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3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微导管塑形及栓塞策略
1
作者 曹侃 梅照军 +2 位作者 陈伟 陆新宇 张庆荣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EVT)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3例大脑前动脉Al段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EVT)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3例大脑前动脉Al段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动脉瘤位置、指向及大小情况,根据DSA结果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联合支架辅助栓塞,并依据动脉瘤位置、指向等选择微导管塑形方式。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DSA复查,以Raymond分级评估栓塞效果,术后通过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结果 所有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31例,Ⅱ级2例。XperCT提示未见出血或者破裂动脉瘤患者出血增多。33例患者出院时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随访期间患者无出血缺血事件发生。33例患者术后3~18个月行DSA或者CTA随访,有1例患者出现瘤颈部复发,再次入院行支架植入,未填弹簧圈;临床随访90 d的mRS评分结果为0分32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微导管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例血管内治疗出血性周围型脑动脉瘤分析
2
作者 胡胜利 赵亮 +1 位作者 鲁军体 黄宽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17-218,共2页
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分叉处和大分支动脉瘤称为主干型动脉瘤;少数动脉瘤发生在Willis 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远端或末梢,称为周围型动脉瘤。周围型动脉瘤发病率低,治疗方法与主干型动脉瘤明显不同,关于周围型... 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分叉处和大分支动脉瘤称为主干型动脉瘤;少数动脉瘤发生在Willis 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远端或末梢,称为周围型动脉瘤。周围型动脉瘤发病率低,治疗方法与主干型动脉瘤明显不同,关于周围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文献也较少。近3年我院采用血管内手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27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出血性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血管内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洋子 伍贞宇 +4 位作者 游咏 曾超胜 王德生 刘胜锋 龙发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血管内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2-05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大动脉闭塞急性MI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6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观察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血管内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2-05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大动脉闭塞急性MI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6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EVT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血管再通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NIHSS、m R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EVT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MIS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短期预后,同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大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 AB支架 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动态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王辰涛 戴婧 +4 位作者 李瑛姿 温宇昕 董理 刘春风 刘慧慧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EVT的LVO-AI 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与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患者不良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54例LVO-AI 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20例(33.90%),预后不良组234例(6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术后24 h NEUT(OR 1.24,95%CI 1.12~1.37,P<0.001)、NLR(OR 1.09,95%CI 1.03~1.14,P=0.001)、SI RI(OR 1.14,95%CI 1.05~1.23,P=0.002)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VT术后24 h NEUT(OR 1.23,95%CI 1.11~1.36,P<0.001)、NLR(OR 1.06,95%CI 1.03~1.10,P<0.001)、SI RI(OR 1.08,95%CI 1.02~1.14,P=0.005)是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炎症标志物NEUT、NLR、SIRI的动态升高可能增加LVO-AIS患者EVT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预后 炎症标志物 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营营 高颖 +1 位作者 莫大鹏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6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锐 +7 位作者 黄显军 李威 沈华超 代齐良 孙文 胡伟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F0003,共11页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针对ICAS-LVO的临床识别、影像学特征、手术策略、围手术期管理等制定该共识,以期为规范ICAS-LVO血管内治疗的策略与技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促进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林定来 郑涵 +5 位作者 易婷玉 潘志南 郑秀芬 刘书翊 伍美华 吴燕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 探索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可能获益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核心梗死体积50~100 mL的患者共92例,术前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 目的 探索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可能获益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核心梗死体积50~100 mL的患者共92例,术前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及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多模式影像评估证实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及大核心梗死,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sICH)、术后90 d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寻找cut-off值以评估年龄对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再通率(mTICI分级≥2b)95%(88例),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mRS≤3分)32.61%(30例),sICH 13%,死亡率31.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小,男性比例多;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是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7,95%CI:1.78~13.90,P=0.002),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72.5岁时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63,95%CI:0.661~0.864,P<0.001),其灵敏度为0.565,特异度为0.833。结论 年龄是急性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大于72.5岁的大核心梗死的患者可能不能从血管内治疗获益,未来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核心脑梗死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EVT)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2例报道
8
作者 林英泽 王舒泓 +3 位作者 徐炳东 杨丹萍 关敏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 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 鼻咽癌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双能量CT在鉴别出血转化与造影剂外渗指导围手术期抗板治疗的应用
9
作者 李帮会 李世容 +5 位作者 顾然 刘丽娟 李春燕 明星 朱宏霖 胡晓 《贵州医药》 2025年第3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行双能量CT检查鉴别梗死后出血转化及碘对比剂外渗指导围手术期抗板治疗。方法收集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行双能量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双能量CT图像(包括单...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行双能量CT检查鉴别梗死后出血转化及碘对比剂外渗指导围手术期抗板治疗。方法收集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即刻行双能量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双能量CT图像(包括单纯融合图像、虚拟平扫图像及碘叠加图像),经阅片及分析后出具诊断报告,以血管内介入治疗后72 h内行头颅常规平扫CT或头颅磁共振进行随访为标准,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即刻行双能量CT及早鉴别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50例患者均接受双能量CT检查,各图像均无高密度征象5例、单纯碘外渗29例、出血转化合并碘外渗16例,双能量CT与术后72 h头CT或者头颅MRI+DWI+FLAIR随访对照,出血转化共18例,其中原出血转化中16例,无出血转化2例,原29例碘造影剂外渗组经随访发现有4例存在出血转化,双能量CT用于AIS介入治疗鉴别术后出血转化准确率为88.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93.7%、阳性预测率为87.5%、阴性预测率为88.2%。结论双能量CT对极早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与碘对比剂外渗有重要诊断价值,有助于指导围手术期抗板治疗,有助于临床及时调整方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出血转化 造影剂外渗 双能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李知衡 程娅雯 +5 位作者 韩香凝 李嘉豪 马文龙 于嘉 罗国刚 刘福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并行EVT的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两组:SAP组(55例)和非SAP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及围手术期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上述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静吸复合麻醉比例、术中取栓次数、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AP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低于非SAP组(P均<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持续时间长(OR=1.014,95%CI:1.001~1.028,P<0.05)、吞咽功能障碍(OR=6.137,95%CI:1.694~22.232,P<0.01)及血管未成功再通(OR=6.043,95%CI:1.062~34.382,P<0.05)是该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持续时间长、吞咽功能障碍及血管未成功再通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直接相关,故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尽早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此类患者术后SAP的发生率,进而改善其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思敏 向思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类别及其作用机制、血小板功能检测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的证据总结
12
作者 李文婷 刘培慧 姜扬 《循证护理》 2025年第2期217-223,共7页
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策略,并总结最佳证据,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 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策略,并总结最佳证据,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网(NGC)、医脉通、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中华护理学会、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HA/ASA)网站、欧洲卒中组织(ESO)网站、加拿大卒中(CSBP)网站、中国卒中协会、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1日,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资料进行提取、质量评价与总结。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7篇为系统评价,4篇为专家共识,1篇为证据总结。总结出13个主题,共29条证据。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病人的麻醉治疗管理策略,医护人员需要针对病人个体情况结合最佳证据总结选择最佳麻醉管理策略,从而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麻醉 血管内治疗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13
作者 李艳岭 王粉粉 李玉丽 《贵州医药》 2025年第3期390-391,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在其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80例老年C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一血管内治疗)HE观察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各140例。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管再通率、日常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在其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80例老年C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一血管内治疗)HE观察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各140例。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管再通率、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的7、90 d,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性转化、有症状颅内出血、死亡的次数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升血管再通率以及远期预后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并且不会显著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或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罗非班 血管内治疗 神经功能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动脉按压辅助Onyx-18血管内治疗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14
作者 朱罗江 董李 +3 位作者 张锡武 张建波 江澈 陈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74-77,共4页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是位于小脑幕及其附属结构上的异常动静脉短路。由于其病变部位深,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复杂,治疗困难。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是当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Onyx-18在瘘口处弥散不佳是治疗不彻底、部分患者...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是位于小脑幕及其附属结构上的异常动静脉短路。由于其病变部位深,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复杂,治疗困难。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是当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Onyx-18在瘘口处弥散不佳是治疗不彻底、部分患者残余或复发的重要原因。枕动脉是TDAVF的常见供血动脉之一,其位置表浅,仅体表压迫就能达到封闭血管效果。目前尚无术者提到通过枕动脉体外按压来辅助Onyx-18治疗,使其在瘘口处充分弥散。本文报告2例枕动脉按压辅助Onyx-18血管内治疗TDAVF患者,描述了颅脑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手术过程及结果,讨论并复习了TDAVF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2例TDAVF患者瘘口完全闭塞,术后恢复良好,不适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对于枕动脉参与供血的TDAVF患者,可以通过枕动脉入路注入Onyx-18,同时体表按压枕动脉辅助,达到治愈性栓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枕动脉按压 血管内治疗 “高压锅”技术 Onyx-18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15
作者 唐镜 韩鹃 +2 位作者 刘成惠 闫柏刚 敖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使用经颅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u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S)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功能转归相关联。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4年1... 目的使用经颅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u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S)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功能转归相关联。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老年AIS患者360例,根据90 d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功能不良组145例(mRS评分3~6分)和功能良好组215例(mRS评分≤2分)。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12 h使用TCCS检查颅内血流状态,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F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MFV比值、PSV比值、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采用ROC曲线分析TCCS指标预测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截断值。结果功能不良组PSV比值、MFV比值、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较功能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V比值、MFV比值预测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的性能欠佳(AUC<0.750),而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具有较佳的预测性能(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4.00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评分≥8.00分、校正后PSV比值>1.39及校正后MFV比值>1.40为影响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相较于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评分预测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AUC=0.780,95%CI:0.734~0.822),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评分+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预测性能明显提高(AUC=0.976,95%CI:0.955~0.989),敏感性及特异性也更高(Z=8.261,P<0.01)。结论老年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TCCS检测是识别90 d时功能转归不良的有效方法,兼备无创、操作简便的优点,尤其是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可与常规预测指标相结合,更好地预测功能转归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双功能 方案评价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一例
16
作者 王杰 刘华亭 +2 位作者 张登文 王家清 袁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1,共4页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临床上较为少见。作者报道了1例以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的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张雪玲 王一峰 +2 位作者 王黎明 赵芃 孙威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IAO)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57例症状性非急性IA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械取栓组、球囊扩张组和支架置入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IAO)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57例症状性非急性IA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械取栓组、球囊扩张组和支架置入组;根据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比不同组别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影像学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IAO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57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128例,成功率为81.53%。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患者预估血管闭塞时间更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低、闭塞血管长度更长、无残端/圆钝形残端及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估算闭塞时间、ASPECTS评分、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残端及侧支循环分级是影响血管内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症状性非急性IAO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率相对较高,但ASPECTS评分、血管闭塞时间和闭塞血管长度、血栓残端形态及侧支循环状况均会影响血管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非急性 颅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长度在缺血性卒中及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吴勤奋 赵嘉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作为严重脑卒中的关键干预手段,虽能有效恢复血流,却常伴随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等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端粒长度在缺...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作为严重脑卒中的关键干预手段,虽能有效恢复血流,却常伴随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等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端粒长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及EVT后HT中的作用,探讨了端粒作为细胞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潜在影响。研究显示,端粒缩短与脑卒中风险增加、炎症反应加剧及血管修复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可能促成HT的发生。此外,端粒酶激活剂的使用展现出其通过调节端粒长度来增强血管细胞修复能力和延缓衰老的治疗潜力,但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聚焦于端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精确利用端粒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优化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端粒 出血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及3D-ASL定量参数对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于冬洋 赵正宇 +3 位作者 韩雷 胡丽丽 陶剑 柳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定量参数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20-10—2023-10治疗的AIS患者81例,均接受血管内治疗及DWI、3D-ASL检查...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定量参数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20-10—2023-10治疗的AIS患者81例,均接受血管内治疗及DWI、3D-ASL检查,按出院后随访预后情况分为A组(n=43)和B组(n=38),对比2组临床资料、DWI及3D-ASL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及对侧相对的rADC、rCBF],分析DWI及3D-ASL定量参数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梗死面积和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ADC、CBF及rADC、rCBF均明显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DC和rADC与AIS患者梗死面积呈负相关(P<0.05),ADC、CBF及rADC、rCBF与AIS患者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ADC、CBF及rADC、rCBF预测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均有较高价值(AUC=0.779、0.669、0.646、0.754),联合预测价值更高(AUC=0.881)。结论DWI及3D-ASL定量参数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在预测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弥散加权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定量参数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何文城 李美琼 +1 位作者 资文杰 杨培全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MAGIC研究中大面积脑梗死[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3~5分]患者355例,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25例)和存活组(230例)。采用LASSO回归...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MAGIC研究中大面积脑梗死[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3~5分]患者355例,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25例)和存活组(230例)。采用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0 d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内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有125例(35.21%)出现了死亡事件。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高龄、房颤患者比例较高,入院血糖及收缩压、入院及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侧支循环较差;血管再通不佳、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脑疝患者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入院高血糖、入院高NIHSS评分和脑疝均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较好和成功再通均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高血糖、入院高NIHSS评分及脑疝均是血管内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侧支循环较好和成功再通均是其独立保护因素。优化以上因素,能降低患者90d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死亡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