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2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参数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对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生物学效应(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顾瑛 韩丽娜 +2 位作者 刘凡光 赵井泉 李家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4期5175-5177,共3页
背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光敏剂开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疾病的工作,本实验是国内少数几家利用国产光敏剂治疗CNV之一。目的观察不同治疗参数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HB-PDT)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视网膜的非选... 背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光敏剂开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疾病的工作,本实验是国内少数几家利用国产光敏剂治疗CNV之一。目的观察不同治疗参数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HB-PDT)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选择适宜PDT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探讨HB-PDT治疗CNV提供先期研究工作。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完成,以青紫兰兔为实验材料。干预使用光纤连接532nm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作为照射系统。青紫兰兔耳缘静脉内注射竹红菌乙素,532nm光线激发光敏剂。使用不同PDT方案进行实验,每组实验眼3例,同时以单纯照光组和单照药物组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PDT后第1天行视网膜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和组织学检查,观察照光部位及其表面正常组织的变化。结果在PDT后第1天,单纯照光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眼底和组织学无改变;在HB剂量为1.0mg/kg,532nm连续激光激发光敏剂,功率密度120~700mW/cm2,能量密度14.4~60J/cm2,可以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闭塞,对视网膜外层有损害,内层无明显改变。HB剂量1.0mg/kg,功率密度300~600mW/cm2,照光时间100~80s,能量密度30~50J/cm2是适宜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红菌乙素 光动力治疗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生物学效应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和小鼠阴道组织神经血管层的全层铺片技术探索
2
作者 于普光 冯家劲 +6 位作者 占学康 李健 任帅 陈科明 韦秋绫 何瑞 李广永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通过不同实验条件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用于显示阴道神经与血管的全层铺片技术。方法雌性SD大鼠和ICR小鼠各20只,麻醉后分离出阴道组织,分别用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和丙酮固定,每种固定液分别固定24 h和48 h后,在显微镜下逐层剥离出... 目的通过不同实验条件建立一种稳定、可重复的用于显示阴道神经与血管的全层铺片技术。方法雌性SD大鼠和ICR小鼠各20只,麻醉后分离出阴道组织,分别用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和丙酮固定,每种固定液分别固定24 h和48 h后,在显微镜下逐层剥离出阴道肌层制作铺片,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制作铺片的脱片率,并行HE染色、Masson染色、嗜银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组织的形态、肌纤维、血管和神经组织。结果同种固定液固定24 h和48 h在制作铺片的难易程度上无明显差别。不同的固定液和不同的固定时间在是否容易脱片方面无显著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_(小鼠)=0.893和P_(大鼠)=0.429)。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后组织较韧,更易剥离各层组织,而丙酮固定的组织易碎,组织不完整。不同的固定方法对HE染色、Masson染色和嗜银染色结果影响不大,但对免疫组化染色会产生较大影响,即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使抗体更容易结合。结论两种固定液都能很好地对阴道组织起固定作用,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用于制作阴道肌层全层铺片优于丙酮,该铺片技术能很好地显示阴道组织中的肌肉、神经与血管组织,可用于今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神经血管层 铺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和视网膜高反射点评估糖网黄斑水肿治疗反应的效果
3
作者 生侠 周梦文 +2 位作者 贺靖凯 谢良阔 刘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评估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与糖网黄斑水肿(D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DME患者(45例59眼)。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指标变... 目的评估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与糖网黄斑水肿(D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DME患者(45例59眼)。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指标变化。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指标与D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线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高反射灶(HRF)数量及血流密度(FD300-VD)在诊断DME对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价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DCP、FD300-VD、深浅层血流比(DSFR)上升,CMT厚度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患者结局与基线SCP-VD、DCP-VD、DSFR、FD300-VD呈负相关(r=-0.458、-0.433、-0.604、-0.452,P<0.05),与CMT呈正相关(r=0.4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DCP、FD300-VD、DSFR上升,CMT降低是影响DME抗VEGF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OR=0.285、0.272、0.291、0.268、2.82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DCP、CMT、HRF数量、FD300-V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934、0.947、0.927,在诊断DME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中具有良好的价值。结论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在评估DME治疗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辅助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网黄斑水肿 深浅血管密度 视网膜高反射点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陈亮 董景敏 +3 位作者 孟红秀 张林 姜兴岳 董立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疑似小肠病变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小肠CT造影检查,原始图像0.625 mm传入ADW4.7工作站,重建肠系膜上动脉MSCTA图像。比较MSCTE横轴位图像与MSCTE联合MSCTA图像对小肠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结果经手术病理或小肠镜确诊为空、回肠疾病患者86例,其中肿瘤性病变21例,炎性病变52例,憩室3例,中肠旋转不良7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2例。MSCTE横轴位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1.4%、76.7%,而MSCTE联合MSCTA图像定性、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9%、96.5%。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的正确率比较,P<0.05。结论MSCTE轴位图像联合MSCTA能有效地提高小肠疾病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小肠造影 螺旋CT血管成像 小肠疾病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颅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
5
作者 严吉来 杨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SCTA诊断CA的一致性,对CA分布的诊断符合率、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最大宽度进行比较。结果180例疑似CA患者,经DSA检查诊断CA 174例,共检出240个动脉瘤;MSCTA检查诊断CA 168例,共检出207个动脉瘤。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CA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67%,Kappa值为0.651,诊断的一致性好。经MSCTA诊断的分布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床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CA符合率分别为81.82%、83.33%、85.71%、87.50%、86.67%、90.00%和9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6.25%。MSCTA与DSA检查所得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最大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C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瘤 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影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陈淞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睢宁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CT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睢宁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CT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A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对多层螺旋CTA图像质量进行分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影响多层螺旋CTA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7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中54例患者为冠心病,共存在326处血管狭窄病变,其中血管狭窄病变≥50%为114处,血管狭窄病变<50%为212处;多层螺旋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00%、90.74%及87.50%;1级图像为5例(7.14%),2级图像为26例(37.15%),3级图像39例(55.71%);不同分级图像质量患者的心率、体质量指数、呼吸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体质量指数为多层螺旋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多层螺旋CTA对冠心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心率、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螺旋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影响因素 多因素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
7
作者 翟广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通过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确诊为颅内脑动脉瘤的50例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MSCTA检查,并以DSA检查结... 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通过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确诊为颅内脑动脉瘤的50例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MSCTA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对比基准,对MSCTA的诊断准确性进行深入评估。结果 MSCTA检查中动脉瘤病灶52个,其中单发肿瘤45例,多发肿瘤3例,该检查方式在判断脑动脉瘤类型、瘤体大小、形状、病灶形态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6.00%;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MSCTA与DSA在测量脑动脉瘤最大径、瘤颈最大径以及确定脑动脉瘤具体位置方面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MSCTA检测出52个动脉瘤病灶,而DSA检测出54个。两种检查方法均揭示,脑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等区域,且两者在脑动脉瘤位置的诊断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助于临床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病灶形态,且安全无创,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颅内脑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于头颈部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特征及应用价值
8
作者 黄睿 单雪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17-020,共4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在头颈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探讨CTA在头颈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头颈部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在头颈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探讨CTA在头颈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头颈部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跨度为56至79岁,平均年龄67.85±4.56岁。所有患者自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0.5~3.5天,平均治疗时间为0.67±1.35天。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了头颈部CTA检查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随后,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详细对比与分析。结果 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诊断中,对于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CT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0%、96.36%和100%,而TCD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2.50%、87.27%和100%。进一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效能指标,CTA在灵敏度(87.66%)、特异性(95.62%)、阳性预测值(81.00%)和阴性预测值(96.67%)上均表现优异;相比之下,TCD的灵敏度(67.59%)、特异性(84.39%)、阳性预测值(50.25%)和阴性预测值(91.88%)均低于CTA。特别是在灵敏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方面,CTA显著优于TCD。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头颈部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展现出了高灵敏性、高特异性以及良好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是诊断头颈部夹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且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头颈部夹动脉瘤 临床诊断 灵敏度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肖朝华 李海军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选取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选取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观察组接受MSCTA诊断。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脑动脉瘤检出率、两种检测方法下的图像质量分级情况及诊断效能。研究发现,针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可为患者实施MSCTA检查,此检查与DSA检查相比同样具有理想的诊断价值,动脉瘤检出率与图像质量较高,但与DSA此类有创检查项目相比,MSCTA对患者的影响更小,具有便捷、实惠等优势,可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 颅内动脉瘤 影像学特征 诊断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对脑血管畸形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10
作者 王丽 周田 刘斯咪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疑似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并且提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应用CT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漫游及联合诊断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48.57%,CT多平面重组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2.86%,三维容积漫游诊断阳性检出率为44.29%,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43%。CT多平面重组诊断、三维容积漫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显著高于CT多平面重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动态图像后处理中,CT多平面重组联合三维容积漫游诊断运用于脑血管畸形病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病变 螺旋CT血管成像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李泽琳 邵雨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3期143-145,148,共4页
目的:评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以期为后续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4年2月—6月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评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以期为后续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4年2月—6月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对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90例疑似患者中,金标准诊断阳性78例,阴性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阳性68例、阴性22例;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阳性77例,阴性13例。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效能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准确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斑块厚度、长度均大于中度狭窄、轻度狭窄斑块,数量多于中度狭窄、轻度狭窄斑块(P<0.05)。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诊断效能高,对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分析有积极意义,进而更好地指导后续治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128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效能 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内成像检查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鹏 黄海歆 李楠楠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0期129-131,共3页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内成像(MSCTA)检查在颈动脉狭窄(CAS)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12例疑似CAS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MSCTA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内成像(MSCTA)检查在颈动脉狭窄(CAS)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12例疑似CAS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MSCTA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A检查与CDUS检查诊断CAS的效能,及对不同狭窄程度CAS的检出率。结果:经DSA检查结果显示,112例疑似CAS患者中阳性87例,其中轻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17例、重度狭窄38例、闭塞14例;阴性25例,其中脑梗死15例,颈动脉瘤10例。MSCT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7例,阴性25例;CDUS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2例,阴性30例。MSCTA检查与CDUS检查诊断CAS的特异度、误诊率、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诊断CAS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DU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与CTA检查诊断轻中度狭窄CAS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诊断重度狭窄或闭塞CAS的检出率高于CDU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诊断CAS的效能高于CDUS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螺旋CT血管内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家欣 杨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1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与DSA技术诊断,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与DSA技术诊断,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67例患者经过术后诊断证实,有58例确诊为AD。58例患者中,发现内膜瓣58例,受累分支数达到161条,破口数187个。MSCTA、DSA技术对AD患者真假腔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技术对AD患者分支受累、破口数、内膜瓣的检出率高于DSA技术(P<0.05)。MSCTA与DSA技术检出AD患者真腔远端直径、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第一破口与LSA距离、第一破口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技术对AD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AD技术具备较为良好的AD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且对于病灶参数测量基本一致,但MSCTA技术在检测病变受累支数、内膜破口等方面更有优势,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螺旋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4期102-104,107,共4页
目的: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诊断结果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4医院就诊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分别应用MRA、MS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 目的: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诊断结果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4医院就诊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分别应用MRA、MS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10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受检者中,DS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5例,阴性15例;MSCTA检出真阳性83例,MRA检出真阳性75例;MS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MRA检查(P<0.05);MSCTA对不同病灶部位的总检出符合率高于MRA(P<0.05);MSCTA成像质量高于MRA(P<0.05);MSCTA检测瘤体最大径及瘤颈宽度方面与MRA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相较于MRA技术,应用MSCTA检测诊断效能及成像质量高,对于微小、易漏诊的病灶可采取MSCTA与MRA联合检查的方式支持,从而提升检测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成像 256螺旋CT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成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15
作者 刘军 钟盛福 谢东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2期1831-1832,183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AD患者76例临床资料,均行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A检查诊断AD分型的准确率,并计算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AD患者76例临床资料,均行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A检查诊断AD分型的准确率,并计算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另外记录DSA、MS-CTA检查方法诊断AD的其他指标情况,并进行对比,包括夹层血管形成、动脉壁钙化、累计分支血管数、腔内血栓、主动脉破口数、破口平面主动脉直径。结果MS-CTA诊断AD分型与DSA检查结果符合71例,符合率为93.42%(71/76);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诊断AD分型与金标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82)。DSA、MS-CTA检查方法在夹层血管形成、动脉壁钙化、累计分支血管数、腔内血栓、主动脉破口数、破口平面主动脉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检查诊断A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DSA检查一致性较好,能准确分辨疾病类型,及时检出动脉壁钙化、腔内血栓、夹层血管形成等情况,便于临床作出准确判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动脉瘤 螺旋CT血管成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在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预测中价值分析
16
作者 许庆员 戴守平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兰陵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13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兰陵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13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价值。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淋巴转移将肺癌患者分为淋巴转移组、无淋巴转移组,比较两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结果,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淋巴转移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113例疑似肺癌患者经病理诊断发现,80例为肺癌,33例为良性肺部占位性病变。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75、0.936。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7.50%(78/80),准确度为97.35%(110/113),阴性预测值为94.12%(32/34)高于常规扫描的灵敏度86.25%(69/80),准确度85.84%(97/113),阴性预测值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年随访发现,本研究80例肺癌患者中,2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2.50%(26/80)。有淋巴转移肺癌患者静脉期、动脉期、延时期CT值低于无淋巴转移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静脉期、动脉期、延时期CT值及联合预测肺癌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9、0.749、0.872,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转移 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105-108,共4页
探究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收录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共63例。患者入组后依次接受胸部CT平扫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肺动脉造影确诊结果作为... 探究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收录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共63例。患者入组后依次接受胸部CT平扫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肺动脉造影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不同诊断方案的价值检出率和诊断效能。结果 63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有45例,占比71.43%;胸部CT平扫检出36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43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率(95.56%)、诊断效能及肺段动脉显示率(100.00%)均高于胸部CT平扫检出率(80.00%)、诊断效能及肺段动脉显示率(87.60%);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误诊率(5.56%)、漏诊率(6.67%)均低于胸部CT平扫的误诊率(33.33%)、漏诊率(33.33%),P<0.05。胸部CT平扫共计检出栓子数149个,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共计检出栓子数273个。结论 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而言,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有效检测出栓子数量,其检出率和诊断效能较高,能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极具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栓子数 检出率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排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18
作者 罗舒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33-0037,共5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128排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通称CTA)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从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了128排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检查... 本研究旨在分析128排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通称CTA)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从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了128排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即DSA)检查。通过对比分析CTA与DSA的检查结果的差异,从而证实CTA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基于DSA的诊断数据,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情况方面,CTA与DSA之间的符合率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DSA发现397段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45.95%,相比较之下,CTA与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达84.95%(734/864);对于轻度和中度狭窄的情形,方法 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亦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一致性。采用CTA诊断脑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灵敏度达92.00%(138/150),特异性为83.33%(125/150)。结论 CTA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侧支循环形成程度效果明显,可指导临床诊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排256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中大血管容积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艺凡 高瑜珠 +1 位作者 许瀚月 张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脉络膜中大血管容积(CVV)变化。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CSC的64例患者64只眼(CSC组)...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脉络膜中大血管容积(CVV)变化。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CSC的64例患者64只眼(CSC组)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4名6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CSC组64例64只眼中,急性、慢性CSC分别为34例34只眼和30例30只眼,并据此再分为急性CSC组、慢性CSC组。CSC组、对照组受检者年龄(t=-0.041)、性别构成比(χ2=0.1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者年龄(t=-1.872)、性别构成比(χ2=8.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12 mm×12 mm,扫描模式512×512。应用设备自带软件(v1.28.6)记录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和黄斑周血管1~3、3~6、6~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的CVV。组间年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VV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0、-4.040,P<0.001)。CSC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0、12.270、11.250,P<0.05)。与急性CSC组比较,慢性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t=3.230、2.330),黄斑周血管1~3完整及其4个象限(t=2.780、2.060、2.140、2.620、3.770),黄斑周血管3~6上方(t=2.550),黄斑周血管6~12上方、颞侧(t=3.070、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0、0.070、-0.110,P>0.05)。结论与急性CSC患眼比较,慢性CSC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CVV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摄影术 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中大血管容积
原文传递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惠民 董伟华 +3 位作者 肖湘生 刘光华 于红 张沉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诊断 脾动脉瘤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