚型(P<0.01,下同)。重组蛋白rSeseC-02147可为小鼠提供抵御SEZ感染的免疫保护力,攻毒后14 d内的存活率60%;此外,重组蛋白rSeseC-02147免疫小鼠后的腹腔灌洗液细菌载量极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小鼠,且肺脏、肾脏和脾脏等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较轻。【结论】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获得的重组蛋白rSeseC-02147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反应原性,通过抑制SEZ增殖及减轻SEZ对机体脏器的损伤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可见,重组蛋白rSeseC-02147具有开发成SEZ亚单位疫苗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 表面蛋白 SeseC-02147基因 免疫效力 亚单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