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整合蛋白α_2β_1分子遗传变异与血栓性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军霞 徐焱成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1-363,共3页
血小板整合蛋白α_2β_1是血小板胶原受体,其α亚单位遗传变异影响α_2β_1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α_2β_1遗传多态性与卒中、心肌梗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和糖尿病肾病等血栓性疾病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血小板整合蛋白α2β1分子 遗传变异 血栓性疾病 相关性 研究进展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羊逸飞 许辉 +1 位作者 龙卫国 李遇梅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究瘢痕疙瘩血管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与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的表达水平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6... 目的:探究瘢痕疙瘩血管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与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的表达水平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61例,共计69处瘢痕疙瘩,均接受手术切除与^(90)Sr同位素敷贴综合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标本血管内PECAM-1及SMA表达水平,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结果:19处(27.5%)瘢痕疙瘩6个月内复发,11处(15.9%)在^(90)Sr同位素敷贴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复发组PECAM-1与SMA的高表达率均高于未复发组(χ^(2)=7.496,P=0.006;χ^(2)=5.197,P=0.023);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PECAM-1及SM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关系(χ^(2)=0.172,P=0.935;χ^(2)=1.110,P=0.484)。结论:瘢痕疙瘩血管内PECAM-1及SMA的表达水平与综合治疗预后呈负相关,二者可能是判断瘢痕疙瘩预后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反应蛋白1/2及其类似物调节血管化的分子基础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永兴 赵庆华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669-1673,共5页
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2是血管化有效的内源性抑制因子,通过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并促其凋亡,其作用靶点为CD36、CD47和整合素。而CD36和β整合素是信号转导的起始环节,CD36和CD47的血管化抑制作用与一氧化氮... 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2是血管化有效的内源性抑制因子,通过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并促其凋亡,其作用靶点为CD36、CD47和整合素。而CD36和β整合素是信号转导的起始环节,CD36和CD47的血管化抑制作用与一氧化氮通路相关。研究TSP1/2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研究抗癌新疗法以及治疗其他与血管化相关的疾病。该文重点阐释TSP1/2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血管化的分子作用机制以及TSP1/2及其类似物在抗肿瘤、组织损伤修复等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反应蛋白1/2 血管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分子基础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葡萄糖调节蛋白78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陶陶 常佳 申方方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3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邯郸市第二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165...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邯郸市第二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165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1年支架内狭窄程度分为ISR组37例和非ISR组128例。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术后1个月外周血PECAM-1和GRP78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外周血PECAM-1和GRP78水平与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I术后发生ISR的因素。结果ISR组与非ISR组患者支架数量、支架长度、支架直径、hs-CRP水平、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3.334、3.575、4.612、14.445、7.885,P<0.01);ISR组患者外周血PECAM-1和GRP78表达水平均较非IS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4、19.422,P<0.01);外周血PECAM-1和GRP78表达水平与ISR患者狭窄支数、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r=0.453、0.501、0.412、0.484,P<0.01);PECAM-1、GRP78、hs-CRP、糖尿病史、支架直径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OR=1.374、1.381、1.369、1.342、0.894,P<0.05)。结论外周血PECAM-1和GRP78水平在PCI术后发生ISR的冠心病患者中升高,两者均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内再狭窄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与血小板粘合素α_2β_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5
作者 张军霞 徐焱成 朱宜莲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粘合素α2 β1 分子α亚单位第 7内含子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 (DR)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检测 12 5例 2型糖尿病 (DM)患者 [DR(+)组 5 6例 ,D... 目的 :探讨血小板粘合素α2 β1 分子α亚单位第 7内含子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 (DR)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检测 12 5例 2型糖尿病 (DM)患者 [DR(+)组 5 6例 ,DR(- )组 6 9例 ]及 4 5例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型。结果 :①DR +组BglⅡ (+ +)基因型频率及BglⅡ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R -组 (P <0 .0 5 )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BglⅡ (+)等位基因与DR明显相关(OR =1.88,95 %CI,1.14~ 3.10 ) ;②DR -组与正常对照组BglⅡ (+ +)基因型频率及BglⅡ (+)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单纯型DR与增殖型D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α2 β1 分子α亚单位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DR相关 ,与DM无关。BglⅡ (+)等位基因可能是 2型DM合并视网膜病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 血小板粘合素 α2β1分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疗效有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建新 薛海龙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27例,入院时... 目的:探究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27例,入院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ESM-1、Lp-PLA2水平,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4水平,入院后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早期有效组、无效组与恶化组,分析各血清指标与斑块稳定性、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早期恶化组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早期无效组和有效组,且早期无效组高于早期有效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和无斑块患者,且稳定斑块患者高于无斑块患者(P均<0.05);神经功能重度缺损患者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神经功能中度和轻度缺损患者,且中度患者高于轻度缺损患者(P均<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高于中面积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且中面积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均<0.05);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与疗效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血清ESM-1、RBP-4、Lp-PLA2水平可能成为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神经功能缺损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视黄醇结合蛋白4 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2
7
作者 黄利强 程道宾 +3 位作者 叶子明 胡瑞婷 周梦晓 秦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6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心房颤动情况,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联合指标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吸烟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及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OR=2.453,95%CI(2.322,2.591)〕、PECAM-1/CD31〔OR=1.372,95%CI(1.166,1.614)〕和Lp-PLA2〔OR=1.827,95%CI(1.565,2.13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CAM-1/CD31(r=0.090,P=0.031)、Lp-PLA2(r=0.090,P=0.005)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ECAM-1/CD31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224,0.405)〕,最佳诊断点为11.050 mg/L,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0.30%;Lp-PLA2的AUC为0.724〔95%C(I 0.189,0.364)〕,最佳诊断点为176.585 mg/L,其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7.60%;而两者联合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75〔95%CI(0.112,0.254)〕,最佳诊断点为125.28 mg/L,其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3.20%。结论PECAM-1/CD31和Lp-PLA2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定量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桥接整合因子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核转运蛋白基因2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复发关系
8
作者 郇金亮 高庆佳 +3 位作者 唐小龙 易宜 吴凯铠 黄雄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探究组织桥接整合因子1(BIN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COL1A1)、核转运蛋白基因2(KPNA2)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术后复发关系及联合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NBC病人80例,根据术后2年... 目的探究组织桥接整合因子1(BIN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COL1A1)、核转运蛋白基因2(KPNA2)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术后复发关系及联合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NBC病人80例,根据术后2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组织BIN1、COL1A1、KPNA2基因表达,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组织BIN1、COL1A1、KPNA2基因表达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组织BIN1、COL1A1、KPNA2基因表达与复发时间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比较不同组织BIN1、COL1A1、KPNA2基因表达病人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复发组T分期、N分期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组织BIN1mRNA表达为0.24±0.07,低于未复发组的0.35±0.10(P<0.05),复发组组织COL1A1mRNA、KPNA2mRNA表达分别为2.07±0.62、2.91±0.84,高于未复发组的1.48±0.43、1.85±0.60(P<0.05);T分期、N分期、COL1A1 mRNA、KPNA2 mRNA均是复发相关独立危险因素,BIN1 mRNA是复发相关独立保护因素(P<0.05);BIN1 mRNA、COL1A1 mRNA、KPNA2 mRNA的AUC分别为0.76、0.80、0.78,三者联合的AUC为0.94;BIN1mRNA与复发时间呈负相关(r=-0.79,P<0.001),COL1A1mRNA、KPNA2mRNA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77、0.78,均P<0.001);BIN1mRNA高水平病人RFS长于低水平病人,COL1A1mRNA、KPNA2mRNA高水平病人RFS短于低水平病人(P<0.05)。结论BIN1mRNA、COL1A1mRNA、KPNA2mRNA与TNBC术后复发风险、复发时间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预测术后复发的一个可靠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组织桥接整合因子1 Ⅰ型胶原蛋白基因 核转运蛋白基因2(KPNA2) 复发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震宇 刘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8-1301,共4页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含量及相关性。方法 将健康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非老年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老年...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含量及相关性。方法 将健康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非老年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老年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CRP和ICAM1含量。结果 糖尿病组外周血中CRP和ICAM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尿病非老年组和老年组外周血中CRP和ICAM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尿病老年组外周血中CRP和ICAM1含量显著高于糖尿病非老年组(均P<0.05);糖尿病老年组外周血中CRP与ICAM1含量、CRP含量与患者年龄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CRP和ICAM1含量升高,且两者及CRP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因此检测外周血CRP和ICAM1含量可作为临床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进程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C反应蛋白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边志颖 胡艳云 +5 位作者 王君 孙倩 郄海静 赵新翠 肖艳新 尹超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52)、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n=49);另选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52)、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n=49);另选5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n=50)。检测各研究对象的TSP-1、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分析TSP-1与其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组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收缩压(SBP)高于A组与C组(P<0.01),但A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TC、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A组及C组间TSP-1、Hcy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FPG、Hb A1c、Fib、FINS及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1与FPG、FINS、Hb A1c、Fib、Hcy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5、0.341、0.701、0.409、0.351,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SP-1受FINS、Hb A1c及Fib的影响,其中Hb A1c影响较大。结论 TSP-1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有关,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延缓疾病进展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 血小板反应蛋白-1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和血小板反应性蛋白-1的表达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云枫 连续 +1 位作者 郭常秀 李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51-1652,共2页
目的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2和血小板反应性蛋白(TSP)-1的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48例2型糖尿病(T2DM)伴有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T2DM不伴有视网膜病变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1... 目的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2和血小板反应性蛋白(TSP)-1的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48例2型糖尿病(T2DM)伴有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T2DM不伴有视网膜病变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15例体检证实为健康成人血清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组血清VEGF、VEGFR-2和TSP-1的表达。结果 3组血清中VEGF、VEGFR-2和TSP-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VEGF、VEGFR-2和TSP-1的表达与是否为增殖期密切相关。观察组中VEGF和VEGFR-2正相关,其他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血清中VEGF和VEGFR-2高表达、TSP-1低表达与糖尿病伴有视网膜病变患者病变的形成和进展有关。VEGF、VEGFR-2和TSP-1的检测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受体-2 血小板反应性蛋白(TS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晖 朱伟 +3 位作者 赵彦平 姜润秋 严丽荣 许文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2-453,共2页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5 5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 2 4例 ,糖尿病未并发冠...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5 5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 2 4例 ,糖尿病未并发冠心病患者 31例 )和 32名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PAF和血清sICM 1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PAF和sICAM 1相比均显著升高 (P <0 0 1)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PAF和sICAM 1水平均显著高于糖尿病未并发冠心病组 (P <0 0 5 ,P <0 0 1) ;糖尿病患者PAF与sICAM 1水平呈正相关 (r=0 .6 37,P <0 0 1)。结论 血浆PAF和血清sICAM 1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其测定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宁 徐宁 +4 位作者 尹冬 惠媛 王国凤 张吉平 韩冠军 《临床医药实践》 2015年第2期112-114,141,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相关性。方法:将269例受试者分为糖尿病有肾脏病变组(A组,90例)、无肾脏病变组(B组,92例)和正常对照组(C组,87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SP-1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相关性。方法:将269例受试者分为糖尿病有肾脏病变组(A组,90例)、无肾脏病变组(B组,92例)和正常对照组(C组,87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SP-1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A组及B组的血清TSP-1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TSP-1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相关分析示血清TSP-1水平与FBG、Hb A1C、hs-CRP呈正相关(P<0.01),与HOMA-β指数及INS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Hb A1C,FBG,HOMA-β及INS是血清TSP-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TSP-1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其可能参与肾脏病变病理生理过程,检测血清TSP-1水平对预测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饮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倩 边志颖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797-799,共3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5至2016-02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在原药物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饮食宣教与糖尿...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5至2016-02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在原药物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饮食宣教与糖尿病饮食,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饮食管理、远程随访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的TSP-1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1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FBG和2 h PBG水平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患者BMI、FBG、2 h PBG、Hb A1c和TSP-1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FBG、2 h PBG、Hb A1c、TSP-1水平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饮食管理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P-1水平,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并改善患者饮食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 饮食管理 2型糖尿病 血小板反应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组织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及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 检测在M型磷脂酶A2受体阴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汤绚丽 杜园园 +4 位作者 余瑾 叶田 朱虹 陈银凤 李晓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目的探讨肾组织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THSD7A)及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1)检测在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阴性膜性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2014至2021年肾穿刺活检确诊为PLA2R... 目的探讨肾组织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THSD7A)及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1)检测在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阴性膜性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2014至2021年肾穿刺活检确诊为PLA2R阴性膜性肾病共116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HSD7A及NELL1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结果116例PLA2R阴性膜性肾病中THSD7A阳性23例,NELL1阳性9例,其中两者双阳性1例。THSD7A阳性较阴性者IgG4阳性率更高(P=0.010);膜性肾病Ⅰ期占比更少,Ⅱ期占比更多(P=0.002);基底膜增厚更明显(P=0.034)。NELL1阳性较阴性者C1q及IgG2的阳性率更低(P=0.029,P=0.001);炎细胞浸润更多(P=0.033);多部位沉积物更少(P=0.001);基底膜增厚更不明显(P<0.001);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更低(P=0.010)。继发因素分析显示THSD7A阳性者有1例确诊为乙状结肠癌,NELL1阳性者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生存分析提示THSD7A阳性组肾病复合缓解率(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6),而NELL1阳性组肾病复合缓解率显著优于阴性组(P=0.015),两指标单一阳性组间比较显示NELL1单一阳性组肾病复合缓解率显著优于THSD7A单一阳性组(P<0.001)。结论THSD7A及NELL1阳性膜性肾病更倾向于原发性膜性肾病,且无恶性肿瘤提示价值,但对膜性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 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 M型磷脂酶A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2-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桂英 谭岩 +1 位作者 段秀梅 姜艳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3-384,共2页
目的了解β2_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结果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 目的了解β2_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结果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β2_糖蛋白1与血小板的大量结合可能是导致川崎病高凝状态、血管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为预防和及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血小板活化是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血小板 β2-糖蛋白1 流式细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下颌骨牵引成骨中整合素β_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璐鸣 王稚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0期9818-9821,共4页
背景:骨组织中整合素表达水平可影响细胞功能,调控成骨和骨吸收,但整合素只有被其他因子激活后才能发挥强大的黏附作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具有此作用吗?目的:观察不同质量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整合素β1的表达影响。... 背景:骨组织中整合素表达水平可影响细胞功能,调控成骨和骨吸收,但整合素只有被其他因子激活后才能发挥强大的黏附作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具有此作用吗?目的:观察不同质量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整合素β1的表达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于2006-05/2007-05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免疫组化中心完成。材料: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三所八室提供。方法:选用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造模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5,3.0mg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海绵载体组,15只/组。分别将不含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海绵载体、含1.5,3.0mg重组人骨形成蛋白胶原复合物植入3组兔下颌骨切开处,固定、牵引0.4mm/次,2次/d,共计5d,总延长下颌骨4mm。主要观察指标:牵引后稳定期第1,3,7,14,28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45只日本大耳白兔均建模成功,进入结果分析。整合素β1在牵引区表达主要反映在牵引7d后。在同一时间内,随着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质量的增加,整合素β1阳性细胞表达率、阳性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多(P<0.05);在同一质量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整合素β1阳性细胞阳性表达率、阳性面积百分比逐渐上升(P<0.05)。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在牵引成骨中晚期对整合素β1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并且整合素β1的表达对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呈质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牵引成骨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整合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冠状循环中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TXB_2,6-酮-PGF_(1α)和PDGF的变化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颖艳 贾国良 +5 位作者 张玉顺 郑昌柱 陈士良 王小燕 李媛 李伟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483-484,共2页
冠心病冠状循环中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TXB2,6┐酮┐PGF1α和PDGF的变化意义马颖艳贾国良张玉顺郑昌柱陈士良王小燕李媛李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冠心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冠心病冠状循环中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TXB2,6┐酮┐PGF1α和PDGF的变化意义马颖艳贾国良张玉顺郑昌柱陈士良王小燕李媛李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冠心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血小板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TXB2 PGF1Α PD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海英 朱海燕 +2 位作者 侯殿龙 肖淑萍 马英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Bcl-2、Bax表达的改变及奥扎格雷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和生理盐水组...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Bcl-2、Bax表达的改变及奥扎格雷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PECAM-1、Bcl-2、Bax在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组织PECAM-1、Bcl-2、Bax的表达明显增高(均P<0.01)。奥扎格雷钠组缺血12h、24h、36h表达PECAM-1较生理盐水组增高,缺血12h、24h表达Bcl-2较生理盐水组增高,缺血24h、36h表达Bax较生理盐水组增高,均P<0.01。结论脑组织表达的PECAM-1、Bcl-2、Bax分别参与了脑缺血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作用;奥扎格雷钠可促进PE-CAM-1和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BCL-2 BAX 奥扎格雷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载脂蛋白B/A-1比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春花 陈梅英 张园满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3期2950-29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CV和血脂指数血清载脂蛋白B/A-1比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载脂蛋白B/A-1比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200例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A1(A...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CV和血脂指数血清载脂蛋白B/A-1比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载脂蛋白B/A-1比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200例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血清载脂蛋白B(ApoB)、PLT、PDW、MPV和PCV,比较这些指标在两组人群中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将2型糖尿病患者按ApoB/ApoA-1比值<0.9与ApoB/Apo A-1≥0.9比值分成两组,比较两组间的血小板参数水平。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PLT,PCV水平降低,ApoB/ApoA-1,MPV,P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以载脂蛋白B/A-1(ApoB/ApoA-1)比值以0.9为界分组中血小板参数中只有PDW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LT,PDW,MPV,PCV和血脂指数血清载脂蛋白B/A-1比均与糖尿病有密切关联,PDW水平与血脂指数载脂蛋白B/A-1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 载脂蛋白B/A-1 血小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