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当归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时间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51
1
作者 李敏 孙虹 +3 位作者 李琰 邢东明 陆群 杜力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当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及含阿魏酸成分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结果 :当归挥发油及含阿魏酸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结论 :当归原产...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当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及含阿魏酸成分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结果 :当归挥发油及含阿魏酸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结论 :当归原产地甘肃岷县纸坊乡全当归有效部位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方面优于其他产地及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药效学 产地 阿魏酸 血小板聚案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疗法在氯吡格雷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左静 刘虹 +2 位作者 李金涛 王学杰 叶锋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探讨艾灸疗法在氯吡格雷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艾灸疗法在氯吡格雷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艾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聚集变化。结果 2组患者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艾灸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就艾灸疗法治疗是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血脂和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冠心病 艾灸 血小板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丹参素、川芎嗪和阿魏酸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及配比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郭冬 刘珍 张恩户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3-745,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A、丹参素、川芎嗪和阿魏酸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及配比关系。方法: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四种成分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及配比关系。结果:四种成分抑制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 目的:探讨丹参酮A、丹参素、川芎嗪和阿魏酸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及配比关系。方法: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四种成分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及配比关系。结果:四种成分抑制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实验3抑制率最高,四种成分的浓度依次为24.8、37.6、25.0和25.3mg/ml;抑制ADP诱导人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和最优条件与大鼠结果相同。结论:四种成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相互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四种成分的配比关系为24.8、37.6、25.0和25.3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药理学 川芎嗪/药理学 阿魏酸/药理学 血小板聚抑制剂 中药配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氮上取代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学敏 谢人明 +1 位作者 郑旭光 潘青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164-166,共3页
以川芎嗪为对照观察川芎嗪 1 - N-氧化物和川芎嗪 1 ,4-二氧化物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1 - N-氧化物作用较盐酸川芎嗪弱 ;1 ,4-二氧化物几乎没有作用。
关键词 川芎嗪 氧化物 二氧化物 血小板聚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贝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仲伟珍 张健 +2 位作者 宋立萍 刘占涛 刘赛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51-253,共3页
①目的 研究海洋贝类提取物 (EMS)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作用 ,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机制。②方法 采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作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采用快速微量法检... ①目的 研究海洋贝类提取物 (EMS)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作用 ,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机制。②方法 采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作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采用快速微量法检测EMS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③结果 EMS体外用药 (9.76、2 9.2 7、4 8.78g/L)可显著降低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 (F =1 2 .6 1~ 6 7.2 0 ,q =2 .76~ 1 1 .37,P <0 .0 5、0 .0 1 ) ;在体内实验中 ,EMS(5、1 0、2 0 g/kg)灌胃给药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 (F =0 .39~ 2 .0 1 ,P >0 .0 5 ) ;EMS(5、1 0、2 0g/kg)灌胃给药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 SOD的活性 (F =85 .4 3,q=9.2 0~ 1 9.6 1 ,P <0 .0 1 ) ,EMS 1 0 g/kg灌胃并可降低MDA含量 (F =9.6 8,q =3.6 1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提取物 抗氧化作用 血小板聚 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棉花总黄酮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卫江 帕尔哈提.克里木 +2 位作者 白杰 阿斯亚.拜山伯 闫冬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 研究草棉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放免法测定血浆中TXB2、6 keto PGF1a的含量,经颈内动脉注射复合血栓诱导剂(1 ml/kg)诱发大鼠右侧大脑半球内血栓形成,观察总黄... 目的: 研究草棉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放免法测定血浆中TXB2、6 keto PGF1a的含量,经颈内动脉注射复合血栓诱导剂(1 ml/kg)诱发大鼠右侧大脑半球内血栓形成,观察总黄酮对大鼠脑电图、脑重量、脑内伊文思蓝含量的影响和脑病理切片。结果:总黄酮(50、200 mg/kg×7 d)对3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分别引起的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P<0.01),其中剂量为200 mg/kg的总黄酮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75%,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73%,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67%。总黄酮(50、200 mg/kg×7 d)可降低大鼠血浆中TXB2 的水平,增加大鼠血浆中6 keto PGF1a水平(P<0.01),并能对抗大鼠大脑血栓形成(P<0.01)。结论: 总黄酮可能通过影响血浆中TXA2 和PGI2 的含量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血小板聚 血栓素 6-酮-前列腺素F1A 抗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四乙酸盐对肝素钠抗凝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秀媛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452-453,459,共3页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对肝素钠抗凝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对38名血小板数量正常的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标本,分别使用EDTA-K2、肝素钠抗凝20min、肝素钠抗凝20 min加入EDTA-K2、肝素钠抗凝60 min加入EDTA—K2的抗凝标本,进行...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对肝素钠抗凝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对38名血小板数量正常的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标本,分别使用EDTA-K2、肝素钠抗凝20min、肝素钠抗凝20 min加入EDTA-K2、肝素钠抗凝60 min加入EDTA—K2的抗凝标本,进行计数及血涂片瑞氏染色观察。结果肝素钠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93.7±32.18)×109/L;EDTA-K2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210±58.39)×109/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4,P<0.001)。肝素钠抗凝静脉血静置20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212.05±60.20)×109/L;与EDTA-K2抗凝血结果 (210±58.39)×109/L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4,P>0.05)。肝素钠抗凝静脉血静置60 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56.74±15.33)×109/L,与EDTA-K2抗凝血结果 (210±58.39)×109/L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0.001)。结论 EDTA-K2钙离子螯合剂可可逆性地使初发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 EDTA-K2 肝素钠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小板聚集在单纯肥胖儿童中的表达及与血栓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秀华 梁有卓 余高冰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9年第3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小板聚集在单纯肥胖儿童中的表达及与血栓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检查的肥胖儿童4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一时期来院检查的健康儿童4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血栓素与血小板凝聚在肥胖儿童体... 目的:探讨儿童血小板聚集在单纯肥胖儿童中的表达及与血栓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检查的肥胖儿童4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一时期来院检查的健康儿童4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血栓素与血小板凝聚在肥胖儿童体内的水平变化,以及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小板1秒凝聚率和5秒凝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高密度胆固醇(HD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血栓素B2(TXB2).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Q5),研究组患儿前列环素分解产物(6-酮-PGF1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肥胖儿童体内血脂水平会明显升高,血栓素的表达明显升高,进而加快血小板的凝聚速率,使患儿体内炎性因子升高,增加血栓形成概率,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儿童肥胖是降低或避免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 肥胖 血栓素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血竭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程敏 李明亚 金描真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血竭在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毛细血管法测定凝血时间,体内血小板致聚剂——胶原和肾上腺素诱导小鼠血瘀模型。结果不同产地血竭对正常小鼠的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较明显抑制小鼠对血小板致...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血竭在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毛细血管法测定凝血时间,体内血小板致聚剂——胶原和肾上腺素诱导小鼠血瘀模型。结果不同产地血竭对正常小鼠的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较明显抑制小鼠对血小板致聚剂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国产血竭和进口血竭均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竭 凝血时间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
10
作者 田名扬 朱其华 +1 位作者 朱斌 龚倩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9年第6期362-363,共2页
关键词 蛇毒诱导 血小板聚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血小板比值联合Caprini评分对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冉旭宏 林志国 +4 位作者 尤彬 廖天成 刘强富 陈果 谢晓川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49-54,85,共7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PLT)比值(DPR)联合Caprini评分对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以期为预防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PLT)比值(DPR)联合Caprini评分对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以期为预防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5)和非血栓组(n=77)。比较2组患者的DPR和Caprini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PR、Caprini评分及二者联合对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栓组患者DPR和Caprini评分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R和Caprini评分预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95%CI:0.749~0.844)和0.862(95%CI:0.817~0.912),DPR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的AUC为0.911(95%CI:0.860~0.958)。非血栓组和血栓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情况、手术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比例、Wells量表评分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23.09 kg/m2(OR=2.596,95%CI:1.641~4.107),合并糖尿病(OR=2.889,95%CI:1.705~4.895),Wells量表评分≥1.79分(OR=2.394,95%CI:1.493~3.840),DPR≥1.47×10-2(OR=3.155,95%CI:1.944~5.120),Caprini评分≥5.50分(OR=3.377,95%CI:2.065~5.523)是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PR联合Caprini评分可作为评估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是否发生DVT的重要指标,且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可密切监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DPR和Caprini评分,以预防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体/血小板比值 Caprini评分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测价值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效能
12
作者 何巧莲 任飞 林坤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943-1947,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DPR)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产后出血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2023年本院收治的102例PPP患者临床资料,检测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DPR,根据PPP患者是否并发产后出血(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50...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DPR)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产后出血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2023年本院收治的102例PPP患者临床资料,检测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DPR,根据PPP患者是否并发产后出血(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500ml、剖宫产术后24h内出血量≥1000ml)分为出血组(n=27)与未出血组(n=7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DPR对PPP患者产后出血的预测效能,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PP患者产后出血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D-二聚体(0.94±0.41 mg/L)、DPR(0.67±0.24)均高于未出血组(0.36±0.25 mg/L、0.29±0.12),血小板计数(243.96±32.51)×10^(9)/L低于未出血组(301.02±40.39)×10^(9)/L(均P<0.05)。DPR预测PPP患者产后出血的最佳截点值为0.46,曲线下面积0.9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年龄≥35岁(OR=1.260)、胎盘植入类型为穿透型(OR=3.284)、DPR≥0.56(OR=5.094)是PPP患者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发生产后出血的PPP患者DPR呈高表达,且DPR预测PPP患者产后出血有一定临床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凶险性前置胎盘 产后出血 D-二体/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对人体血小板解聚功能的观察
13
作者 余涓 杨善章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246-248,共3页
通过口服绞股蓝水煎液[每ml含绞股蓝总皂(GPs)38mg,按1ml/kg给药],观察100人,其中疾病组44例(大部分为心血管疾病),健康组56例服药前后血小板的聚集与解聚功能。证实绞股蓝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 通过口服绞股蓝水煎液[每ml含绞股蓝总皂(GPs)38mg,按1ml/kg给药],观察100人,其中疾病组44例(大部分为心血管疾病),健康组56例服药前后血小板的聚集与解聚功能。证实绞股蓝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且对疾病组和健康组都有明显的解聚作用。实验结果说明绞股蓝是血小板功能的抑制剂,对人体血小板有显著的抗聚集作用和促解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皂甙 血小板聚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阻聚药物中间体N-环己基-5-氯丁基-1H-四氮唑的合成(英文)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义霞 高建荣 +1 位作者 盛卫坚 俞开新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0-152,共3页
以δ 戊内酯和环己胺为原料合成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西洛他唑的重要中间体N 环己基 5 氯丁基 1H 四氮唑 。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 药物中间体 西洛他唑 N-环己基-5-氯丁基-lH-四氮唑 合成 δ-戊内酯 环己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体外解聚不良回顾性分析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4
15
作者 牛长林 董金英 张美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4,共2页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体外解聚不良原因和应对措施,确保血小板的正常生理活性,保证临床输注效果。方法调查2011年3月~2013年2月血小板采集后出现解聚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向血小板制品中加入适量抗凝剂对血小板解聚的影响。结果3...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体外解聚不良原因和应对措施,确保血小板的正常生理活性,保证临床输注效果。方法调查2011年3月~2013年2月血小板采集后出现解聚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向血小板制品中加入适量抗凝剂对血小板解聚的影响。结果38名单呆献血者出现血小板解聚不良,其中2名献血者多次捐献血小板都出现解聚不良,16名首次献机采血小板出现解聚不良,余20名重复献血者,多次献血出现1次解聚不良的情况。对解聚不良血小板制品中加入适量抗凝剂能有效改善解聚不良。结论血小板解聚不良可发生在首次和多次献血者中,解聚不良因素中献血者相关因素比例最高,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减少体外解聚不良情况的发生。当遇到血小板解聚不良,加入适量抗凝剂能及时改善解聚不良,保证血小板的临床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血小板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D-二聚体/血小板比值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风险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乐永 谢明水 +4 位作者 李玲 邓涛 汪明 孙彦 梅爱华 《微循环学杂志》 2021年第3期47-52,共6页
目的: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血小板比值(DPR)在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对2020-01-30—2020-02-1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264例重型及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血小板比值(DPR)在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对2020-01-30—2020-02-1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264例重型及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治疗后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212)和死亡组(n=52)。收集各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合并症和临床表现,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水平,并计算NLR和DPR。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COVID-19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LR和DPR对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NLR和DPR水平患者生存情况。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NEU、D-二聚体、NLR以及DPR水平均显著增高,LYM和PLT水平均明显下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心病、NLR和DPR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PR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略大于NLR;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7.069时,敏感度为78.8%,特异度为75.9%。当DPR的最佳截断值为0.010时,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75.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NLR和DPR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NLR和DPR患者(P<0.01)。结论:高水平NLR和DPR均是COVID-19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PR预测COVID-19患者死亡价值略高于N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二体/血小板比值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死亡率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若鹄 黄彦 +1 位作者 张颖 符雪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确保单采血小板质量。方法调查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单采血小板共计2152人次的情况,统计分析两年发生67例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现象。结果献血者献血前饮食高糖食品,单采血小板解聚困...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确保单采血小板质量。方法调查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单采血小板共计2152人次的情况,统计分析两年发生67例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现象。结果献血者献血前饮食高糖食品,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发生率超过26%;单采血小板室温环境平放静置解聚时,血袋直接接触金属板面,血小板解聚困难发生率达到7.8%。结论献血者在献血前4小时,禁止饮食高糖食品,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单采血小板室温环境静置存放解聚时,加垫毛巾,血袋标签向下平放,不直接接触金属板面,也可有效地预防单采血小板解聚困难的发生,确保血小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困难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血小板、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预测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丽雅 张晓蕾 +1 位作者 郑金普 邓茂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D-二聚体/血小板(DPR)、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表达水平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者123例,根据终止妊娠后异常子宫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21例)和正常组(...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D-二聚体/血小板(DPR)、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表达水平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者123例,根据终止妊娠后异常子宫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21例)和正常组(102例),流产术前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并计算DPR,血清VASH-1水平;采用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DPR、VASH-1对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子宫出血相关因素。结果:异常组DPR[(0.85±0.31)×10^(-11)mg]、VASH-1[(567.32±84.15)ng/L]水平高于正常组[(0.57±0.24)×10^(-11)mg、(319.64±68.53)ng/L](P<0.05)。两组流产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比较存在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PR、VASH-1诊断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09,截点值分别为0.71×10^(-11)mg、323.48ng/L,特异度分别为62.2%、53.6%,敏感度分别为93.5%、93.5%;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04,特异度为85.3%,敏感度87.1%。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流产史,纤维蛋白原>4g/L、DPR及VASH-1高水平是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PR、VASH-1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中呈高表达,可作为预测异常子宫出血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流产 D-二体/血小板 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 异常子宫出血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华柱 张献文 +1 位作者 张欢 何远静 《转化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目的分析D-二聚体/血小板(D-dimer/platelet,DP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VB)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 目的分析D-二聚体/血小板(D-dimer/platelet,DP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VB)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均检测血清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platele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并计算DPR、FAR。根据随访2年是否出现EVB将患者分为EVB组(n=48)、非EVB组(n=60)。比较各组DPR、FAR水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相关因素。结果EVB组患者血清D-D、DPR水平及MELD评分、肝脏硬度值、肝硬化并发症所占比例均高于非EVB组(P<0.05),PLT、FIB、ALB、FAR水平低于非EVB组(P<0.05)。重度EVB患者血清D-D、DPR水平均高于中度、轻度(P<0.05),PLT、FIB、ALB、FAR水平均低于中度、轻度(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DP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截断值为0.2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4%、88.3%;FA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截断值为0.0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2%、9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PR[HR(95%CI):3.50(1.87~6.56)]、FAR[HR(95%CI):3.79(1.78~8.04)]均是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EVB患者血清DPR水平升高,FAR水平降低,并且均与EVB程度密切相关。DPR与FAR均是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相关因素,二者有望作为临床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EVB发生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体/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血小板比值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萌萌 屈云云 刘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9期3526-3530,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PLT)比值(DPR)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1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有无LDVT形成分为非LDVT组(120例)和LDVT组(96例)。...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PLT)比值(DPR)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1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有无LDVT形成分为非LDVT组(120例)和LDVT组(96例)。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PR对重症脑卒中患者LDVT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LDVT的相关因素。结果LDVT组D-二聚体、话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PR、Wells评分高于非LDVT组和对照组,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低于非LDVT组和对照组(P<0.05);非LDVT组D-二聚体、PT、APTT、Fib、DPR高于对照组,PLT、MPV、PDW低于对照组(P<0.05)。DPR预测重症脑卒中患者LDVT的AUC为0.908(0.884~0.932)。DPR≥1.19×10^(-2)(OR=8.612,95%CI:3.804~19.505)为重症脑卒中患者LDVT的相关因素之一(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并发LDVT患者DPR升高,且DPR高表达为重症脑卒中患者LDVT的相关因素,DPR可作为预测重症脑卒中患者LDVT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卒中 D-二体/血小板比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