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指纹图谱-多成分化学计量学的建昌帮蜜糠炒白术质量评价研究
1
作者 柯瑞 张江山 +8 位作者 甘春梅 肖小林 曾鹏辉 张金莲 叶明磊 刘明贵 徐葱茏 杨焕林 刘英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7期50-56,共7页
目的:建立蜜糠炒白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 目的:建立蜜糠炒白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40 nm,建立15批蜜糠炒白术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建立白术内酯Ⅰ、Ⅱ、Ⅲ及苍术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15批蜜糠炒白术的指纹图谱呈现2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891;对其中4个共有峰进行指认,分别是白术内酯Ⅲ(11号峰)、白术内酯Ⅱ(16号峰)、白术内酯Ⅰ(20号峰)、苍术酮(24号峰)。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结果均显示,不同产地、同产地不同批次药材制备的蜜糠炒白术质量有着明显的区分;变量重要投影系数(VIP)值>1的共有峰有7个,从大到小分别为1号、14号、4号、24号(苍术酮)、15号、16号(白术内酯Ⅱ)及2号峰。15批蜜糠炒白术的白术内酯Ⅰ、Ⅱ、Ⅲ及苍术酮的含量依次为144.84~642.59μg·g^(-1)、57.67~1086.15μg·g^(-1)、142.45~707.19μg·g^(-1)、968.73~2887.70μg·g^(-1)。结论:建立的蜜糠炒白术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对蜜糠炒白术的质量分析,为蜜糠炒白术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糠炒白术 质量评价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建昌帮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蜜糠炒枳壳炮制工艺 被引量:9
2
作者 宁希鲜 陈泣 +2 位作者 于欢 熊丝丝 龚千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8-31,共4页
目的:优选并确立建昌帮枳壳蜜糠炒制工艺,为规范蜜糠炒建昌帮特色饮片的炮制工艺提供参考。方法:以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炮制时间、加蜜糠量、炮制温度对蜜糠枳壳炮制工艺的影... 目的:优选并确立建昌帮枳壳蜜糠炒制工艺,为规范蜜糠炒建昌帮特色饮片的炮制工艺提供参考。方法:以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炮制时间、加蜜糠量、炮制温度对蜜糠枳壳炮制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柚皮苷、橙皮苷及新橙皮苷含量,流动相乙腈-水(18∶82,磷酸调p H 2),检测波长283 nm。结果:温度对炮制工艺具有显著性影响,最佳枳壳蜜糠炒制工艺为炮制时间80 s,加蜜糠量0.10 g·g-1,炮制温度240℃;醇溶性浸出物、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质量分数分别为28.242%,4.782%,0.160%,2.819%。结论: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蜜糠枳壳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糠炒 建昌帮枳壳 柚皮苷 橙皮苷 新橙皮苷 出膏率
原文传递
基于色度-化学成分关联的蜜糠炒白芍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彭磊 封亮 +4 位作者 杨艳君 刘芸 张小飞 邹俊波 史亚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4-543,共10页
目的 建立30批白芍和蜜糠炒白芍的指纹图谱,研究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颜色的变化与内在成分的关联性,并构建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模型。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色度进行测定,通过HPLC建立白芍及蜜糠... 目的 建立30批白芍和蜜糠炒白芍的指纹图谱,研究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颜色的变化与内在成分的关联性,并构建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模型。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色度进行测定,通过HPLC建立白芍及蜜糠炒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样品色度值与共有成分进行关联分析。以色度和相关成分建立ANN模型。结果 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饮片粉末的L^(*)、a^(*)、b^(*)值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峰1)、芍药苷(峰6)、没食子酰芍药苷(峰7)、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8)、苯甲酸(峰9)、苯甲酰芍药苷(峰10)与色度值存在显著相关;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8时,ANN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低(RMSE=0.124 0),R^(2)最高(R^(2)=0.9835),模型整体拟合程度最好。因此选择4个输入层、8个隐含层和6个输出层组成ANN模型为最佳拓扑结构。结论 色度与成分结合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蜜糠炒白芍整体质量,可将色度指标纳入蜜糠炒白芍饮片质量评价体系中,为蜜糠炒白芍饮片在线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蜜糠炒白芍 色度 化学成分 人工神经网络 相关性 质量控制 指纹图谱 HPLC 没食子酸 芍药苷 没食子酰芍药苷 五没食子酰葡萄糖 苯甲酸 苯甲酰芍药苷
原文传递
建昌帮蜜糠山药炮制工艺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璐莹 汤灿辉 +1 位作者 何平平 胡志华 《现代食品》 2024年第20期27-29,共3页
山药为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能够起到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补脾养胃的功效。刚采摘的山药水分和淀粉含量高,存在不耐储存且容易褐变的问题,需采收后进行加工炮制。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建昌帮特色饮片蜜糠山药的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 山药为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能够起到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补脾养胃的功效。刚采摘的山药水分和淀粉含量高,存在不耐储存且容易褐变的问题,需采收后进行加工炮制。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建昌帮特色饮片蜜糠山药的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进行总结,并对建昌帮蜜糠山药炮制后续的研究提出设想,以规范建昌帮特色饮片炮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昌帮 蜜糠炒山药 炮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颜色量化与HS-GC-MS技术探讨白芍炮制前后成分、颜色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谢亚婷 叶先文 +7 位作者 张金莲 黄敏 张涛 万全 刘颖 刘敏敏 易海燕 康爱圆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18-2421,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清炒白芍、麸炒白芍、蜜糠炒白芍饮片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考察炮制方法对白芍气味、颜色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进样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检测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挥发性成分... 目的通过比较清炒白芍、麸炒白芍、蜜糠炒白芍饮片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考察炮制方法对白芍气味、颜色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进样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检测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挥发性成分相对质量分数;运用精密色差仪测定不同炮制品色度值差异。结合文献资料,探究形成白芍炮制品气味、颜色变化的物质基础。结果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白芍34种、清炒白芍8种、蜜糠炒白芍22种、麸炒白芍22种,共有成分5种(2-乙酰基吡咯、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苯甲酸、水杨酸甲酯、棕榈酸),且经过炮制后5种成分相对含量普遍升高。白芍、清炒白芍、麸炒白芍、蜜糠炒白芍的L*值和E*ab值依次降低,a*、b*值依次上升,其中蜜糠炒白芍中L*值和E*ab值显著低于其余三者,a*、b*值显著高于其余三者。结论白芍炮制会对挥发性成分产生影响,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气味和颜色的变化都存在明显差异。以期为后续白芍饮片的质量标准及炮制工艺优选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白芍 蜜糠炒白芍 HS-GC-MS 色差仪
原文传递
基于HS-GC-MS和电子感官技术分析白芍不同炮制品的颜色、气味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彭嘉玉 黄玉珍 +4 位作者 温佳文 郑郁清 杨明 张金莲 陈宇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究白芍及其炮制品颜色、气味与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气味及颜色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鼻、色差仪识别白芍、蜜麸炒白芍、蜜糠炒白芍的气味和色度信息;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对白芍不同炮制... 目的:探究白芍及其炮制品颜色、气味与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气味及颜色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鼻、色差仪识别白芍、蜜麸炒白芍、蜜糠炒白芍的气味和色度信息;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对白芍不同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与相对定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且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1的原则筛选三者间差异性关键风味成分。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探究挥发性差异风味成分与色度值、电子鼻传感器之间的关联。结果:白芍经蜜糠、蜜麸炒制后明度值(L^(*))降低,红绿色值(a^(*))和黄蓝色值(b^(*))均明显增加(P<0.05,P<0.01);气味差异主要体现在S1、S2、S4、S5、S6、S8、S11传感器,电子鼻的PCA结果表明白芍、蜜糠炒白芍、蜜麸炒白芍的气味区别明显,其中蜜麸炒白芍整体气味强度高于蜜糠炒白芍。从白芍及其炮制品中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白芍21种、蜜糠炒白芍36种、蜜麸炒白芍37种;气味分析发现,白芍、蜜糠炒白芍和蜜麸炒白芍中分别有12、24、22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其关键风味成分;相关性分析显示,饮片L^(*)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呈负相关,a^(*)、b^(*)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呈正相关,S1、S8传感器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呈负相关,S2、S4、S5、S6、S11传感器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呈正相关。结论:白芍经蜜糠、蜜麸炒制后颜色均加深,同时生成具健脾活性的5-羟甲基糠醛、糠醛等成分,符合蜜糠、蜜麸炒制“焦香健脾”的理论。蜜麸炒白芍炮制过程发生美拉德反应程度较蜜糠炒白芍强,使蜜麸炒白芍味偏焦香、色暗黄;蜜糠炒白芍味偏甜香、色亮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 蜜糠炒 挥发性成分 中药炮制 电子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