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损伤及经皮血管内技术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长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1420-1422,共3页
椎动脉损伤及损伤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治疗方法较多,以经皮血管内技术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关键词 椎动脉损伤 经皮血管内技术 流行病学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图像融合技术在血管腔内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沫 舒畅 +2 位作者 刘鼎骁 卢朋 黎明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5期1-3,7,共4页
目的评估3D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血管外科研究生血管腔内基本操作培训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从事临床工作的研究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培训后分别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以及在DSA... 目的评估3D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血管外科研究生血管腔内基本操作培训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从事临床工作的研究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培训后分别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以及在DSA+3D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进行操作考核。比较两组的考核结果,包括操作成功率、操作次数、操作时长、射线时间、射线量及造影剂用量等指标。结果硕士研究生考核股动脉穿刺,对照组的操作次数高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操作时长长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博士研究生考核分支动脉选择技术,对照组的操作时长、射线时间长于试验组,造影剂用量高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射线量高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图像融合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血管外科研究生的血管腔内技术水平及操作熟练程度,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射线剂量和造影剂用量,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图像融合 血管内技术 血管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左书浩 宋春旺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15-618,共4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11—2017-12期间进行颈动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手术一般情况、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颈动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11—2017-12期间进行颈动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手术一般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2 h、1 d、7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就诊到颈动脉穿刺溶栓所用时间平均为(3.14±0.58)h,颈动脉穿刺注药平均时长(98.26±15.23)min,血管内治疗平均时长(85.17±15.16)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显示:术后1个月,治愈75例,有效41例,无效27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81.12%;mRS量表评价预后显示:术后3个月,143例患者中97例mRS评分≤2分,46例mRS评分>2分,有效率为67.83%;Gonner评分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显示,0级0例,1级0例,2级42例,3级101例,血管再通率为100.00%。结论:颈动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确实兼具溶栓治疗简单便捷以及血管内技术成功率高、预后好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溶栓 桥接 血管内技术 急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血管腔内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及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靳政玺 陈强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12期850-853,共4页
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必备条件,包括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in catheter,CVC)等,其... 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必备条件,包括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in catheter,CVC)等,其中AVF是首选方式[1]。传统AVF的建立采用外科手术,目前已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技术建立AVF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患者 血管内技术 并发症治疗 终末期肾衰竭 血管通路 经皮穿刺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贺辰龙 宋增平 +5 位作者 白冰 李文娟 靳振明 邓刘伟 郝金妹 孙学兵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6期727-733,共7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 目的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穿刺 溶栓 血管内技术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预后
原文传递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皓 张柏根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369-371,共3页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大中动脉(主髂、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而用以治疗腘动脉及远侧动脉,多数学者还是持谨慎态度。但是,近10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多种新型导管的相继问世,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大中动脉(主髂、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而用以治疗腘动脉及远侧动脉,多数学者还是持谨慎态度。但是,近10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多种新型导管的相继问世,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腘远端及小腿主干动脉的腔内治疗,主要用于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下肢·血管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于世平 徐克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6年第1期70-72,F0003,共4页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PTA和支架置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周血管疾病,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病因、病理、最新分型及其血管腔内技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常见并发...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PTA和支架置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周血管疾病,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病因、病理、最新分型及其血管腔内技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常见并发症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 PTA 支架 血管内技术 下肢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在深静脉血栓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8
作者 朱伟 陈玉霞 +2 位作者 李小静 张希全 潘晓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17期164-166,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近年来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全身/局部)、外科手术取栓等,临床尚无统一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日趋发...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近年来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全身/局部)、外科手术取栓等,临床尚无统一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日趋发展,目前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DVT主要病理、生理学及危险因素,诊断及最新早期诊断,血管腔内技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现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技术 深静脉血栓 闭塞性疾病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在周围动脉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9
作者 朱伟 陈玉霞 +2 位作者 李小静 刘静 潘晓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2Z期284-284,共1页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往往导致肢体局部缺血性坏死。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局部/全身)、外科手术取栓、血管内膜剥脱,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往往导致肢体局部缺血性坏死。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局部/全身)、外科手术取栓、血管内膜剥脱,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和内支架置人等技术。目前,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与发展,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已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PAOD主要病因及进展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技术 闭塞病变 Arterial 应用 介入治疗技术 缺血性坏死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富血管肿瘤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盛轩 谭显西 诸葛启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5期434-438,共5页
颅内富血管肿瘤的手术治疗往往会导致术中大出血。在术前或者术中,如果对这些肿瘤进行栓塞治疗,不但可以减少出血,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最终降低病残率。目前血管内技术不断进步,已在微导管技术辅助下,运用各种不同性质的栓塞剂对脑膜瘤... 颅内富血管肿瘤的手术治疗往往会导致术中大出血。在术前或者术中,如果对这些肿瘤进行栓塞治疗,不但可以减少出血,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最终降低病残率。目前血管内技术不断进步,已在微导管技术辅助下,运用各种不同性质的栓塞剂对脑膜瘤、血管母细胞瘤和颈静脉球瘤等颅内富血管肿瘤进行栓塞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栓塞治疗在颅内富血管肿瘤治疗中起重要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富血管肿瘤 栓塞 栓塞剂 血管肿瘤 栓塞治疗 颅内 术中大出血 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内技术 颈静脉球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创伤性股动静脉瘘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学明 汪忠镐 +1 位作者 王仕华 喻金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32-34,共3页
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EVT)发展迅速,各种支架型人工血管以介入法进行放置,用以治疗许多血管疾病累有成功报导,既避免了手术和危险,又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本文报告用编织式镍钛记忆金属支架带丝绸人工血管经腔内治疗创伤性股动静脉瘘1... 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EVT)发展迅速,各种支架型人工血管以介入法进行放置,用以治疗许多血管疾病累有成功报导,既避免了手术和危险,又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本文报告用编织式镍钛记忆金属支架带丝绸人工血管经腔内治疗创伤性股动静脉瘘1例并作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型人工血管 治疗创伤 动静脉瘘 记忆金属 编织式 送器 血管内技术 真丝 内膜增生 经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膝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
12
作者 张希全 李长海 +3 位作者 朱伟 董戈 郭锋 张清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膝以下动脉闭塞性闭塞疾病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6月,采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下肢中小段动脉(膝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94例,其中37例伴有股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17例伴... 目的探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膝以下动脉闭塞性闭塞疾病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6月,采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下肢中小段动脉(膝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94例,其中37例伴有股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17例伴有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70%,63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完全闭塞。结果经PTA+PTAS或单纯PTA后,股浅动脉及动脉狭窄或闭塞均消失;膝以下动脉DEEP球囊PTA即时成功率为100%,63例胫前、后动脉完全闭塞,37例采用顺行内膜下血管成形(subintimal angiop lasty,SIA)再通成功,26例顺行SIA再通失败后,改用胫后动脉(内踝处)穿刺逆行SIA均再通成功,最终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腔内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血管内技术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专家纵论血管病医生继续教育
13
作者 何晓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22期4-5,共2页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血管论坛(CEC)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心脑血管的腔内治疗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广的泛应用和普及,但周围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了近20年时间,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医生的专业化程度等依然远远...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血管论坛(CEC)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心脑血管的腔内治疗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广的泛应用和普及,但周围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了近20年时间,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医生的专业化程度等依然远远不够。为此,CEC仍将继续致力于血管腔内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着重解决血管病医生的继续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继续教育 医生 专家 周围血管疾病 血管内技术 腔内治疗 心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14
作者 任健华 钟雅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4期248-248,共1页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异常膨出的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估计1.5%~8%,出血年龄40~70岁,平均50.2岁,女性多于男性[1]。以往开颅手术夹闭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动脉瘤已成...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异常膨出的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估计1.5%~8%,出血年龄40~70岁,平均50.2岁,女性多于男性[1]。以往开颅手术夹闭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动脉瘤已成为最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栓塞治疗 护理 血管内技术 手术夹闭 脑动脉 率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血管论坛2012通知
15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7期555-555,共1页
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血管论坛2012(CEC2012)将于2012年11月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2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 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血管论坛2012(CEC2012)将于2012年11月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2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主动脉、内脏动脉、下肢动脉及静脉系统的多种病变。以中外专家专题演讲结合50例手术转播为形式,展开多学科医生现场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技术 论坛 中国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安贞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血管论坛2012通知
16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9期657-657,共1页
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血管论坛2012(CEC2012)将于2012年11月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2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 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血管论坛2012(CEC2012)将于2012年11月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2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主动脉、内脏动脉、下肢动脉及静脉系统的多种病变。以中外专家专题演讲结合50例手术转播为形式,展开多学科医生现场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技术 论坛 中国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安贞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血管论坛2012通知
17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8期593-593,共1页
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血管论坛2012(CEC2012)将于2012年11月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2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 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血管论坛2012(CEC2012)将于2012年11月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2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主动脉、内脏动脉、下肢动脉及静脉系统的多种病变。以中外专家专题演讲结合50例手术转播为形式,展开多学科医生现场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技术 论坛 中国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安贞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血管论坛——CEC2013暨2013年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
18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412-412,共1页
由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举办的CEC2013(中国血管论坛2013)将于2013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3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 由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举办的CEC2013(中国血管论坛2013)将于2013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EC2013将以血管腔内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涉及颈动脉、头臂动脉、主动脉、内脏动脉、下肢动脉及静脉系统的多种病变。以中外专家专题演讲结合手术近百例转播为形式,展开多学科医生现场互动。两地三院及两岸三地的卫星直播将成为本次盛会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技术 继续教育 论坛 中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学习班 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19
作者 陈银珍 林鸿铭 +4 位作者 许磊 周日东 郑纪昌 林晨 陈小彬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55-160,175,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医源性血管内异物(IFB)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福总教学医院(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3例发生医源性IFB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异物类型、异物滞留部位、治疗方式等进...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医源性血管内异物(IFB)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福总教学医院(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3例发生医源性IFB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异物类型、异物滞留部位、治疗方式等进行总结,结合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医源性IFB的疗效。结果13例患者的异物类型:7例输液港断离,3例中心静脉导管断离,1例导丝脱落以及2例下腔静脉滤器断离。异物滞留血管位置:5例患者异物整体位于右心房内;3例整体位于下腔静脉内;2例整体位于上腔静脉内;1例一端位于上腔静脉,另一端位于右心房内;1例一端位于肝静脉,另一端位于右心房内;1例位于整个腔静脉内。13例患者的血管腔内异物均采用介入手段顺利取出,且均通过右股静脉通路进行,技术成功率高达100%。11例患者采用单纯的单弯导管配合鹅颈抓捕器成功将IFB取出,2例中心静脉导管断裂的患者采取其他介入手段(猪尾导管配合鹅颈抓捕器)将异物取出,术后均接受针对性抗凝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行X线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提示IFB均取出,无异物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复查血管通畅。结论介入治疗是IFB的首选治疗方式,大部分IFB均可通过鹅颈抓捕器进行抓捕,而当异物与血管壁粘连严重导致单纯抓捕器抓取难度较大时,可以通过导丝或导管辅助抓捕器间接抓捕IFB,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技术 医源性 血管内异物 鹅颈圈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oSeal^(TM)封堵系统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伟 李伟 +4 位作者 任春晖 黄弢 郭毅 王贵怀 姜除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评价ExoSeal^(TM)封堵系统在股动脉穿刺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416例应用ExoSeal^(TM)封堵系统的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使用该系统的技术成功率、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79%(411/41... 目的评价ExoSeal^(TM)封堵系统在股动脉穿刺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416例应用ExoSeal^(TM)封堵系统的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使用该系统的技术成功率、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79%(411/416),有5例病人封堵失败。应用ExoSeal^(TM)封堵系统的前100例病人,其5 min内止血成功率为82%,其后每百例病人的止血成功率为95%、92%、97%、10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86%(41/416),其中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8/416),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72%(3/416)。结论 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封堵装置,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合装置 血管内技术 股动脉 植入物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