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在杭州地区的行迹与审美意象
1
作者 李湘男 朱墨晶 沈守云 《现代园艺》 2025年第3期173-176,共4页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足迹遍及中国许多地方,其中杭州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苏轼的审美情趣和诗文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探讨苏轼在杭州地区的行迹...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足迹遍及中国许多地方,其中杭州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苏轼的审美情趣和诗文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探讨苏轼在杭州地区的行迹及其对杭州自然景观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收集苏轼仕杭时期的文学作品,利用Python语言及相关技术手段,通过词频分析、情感分析的方法进行意象的提取,并借助话语云将结果可视化,揭示他对杭州自然美和人文环境的深切体验和艺术表现,进而探索其在审美意象上的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审美意象 风景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野王行迹考辨
2
作者 张伟丽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1-37,45,共8页
“江东孔子”顾野王是吴郡文化名人,其行迹有较多疑点。钩沉考辨历史文献、方志资料,可以确考吴郡顾氏家山在光福、顾野王家宅在松陵、外任海盐监时居于华亭、归葬横山石湖下周村,而光福寺并非野王舍宅所建。野王世称顾舍人、顾侍郎,《... “江东孔子”顾野王是吴郡文化名人,其行迹有较多疑点。钩沉考辨历史文献、方志资料,可以确考吴郡顾氏家山在光福、顾野王家宅在松陵、外任海盐监时居于华亭、归葬横山石湖下周村,而光福寺并非野王舍宅所建。野王世称顾舍人、顾侍郎,《顾秘监像》所绘并非顾野王,而是唐人顾胤。顾野王在松陵顾墟撰《玉篇》较为可信,而在华亭撰《舆地志》尚存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野王 《玉篇》 《舆地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画家张璪生平行迹摭考
3
作者 周珩帮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1-39,共9页
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和画论影响很大,但其生平行迹历来鲜为人知。在确切资料发现以前,文章依据画史材料、相关碑刻、诗文及人物史事,梳理其生平行迹中的基本史实和疑点,廓定张璪生于730年前后,约唐肃宗上元前入仕,763年任侍御史、秘书郎,... 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和画论影响很大,但其生平行迹历来鲜为人知。在确切资料发现以前,文章依据画史材料、相关碑刻、诗文及人物史事,梳理其生平行迹中的基本史实和疑点,廓定张璪生于730年前后,约唐肃宗上元前入仕,763年任侍御史、秘书郎,764年补通汴河判官,大历中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与先后任相的刘晏、元载、王缙关联密切,同期于长安佛寺作画,确立绘画声誉;建中前后坐贬,任衡州、忠州、江陵郡司马,足迹多在荆楚,综合符载、陆璪等人的行迹可知,他在江陵郡活动时间较长,元和初仍有行迹,卒于807年后。张璪是唐人推崇而后世不断简化的一个文人画家,重审其史实和疑点,对唐代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张璪 绘画 生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迹图视域下陶澍主要文学活动考述
4
作者 段伟 董雪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0-98,104,共10页
陶澍作为清代嘉、道年间的湖湘文人领袖,不仅是晚清湖湘文人“经世致用”思潮的先驱,在诗歌领域亦卓有建树。考察其生平行迹,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绘制出行迹图,可以发现陶澍的主要活动集中围绕在湖南、北京、江苏三个地方。结合陶澍诗文集... 陶澍作为清代嘉、道年间的湖湘文人领袖,不仅是晚清湖湘文人“经世致用”思潮的先驱,在诗歌领域亦卓有建树。考察其生平行迹,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绘制出行迹图,可以发现陶澍的主要活动集中围绕在湖南、北京、江苏三个地方。结合陶澍诗文集中有效的文本信息,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归纳出其在各地的文学活动、意义及影响,尝试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个案研究中“重时间、轻空间”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澍 迹图 文学活动 考述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则徐遣戍西北之旅程行迹及其诗情笔意
5
作者 吴永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9-105,共7页
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因主张禁烟,在广东禁毁鸦片获罪,被贬至宁波镇海军营效力,既而遣戍新疆伊犁。赴戍足迹自宁波北上,途中折返河南开封治水,再赴陕西西安,由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行经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 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因主张禁烟,在广东禁毁鸦片获罪,被贬至宁波镇海军营效力,既而遣戍新疆伊犁。赴戍足迹自宁波北上,途中折返河南开封治水,再赴陕西西安,由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行经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达伊犁戍所。自开封赴戍新疆,历时十个月,在西北行程近八个月。在新疆戍边垦荒三载,放归途中任职甘、青、陕多地。从获罪入陕到起用后离陕,林则徐旅居西北五年多,创作了大量诗词文章。林则徐于人生暮年逆旅西北高原,以诗词文墨为情感依托,真实记录身处逆境的生命旅程,深刻反映出时代与个人的不幸际遇。其诗文创作得西北江山之助,既有西北山水游记的雄浑瑰丽,又具浑厚沉郁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是清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遣戍 诗文创作 文学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蜀先王“柏灌”的名号及其行迹考辨
6
作者 潘殊闲 徐成龙 《文史杂志》 2024年第6期10-14,共5页
古蜀先王“柏灌”,在已知的相关历史文献中有拍濩、柏濩、栢濩、折灌、柏灌、栢灌、伯雍等七种写法。其中,第一个字不同的写法有共同的基点,就是对“柏”字的变异写法;而第二个字共同带有“隹”。稽考古蜀五祖的名字可以发现,柏灌氏是... 古蜀先王“柏灌”,在已知的相关历史文献中有拍濩、柏濩、栢濩、折灌、柏灌、栢灌、伯雍等七种写法。其中,第一个字不同的写法有共同的基点,就是对“柏”字的变异写法;而第二个字共同带有“隹”。稽考古蜀五祖的名字可以发现,柏灌氏是蜀祖从山地进入平原的一支过渡族群,也是蜀祖告别岷山高地、迁徙至成都平原的分水岭。他们既有山地高台乔木丛林的生活经历,又有平原水泽灌木丛林的生活体验;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开启了蜀中先民治理成都平原水患的先河。后世的杜宇、开明接续这种水患治理,至李冰时期而大功告成,成都平原从此进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时代。由于柏灌氏是一个迁徙过渡的族群,所以,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行迹记载非常少,与古蜀其他先王形成明显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先王 柏灌 名号 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徐渭山东行迹及相关考察
7
作者 申旭庆 《中国书画》 2024年第6期15-18,共4页
对书家行迹的深入考察可以更深层次探讨其书法的由来。书家行迹与书迹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书家有纪年书作的内容、书家年谱等反推其行迹途经地;二是结合书家行迹过程中的诗文、交游等文献记载,来研究相关书迹产生的具体背景... 对书家行迹的深入考察可以更深层次探讨其书法的由来。书家行迹与书迹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书家有纪年书作的内容、书家年谱等反推其行迹途经地;二是结合书家行迹过程中的诗文、交游等文献记载,来研究相关书迹产生的具体背景。徐渭作为南方书家,其行迹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目前对徐渭在山东的行迹研究较少,但徐渭因治生、侍师等原因多次途经山东济宁、兖州、邹城等地,途中产生多篇诗文均为其书迹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迹 徐渭 书家 山东济宁 江南地区 书法 诗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牧的商於之行及其古道书写
8
作者 刘文卿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3,共8页
杜牧商於之行,除其存文自述的四次以外,另有至少三次。今见杜牧诗中,共十三首涉及商於之路。诗中地名,有“商山”“秦岭”“青泥阪”“蓝桥”“蓝溪桥”“丹水”“麻涧”“层峰驿”“武关”“青云馆”“富水驿”。杜牧的商於诗作,体现... 杜牧商於之行,除其存文自述的四次以外,另有至少三次。今见杜牧诗中,共十三首涉及商於之路。诗中地名,有“商山”“秦岭”“青泥阪”“蓝桥”“蓝溪桥”“丹水”“麻涧”“层峰驿”“武关”“青云馆”“富水驿”。杜牧的商於诗作,体现其反思历史之理性,追慕忠正耿直之谏臣,抒发经世理想与桑梓情结,蕴含生计与亲情之双重压力,亦短暂流露出归隐志趣,表现出较丰富的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商於古道 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贵州诗人章永康行迹考
9
作者 周胜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章永康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位贵州诗人,少年聪颖,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二岁时,与丁宝桢、傅寿彤、王作孚等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章永康能文,尤工诗词,其作品颇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所称许。他年仅三十三岁便离世,手稿大部分遗... 章永康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位贵州诗人,少年聪颖,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二岁时,与丁宝桢、傅寿彤、王作孚等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章永康能文,尤工诗词,其作品颇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所称许。他年仅三十三岁便离世,手稿大部分遗失,行迹亦多有难以考订之处。笔者遂从其所存诗文及相关评述加以爬梳,对其创作情况和平生行迹作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贵州 章永康 迹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稹商於古道行迹及相关诗歌的多维书写
10
作者 沙贝瀛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元稹一生三次经过商於古道并有诗纪行。其商於诗作中既有蓝田、蓝桥驿等人文地理意象,也涉及秦岭、辋川等自然地理意象。这些诗作可以呈现诗人古道羁旅的行迹路线,勾勒出古道地理概貌;展现诗人记录景致、吟咏四皓、题壁留诗和寄诗酬赠... 元稹一生三次经过商於古道并有诗纪行。其商於诗作中既有蓝田、蓝桥驿等人文地理意象,也涉及秦岭、辋川等自然地理意象。这些诗作可以呈现诗人古道羁旅的行迹路线,勾勒出古道地理概貌;展现诗人记录景致、吟咏四皓、题壁留诗和寄诗酬赠等丰富的诗歌活动;反映出诗人达观的人生心态、昂扬的政治热情、寄情怀人的思念关切和面对年华流逝与物是人非的人生之悲。其行迹及诗作皆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商於古道 迹路线 诗歌活动 思想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行迹
11
作者 钟凯强 华国虹(指导) 《当代教育》 2024年第4期18-20,共3页
正是空气最清新的时候,从云后一角,那残缺的蓝天里,泻出微微的一点阳光,少年眼中的世界,介于一片白茫与金灿之间。高楼掩不了希望,摘了口罩,背着他满背包的欢喜,从他熟悉的老街,迈向他看不见尽头的长路。
关键词 泻出 背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臣、人父与诗人——安史之乱初杜甫行迹考论 被引量:9
12
作者 查屏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52,共7页
比照相关史料与杜诗,可对杜甫在战乱初一年的行迹详加说明,订正前人注解之误:其在至德元载六月初叛军入关后,开始离京携家逃难,七月初到达三川后,舍家寻找朝廷,八月后被困长安,至来年四月底投奔肃宗到凤翔,又于本年八月中旬北上与家人... 比照相关史料与杜诗,可对杜甫在战乱初一年的行迹详加说明,订正前人注解之误:其在至德元载六月初叛军入关后,开始离京携家逃难,七月初到达三川后,舍家寻找朝廷,八月后被困长安,至来年四月底投奔肃宗到凤翔,又于本年八月中旬北上与家人在羌村会面。其逃难至三川为止,没有北上至延州;其赴羌村探亲,直接原因是得到了家人消息,而非肃宗对他的打击。其往羌村全程有十多天,享受了官员待遇,途中所作诸诗是《北征》的前奏,这也是《北征》的构思过程。这一年诗人经历了国家盛衰骤变,也经历了荣辱之变。羌村短憩,诗人苦难的心灵得到安抚,压抑至久的情绪得以释放。其后之诗情更为深沉,表达也益雄浑自然,与其这段经历大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性格 安史之乱 逃难 创作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寺沟方塔《诗集》作者行迹考 被引量:8
13
作者 汤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98,共8页
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的佚名诗集残本,其作者的身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最终认定。以前学者们以为,本诗集作品的作者只有一人。但经本文考证,认为至少有三人。诗集主要作者某"侍行"本是陕西一带的书生移民到西夏,初为贫寒的私塾... 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的佚名诗集残本,其作者的身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最终认定。以前学者们以为,本诗集作品的作者只有一人。但经本文考证,认为至少有三人。诗集主要作者某"侍行"本是陕西一带的书生移民到西夏,初为贫寒的私塾先生,既而因为机缘做了夏州或银州某招抚使的巡馆驿使,后来他在一位"王学士"的帮助下得到西夏皇太子纯佑的礼遇,一跃成为翰林侍行学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沟寺西夏方塔 西夏诗文集 作者 某侍 高走马 王学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机籍贯与行迹考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运好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5-131,共7页
陆机籍贯、家世、生平、行迹等问题,存在诸多疑难。通过钩沉史料、稽考二陆诗文,可知陆机籍贯是吴郡吴县(今苏州),出生于吴郡横山(今昆山),与上海松江无涉。陆机于太康十年春入洛,永熙元年三月后任太傅祭酒。陆机有姊二人;妹一人,早夭;... 陆机籍贯、家世、生平、行迹等问题,存在诸多疑难。通过钩沉史料、稽考二陆诗文,可知陆机籍贯是吴郡吴县(今苏州),出生于吴郡横山(今昆山),与上海松江无涉。陆机于太康十年春入洛,永熙元年三月后任太傅祭酒。陆机有姊二人;妹一人,早夭;有兄三人:晏、景、玄,玄早夭,没有分领父兵,《三国志·陆抗传》记载有误;弟二人:云、耽,与机同年被杀。陆抗卒后,机分领抗兵,任牙门将,然旋即举家迁居建康秦淮之侧;吴亡后,退居华亭旧里,闭门勤学,并无"被俘入洛"或"举家迁徙寿春"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籍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狂接舆身世、行迹斠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伏蒙蒙 曹辛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接舆并非是《论语》按其行事特征所取的称呼语,而是楚狂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著名隐士,本名陆通,字接舆。他是陆终的后代,与楚国王族同出一脉。楚王闻接舆贤名,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为其所拒。接舆曾居于方城,晚年隐居峨眉山。接舆髡首自刑... 接舆并非是《论语》按其行事特征所取的称呼语,而是楚狂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著名隐士,本名陆通,字接舆。他是陆终的后代,与楚国王族同出一脉。楚王闻接舆贤名,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为其所拒。接舆曾居于方城,晚年隐居峨眉山。接舆髡首自刑是为了避世不仕,接舆"歌而过"及"趋而避"孔子,是他既关注现实不满现实又感到无力改变现实同时又不愿卷入政治纷争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舆 身世 避世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齐贤在中国行迹考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健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6-59,共4页
朝鲜古代大诗人李齐贤曾经长期居留中国,为中朝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至今仍然有不少疑点。人们从李齐贤的诗作中,可以考证他在中国居留的时间和行迹。李齐贤在元朝居留的时间为10年,期间多次回国,而此... 朝鲜古代大诗人李齐贤曾经长期居留中国,为中朝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至今仍然有不少疑点。人们从李齐贤的诗作中,可以考证他在中国居留的时间和行迹。李齐贤在元朝居留的时间为10年,期间多次回国,而此后居住在高丽又曾多次入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齐贤 元朝 居留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徐州行迹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艳 李萧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8-60,共3页
观照白居易漫长而坎坷的人生,结合其诗集、年谱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徐州有着深厚感情,曾八次往来徐州。徐州乃白居易第二故乡,著名的燕子楼与诗人有深厚渊源,朱陈村也因诗人而备受关注。诗人的徐州行迹是其人生的重要组成部... 观照白居易漫长而坎坷的人生,结合其诗集、年谱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徐州有着深厚感情,曾八次往来徐州。徐州乃白居易第二故乡,著名的燕子楼与诗人有深厚渊源,朱陈村也因诗人而备受关注。诗人的徐州行迹是其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徐州 燕子楼 朱陈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彭年教育行迹考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盛良 汪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9,共9页
晚清教育名家黄彭年曾两任莲池书院院长,一任关中书院院长。其从教经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遍检黄氏《陶楼诗文辑校》《黄陶楼日记》,结合有关黄氏的年谱、史书、方志及其交好者的书札、诗文集等文献资料,详细梳理考辨其教育行迹... 晚清教育名家黄彭年曾两任莲池书院院长,一任关中书院院长。其从教经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遍检黄氏《陶楼诗文辑校》《黄陶楼日记》,结合有关黄氏的年谱、史书、方志及其交好者的书札、诗文集等文献资料,详细梳理考辨其教育行迹,以补既往研究诸多阙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彭年 书院 教育 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涪州行迹、交游和创作考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金荣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0期52-56,共5页
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先后被安置在黔州和戎州,在巴蜀之地度过了将近六年的贬谪生活。其间他两次经过涪州并有短暂的停留。但有关黄庭坚在涪州... 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先后被安置在黔州和戎州,在巴蜀之地度过了将近六年的贬谪生活。其间他两次经过涪州并有短暂的停留。但有关黄庭坚在涪州的行迹、交游和创作等方面的情况,有关历史文献、年谱及地方文献或记载模糊,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本文即是对此问题所作的详细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涪州 交游 创作 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汉卿行迹推考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子方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83-88,共6页
关汉卿行迹推考徐子方关汉卿一生行踪资料甚少,迄今未见直接或正面的记载,但欲对关氏创作深入考察,其行踪探索即为不可避免之事。今拟就手头有关资料,结合关氏作品,作一些推考。一、做官、退隐、涉足曲坛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关汉... 关汉卿行迹推考徐子方关汉卿一生行踪资料甚少,迄今未见直接或正面的记载,但欲对关氏创作深入考察,其行踪探索即为不可避免之事。今拟就手头有关资料,结合关氏作品,作一些推考。一、做官、退隐、涉足曲坛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关汉卿原籍山西解州,曾官金太医院尹,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汉卿 朱帘秀 《窦娥冤》 扬州 亡金遗民 山西移民 《录鬼簿》 籍贯考 创作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