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虾球传》:“南方”的文学出场与左翼视域改造——兼谈《虾球传》的版本修改问题 |
胡满
|
《华文文学》
|
2024 |
0 |
|
2
|
论《虾球传》的影视改编兼及红色经典叙事共同体构建 |
吴学峰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虾球传》:战后香港文学的重要收获 |
黄万华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4
|
成长的艰辛——重评黄谷柳《虾球传》 |
计红芳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5
|
《虾球传》的接受史 |
侯桂新
郑浩月
|
《云梦学刊》
|
2015 |
0 |
|
6
|
流浪儿、捞家及其他——《虾球传》人物谈 |
韩江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4 |
4
|
|
7
|
香港文学本土性的实现──从《虾球传》、《穷巷》到《太阳落山了》 |
赵稀方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8
|
黄谷柳《虾球传》研究资料综述 |
蔡燕彬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9
|
香港文学本土性的实现——从《虾球传》、《穷巷》到《太阳落山了》 |
赵稀方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1998 |
6
|
|
10
|
40年代后期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兼论《虾球传》 |
金孝柍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11
|
畸形社会中的抗争与呐喊──小说《虾球传》主人公形象论析 |
徐冲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2
|
《虾球传》浅谈 |
陈奔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2
|
|
13
|
“表现香港”“夺回读者大众”与“夺取黄色堡垒”——论《虾球传》之于旅港左翼文坛的意义 |
谢力哲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18 |
4
|
|
14
|
文白相间 意义深远——以《虾球传》为例分析黄谷柳的写作风格 |
关洪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2 |
0 |
|
15
|
艰坷的汇流——评里汗的长篇小说《新绿林传》 |
郭小东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
16
|
文学地理学中的现当代岭南文学——以粤语方言区文学为例 |
陈翠平
|
《学术评论》
|
2017 |
1
|
|
17
|
从文化视角论黄谷柳 |
张绰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3
|
|
18
|
黄谷柳和他的创作 |
张仲春
|
《学术研究》
|
1981 |
1
|
|
19
|
黄谷柳的生平和创作 |
李惠贞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1
|
|
20
|
日本上演的中国戏剧 |
陈北鸥
|
《上海戏剧》
|
198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