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相关因素对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超秀 陈炘 +1 位作者 刘发彬 夏旭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441-444,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serum prothrombin activity,PTA)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22例重症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影像学... 目的:分析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serum prothrombin activity,PTA)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22例重症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流行病学资料,并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PTA检测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14±11.73)个月;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医疗保险情况、吸烟量、酒精摄入量、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腹水、是否性功能减退、家族史、红细胞计量、白蛋白计量及血尿酸水平是影响患者PTA水平的因素;不同水平PTA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7,P<0.001)。结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PTA可作为监测其预后状况的评估指标之一,高水平PTA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低水平PTA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影响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志丽 曲金宁 +1 位作者 李娟 单晶 《肝脏》 2015年第10期829-830,共2页
肝炎肝硬化(hepatitis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以再生结节和假小叶为主要病理学改变。肝脏是体内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和多种酶的主要场所,随着肝硬化病程进展,肝脏合成功能出现障碍。本文测定... 肝炎肝硬化(hepatitis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以再生结节和假小叶为主要病理学改变。肝脏是体内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和多种酶的主要场所,随着肝硬化病程进展,肝脏合成功能出现障碍。本文测定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含量变化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硬化患者 血清白蛋白 肝炎肝硬化 胆碱酯酶 临床意义 CHILD-PUGH分级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β_2微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乙肝分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永宁 孙樱 +4 位作者 张健 张梅 吕维红 初蕾蕾 李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 研究血清 β2 微球蛋白与慢性乙肝分度的关系。方法  67例慢性乙肝按 2 0 0 0标准[1] 分为轻、中、重度 3组 ,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 β2 微球蛋白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结果 血清 β2 微球蛋白值随肝功能损伤程度... 目的 研究血清 β2 微球蛋白与慢性乙肝分度的关系。方法  67例慢性乙肝按 2 0 0 0标准[1] 分为轻、中、重度 3组 ,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 β2 微球蛋白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结果 血清 β2 微球蛋白值随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且与PTA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 β2 微球蛋白可作为肝脏损伤诊断的辅助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Β2微球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铁蛋白联合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四海 袁明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测定甲胎蛋白(AFP)、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血清铁蛋白(SF)对于其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死亡组,观察并比较AFP、PTA与SF的变化情况。结果...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测定甲胎蛋白(AFP)、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血清铁蛋白(SF)对于其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死亡组,观察并比较AFP、PTA与SF的变化情况。结果好转组入院时AFP明显高于死亡组,而PTA和SF 2组无区别,治疗后好转组AFP、SF显著下降,而PTA显著上升;死亡组中AFP一直处于低水平,而PTA和SF显著上升。结论动态联合检测AFP、PTA与SF临床上能更好地用于慢性乙型重症肝炎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甲胎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清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方建凯 赖静兰 +4 位作者 周锐 王欣欣 杨年欢 潘晨 周元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156例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的预后,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及终末期肝...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156例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的预后,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MELD评分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在156例患者中有58例死亡,病死率为37.18%。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PTA(%)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31.49±7.22vs25.44±8.10、37.56±11.72vs24.22±11,22及49.28±20.82vs23.0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MELD评分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25.53±4.61vs28.56±6.39、24.21±4.64vs31.07±6.03及20.06±5.06vs31.77±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基线、1周及2周时PTA、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中,2周时PTA的AUC最大(0.957),其次为2周时MELD评分的AUC(0.93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2周时PTA的最佳临界值为35.55%,敏感度为96.60%,特异度为80.40%。2周时,PTA〈20%的3个月病死率为100%;20%≤PTA〈35%为70.81%;35%≤PTA〈50%为4.17%;PTA≥50%的均存活。VIA越低,病死率越高,线性趋势检验χ2=85.70,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2周时的PTA可作为其3个月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慢性乙型肝炎(CHB) 慢加急性肝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联合检测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徐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61-362,共2页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凝血酶原活动度 病情 联合检测 临床意义 血清胆固醇 及时治疗 依据 判断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曼玲 黄学亮 孙丽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3期327-328,共2页
关键词 CHE 血清胆碱酯酶 病毒性肝炎 凝血酶原 肝脏功能 患者 临床意义 储备功能 pta 复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LB、CHE、PTA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钱留军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0年第4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和病毒性肝炎患者55例(病毒性肝炎组)...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和病毒性肝炎患者55例(病毒性肝炎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50例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ALB、CHE、PTA水平,分析结果。结果:3组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患者CHE、ALB、PTA水平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病毒性肝炎组、对照组,3组间整体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中,C级CHE、ALB、PTA水平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B级、A级,3组间整体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证实,CHE、ALB、PTA检测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评估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AUC=0.868、0.816、0.805,当CHE、ALB、PTA临界值为3247.12U/L、30.69g/L、35.33%时,可得到最理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4、0.800;0.831、0.818;0.862、0.745。结论:通过检测ALB、CHE、PT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情况,且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血清白蛋白 胆碱酯酶 凝血酶原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ld-Pugh分级联合血清PA、CHE、PTA水平在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玲 岳彩霞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3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联合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 目的:探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联合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肘静脉血,分别检测CHE、PTA、PA水平,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硬化患者中存活病例与死亡病例血清PA、CHE、PTA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CHE、PTA、PA水平较对照组低,且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PA、CHE、PTA水平随肝硬化程度加重,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1年存活率92.86%(104/112),且存活病例血清CHE、PTA、PA水平较死亡病例高(P<0.05)。结论:血清PA、CHE、PTA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呈低表达,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联合血清PA、CHE、PTA水平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肝硬化 凝血酶原活动度 胆碱酯酶 血清前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
10
作者 张书杰 朱立南 黄淑芬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年第2期205-205,共1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清前白蛋白 胆碱脂酶 病情 肝脏功能 水平变化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在肝衰竭合并感染预后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平 肖乐尧 +2 位作者 杨娜 刘霞 杨方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钙素原(PCT)在肝衰竭合并感染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合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3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诊断均为病毒性肝炎。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83例...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钙素原(PCT)在肝衰竭合并感染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合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3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诊断均为病毒性肝炎。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83例和未感染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PTA。此外,根据肝衰竭感染患者治疗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两亚组患者血清PCT、IL-6、CRP及PTA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PCT、IL-6、CRP及PTA对肝衰竭感染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结果 肝衰竭患者感染率为60.58%(83/137),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12株占33.33%、革兰阳性菌9株占25.00%、真菌15株占41.67%;感染组血清PCT、IL-6及CRP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PTA低于未感染组(P<0.05);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中,死亡组患者血清PCT、IL-6及CRP高于存活组(P<0.05),而PTA低于存活组(P<0.05);PCT、IL-6、CRP及PTA对肝衰竭感染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831、0.802和0.721。结论 肝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感染发生风险,血清PCT及IL-6、CRP炎性指标和PTA可作为肝衰竭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血清降钙素原 凝血酶原活动度 感染 预后评估
原文传递
2010至2015年南通地区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5
12
作者 顾宇峰 谭晓慧 +2 位作者 杨婷 邰伯军 汤伟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3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2010至2015年南通市人群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诊并作HEV血清学检测的病例6 772例。采用... 目的:探讨2010至2015年南通市人群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诊并作HEV血清学检测的病例6 77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血清抗HEV抗体(IgM、IgG)。对不同年度、年龄、性别人群的HEV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戊肝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6年间,6 772例受测试者抗HEV抗体(IgM/IgG)总阳性率为3.35%(227例);2010至2015年各年度人群血清HE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2%、1.74%、3.53%、0.90%、3.50%、2.13%。20岁以下、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59岁年龄段人群血清HE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01);59岁以后各年龄段人群血清HEV抗体阳性率逐步下降。男性抗HEV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0.001)。227例血清抗HEV抗体阳性者中,显性感染率为72.25%;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率显著高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发病率(P=0.001)。HEV感染者中,HBV-HEV重叠感染率为21.15%,HCV-HEV重叠感染率为0.88%;HAV-HEV重叠感染率为0.44%。HBV-HEV重叠感染的戊肝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与单纯戊肝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单纯戊肝组(P<0.01)。结论:2010年南通市人群HEV感染率为6.92%,此后5年HEV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90%~3.53%)。男性较女性更易感染HEV;40~59岁人群具有相对较高的HEV感染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HEV感染后,多数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HBV感染重叠HEV感染可致肝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感染率 血清流行病学 凝血酶原活动度 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A测定、B超检查在肝炎及肝硬化中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毅 龙骏 +1 位作者 胡平 王新华 《现代康复》 CAS CSCD 1998年第10期1111-1111,共1页
目的:为进一步搞清肝炎,肝硬化在治疗过程中某些变化规律。方法:对72例急性,慢性及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进行“B”超检查,测定脾、门静脉主干内径,同时对这72例病人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测定。结果:在各型肝... 目的:为进一步搞清肝炎,肝硬化在治疗过程中某些变化规律。方法:对72例急性,慢性及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进行“B”超检查,测定脾、门静脉主干内径,同时对这72例病人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测定。结果:在各型肝炎症状明显期门静脉(PV)主干内径增宽,恢复期缩小,其变化规律与谷丙转氨酶(ALT)波动基本一致,而脾静脉(SV)内径改变仅在肝硬化患者为明显。PTA在重症肝炎者明显异常、对预后有提示作用。PTA变化程度与总胆红素(TB)上升呈正相关。结论:PV内径缩小及ALT下降,表明肝炎有所恢复。PTA下降程度反映肝炎严重程度,PTA<0.40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a测定 B超检查 肝硬化 诊断 病毒性肝炎 凝血酶原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肝炎患者PTA测定值的影响
14
作者 梅咏予 姚春斓 +3 位作者 赵志新 张晓红 李刚 杨林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PTA测定值的影响。方法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与抗凝剂分别按9:1和6:1混合,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在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与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 目的观察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PTA测定值的影响。方法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与抗凝剂分别按9:1和6:1混合,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在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与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6时测出的PTA值有显著性差异。在轻度慢性肝炎组分别为95±15.2和54±5.6;在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分别为54±6.1和37±3.5;在重型肝炎组分别为28±6.4和18±7.2。结论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值比1:6时测出的PTA值为高,与临床符合率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剂 全血比例 肝炎 pta 测定值 影响 凝血酶原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15
作者 尹洪波 储旭东 +3 位作者 高太俊 鞠锦斌 刘国栋 沈效军 《医学文选》 2005年第6期884-885,共2页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胆固醇(Chol)、甲胎蛋白(AFP)及血清载脂蛋白(ApoA1、ApoB100)等多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评估重型肝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81例重型肝炎患者检测以上5个指标,分析5指...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胆固醇(Chol)、甲胎蛋白(AFP)及血清载脂蛋白(ApoA1、ApoB100)等多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评估重型肝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81例重型肝炎患者检测以上5个指标,分析5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HE、PTA、Chol、ApoA1、ApoB100等指标在重型肝炎患者均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组病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存活组。存活组AFP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上述5项指标联合检测,能特异、灵敏、准确反映肝脏功能受损程度,对重型肝炎的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估计等方面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胆碱酯酶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清胆固醇 血清载脂蛋白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SAAG、PA、PTA水平与肝功能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雪 刘传苗 +3 位作者 赵守松 赵久法 高春明 徐葵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790-79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期及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将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ChildPugh评...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期及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将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Child B级组(28例)、Child C级组(38例)和按照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分为好转组(41例)与未愈组(25例).取入院次日肘静脉血液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P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血钠(sodium,Na)、血小板(platelet,PLT)及PTA水平,同时测定同日腹水ALB浓度计算SAAG,并行肝胆胰脾彩超测量门静脉直径.结果:(1)SAAG水平与血ALB、PA及门静脉直径正相关,与PLT、血小板/门静脉宽度及Child-Pugh分值负相关;(2)Child B、C两组血ALB、SAAG、PA、PTA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SAAG、PA、PTA水平明显高于未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SAAG、PA、PTA结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 n s e r u m s o d i u m,M E L D-N a)模型较单纯MELD-Na模型在判断疗效与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AAG反映了门脉高压程度,联合检测PA、P TA能敏感、可靠地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且在预后预测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 前白蛋白 凝血酶原活动度 CHILD-PUGH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继涛 杨霞 +1 位作者 王江蓉 张占卿 《世界感染杂志》 2004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IAP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2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IAP,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IAP水平,并对血清IAP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IAP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2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IAP,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IAP水平,并对血清IAP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IAP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在中/重度慢性肝炎与肝硬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血清IAP水平显著高于中/重度慢性肝炎与肝硬化(P<0.0001),中/重度慢性肝炎与肝硬化血清IA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重型肝炎(P<0.0001);血清IAP水平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599,P<0.0001)。结论:血清IA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损害程度,检测血清IAP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其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 凝血酶原活动度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验意义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招华 《当代医学》 2017年第20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验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0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3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4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31例,并收集同时期的健康体检人员30名,将其设定为健康对照组,观察3组免疫...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验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0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3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4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31例,并收集同时期的健康体检人员30名,将其设定为健康对照组,观察3组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水平;将乙型肝炎患者按照病情进展分成改善组、非改善组,观察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的活动度(PTA)。结果健康组Ig G、Ig A、Ig M免疫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Ig G、Ig A、Ig M免疫水平均低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5);改善组患者Ig G、Ig A、Ig M、TBIL、PTA水平与非改善组比较均显著降低。结论免疫球蛋白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总胆红素、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血清总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表达与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李阳 王海滨 +7 位作者 姜平 马洪滨 刘立明 鞠连才 杨丽华 王雪飞 徐军 李潇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599-600,共2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与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将戊二醛固定的2% 红细胞悬液定量“液相包被”到V型板中,依次加入鼠抗人CD44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第二抗体,洗板后加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板中...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与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将戊二醛固定的2% 红细胞悬液定量“液相包被”到V型板中,依次加入鼠抗人CD44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第二抗体,洗板后加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板中,测定其A405吸光值。本文对111例肝硬化病人的红细胞CD44进行测定,同时采用AU6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胆碱酯酶(CHE),采用ACL200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采用ELISA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表达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并且重度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D44的数量变化显著低于轻度肝硬化患者(t=-4. 55,P=5. 76×10-6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变化与血清HA含量的变化关系密切(P<0. 01),同时与CHE和PTA的变化密切相关(P<0 .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D44数量变化与其病情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CD44 肝硬化患者 血清透明质酸 含量变化 数量表达 碱性磷酸酶标记 凝血酶原活动度 全自动生化仪 ACL200 数量变化 单克隆抗体 肝硬化病人 AU600 试剂盒检测 悬液定量 胆碱酯酶 正常对照 变化关系 血清HA 发展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祖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8期40-41,共2页
目的探究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以... 目的探究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观察组IgG、IgA、IgM分别为(19.8±3.4)、(2.7±0.5)、(2.9±0.6)g/L,均高于对照组的(12.0±3.1)、(1.9±0.3)、(1.6±0.8)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红素、PTA分别为(298.4±157.6)μmol/L、(28.3±2.6)%,与对照组的(90.6±157.6)μmol/L、(55.6±2.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反映出肝细胞损伤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免疫球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总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