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王洪波 王秀娟 郭新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诊治的42例AIT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log-r...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诊治的42例AIT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2例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66(22-80)岁,其中25例为男性。38例Ann Arbor分期III-IV期,23例伴有B组症状,34例IPI中高危及高危。起病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31例),可伴多浆膜腔积液(24例)、发热(17例)、皮疹(11例)和贫血(15例)。18例病理组织活检显示EBV阳性,28例Ki-67≥40%,6例伴发EBV血症。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1-121)个月,3年预估生存率为37.6%,无进展生存率为2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介素-6升高、合并多浆膜腔积液的患者生存率更低。结论:AITL起病时临床表现多样,侵袭性高,预后差,常规化疗远期预后不佳。高白介素-6水平、伴有多浆膜腔积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 临床特征 预后 多浆膜腔积液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2
作者 王庚 张镓 +9 位作者 王欣 黄媛 毛镭篥 韩红 张馨霏 伍博深 连荷清 方喆君 李柏蕤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 外周血涂片 手工推片 机器推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特征与MR表现分析
3
作者 李贝贝 刘静静 任翠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B-EHE)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8例B-EHE均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平...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B-EHE)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8例B-EHE均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结果8例B-EHE中,3例位于腰骶椎,2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1例位于胸骨,1例位于股骨。其中1例合并颅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合并椎体多发转移灶,其余均为单发。T1WI中,3例病灶呈低信号,5例病灶呈混杂等/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中,3例呈较均匀高信号,5例呈混杂高信号。8例均可见骨质破坏,4例可见骨膜反应,3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6例病变周围软组织可见肿胀,2例伴病理性骨折。肿胀软组织和肿块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和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6例动态增强扫描中,病变呈强化程度不同,其中1例为轻度强化,1例为中度强化,4例为明显强化。结论B-EHE的MR表现能有效评估病变的范围及性质,需结合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骨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巨大肝血管内皮瘤伴卡-梅综合征早产儿的护理
4
作者 阙秋萍 彭婕 吴芸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2期63-66,共4页
总结了1例巨大肝血管内皮瘤伴卡-梅综合征的早产儿经过药物治疗、介入栓塞和手术切除等多学科协作治疗,其住院期间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实施动态预警,识别出血风险;完善基础护理,防范皮肤损伤;精准动脉置管,保障栓塞治疗;严密术后... 总结了1例巨大肝血管内皮瘤伴卡-梅综合征的早产儿经过药物治疗、介入栓塞和手术切除等多学科协作治疗,其住院期间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实施动态预警,识别出血风险;完善基础护理,防范皮肤损伤;精准动脉置管,保障栓塞治疗;严密术后监测,预防并发症发生;强化管道护理,确保通畅与安全;设计个体化方案,改善营养状况;优化疼痛管理,增加患儿舒适度;深化人文宣教,提升家长配合度;创新随访模式,助力快速康复。经过53 d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患儿恢复情况良好,顺利出院。随访3年,患儿的身高、体质量、智力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处于同年龄段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血管内皮细胞 卡-梅综合征 早产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5
作者 王彦平 丁弘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期283-284,279,共3页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cytosis,HLH),是一种由免疫调节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进展迅速、病死率高。HPS按有无基因异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cytosis,HLH),是一种由免疫调节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进展迅速、病死率高。HPS按有无基因异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HPS存在基因突变,多见于儿童;继发性HPS主要源于感染、肿瘤和风湿性疾病等,多见于成人,其中肿瘤相关HPS者以血液肿瘤为主,尤以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最常见[1]。本文报道老年男性患者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确诊前继发HPS 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评估儿童肝血管瘤转归中的应用
6
作者 修文丽 赵彩红 +6 位作者 刘洁 王雪峰 王菲菲 张警丽 朱荣坤 郝希伟 董蒨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评估普萘洛尔治疗儿童肝血管瘤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21例肝血管瘤患儿临床资料,应用Hisense CAS将患儿的C...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评估普萘洛尔治疗儿童肝血管瘤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21例肝血管瘤患儿临床资料,应用Hisense CAS将患儿的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瘤体与血管关系、肝脏和瘤体体积等三维特征。结果本研究中男12例、女9例;局灶型16例,多发型4例,弥漫型1例;肝右叶9例,肝左叶9例,累及双叶3例。普萘洛尔治疗前后肿瘤明显减小,三维重建结果显示治疗前肿瘤体积56.8(26.0,168.4)cm^(3),治疗后减少至10.9(8.3,22.2)cm^(3);治疗前肿瘤占肝脏总体积百分比为23.1%(10.7%,53.6%),治疗后降低为3.7%(2.7%,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百分比为70.0%(47.6%,89.0%),正常肝脏体积增大百分比8.3%(2.5%,14.4%)。结论Hisense CAS三维重建在儿童肝血管瘤体积评估方面具有优势,而重建后的肝脏体积、肿瘤占肝脏体积的百分比等整体指标也为肿瘤转归的评估提供了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普萘洛尔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报告
7
作者 张志伟 刘丰 +2 位作者 张和钊 王勤英 史志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充质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且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因此,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巨型HAML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介绍其病例特点和诊治经过,期望...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充质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且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因此,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巨型HAML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介绍其病例特点和诊治经过,期望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血管肌脂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组织微小RNA-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特征与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8
作者 张列祥 王协峰 +6 位作者 何裕超 蔡畅 付宪华 李猛 徐进 姜宁 陈宏璘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微小RNA-542-3p(miR-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与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1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43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组)、48例...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微小RNA-542-3p(miR-542-3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与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实施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1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43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组)、48例患者手术后1年检查未出现复发病灶(非复发组),对比两组第一次手术后病灶组织标本中的miR-542-3p、VCAM-1蛋白表达差异,并分析miR-542-3p、VCAM-1蛋白表达与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miR-542-3p表达水平低于非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V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患者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Ⅲ级患者占比、低分化患者占比、非全切手术方式患者占比、肿瘤浸润率均高于非复发组,复发组患者术后放化疗患者占比低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542-3p表达降低、VCAM-1蛋白阳性表达、手术范围非全切是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miR-542-3p表达、VCAM-1蛋白预测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84(95%CI:0.690~0.877)、0.725(95%CI:0.621~0.829)。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miR-542-3p表达、VCAM-1蛋白表达与肿瘤手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用于临床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 微小RNA-542-3p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复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甲状腺的海绵状血管瘤1例
9
作者 张怡然 刘宁忆 +5 位作者 魏青青 马立 尹万 苏旭 刘金星 杨帆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较为罕见的甲状腺原发的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22年11月收治的一例原发于甲状腺的海绵状血管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镜下由扩张的薄壁管腔构成的病... 目的探讨较为罕见的甲状腺原发的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22年11月收治的一例原发于甲状腺的海绵状血管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镜下由扩张的薄壁管腔构成的病灶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楚,管腔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管壁内衬扁平内皮细胞,管腔内含淋巴细胞、嗜酸性分泌物,部分间质内可见团状淋巴细胞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管腔内皮细胞呈:CD31、CD34、ERG阳性,D2-40阴性,Ki-67指数极低。综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支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结论甲状腺原发海绵状血管瘤较罕见,术前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术后需结合其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海绵状血管 临床及病理特征 淋巴管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10
作者 蔡嘉怡 陈思羽 +1 位作者 蔡女略 李文德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4,共9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胶质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肿瘤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收集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并制成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采...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胶质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肿瘤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收集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并制成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评估miR-378-5p对HUVE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在4个胶质瘤细胞中U251的miR-378-5p表达量最高,而U87 MG的表达量最低。miR-378-5p表达量高的肿瘤细胞,其条件培养基可显著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反之,降低肿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量,其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能力显著下降。ELISA结果显示miR-378-5p促进胶质瘤细胞释放VEGF-A。使用VEGF-A中和抗体干预条件培养基后,HUVECs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显著下调。反之外源性添加VEGF-A则可以显著提高HUVECs、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miR-378-5p通过增加胶质瘤细胞释放VEGF-A,进而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378-5p 胶质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81例高风险婴儿血管瘤疗效分析
11
作者 张颖琦 韩建文 +1 位作者 孙立 乌日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明确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高风险婴儿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1例(96处皮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高风险婴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81例患儿首诊平均年龄3个月,... 目的:明确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高风险婴儿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1例(96处皮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高风险婴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81例患儿首诊平均年龄3个月,普萘洛尔治疗6个月后96处血管瘤疗效:Ⅰ级12处,Ⅱ级12处,Ⅲ级20处,Ⅳ级52处,有效率(Ⅲ级+Ⅳ级)为75%。治疗起始年龄≤6个月的疗效优于治疗起始年龄>6个月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疗程治疗效果优于短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部位婴儿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P>0.05)。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复发后给药仍然效果满意。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高风险婴儿血管瘤安全有效,患儿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血管 高风险 普萘洛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突变致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12
作者 刘福惠 韩总明 +1 位作者 李明磊 吕祖芳 《中国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2Ter,61),父母该位点为野生型。患儿无癫痫发作、脑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给予保守治疗,门诊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 头痛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现状
13
作者 唐伟国(综述) 刘源(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myolipoma,AML)是一种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与结节性硬化复合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有关。临床无特征性症状,可表现为腰腹不适、疼痛、发热或血尿等,瘤体破裂出血可致休克...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myolipoma,AML)是一种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与结节性硬化复合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有关。临床无特征性症状,可表现为腰腹不适、疼痛、发热或血尿等,瘤体破裂出血可致休克。脂肪成分的存在使影像学成为AML的诊断方法。近年来,介入技术包括选择性动脉栓塞(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SAE)、消融等用于治疗AML,有效减少并发症并保护肾功能。本文重点就AML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脂肪 特征性症状 结节性硬化 影像学特点 选择性动脉栓塞 肾脏良性肿 介入技术 arter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血管球瘤1例病例报告
14
作者 屈光义 马会平 《临床肺科杂志》 2025年第2期315-316,共2页
血管球瘤是一种毛细血管疾病,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多发生于四肢甲床末端,极少出现在支气管。气管血管球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根据影像学难以与其他气道肿瘤鉴别,确诊需依据病理。现就我院收治1例气管血管球瘤进行报道。
关键词 血管 支气管镜 气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潜能未定的肺血管球瘤1例
15
作者 宋金灿 成元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42-344,347,共4页
目的观察恶性潜能未定的肺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例恶性潜能未定的肺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20岁,右中下肺病变。镜下:肿瘤边界尚清晰,... 目的观察恶性潜能未定的肺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例恶性潜能未定的肺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20岁,右中下肺病变。镜下:肿瘤边界尚清晰,无包膜,由成片大小较一致、境界清楚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围绕薄壁血管构成,形成巢团状,呈浸润性生长,侵及支气管软骨。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浅染或透亮,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局灶呈中度异型性,非典型核分裂象少。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呈Vimentin(+),SMA(+),Desmin(部分+),Syn(部分+),Ki-67(热点区域约20%+)。结论恶性潜能未定的肺血管球瘤较为罕见,需与多种肿瘤鉴别,以防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评估肝血管瘤形态及增强扫描参数变化特征分析
16
作者 陈宝根 周伟 江俊锋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肝血管瘤(HH)形态及增强扫描参数变化。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HH患者110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上传至工作站,手绘处理,应用3D软件计算血供指标。结果在110例HH患者中,M...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肝血管瘤(HH)形态及增强扫描参数变化。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HH患者110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上传至工作站,手绘处理,应用3D软件计算血供指标。结果在110例HH患者中,MSCT平扫发现15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占61.8%,多发病灶占38.2%;肝右叶占68.4%,肝左叶占31.6%;80.3%病灶表现为(类)圆形,边缘清晰,19.7%边缘不规则;肿瘤直径<10 cm占84.2%,超过10 cm占15.8%;94.7%为低密度影,5.3%为高密度影;动脉期病灶边缘或中心呈斑点或结节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占83.6%,强化不明显占16.4%;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强化占77.6%,无强化占22.4%;延迟期在门脉期无强化的34病灶中有18个(52.9%)表现出强化,剩余16个(47.1%)仍无强化;≥10 cm的HH瘤体容积为(318.4±53.1)cm 3,强化容积为(52.0±9.1)cm 3,均显著大于<10 cm的HH【分别为(131.7±25.8)cm 3和(38.4±7.9)cm 3,P<0.05】,而强化比率为(16.3±4.6)%,显著小于<10 cm的HH【(29.1±12.0)%,P<0.05】。结论使用MSCT检查可明确HH形态和动态强化特征,对于临床评估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多层螺旋CT 形态学 强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性血管粘液瘤1例
17
作者 王洁仪 周骋 +1 位作者 姜彬 于波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7-50,共4页
报告1例浅表性血管粘液瘤。患者男,25岁,因左颈部皮下肿物1年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颈部一突起皮下结节,质地韧,活动性一般。超声检查示无明显血流信号的低回声区。组织病理检查:肿块实质由纤维、脉管及梭形细胞组成,伴广泛粘液样变性... 报告1例浅表性血管粘液瘤。患者男,25岁,因左颈部皮下肿物1年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颈部一突起皮下结节,质地韧,活动性一般。超声检查示无明显血流信号的低回声区。组织病理检查:肿块实质由纤维、脉管及梭形细胞组成,伴广泛粘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波形蛋白及CD34表达阳性。诊断:浅表性血管粘液瘤。手术完整切除,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血管粘液 临床表现 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8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徐楚潇 潘大猛 +2 位作者 贺慧颖 马潞林 张树栋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认识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例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 目的探讨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认识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例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4(25~75)岁。所有患者均经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其中4例有高血压病史。肾上腺功能学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共查出肿瘤9处,1例单侧多发2处瘤灶、7例单侧单发,中位肿瘤直径3.6(1.0~5.4)cm。7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均完整切除肿瘤。中位手术时间77(53~115)min、术中中位失血量7.5(2.0~2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1~7)d。术后病理显示:囊性肿瘤内畸形扩张的血管和淋巴管相互交织,内含大量淋巴液、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管壁间可见慢性淋巴细胞浸润;囊腔部分相通,内衬以扁平内皮细胞,病理诊断为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8例中位随访时间53.5(12.0~106.8)个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血压稳定,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肾上腺功能学检测亦无明显异常,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采用后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疗效确切且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 血管淋巴管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肿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磁共振成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19
作者 王晓宁 焦红亮 肖新广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级别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MRI的关系,研究不同级别脑膜瘤的发生和进展中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及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22年9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 目的探索不同级别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MRI的关系,研究不同级别脑膜瘤的发生和进展中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及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22年9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并病理证实的38例脑膜瘤患者。采用德国SIEMENS超导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标本应用Western-blot、免疫组化和RT-PCR等技术,对不同级别脑膜瘤标本中的VEGF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Western-blot、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提示,在不同级别脑膜瘤中,VEGF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级脑膜瘤组表达最高,Ⅰ级脑膜瘤组表达较Ⅱ级降低,Ⅱ级脑膜瘤组表达较Ⅲ级降低(P<0.05),但正常脑膜和Ⅰ级脑膜瘤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量与MRI信号增强程度、T_(2)加权成像(T_(2)WI)、T_(1)加权成像(T_(1)WI)信号强度及瘤周水肿(PTBE)呈正相关(P<0.05),但是与瘤周侵犯的范围及硬膜鼠尾征无相关(P>0.05)。结论VEGF表达量与脑膜瘤的级别呈正相关,在Ⅲ级脑膜瘤组中表达量最高,此外,脑膜瘤中的VEGF表达与T_(1)WI信号强度、T_(2)WI信号强度、PTBE和增强程度等保持一定的关联性,然而却与瘤周侵犯范围及脑膜尾征无关联。Ⅲ级脑膜瘤表达VEGF最高,VEGF的表达直接关联到脑膜瘤级别,高水平表达的VEGF可协同作用于肿瘤的浸润、增殖,同时让PTBE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磁共振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下血管球瘤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裴航 张镒 +5 位作者 王超 邵威捷 于金晟 沈赞 王冠尹 何帮剑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144-145,152,共3页
血管球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血管球平滑肌的良性血管性错构瘤,多发于四肢末端,手部软组织瘤中约有75%位于甲下[1]。随着影像学等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甲镜,即皮肤镜在血管球瘤的诊断应用,使得该病的确诊率明显提高[2]。目... 血管球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血管球平滑肌的良性血管性错构瘤,多发于四肢末端,手部软组织瘤中约有75%位于甲下[1]。随着影像学等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甲镜,即皮肤镜在血管球瘤的诊断应用,使得该病的确诊率明显提高[2]。目前,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手术切除[3],由于血管球瘤所处的位置不同,手术切口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也较多。目前,血管球瘤的治疗方法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但该病的复发及指甲畸形的发生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综述血管球瘤的常见发病特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四肢末端 手术切口 诊断应用 错构 皮肤镜 文献资料 甲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