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面肌电图探讨火龙罐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春燕 蔡月虹 曾丽蓉 《现代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图观察火龙罐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图观察火龙罐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火龙罐疗法,每次约30 min,每周治疗2次。2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在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双侧臀中肌的表面肌电检测,观察治疗前后均方根值(RMS)的变化,在首次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FAC)。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不同动作状态下患侧臀中肌RMS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动作a(健侧负重、患侧迈步)治疗前[(4.26±1.41)μV vs.(4.83±1.71)μV],治疗后[(6.69±0.96)μV vs.(5.71±0.94)μV];动作b(患侧负重、健侧迈步)治疗前[(6.50±1.27)μV vs.(6.46±1.52)μV],治疗后[(7.69±1.39)μV vs.(6.96±1.25)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FMA、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龙罐能有效激活患侧臀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火龙罐 臀中肌 表面肌电图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行走过程中下肢表面肌电图实时分析
2
作者 朱晓磊 计敏 +3 位作者 史东艳 孙慧敏 王丽娜 张克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55,共7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直线行走过程中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13例帕金森病不伴冻结步态患者和1...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直线行走过程中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13例帕金森病不伴冻结步态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受试者接受临床特征、步态时空参数和直线行走sEMG评估。分析步态周期各时段中重症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sEMG信号特征改变,指标选用标准化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值和共激活比值。同时,探索sEMG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受试者和非冻结步态患者相比,冻结步态患者的步速减慢、步幅缩短、摆动相减少、步态变异性增加(P<0.05)。在步态周期的单支撑相阶段,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健康对照降低(P<0.05);在摆动前期,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非冻结步态患者显著下降(P<0.01),但非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健康对照增加(P<0.01)。对于腓肠肌标准化RMS,冻结步态患者在摆动前期较非冻结步态患者和健康对照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冻结步态患者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共激活比值在摆动相较非冻结步态患者降低(P<0.05)。冻结步态患者摆动前期腓肠肌标准化RMS与冻结步态严重程度(r=-0.758,P=0.007)、摆动相共激活比值和步幅变异性(r=0.716,P=0.013)显著相关。结论:直线行走步态周期中摆动前期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sEMG活动下降、摆动相胫骨前肌-腓肠肌共激活比值降低是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联合艾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中枢神经调控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3
作者 史林 孙明明 郭丽娜 《新中医》 202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艾灸通过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中枢神经调控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5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及...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艾灸通过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中枢神经调控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5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及联合组各49例。2组均给予现代医学治疗,艾灸组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联合组在艾灸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躯干损伤量表(TI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评分、表面肌电图[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肌电信号值均方根(RMS)]、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TLR4、血清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α-syn)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艾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半身不遂、感觉减退、不语、口舌歪斜、自汗、面色㿠白、气短乏力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上述7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艾灸组(P<0.05)。治疗后,2组CSI、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FMA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CSI、MAS评分均低于艾灸组,FMA评分高于艾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IS评分高于艾灸组,CSS评分低于艾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肱二头肌RMS、iEMG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肱二头肌RMS、iEMG均低于艾灸组(P<0.05)。治疗后,2组Lp-PLA2、TLR4、α-sy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Lp-PLA2、TLR4、α-syn水平均低于艾灸组(P<0.05)。结论:火针联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疗效较好,可通过TLR4信号通路调控中枢神经,减少炎症反应及神经损伤,改善痉挛状态、肌张力水平及表面肌电图,缓解病情,提升机体躯干控制能力、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肌张力障碍 火针 艾灸 TLR4信号通路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基于表面肌电图分析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4
作者 叶珊珊 吴森翔 +2 位作者 柯品妤 陈圆圆 杨艳微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5年第1期61-64,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2例... 目的 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观察组加用VR训练。比较两组躯干功能表(T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量表中的下肢部分表(FMA-LE)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三维步态参数、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患侧下肢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位置sEMG信号的均方根振幅(RMS)和中位频率(MF)]和血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TIS、BBS、FMA-LE和SS-QOL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7.829、4.014、8.426、6.981,均P <0.01)。治疗后,两组步速、步频、患肢摆动相均增高,左右步长差、不对称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步速、步频、患肢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左右步长差、不对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t=5.328、5.417、5.826、3.336、2.196,均P <0.05)。治疗后,两组患侧下肢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位置sEMG信号的RMS和MF均增加,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9.919、10.179、7.804、2.802、5.523、5.313、7.081、26.233,均P <0.01)。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和NGF水平均升高,NSE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t=11.316、9.438、19.702,均P <0.01)。结论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VR训练能够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改善脑卒中合并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躯干功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肢体协调辅助装置 虚拟现实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筋刺法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对患者面神经传导功能及表面肌电图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黎少文 李红儿 +4 位作者 陈婕 阮波 利铸均 黎杰轩 薛爱国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7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筋刺法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效果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1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采用经筋刺法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效果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1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常规进行营养神经及消炎治疗,同时对照组使用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经筋刺法治疗4周。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面神经传导功能指标、表面肌电图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比对照组短,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比对照组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鼻肌群的RMS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进行经筋刺法联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的效果良好,能够改善其面神经传导功能及表面肌电图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后遗症 经筋刺法 表情肌功能训练操 面神经传导功能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筋针刺法联合益肾壮骨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巍 朱蜀云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66-69,共4页
目的探究经筋针刺法联合益肾壮骨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收治的74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究经筋针刺法联合益肾壮骨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收治的74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益肾壮骨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经筋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表面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伸展Mean值高于对照组,协同收缩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针刺法联合益肾壮骨方能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图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针刺法 益肾壮骨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临床效果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筋止痉针法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疗效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7
作者 李金涛 赵杨 +2 位作者 仝燕 张浩 张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8期2567-2570,共4页
目的探讨柔筋止痉针法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宝鸡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的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均给予... 目的探讨柔筋止痉针法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宝鸡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的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及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柔筋止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肘关节屈曲90°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及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2周及4周后主要证候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及肱二头肌均方根值、肱三头肌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柔筋止痉针法较常规针刺法可更有效缓解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相关症状,降低肌张力,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这可能与该方案能够更为有效促进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上肢痉挛 柔筋止痉针法 康复锻炼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图评价
8
作者 刘薇 吴梦婷 +3 位作者 鲍善娟 张蒙梦 金永喜 朱文宗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12期1058-1059,共2页
栝楼桂枝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所致的抽搐、口噤与发痉等症,还有内伤杂病所见的手足蠕动、发痉、抽搐等症,治法以解肌止痉、柔润筋脉为主,故选用中风恢复期(营卫不和,津液不足证)上肢痉挛的患者进... 栝楼桂枝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所致的抽搐、口噤与发痉等症,还有内伤杂病所见的手足蠕动、发痉、抽搐等症,治法以解肌止痉、柔润筋脉为主,故选用中风恢复期(营卫不和,津液不足证)上肢痉挛的患者进行观察疗效。近年来,我们采用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上肢痉挛 栝楼桂枝汤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对慢性颈部疼痛表面肌电图及疼痛递质的影响
9
作者 李新洲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99-303,共5页
目的 探讨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对慢性颈部疼痛(CNP)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60例CNP病人,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分别采取放散式冲击波治疗、放散式冲击波穴位点治疗,... 目的 探讨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对慢性颈部疼痛(CNP)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60例CNP病人,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分别采取放散式冲击波治疗、放散式冲击波穴位点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8周后,统计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面肌电图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方根值(RM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活动度(左旋、右旋、前屈、后伸)、疼痛递质[前列腺素E(PEG2)、神经生长因子(NGF)、缓激肽(BK)]。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VAS、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颈后伸肌、胸锁乳突肌MF、RMS高于对照组,右旋、后伸、前驱、左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血清PEG2、NGF、BK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CNP效果确切,可调节疼痛递质,改善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扩大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痛 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 表面肌电图 神经生长因子 缓激肽 前列腺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海桃 佟强 +4 位作者 王爱凤 王青梅 蒋娟 孙华娟 陈萍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经颅磁刺激(TM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 目的探讨高频经颅磁刺激(TM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频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以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吞咽障碍严重度评估量表(DOSS)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舌骨上、下肌群最大波幅值及吞咽时程;评估两组患者吞咽生存质量问卷(SWAL-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洼水试验评估等级改善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5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低于治疗前,DO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DOSS评分高于对照组[(23.15±3.51)分vs.(28.21±4.59)分、(6.11±0.78)分vs.(5.16±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2、5.67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舌骨上、下肌群最大波幅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吞咽时程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舌骨上、下肌群最大波幅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吞咽时程短于对照组[(752.46±94.56)μg vs.(605.45±65.48)μg、(732.12±82.15)μg vs.(594.56±55.89)μg、(1.83±0.42)s vs.(2.15±0.62)s、(1.87±0.41)s vs.(2.32±0.5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8、9.790、3.022、4.693,P<0.05);两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85.45±14.41)分vs.(164.45±1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58,P<0.05)。结论高频振幅值增加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致使其引起更多神经元发放行动电位,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吞咽功能,还能改善其舌骨上、下肌群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以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经颅磁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指导的口肌运动联合语音训练对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王璐 《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37-40,共4页
目的探究应用表面肌电图指导的口肌运动联合语音训练对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康复科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 目的探究应用表面肌电图指导的口肌运动联合语音训练对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康复科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语音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表面肌电图指导的口肌运动。康复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语言功能[汉语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S-S法)]、口腔肌群运动功能(口部运动评估量表)以及口腔肌群(舌骨下肌、颏下肌及咬肌)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3.47%)。治疗前两组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语言功能评分(接受语言能力、表达语言能力、构音障碍)均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口部运动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口部运动状态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舌骨下肌、颏下肌及咬肌的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同侧(左侧、右侧)同状态(放松、活动)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图指导的口肌运动联合语音训练对改善脑瘫患儿的言语障碍有明显疗效,表面肌电图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口肌运动 语音训练 脑瘫 言语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博文 赵素红 +4 位作者 李苗秀 张帅攀 姚重界 朱清广 房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观察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单侧KOA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基于平均肌电(AE... 目的观察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单侧KOA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基于平均肌电(AEMG)制定的手法,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试验组患侧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AEMG显著低于健侧(|Z|>8.647,P<0.001),患侧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AEMG值显著高于健侧(|Z|>4.808,P<0.001)。治疗后两组WOMAC、VA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和6-MWT距离均较前显著改善(|t|>3.987,P<0.001),除VAS评分外,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213,P<0.05)。结论基于表面肌电图结果,将激活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抑制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和释放内、外侧副韧带张力作为手法操作重点,可缓解老年人KOA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老年 表面肌电图 手法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智红 高登山 李水琴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982-2987,共6页
在当前全球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脑卒中后可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表面肌电图(sEMG)主要采取在皮肤表面放置... 在当前全球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脑卒中后可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表面肌电图(sEMG)主要采取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记录肌肉活动时产生电信号的方法,可无创、实时、客观地记录神经肌肉的活动状态,虽然目前常用的量表评估有着简便易行的优点,但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意识,因此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疗效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表面肌电图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常用指标、临床意义以及在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应用与挑战展开论述,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上肢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肢表面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评价新Bobath技术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作用
14
作者 马宁 白琳 +2 位作者 刘厚洋 张广飞 刘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605-610,共6页
目的 探讨新Bobath技术与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2023-02榆林市第一医院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实验组行新Bo... 目的 探讨新Bobath技术与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2023-02榆林市第一医院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实验组行新Bobath技术与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连续干预12周。观察2组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干预前后上肢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关节运动速度、上肢功能(FM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MBI评分)、肌张力(MAS评分)。结果 实验组干预12周后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5)。干预4、12周后,实验组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30.34±2.78)%比(34.12±3.03)%,(13.78±1.66)%比(15.03±1.93)%,(20.22±2.02)%比(26.61±2.45)%,(10.01±1.02)%比(12.89±1.33)%,P<0.05],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63.83±6.45) m/s比(59.91±6.38) m/s,(64.45±6.02) m/s比(61.08±6.42) m/s,(63.92±5.56) m/s比(61.01±5.19)m/s,(70.72±8.12)m/s比(66.13±7.46)m/s,(69.68±7.59)m/s比(65.41±6.33)m/s,(68.95±7.26)m/s比(64.78±7.05)m/s,P<0.05]。实验组干预4、12周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运动速度高于对照组[(0.51±0.09)rad/s比(0.42±0.07)rad/s,(0.76±0.08)rad/s比(0.63±0.07)rad/s,(0.32±0.04)rad/s比(0.27±0.05)rad/s,(0.63±0.10)rad/s比(0.50±0.08)rad/s,(0.99±0.12)rad/s比(0.81±0.10)rad/s,(0.46±0.08)rad/s比(0.39±0.05)rad/s,P<0.05]。干预4、12周后实验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Bobath技术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效果,增强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各关节运动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新Bobath技术 表面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 关节运动速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指导的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积分肌电值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毛冬梅 方惠 应美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3期80-85,共6页
目的探究表面肌电图(sEMG)指导的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积分肌电值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接收的100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组与sEM... 目的探究表面肌电图(sEMG)指导的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积分肌电值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接收的100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组与sEMG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sEMG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sEMG指导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积分肌电值、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sEMG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sEMG组治疗前后胫骨肌、腓骨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的差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sEMG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的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MSSNS、HA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MSSNS、HA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G组的MSSNS、HA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③两组MSSNS、HAD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G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sEMG指导的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积分肌电值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图 针刺治疗 积分肌电值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康复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吴熙芃 崔洪星 +4 位作者 陈泽 张皓 李龙飞 赵一璇 李伟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308-312,共5页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经常发生在运动过程中,其中超过70%的ACL损伤发生在非接触状态下[1],尤其是在发生突然转向、跳跃、落地或剪切、旋转等动作时[2]。大部分学者认为,ACL损伤与性别、年龄、神经肌肉...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经常发生在运动过程中,其中超过70%的ACL损伤发生在非接触状态下[1],尤其是在发生突然转向、跳跃、落地或剪切、旋转等动作时[2]。大部分学者认为,ACL损伤与性别、年龄、神经肌肉控制、遗传特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3]。ACL损伤会导致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步态模式[4]。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重建治疗和持续的康复治疗,由于目前康复方案制定主要以损伤时间为标准,缺乏客观、量化依据导致了目前的康复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5]。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一种常用的、可动态分析肌肉功能的评估方法,具有无创、便携、可穿戴等特点,可以实时、动态地评估肌肉运动功能[6-7],因而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学者认为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指导制定运动处方能够极大地提升运动损伤患者的康复效率[8]。因此,本文拟就sEMG在ACL损伤后康复的应用予以综述,为制定精准康复方案和提高康复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表面肌电图 康复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肉表面肌电图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观察
17
作者 刘宏生 海中烨 张瑞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肌电诱发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肉表面肌电图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2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肌电诱发组与NMES组各135例。检测并分析两组患... 目的 探讨肌电诱发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肉表面肌电图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2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肌电诱发组与NMES组各135例。检测并分析两组患侧肌肉表面肌电值、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及步态时空参数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6周后,肌电诱发组肱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值、GMFM和BI评分显著高于NMES组(P<0.05);两组步态周期、双足支撑时间、步宽显著降低(P<0.05),步频、步速、步长、步幅、患侧支撑时间、健侧支撑时间显著增大(P<0.05),肌电诱发组步态周期、双足支撑时间、步宽显著低于NMES组(P<0.05),患侧支撑时间、步频、步速、步长、步幅显著大于NMES组(P<0.05)。结论 肌电诱发NM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 偏瘫 步态时空参数 肌肉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2冰柠檬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和莹 张茜 魏传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1930-1932,共3页
目的:探讨pH2冰柠檬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OD)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脑卒中后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单一组53例给予吞咽功能训... 目的:探讨pH2冰柠檬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OD)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脑卒中后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单一组53例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54例在单一组的基础上加用pH2冰柠檬酸刺激,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以及表面肌电图变化。结果:干预2周后,联合组SSA评分低于单一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平均振幅值(AEMG)较单一组低,收缩持续时间短于单一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OD患者中应用pH2冰柠檬酸刺激效果显著,能够增强患者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反应,改善吞咽功能,恢复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2冰柠檬酸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图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表面肌电图应用于儿童病毒性脑炎后精细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黄萍萍 陆明旭 +2 位作者 黄琳 陈念 潘灿妮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7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结合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对儿童病毒性脑炎后精细功能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并存在上肢精...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结合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对儿童病毒性脑炎后精细功能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并存在上肢精细功能障碍的60例6~1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和研究组(sEMG联合VR+常规康复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上肢功能和握力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握力评分为(16.17±6.59)分,高于对照组的(11.67±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6,P<0.05)。结论sEMG联合VR能有效改善儿童病毒性脑炎后精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表面肌电图 病毒性脑炎 精细功能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督和胃针法针刺结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20
作者 李金华 袁帅 张传旭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5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针刺结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6例... 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针刺结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研究组给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结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躯体功能(FDIp)、社会功能(FDIs)]、面动脉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VS)、阻力指数(RI)]、表面肌电图、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73.91%(P<0.05);研究组治疗2周、4周后H-B、SFGS、FDIp评分及PVS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及RI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运动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周、4周后血清SOD、NO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针刺结合表情肌功能训练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可促使面部功能恢复,改善面动脉血流动力学、表面肌电图,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调督和胃针法针刺 表情肌功能训练操 血流动力学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