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反照率的取值和假设的讨论
1
作者 林振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4-427,共4页
首先分析了Wang的有关行星反照率假设的错误之处,而后分别对Budyko、North的行星反照率假设提出修改方案,最后提出了有关行星反照率的非线性分段、反馈假设:
关键词 行星反照率 假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RES观测数据的全球行星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吕明珠 宋雁 +1 位作者 李喜佳 瞿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9-518,共10页
为了理解行星反照率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基于CERES数据对全球行星反照率的大气(主要为云与气溶胶等)和地表贡献进行了分解,通过Theil-Sen+Mann-Kendall方法得到了2001~2018年全球行星反照率及其大气和地表贡献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回... 为了理解行星反照率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基于CERES数据对全球行星反照率的大气(主要为云与气溶胶等)和地表贡献进行了分解,通过Theil-Sen+Mann-Kendall方法得到了2001~2018年全球行星反照率及其大气和地表贡献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低纬度区域行星反照率的大气贡献占主导地位,而在高纬度区域地表贡献相对升高,呈现纬向差异大于经向变化的模式;2)全球行星反照率呈现−0.0002/a(p<0.05)的变化趋势,地表贡献和大气贡献呈现−0.00015/a(p<0.05)与–0.00004/a(p<0.05)的变化趋势;3)大气贡献在火地岛西南洋面等区域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而在南极洲东部等区域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地表贡献在北冰洋等区域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而在南极洲东部等区域呈现显著的升高趋势,并且可以基于云覆盖、积雪覆盖和NDVI等参量的变化有效解释典型区域的行星反照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反照率 大气和地表贡献分解 趋势分析 CERES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OAA/AVHRR数据估算福建省月平均地表反照率
3
作者 杨满根 陈志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对行星反照率与地表反照率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表太阳总辐射观测数据,建立了利用NOAA/AVHRR数据估算地表反照率的模型.对每一幅卫星影像,分别确定了模型中系数a、b的值,并据此计算了卫星成像瞬间的地表反照率.计算结果表明,... 在对行星反照率与地表反照率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表太阳总辐射观测数据,建立了利用NOAA/AVHRR数据估算地表反照率的模型.对每一幅卫星影像,分别确定了模型中系数a、b的值,并据此计算了卫星成像瞬间的地表反照率.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地表反照率计算模型估算的月平均地表反照率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福建省的地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AVHRR 行星反照率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气体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健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本文利用能量平衡模式(EBM)研究了二氧化碳(CO_2)、臭氧(O_3)、甲烷(CH_4)一氧化二氮(N_2O)及氟氯烃(CFC_s)等微量气体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CO_2、CH_4、N_2O、O_3和CFC_s的浓度全部增至现在浓度的2倍时,将使全球海平面平均气温上升2.6... 本文利用能量平衡模式(EBM)研究了二氧化碳(CO_2)、臭氧(O_3)、甲烷(CH_4)一氧化二氮(N_2O)及氟氯烃(CFC_s)等微量气体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CO_2、CH_4、N_2O、O_3和CFC_s的浓度全部增至现在浓度的2倍时,将使全球海平面平均气温上升2.68℃。CO_2的浓度单独变为目前浓度的2倍、3倍和4倍时,全球海平面平均温度将上升2.16℃、3.88℃和5.64℃。CH_4(或N_2O)、O_3、CFC_s等的浓度分别单独变为目前浓度的2、3和4倍时,全球海平面平均温度将分别上升0.26℃、0.53℃、0.75℃;0.21℃、0.42℃、0.64℃;0.004℃、0.008℃及0.012℃。 可以看出,在目前情况下,CH_4、N_2O、O_3和CFC_s等微量气体的作用与CO_2相比还很小,但它们比CO_2在大气中的聚集速度快、滞留时间长,且保热力较强,因而它们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会随时间而增大。 另外,增温在赤道最小,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在极地达极大值,但南北极增温不等,南极增温比北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气体 气候效应 全球海平面 能量平衡模式 增温比 南北极 倍时 相对大小 行星反照率 气候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熵产生和灾变气候
5
作者 林振山 李湘如 《灾害学》 CSCD 1989年第2期21-25,共5页
本文以超熵产生作为气候灾变的一个判据。并由此导出了大气的光学厚度和行星反照率与灾变气候的近似关系。
关键词 行星反照率 熵产生 光学厚度 近似关系 动力气候学 定号 李亚普诺夫函数 稳定态 非平衡系统 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延禄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0-42,共3页
前言以三种相态存在的水是地球环境独特的因子。水对大气热机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就地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生命本身来说也是这样。云影响行星反照率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高纬度淡水的流入是调节深层海洋环流的主要浮力源。降... 前言以三种相态存在的水是地球环境独特的因子。水对大气热机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就地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生命本身来说也是这样。云影响行星反照率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高纬度淡水的流入是调节深层海洋环流的主要浮力源。降水是清除化学剂从而清洁我们环境的一种主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试验 全球能量 行星反照率 海洋环流 大气边界层 力源 化学成分 水汽通量 水分循环 全球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辐射收支卫星观测的进展
7
作者 周嗣松 方宗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0-79,共10页
一、引言地球-大气系统(此后简称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交换是影响地球气候演变和异常的决定因子.所以地球辐射收支(ERB)一直是气象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卫星时代之前,对ERB的研究是以辐射传输理论为基础,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一、引言地球-大气系统(此后简称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交换是影响地球气候演变和异常的决定因子.所以地球辐射收支(ERB)一直是气象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卫星时代之前,对ERB的研究是以辐射传输理论为基础,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半球或全球的辐射平衡.但是,由于人们对辐射在大气中传输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和常规观测资料的不足(特别是在荒漠和广大海洋地区),对ERB的估算不可避免地包含较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辐射收支 行星反照率 常规气象观测 常规观测资料 长波辐射 地气系统 辐射传输理论 辐射平衡 气候演变 反射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