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赫拉”小行星防御任务分析
1
作者 张扬眉 《国际太空》 2024年第11期34-39,共6页
2024年10月7日,欧洲航天局(ESA)“赫拉”(Hera)小行星探测器搭载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赫拉”任务是美国与欧洲合作的“小行星撞击与偏移评估”(AIDA)计划的一部分。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2024年10月7日,欧洲航天局(ESA)“赫拉”(Hera)小行星探测器搭载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赫拉”任务是美国与欧洲合作的“小行星撞击与偏移评估”(AIDA)计划的一部分。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于2022年9月撞击迪蒂莫斯(Didymos)近地双小行星系统中的次星——迪摩法斯(Dimorph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纳维拉尔角 欧洲航天局 赫拉 双小行星 重定向 行星防御 任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防御试验任务科学目标设计与有效载荷配置 被引量:1
2
作者 邹永廖 薛长斌 +7 位作者 贾瑛卓 李明涛 徐海涛 吕博瀚 顾征 唐玉华 陈琦 王赤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针对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任务,将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潜在风险进行防御性处置演示验证,设计并提出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的科学目标及其具体的科学探测任务,开展科学有效载荷需求分析,提出有效载荷配置方案及探测任务要求,为... 针对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任务,将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潜在风险进行防御性处置演示验证,设计并提出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的科学目标及其具体的科学探测任务,开展科学有效载荷需求分析,提出有效载荷配置方案及探测任务要求,为未来实施小行星防御任务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防御 科学目标 有效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近地小行星防御验证的协同监测任务分析与设计
3
作者 冯思亮 高绿化 +5 位作者 宋政吉 武子科 唐梦辉 潘腾 朱圣英 赵坚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3期251-259,共9页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基础上,面向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综合分析我国现有地基、天基监测能力以及协同监测任务的特点,按照“远探、近监、回看、联测”的思路设计协同监测任务方案,并梳理出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最后,从推进监测能力体系建设、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启示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论证实施以及天地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演示验证 协同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方星和着陆器在我国小行星防御任务中的应用设想
4
作者 张伟杰 刘双良 +2 位作者 卢志鎏 张天利 赵鑫涛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36-46,共11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先后实施和规划自己的小行星探测和防御任务,小行星成为了继月球和火星后新的深空探测热点。纵观小行星任务的发展历程,立方星和着陆器的应用可在小行星采样返回、近地小行星防御等不同类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先后实施和规划自己的小行星探测和防御任务,小行星成为了继月球和火星后新的深空探测热点。纵观小行星任务的发展历程,立方星和着陆器的应用可在小行星采样返回、近地小行星防御等不同类型的小行星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任务的科学回报和任务效益。本文将分析立方星和着陆器在国外小行星任务中的应用案例,并针对我国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的任务目标和任务形式,在任务中使用立方星和着陆器提出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探测 行星防御 立方星 着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防御动能撞击效果评估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韵 刘岩 李俊峰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1期51-57,共7页
以动能撞击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概念为背景,采用物质点法(Material Point Method,MPM)模拟了铝弹高速撞击S型小行星的过程,将撞击结果导入引力N体–离散元动力学模型中,对其后续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并分析了撞击后碎片对地球的威胁指数。... 以动能撞击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概念为背景,采用物质点法(Material Point Method,MPM)模拟了铝弹高速撞击S型小行星的过程,将撞击结果导入引力N体–离散元动力学模型中,对其后续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并分析了撞击后碎片对地球的威胁指数。结果显示小行星在高速撞击的作用下部分破碎,大量碎片以与撞击方向相反的速度向外喷射,从而提升了小行星的撞击偏移效果。研究采用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小行星模型:完整结构(monolithic structure)的小行星在遭受撞击后会喷射出比原小行星小得多的碎片,而碎石堆结构(rubble-pile structure)的小行星在撞击作用下可分裂成大小和速度分布较为均匀的碎片。威胁指数的分析表明动能撞击方式确实有效减小了小行星的威胁程度,撞击后的最大剩余碎片可被成功偏移至安全轨道,但仍有部分碎片会与地球相撞。与完整结构相比,针对碎石堆结构小行星的撞击防御的总体效果更好,次生灾害主要为大质量碎片的撞击。研究方法可用于未来开展防御小行星的动能撞击任务的撞击条件选择和撞击结果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防御 高速撞击 物质点法 引力N体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TM/HOTM极限力学仿真在小行星防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廖祜明 龚自正 +3 位作者 宋光明 樊宗岳 杨宏涛 黎波 《空间碎片研究》 2022年第3期5-18,共14页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减缓或避免小行星撞击是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动能撞击、侵彻爆炸或激光烧蚀是当前小行星防御的几个主要手段,其涉及超高速撞击、极限条件下的热-力-化学强耦合等现象。高效高...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减缓或避免小行星撞击是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动能撞击、侵彻爆炸或激光烧蚀是当前小行星防御的几个主要手段,其涉及超高速撞击、极限条件下的热-力-化学强耦合等现象。高效高精度预测行星材料在极限热力学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是开展计算仿真的难点,其对计算方法、材料模型与高性能计算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描述极限条件下材料超大变形、熔化气化、流固与热流固耦合、自由表面、多体接触、碎裂、层裂与碎片云等复杂物理现象的多物理场、多尺度强耦合的OTM/HOTM最优运输无网格系列方法,并初步探讨了基于此方法发展的ESCAAS极限力学仿真平台在小行星防御中的应用,为动能撞击等小行星防御手段提供相关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M方法 热流固耦合 冲击爆炸 超高速撞击 激光烧蚀 行星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小推力转移的小行星防御轨道设计与仿真
7
作者 刘豪 董跃 +1 位作者 杨倩 刘佳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46-152,共7页
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越来越多,为应对小行星碰撞地球,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动能撞击防御技术的研究,有学者基于脉冲转移方案开展了Apophis小行星动能撞击轨道优化设计。采用连续小推力直接转移方案对Apophis小行星动能撞击进行轨道设计和... 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越来越多,为应对小行星碰撞地球,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动能撞击防御技术的研究,有学者基于脉冲转移方案开展了Apophis小行星动能撞击轨道优化设计。采用连续小推力直接转移方案对Apophis小行星动能撞击进行轨道设计和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案对发射时地球的位置敏感度较低,所有窗口下最优转移轨道的飞行时间都接近于最大允许飞行时间;撞击时Apophis的轨道相位均在近日点一侧,此时Apophis的轨道速度较高,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撞击速度。通过对新设计方案和脉冲直接转移方案的设计结果进行比较,新方案实现的Apophis速度增量约为脉冲转移方案的1.7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推力转移 脉冲转移 行星防御 轨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防御在轨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吴伟仁 唐玉华 李明涛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5-356,共12页
近地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灾难性威胁,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系统梳理了近地小行星防御在轨处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核爆、动能撞击、引力牵引、离子束偏移、激光烧蚀、拖船、质量驱动、表面喷... 近地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灾难性威胁,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系统梳理了近地小行星防御在轨处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核爆、动能撞击、引力牵引、离子束偏移、激光烧蚀、拖船、质量驱动、表面喷涂等在轨处置技术的关键技术、优缺点、适用场景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提出了近地小行星防御在轨处置技术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在轨处置 动能撞击 在轨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转距离近似模型的动能撞击小行星防御任务脉冲轨道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艺睿 李明涛 周炳红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2-928,共17页
小行星撞击对地球上的生命存在重大潜在威胁,动能撞击是目前最易实现且成熟度最高的防御方案.动能撞击任务的一种轨道优化指标为最大化偏转距离(即小行星被偏转前后近地距的改变量),若用数值积分的方法精确计算偏转距离,会导致优化效率... 小行星撞击对地球上的生命存在重大潜在威胁,动能撞击是目前最易实现且成熟度最高的防御方案.动能撞击任务的一种轨道优化指标为最大化偏转距离(即小行星被偏转前后近地距的改变量),若用数值积分的方法精确计算偏转距离,会导致优化效率较低.在动能撞击任务的设计初期,可以对动力学模型及偏转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简化,以提升优化效率.本文首先将高精度模型简化为二体模型,分析了两种经典偏转距离解析模型的适用条件,同时提出一种基于近地点时刻预估的偏转距离近似模型;考虑运载约束,将化学推进变轨简化为脉冲推力变轨,建立了直接转移(两脉冲及三脉冲)和行星借力飞行转移(单次及两次借力)的动能撞击轨道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了优化问题.以偏转小行星Apophis为例,相比于解析模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近似模型可以同时提升最优性、降低求解复杂性.优化结果表明,三脉冲直接转移方案与两脉冲直接转移方案的最优偏转效果基本一致,借力飞行转移方案相比于直接转移方案对偏转距离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在动能撞击任务的前期设计中,可以基于二体模型进行防御效果的快速评估,虽然对计算偏转距离存在一定误差,但对防御窗口的优化结果影响不大.进一步,数值求解偏转距离时,可通过引入主要引力摄动项(金星、地球、木星)修正二体模型,使其与高精度模型之间的求解误差在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动能撞击 偏转小行星 行星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能撞击小行星防御轨道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艺睿 李明涛 《空间碎片研究》 2019年第3期43-49,共7页
小行星撞击对人类存在重大威胁,恐龙时代就曾因一颗直径10km的小行星而终结。在诸多防御手段中,动能撞击是目前最易实现且成熟度最高的方案。本文以偏转危地小行星Apophis为例,研究了在10年及5年预警时间的情况下,利用CZ-3B及CZ-5运载... 小行星撞击对人类存在重大威胁,恐龙时代就曾因一颗直径10km的小行星而终结。在诸多防御手段中,动能撞击是目前最易实现且成熟度最高的方案。本文以偏转危地小行星Apophis为例,研究了在10年及5年预警时间的情况下,利用CZ-3B及CZ-5运载火箭发射动能撞击器,对Apophis在2029年近地距离的改变能力,同时论证了本文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及最优性。仿真结果表明,动能撞击方案的偏转能力会随着预警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动能撞击器的偏转能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撞击时的(Δvast·vast) t值与偏转距离有较强的相关性,该值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偏转距离的变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防御 动能撞击 轨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分析与小行星防御任务总体设计
11
作者 张海波 陈杨 +2 位作者 郭聪 程实 朱基聪 《空间碎片研究》 CSCD 2023年第3期1-18,共18页
2022年9月27日,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对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中的次星Dimorphos实施6.2km/s高速撞击,撞击使次星绕主星运行周期缩短32min。DART任务首次实现了人类对近地小行星偏转在轨演示,验证了深空高速撞击高精度制... 2022年9月27日,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对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中的次星Dimorphos实施6.2km/s高速撞击,撞击使次星绕主星运行周期缩短32min。DART任务首次实现了人类对近地小行星偏转在轨演示,验证了深空高速撞击高精度制导控制、高速撞击偏转效果数值仿真和评估等实用化小行星防御关键技术,证明了动能撞击方式对小行星偏转的可行性。此次任务对人类未来主动应对小行星撞击威胁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对DART任务目标选择、任务设计、制导控制、偏转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形式的小行星处置任务总体设计,并对任务轨道、地面可观测性、偏转效果等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T任务 行星防御 动能撞击 制导控制 偏转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防御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熇 顾征 +1 位作者 张相宇 韩承志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5-1445,共11页
面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风险,研究人员提出多种防御方法,本文对采用不同处置技术对不同大小、不同密度、不同预警期的小行星进行防御的可行性开展了数值分析,评估了小行星防御的技术可行性,给出了不同处置技术适用的防御场景,并分析确定... 面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风险,研究人员提出多种防御方法,本文对采用不同处置技术对不同大小、不同密度、不同预警期的小行星进行防御的可行性开展了数值分析,评估了小行星防御的技术可行性,给出了不同处置技术适用的防御场景,并分析确定了相应的关键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防御 动能撞击 核爆 附着推离 离子束推离
原文传递
小行星防御方法,有哪些?
13
作者 钱卫 《太空探索》 2025年第4期26-33,共8页
有关小行星2024 YR4的消息伴随着中国行星防御任务的公开,让人们对小行星防御有了新的关注。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当今人类还没有太多办法可以有效抵御小行星的威胁。除了直接撞击小行星,尝试改变它的轨道,还有什么其它方法?
关键词 行星 直接撞击 行星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偏心打击对行星防御任务中动能撞击轨道偏转的潜在增益
14
作者 LEE Kin Thong 王兆魁 《上海航天(中英文)》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在小行星动量偏转任务中,溅射效应的存在导致系统动量的“放大”效应。现有研究几乎都集中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几何中心的情境上。通过简要的理论推导表明,当航天器的速度矢量与小行星的速度矢量不平行时,若撞击点位于非几何中心位置,则... 在小行星动量偏转任务中,溅射效应的存在导致系统动量的“放大”效应。现有研究几乎都集中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几何中心的情境上。通过简要的理论推导表明,当航天器的速度矢量与小行星的速度矢量不平行时,若撞击点位于非几何中心位置,则偏转距离将显著高于几何中心撞击的情况。针对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Apophis,开展了动能偏转防御的数值模拟,并对比了最佳双脉冲转移轨道下几何中心与非几何中心撞击产生的偏转效果。结果显示:几何中心撞击的偏转距离平均值为923.59 km,标准差为273.29 km;而非几何中心特定表面撞击的偏转距离平均值为1328.57 km,标准差为48.61 km,相比几何中心撞击效果偏转距离增加43.85%,标准差降低约5.6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针对小行星姿态信息的不足,采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10万个随机姿态样本进行仿真,以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同时有效降低了小行星动能撞击防御任务中的不确定性。在保持撞击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几何中心撞击可进一步放大偏转距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防御 非几何中心碰撞 溅射物 超高速碰撞 行星偏转 行星几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防御卫星的轨道特性对其防御范围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包长春 李志杰 +1 位作者 高云峰 王经纬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1-1472,共12页
近地小行星防御问题研究意义深远,不仅涉及地球生态系统稳定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更与人类文明安危直接相关.动能撞击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防御的一种有效方案,大部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地球表面发射防御卫星进行小行星拦截.本文关注天基... 近地小行星防御问题研究意义深远,不仅涉及地球生态系统稳定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更与人类文明安危直接相关.动能撞击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防御的一种有效方案,大部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地球表面发射防御卫星进行小行星拦截.本文关注天基防御方案,即在地球高轨道有针对性地部署防御卫星,以对潜在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实施紧急动能撞击.基于此方案,本文深入探讨不同轨道特性对防御系统的有效防御范围的影响.以防御卫星轨控发动机的最大变轨能力为约束,通过求解二体模型中的Lambert问题,探究卫星轨道的不同半长轴、偏心率和倾角对防御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卫星轨道的有效防御范围会随着半长轴的增大而扩大,偏心率增加则会导致防御范围缩小,而轨道倾角的增大初始会使防御范围减小,随后逐渐增大,并在倾角达到90°时触达最小值.本研究致力于全面理解天基防御系统的性能特点,并提出优化防御卫星轨道配置的有效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近地小行星紧急防御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防御 动能撞击 防御范围
原文传递
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 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发布
16
作者 航星 《太空探索》 2024年第10期16-17,共2页
9月5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屯溪隆重开幕。在会议主论坛上,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作《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主题报告,交流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小行星防御的重要性,介绍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 9月5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屯溪隆重开幕。在会议主论坛上,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作《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主题报告,交流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小行星防御的重要性,介绍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副总设计师 安徽屯溪 主论坛 深空探测 方案设想 行星防御 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威胁小行星碰撞防御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姜宇 程彬 +1 位作者 宝音贺西 李恒年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研究了采用碰撞的方式进行小行星防御的动力学问题。采用多面体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外形模型,以碎石堆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结构模型,计算了小行星受到与其密度和材质相同的球体高速碰撞过程和碰撞后的碎石分布。计算过程在考虑了小行星与... 研究了采用碰撞的方式进行小行星防御的动力学问题。采用多面体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外形模型,以碎石堆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结构模型,计算了小行星受到与其密度和材质相同的球体高速碰撞过程和碰撞后的碎石分布。计算过程在考虑了小行星与碰撞球体的接触形变以及小行星内部组成碎石堆的接触形变条件下,计算了碎石堆内部的相互引力、法向接触力、切向静摩擦力、切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矩。以小行星101955 Bennu(中文名贝努)为对象计算了潜在威胁小行星的碰撞防御过程的动力学行为。结果显示:采用高速碰撞的方法进行小行星防御可以有效地将小行星撞成大量碎小的石块,且该方法具有核爆的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对空间环境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威胁小行星 行星防御 行星碰撞 碰撞防御 碎石堆小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阵列定向能在行星防御中的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合勇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8,共8页
报道了一种在轨行星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加热威胁目标表面达到汽化点,从而产生推力使目标汽化消失或变轨移除。该系统命名为"行星攻击与探测定向能系统(DE-STAR)",是一个通过太阳光伏电池供电的千瓦级激光相位锁定阵列,模块化... 报道了一种在轨行星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加热威胁目标表面达到汽化点,从而产生推力使目标汽化消失或变轨移除。该系统命名为"行星攻击与探测定向能系统(DE-STAR)",是一个通过太阳光伏电池供电的千瓦级激光相位锁定阵列,模块化设计可实现后续开发、风险低、技术共享等优点。该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聚焦定向能激光提高被照射物体表面温度至3000 K,直接汽化大部分物质材料,汽化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将使小行星轨道发生变化,从而避免撞击地球的危险发生。该技术的前期成果可用于空间碎片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行星碰撞 定向能 激光相位阵列 行星防御
原文传递
近地小行星采矿与防御计划发展现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邱成波 孙煜坤 +2 位作者 王亚敏 蒋峻 陈昕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1期63-72,共10页
近地小行星交会、绕飞、着陆与采样返回技术经过数1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美国的OSIRIS-Rex对C类小行星进行特征分析与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任务目的是小行星深层采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 近地小行星交会、绕飞、着陆与采样返回技术经过数1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美国的OSIRIS-Rex对C类小行星进行特征分析与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任务目的是小行星深层采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开始转向行星防御领域。NASA的ARM(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计划是开展小行星抓捕与轨道重定向,ESA联合NASA提出了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计划,拟对双星系统开展撞击实验,为行星防御提供技术积累。此外,行星资源公司和深空工业公司分别规划了小行星商业采矿的蓝图,并已开展相关的在轨技术验证。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OSIRIS-Rex、"隼鸟–2号"、NASA和ESA的行星防御计划及小行星采矿公司的商业采矿战略规划,总结了未来开展行星防御与采矿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偏转 行星防御 行星采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拉”小行星撞击探测任务浅析
20
作者 张杰 王善澎 +5 位作者 张天翼 曹鸿谦 韩承志 田百义 顾征 张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1-I0009,共9页
“赫拉”(Hera)任务是由欧空局(ESA)主导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展的行星防御任务之一,通过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撞击的“迪蒂莫斯”(Didymos)双星小行星系统开展近距离探... “赫拉”(Hera)任务是由欧空局(ESA)主导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展的行星防御任务之一,通过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撞击的“迪蒂莫斯”(Didymos)双星小行星系统开展近距离探测、物理特性表征及精确定轨等工作,从而实现撞击后小行星偏转评估、撞击坑产生和演化评估、撞击过程能量传递效率的评估,以此验证撞击防御的有效性并为后续合理有效的撞击防御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此外,任务通过撞击翻出的小行星表层以下物质的探测进一步研究太阳系早期小行星形成过程等科学问题。本文概述“赫拉”探测任务探测器设计、载荷配置、立方星设计、任务过程等工程实施特点,针对未来中国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拉 行星防御 撞击效能评估 行星探测 立方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