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股静脉血流缓慢大鼠模型中的成像表达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作者 陈伟毅 张勇彬 +3 位作者 苏佳琪 林伟国 阮薇 邓方阁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946-950,共5页
目的探讨红外成像技术在股静脉血流缓慢大鼠模型中的成像表达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每次注射1mg/mL肾上腺素,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前后共2... 目的探讨红外成像技术在股静脉血流缓慢大鼠模型中的成像表达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每次注射1mg/mL肾上腺素,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前后共2次,首次注射后2h,将大鼠置于冰水中游泳5min。建模前后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两组大鼠两侧股三角区域温度,建模完成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凝血指标及白细胞介素-6(IL-6),取右侧股静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1)、凝血酶时间(TT)(P<0.01)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缩短;IL-6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2)。两组大鼠股静脉切片血管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确炎症细胞浸润及血栓形成。模型组大鼠股三角区域建模前最高温为(35.34±0.47)℃,建模后为(36.57±0.94)℃,模型组大鼠建模前后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股三角区域建模后最高温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股静脉血流缓慢状态大鼠模型红外热成像表达特性为相对高温表达,具有无创无辐射优势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诊断血流缓慢状态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缓慢 动物模型 红外热成像表达特性 血液高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血流缓慢模型的制备
2
作者 张勇彬 陈伟毅 +3 位作者 阮薇 林伟国 苏佳琪 邓方阁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通过皮下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冰水游泳后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双下肢超声结果,以构建血栓形成前的大鼠血流缓慢模型。方法选取12只健康SD大鼠,肾上腺素组(n=6)皮下注射0.8 mL/kg肾上腺素,2 h后冰水游泳5 min,注射4 h后再次注射,并禁... 目的通过皮下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冰水游泳后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双下肢超声结果,以构建血栓形成前的大鼠血流缓慢模型。方法选取12只健康SD大鼠,肾上腺素组(n=6)皮下注射0.8 mL/kg肾上腺素,2 h后冰水游泳5 min,注射4 h后再次注射,并禁食16 h。生理盐水组(n=6)皮下注射0.8 mL/kg生理盐水,其制备方法与肾上腺素组一致。造模完成后,行双下肢股静脉超声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两组大鼠双下肢均无明显肿胀。在冰水游泳第1 min内,肾上腺素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兴奋(P=0.015)。超声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股静脉均无明显血栓形成,但是肾上腺素组的右侧股静脉流速比生理盐水组低(P<0.001)。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组大鼠的全血粘度低切(P=0.024)及血浆粘度(P=0.004)较生理盐水组高。结论通过大鼠皮下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及冰水游泳,并利用血液流变学和超声检查,可以构建大鼠血流缓慢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缓慢 肾上腺素 冰水游泳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后血流缓慢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瑞岩 沈卫峰 +5 位作者 张建盛 张大东 徐志红 胡健 张宪 郑爱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再通后血流缓慢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相关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计帧法...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再通后血流缓慢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相关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计帧法示15例血流缓慢(血流缓慢组),35例血流正常(血流正常组)。结果:左心室造影血流缓慢组较血流正常组收缩末期容量增大,射血分数减低。血流缓慢组90分钟后抬高ST段总和回落小于血流正常组,血流缓慢组QRS波群积分和肌酸激酶峰值及其距发病时间大于血流正常组。住院期间血流缓慢组心脏事件发生率(46.7%)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8.6%,P<0.05)。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血流缓慢组收缩末期容量大于血流正常组,而射血分数低于血流正常组。结论:AMI患者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血流缓慢提示心肌梗死面积大、心功能较差、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预后 AMI PTCA 血流缓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病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东冬 王雪 赵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CD对针灸组、推拿组、电针推拿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观察比较三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推拿组、电针推拿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相比均...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CD对针灸组、推拿组、电针推拿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观察比较三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推拿组、电针推拿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推拿组疗效好于电针组(P<0.01),电针推拿组疗效好于推拿组(P<0.01)。结论电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两者联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血流缓慢 电针 推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变化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慧艳 《医学信息》 2010年第16期2584-2585,共2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是否伴有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的增高。方法使用TIMI血流分级TIMI帧数(TIMI Frame Count,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应用高分辨多谱勒超声仪研究15例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是否伴有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的增高。方法使用TIMI血流分级TIMI帧数(TIMI Frame Count,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应用高分辨多谱勒超声仪研究15例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病人、21例对照组的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间接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采用酶标免疫检测法检测CRP。结果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组的内皮依赖的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在两组相似;血浆NO水平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4±4.4μmol/LVS25.2±6.3μmol/L,P〈0.01);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组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1.17±0.93mg/lVS0.65±0.28mg/l,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患者不仅存在系统性的内皮功能失常亦存在导致内皮功能失常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 内皮功能失常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一例
6
作者 潘丽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8期637-637,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4岁,工人。于2006年9月9日休息时发生胸骨后憋闷样隐痛,持续4~5h后自行缓解,无心悸、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出冷汗等伴随症状,无放射痛。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2-3次,舌下含消心痛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血流缓慢 冠状动脉 综合征 伴随症状 临床资料 自行缓解 胸骨后 出冷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1例
7
作者 黄维义 李刚 石娟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86-386,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 临床资料 发病机理 辅助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偿献血采血过程中血流缓慢浅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素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3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无偿献血 采血 血流缓慢 统计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的患者其血浆可溶性黏附分子ICAM-1、VCAM-1和E-选择素水平升高 被引量:7
9
作者 Turhan H. Saydam G. S. +2 位作者 Erbay A. R. 杜媛(译) 孙凯(校)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8期47-48,共2页
Background: Inflamma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to many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plasma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Background: Inflamma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to many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plasma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 and E-selectin as possible indicators of endothelial activation or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 Method: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17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n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and slow coronary flow in all three coronary vessels(group I, 11 male, 6 female, mean age=48± 9 years), and 20 subjec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n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without associated slow coronary flow(group II, 11 male, 9 female, mean age=50± 8 years). Coronary flow rates of all patients and control subjects were documented by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TIMI frame count). All patients in group I had TIMI frame counts greater than two standard deviation above those of control subjects(group II) and, therefore, were accepted as exhibiting slow coronary flow. Serum levels of ICAM-1, VCAM-1, and E-selectin were measured in all patients and control subjects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ELISA kits. Results: Serum ICAM-1, VCAM-1, and E-selectin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subjects with normal coronary flow(ICAM-1: 545± 198 ng/ml vs. 242± 113 ng/ml respectively, p< 0.001, VCAM-1: 2040± 634 ng/ml vs. 918± 336 ng/ml respectively, p< 0.001, E-selectin: 67± 9 ng/ml vs. 52± 8 ng/ml respectively, p< 0.001). Average TIMI frame count was detecte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lasma soluble ICAM-1(r=0.550, p< 0.001), VCAM-1(r=0.569, p< 0.001) and E-selectin(r=0.443, p=0.006). Conclusion: Increased levels of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 may be an indicator of endothelial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ion and are likely to be in the causal pathway leading to slow coronary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黏附分子 冠状动脉正常 VCAM-1 ICAM-1 E-选择素 血流缓慢 分子水平 患者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市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10
作者 钟碧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82-83,87,共3页
目的探讨舟山地区冠状动脉血流缓慢(slow coronary flow,SC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舟山普陀人民医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间所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资料,入选临床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心外膜冠... 目的探讨舟山地区冠状动脉血流缓慢(slow coronary flow,SC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舟山普陀人民医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间所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资料,入选临床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但存在血流缓慢的患者共13例(SCF组)。对照组为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正常且血流正常的患者13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生活习惯,造影结果及血脂浓度等,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SCF组的年龄小于对照组[(54.6±6.2)岁vs.(59.2±7.1)岁,P<0.05],嗜烟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1.5%(8/13)vs.46.2%(6/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F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高于对照组[(3.01±0.76)mmol/L vs.(2.43±0.57)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1.45±0.62)mmol/L vs.(1.04±0.30)mmol/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F最多累及的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最常见的血管受累情况为三支血管同时存在SCF,包括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结论年轻的吸烟患者更容易发生SCF。与正常人相比,SCF患者更易出现脂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流缓慢 冠状动脉造影术 脂代谢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13例临床特点分析
11
作者 钟碧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年第6期693-694,共2页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现象(slow coronaryflow,SCF)由Tambe于1972年首次提出.它是指因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行诊断性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器质性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目前CAG仍是诊...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现象(slow coronaryflow,SCF)由Tambe于1972年首次提出.它是指因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行诊断性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器质性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目前CAG仍是诊断SCF的有效标准,其诊断方法包括通过TIMI血流分级法和TIMI帧数法来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冠状动脉 血流缓慢 临床特点 患者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 TIMI帧数 TIMI血流 器质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虹波 钱菊英 +3 位作者 黄浙勇 娄逸 常书福 葛均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673-676,共4页
探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Slow coronary flow,SCF)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特点,寻找SC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TIMI血流帧计数法(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TFC)判断血流速度,入选2003年1月... 探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Slow coronary flow,SCF)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特点,寻找SC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TIMI血流帧计数法(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TFC)判断血流速度,入选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于我院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的SCF患者376例,对照组为同期行CAG证实无冠脉显著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共300例。记录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血流速度。结果:慢血流组年龄低于对照组[(57.9±10.1)岁比(61.0±9.4)岁,p=0.006],男性比例和吸烟史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9%比42.0%,p<0.001和43.6%比24.0%,p<0.001)。慢血流组患者尿酸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尿酸:(364±90)μmol/L VS.(327±92)μmol/L,p<0.001;甘油三酯:(1.86±1.14)mmol/L VS.(1.64±0.91)mmol/L,p=0.007;HDL-C:(1.10±0.25)mmol/L VS.(1.22±0.36)mmol/L,p<0.001;和Apo-A1:(1.12±0.21)g/L VS.(1.29±0.26)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甘油三酯、HDL-C和Apo-A1是预测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adj值依次为2.966(95%CI:1.891-4.654,p<0.001),1.395(95%CI:1.139-1.707,p=0.001),11.178(95%CI:3.896-32.070,p<0.001)和0.010(95%CI:0.003-0.037,p<0.001)。结论:性别、甘油三酯、HDL-C和Apo-A1是预测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流缓慢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炎性因子的关系研究
13
作者 史苏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0年第12期00010-00011,共2页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住院的1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按照血流状态纳入研究组与正常组(n=50)。研究组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显著病变,但是存在冠状动脉...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住院的1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按照血流状态纳入研究组与正常组(n=50)。研究组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显著病变,但是存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症状,正常组心外膜冠状动脉正常、血流正常。检测两组血管炎性因素,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相对较高,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动脉血流与血管炎性因子之间具有密切关联,需要加强临床诊治的重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 血管炎性因子 血流缓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奋保 杨瑞民 +1 位作者 张铭秋 赵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30-131,共2页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反复咯血患者 ,咯血史 3个月~ 12年不等 ,发病时咯血量 30 0~ 80 0ml 2 4h ,其中肺结核 8例 ,支气管扩张 6例 ,肺血管畸形 1例 ,肺癌伴咯血 5例。采用Seldinger技...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反复咯血患者 ,咯血史 3个月~ 12年不等 ,发病时咯血量 30 0~ 80 0ml 2 4h ,其中肺结核 8例 ,支气管扩张 6例 ,肺血管畸形 1例 ,肺癌伴咯血 5例。采用Seldinger技术 ,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先用 1mm×1mm× 1mm的明胶海绵颗粒 ,待血流缓慢或停止后 ,用血管栓塞胶 (D TH)以栓塞供血主干。常规行患侧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了解有无多支供血 ,发现供血血管则尽量行超选择插管栓塞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均 1次栓塞成功 ,即刻止血 18例 ,咯血明显减少 2例 ,有效率 10 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患者是一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大咯血 临床应用 Seldinger技术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支气管动脉造影 明胶海绵颗粒 咯血患者 内科治疗 支气管扩张 肺血管畸形 锁骨下动脉 超选择插管 严重并发症 临床价值 超选择性 栓塞材料 血流缓慢 血管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佃 刘长建 +2 位作者 刘晨 冉峰 王炜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37-637,共1页
关键词 药物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东菱迪芙 血管壁损伤 血流缓慢 血液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浆D-二聚体对比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立英 潘国栋 杨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87-288,共2页
下肢骨折患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致患者死亡多有报道。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损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下肢骨折时,在上述三种条件作用下容易形成DVT。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 下肢骨折患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致患者死亡多有报道。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损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下肢骨折时,在上述三种条件作用下容易形成DVT。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DVT对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准确性,近年临床尝试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预测血栓性疾病发生。本组通过血浆D-二聚体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来探讨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浆D-二聚体 骨折患者 血液高凝状态 早期治疗 DVT 血流缓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的血清分子标志物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进 侯华成 蒋青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3期249-253,共5页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下肢一条或多条深静脉中产生血块,常发生于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厚的情况下。DVT松脱后走到肺动脉而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PE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然而,...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下肢一条或多条深静脉中产生血块,常发生于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厚的情况下。DVT松脱后走到肺动脉而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PE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然而,多数急性DVT患者并不出现明显症状,这使得DVT的诊断难度增加。以往DVT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静脉造影、CT扫描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分子标志物 血清 血液粘稠度 致命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 DVT 血流缓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es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翠霞 薛华 马丽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3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围手术期预防 预防性护理 MILES 血液高凝状态 血流缓慢 常见并发症 直肠癌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病人康复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16
19
作者 韩雪燕 张魁魁 王颖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康复期护理 脑梗塞病 生活质量 血液粘稠度 康复期指导 血流缓慢 动脉管壁 管腔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甲襞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莫莉莉 区勇全 《微循环学杂志》 1993年第3期23-24,共2页
对60例子宮内膜异位症病人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并与30例健康女性对照,结果表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轮廓不清,输入枝、输出枝均纤细,袢顶窄或弛张,血流缓慢,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内膜受损有渗出,血色... 对60例子宮内膜异位症病人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并与30例健康女性对照,结果表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轮廓不清,输入枝、输出枝均纤细,袢顶窄或弛张,血流缓慢,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内膜受损有渗出,血色呈暗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襞微循环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同程度 红细胞聚集 异常改变 健康女性 主要表现 血流缓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