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在诊断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以及CT值分析
1
作者 彭波 孙辉 侯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159-163,共5页
讨论在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使用CT扫描的诊断准确性以及对CT值的分析。方法 整理了我院诊治的15例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假性组)和30例真正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组)的临床资料,总计45例,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2023年... 讨论在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使用CT扫描的诊断准确性以及对CT值的分析。方法 整理了我院诊治的15例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假性组)和30例真正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组)的临床资料,总计45例,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2023年3月,同时选取血红蛋白升高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患者进行CT检查,对检查结果以及CT值进行分析,请对三组的脑沟裂血管区的平均CT值和相邻脑白质区的平均CT值进行计算,然后求出它们之间的差值(D)。结果 CT平扫表现: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可见脑沟裂血管区呈弥漫性对称性高密度征;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还可见脑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脑沟裂变窄、消失。在患有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其脑白质区的平均CT值(26.84±2.45)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白质区平均CT值(30.64±2.56),P值小于0.05。同时,出血组、假性组以及对照组在脑沟裂血管区的平均CT值、脑白质区的平均CT值以及D值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沟裂血管区,出血组的平均CT值显著高于假性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性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脑沟裂血管区平均C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假性组的脑白质区平均CT值显著低于出血组与对照组,P值小于0.05,但是出血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脑白质区平均CT值比较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假性组与出血组的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出血组的D值最高,高于假性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区域相关改变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对判断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与临床的早期发现以及治疗存在一定的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CT CT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响评价
2
作者 郭悦 黄欣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172-0175,共4页
研究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价值与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救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9人。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生活... 研究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价值与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救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9人。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负面情绪、护理满意度、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然比对照组高,抑郁评分(SDS)、焦虑(S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都显然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7.95%,显然比对照组的75.51%高,P<0.05。结论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中通过采取综合护理获得的效果和作用非常显著,使患者的生活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且也极大降低了并发症事件的发生概率,患者的焦急、恐慌也得到了有效的安抚,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好,使患者更加满意医院的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方学文 孙晓川 +1 位作者 郭宗铎 李维佳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548-3549,共2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类致残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据统计, aS A H患者入院前的病死率为12%,入院1个月以内病死率可达40%[1]。而患者的护理质量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类致残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据统计, aS A H患者入院前的病死率为12%,入院1个月以内病死率可达40%[1]。而患者的护理质量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细节化护理管理是从护士到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和细致的工作,加强细节管理,重视细节护理可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2]。本研究通过对aSAH 患者实施细节化护理管理干预,观察其对aSA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护理质量 管理干预 并发症 预后 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辉 王知非 +3 位作者 刘辉 龙烁 刘峰 廖达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5-736,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持续腰大池引流 置换脑脊液 临床应用 治疗方法 反复腰穿 外导管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不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丛海 刘德华 李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HuntHessⅢ级和Ⅲ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技巧,以提高分级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6例分级不良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后72h内)27例,间期手术... 目的探讨HuntHessⅢ级和Ⅲ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技巧,以提高分级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6例分级不良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后72h内)27例,间期手术组(SAH后72h至14d)12例和延期手术组(SAH14d后)51例。疗效以随访1年以上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定。结果HuntHessⅢ级90例,手术治疗79例,随访62例。早期手术、间期手术和延期手术组的预后不良比分别为5/17、3/9和11.11%(4/36),P<0.001。未手术11例,均在22d内死亡。Ⅳ级16例,手术治疗8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到4例,早期手术的2例中GOS4分1例,GOS1分1例;延期手术者2例,均GOS4分。Ⅴ级10例,早期手术3例,其中GOS3分1例、2分1例、1分1例;未手术7例,均为GOS1分。结论对于HuntHessⅢ级患者,延期手术的结果优于早期手术和间期手术,其中间期手术最差。对于Ⅳ级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手术虽可挽救部分Ⅴ级患者的生命,但预后均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疗效分析 蛛网膜下出血(SAH) 动脉瘤性SAH 早期手术 手术治疗时机 HESS Hunt 延期手术 术后早期死亡 回顾性分析 治疗效果 手术时机 预后不良 72h Ⅲ级 随访 手术者 生存率 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晓东 张秀娟 +1 位作者 邱松 郑娜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2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舒适护理 干预措施 精心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治疗1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怀龙 付宏亮 +2 位作者 景文记 梁建荣 李双保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658-659,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到蛛网膜下腔而出现的,一般分为创伤性和自发性两类。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预防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再次出血。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疗效观察 尼莫地平 治疗 HEMORRHAGE 脑血管破裂 脑血管痉挛 再次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与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赫庆兰 林运智 马俊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检查结果分析 2004年6月 老年 1998年 临床表现 结果差异 头颅CT 不同时期 脑脊液 发病后 SAH 60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治疗配合外科手术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及ET、CGRP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长江 李可 +2 位作者 王琪 张大权 王卓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0-942,共3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cmorrhagc,SAH)是由脑部病变导致的血管破裂、促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的临床病症,而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使内容物增多,压力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cmorrhagc,SAH)是由脑部病变导致的血管破裂、促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的临床病症,而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使内容物增多,压力升高,还会继发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其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继发脑血管痉挛 外科手术 治疗配合 神经介入 CGRP 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的肠内营养途径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谷春平 童岚 +2 位作者 周晶 张晶 宁文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5期832-833,共2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占脑卒中的5%,而其中80%-90%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临床上常用Hunt&Hess分级法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不同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占脑卒中的5%,而其中80%-90%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临床上常用Hunt&Hess分级法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不同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分为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临床价值 肠内营养途径 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 Hemorrhage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分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压调控与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月华 周秀荣 +2 位作者 高红梅 王玉华 吕志云 《齐鲁护理杂志》 2006年第02B期323-324,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血压调控 动脉瘤性 护理报告 蛛网膜下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Hunt-Hess分级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静静 潘娟 郑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5期64-66,共3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患者可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脑血管痉挛而死亡,其致死、致残率高,预后差。临床上常采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患者可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脑血管痉挛而死亡,其致死、致残率高,预后差。临床上常采用Hunt-Hess分级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本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SAH患者81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各种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护理问题 HUNT-HESS分级 分级法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痉挛 应用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卫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56-256,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疼痛原因 护理对策 动脉瘤性 原因分 脑动脉瘤破裂 神经功能障碍 剧烈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凡斌 董庆林 郑培月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88-88,共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是SAH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症状性CVS能够导致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准确预测SAH后症状性CVS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001年7月~2004年10月,我们对76例SAH患者分别进行了脑血管...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是SAH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症状性CVS能够导致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准确预测SAH后症状性CVS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001年7月~2004年10月,我们对76例SAH患者分别进行了脑血管造影(DSA)、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查及Fisher量表分析,探讨其对SAH后症状性CVS的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预测价值 经颅多谱勒超声 神经功能缺损 FISHER 脑血管造影 S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艳玲 孙爱华 刘芹 《齐鲁护理杂志》 2009年第4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文化程度 实验组 对照组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干预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先芬 付成华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3期310-311,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起病急,发展快,伤残率、病死率一直较高.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已得到广泛开展,具有创伤小,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 护理干预 疗效观察 治疗 神经外科 引流脑脊液 常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艳慧 吕雪丽 朱海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0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护理干预 颅内血管破裂 大庆市人民医院 血压突然升高 情绪激动 健康指导 血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长QT间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奇山 黄仁彬 肖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5期344-345,共2页
目的:分析哪些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伴发长QT间期综合征有关。方法:对98例发病2小时内人住我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记录了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糖尿病史,测定了每一例的心电图QT间期,用Bazettformula方法计算了经心率校正... 目的:分析哪些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伴发长QT间期综合征有关。方法:对98例发病2小时内人住我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记录了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糖尿病史,测定了每一例的心电图QT间期,用Bazettformula方法计算了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即QTc,并测定了每一例患者的血钠、血钾、血钙、血镁浓度和血糖水平。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校正后QT间期即QTc与年龄、性别、血钠、血钾、血钙、血镁浓度及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平均QTc间期为469.80±24.19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女性、低血钾及血糖为QTc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相对危险度为4.23,低血钾(<3.5mmol/L)者与正常血钾者比较相对危险度为2.86,高血糖(>7.4mmol/L)患者相对于非高血糖患者(≤7.4mmol/L)的相对危险度为1.10。结论:女性、低血钾浓度及高血糖水平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QTc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长QT间期综合征 危险因素 校正后QT间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独立危险因素 QTC间期延长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相对危险度 心电图QT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月秋 张爱萌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18期259-260,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措施组遵循常规护理,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瘤性蛛...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措施组遵循常规护理,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满意水平;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情况、护理服务整体质量评分;患者的预后情况;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常规护理措施组,P<0.05;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情况、护理服务整体质量评分优于常规护理措施组,P<0.05;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优于常规护理措施组,P<0.05,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措施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有较高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护理干预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预后 并发症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陆士奇 孔小明 +1 位作者 冀勇 惠国桢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10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d、7~9d、13~15d血清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d、7~9d、13~15d血清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在术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术后7~9d变化最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脑血管痉挛 可溶性黏附分子-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血清SICAM-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含量变化 蛛网膜下出血(SAH) 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