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海水域有害藻华的现状及治理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兴 《乡村科技》 2025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人类活动加剧了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海洋的影响,向海洋中排放污水,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增加,近海水域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有害藻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 人类活动加剧了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海洋的影响,向海洋中排放污水,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增加,近海水域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有害藻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目前水域环境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涉及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想要预测和治理有害藻华,需要加强相关基础学科研究,探究有害藻华形成物种的生活史、传播和暴发条件。基于此,研究通过阐述有害藻华的形成原因及危害,了解近海水域的有害藻华现状,以有害藻华物种的休眠孢子囊和有害藻华的治理方法展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压舱沉积物 休眠孢子囊 治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生态环境高时空分辨观测与人工智能赋能的有害藻华预报
2
作者 郑焰 郑一 +3 位作者 冯炼 张传伦 李海龙 王俊坚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9-983,共15页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有害藻华的频繁暴发甚至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基于二十多年来对海洋暖化和酸化、极端天气条件、污染或栖息地丢失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发达国...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有害藻华的频繁暴发甚至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基于二十多年来对海洋暖化和酸化、极端天气条件、污染或栖息地丢失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发达国家加快了生态预报研究的步伐,致力于实现咸淡水环境中关键有害藻种群的实时预警预报。本文通过梳理近海生态环境预报的机遇与挑战,聚焦近海有害藻华问题,并将其与淡水体系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都面临观测的时间分辨率过低、诱导有害藻华暴发多元因子观测的空间覆盖度有限的双重挑战,亟待补齐原位观测传感器、自动采样分析装置、高光谱遥感等多维度高时空分辨观测的高新技术短板,融入多源数据时空重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的有害藻华预报模型的发展。本文建议,由交叉科学部牵头,与涉海部委和沿海地区合作,共建近海有害藻华观测与预报网等大科学基础设施,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近海藻华灾害预警预报的业务化进程。该设施应优先布局有害藻华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相关原位观测能力的建设,揭示海洋藻毒素形成、迁移转化(含食物链富集)的生理和环境机制,探明不同类型有害藻华灾害事件萌发—高峰—衰退的生物和非生物多元耦合驱动机制等交叉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富营养化 有害藻华 毒素 有害藻华观测与预报网 生态预报模型
原文传递
人工强制混合藻华控制研究进展:理论、技术与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温成成 董志龙 +5 位作者 李凯 李楠 王宝山 文刚 黄廷林 肖彩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01-5817,共17页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甚至无效等现象.本文主要结论如下:①该类技术通过调控混合层深度(Z_(mix))控制藻类生物量与结构变化,其应用效果主要与湖库水深、混合器平面布设、系统运行方式和混合效率有关;②该类技术控藻周期(藻密度削减95%以上)约为2周,控藻推荐的Z_(mix)阈值>15m;③该类技术主要适用于深水型水体,遴选控藻技术时应考虑适用条件、成本效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和水库 季节性藻华 人工强制混合 类控制 适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核酸快提法提取藻华微藻核酸效果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赵启宇 陈振帆 +3 位作者 刘超 孙璐 甄毓 张清春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45,共14页
近年来,世界近海海域微藻藻华频发,藻华藻种多样化,应用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藻华现场检测和监测迫在眉睫。快速、简便和高效地提取藻华微藻核酸物质是实现藻华现场分子检测的前提。本研究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 近年来,世界近海海域微藻藻华频发,藻华藻种多样化,应用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藻华现场检测和监测迫在眉睫。快速、简便和高效地提取藻华微藻核酸物质是实现藻华现场分子检测的前提。本研究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作为检测方法,对比分析了4种核酸快速提取方法对藻华微藻核酸的提取效果。实验发现本研究研制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曲拉通(Triton X100)核酸快提液及其提取的DNA溶液对RPA和PCR反应均无抑制效应,该核酸快提液在37℃条件中裂解10 min可实现对多种藻华微藻DNA的有效提取,通过模拟野外实验发现该核酸快提液具有不错的抗环境杂质干扰能力。总体而言,DMSO-Triton X100核酸快提法具有对分子反应无抑制、操作简单、裂解条件温和、核酸提取效率高等优点,可快速提取藻华微藻核酸,有助于藻华现场分子检测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也有望推广至其他研究领域核酸的快速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核酸快速提取 分子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治理藻华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燕 孙锟焜 +2 位作者 谢艳萍 马燕天 张赫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413-424,共12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藻华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不仅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进展】溶藻菌作为控制有害藻类的有效生物制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藻华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不仅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进展】溶藻菌作为控制有害藻类的有效生物制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其溶藻机理的研究及实践运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概述了当前治理藻华的方法、溶藻菌种类及其产生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杀藻物质、溶藻机理以及溶藻菌的应用等研究现状,并对溶藻菌在分子层面的研究及溶藻物质的进一步分离研究方向和前景作了展望。【意义】为深化对溶藻菌作用机制的理解提供全面且前瞻性的视角,也为藻华治理和水体生态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生物控制 物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藻华生物变化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李志霞 《海洋技术》 201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1 000 km2)、大型(≥1 000 km2)和面积不详的有害藻华中,小型藻华为多发性藻华,发生次数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60.35%;5-8月份是藻华多发期,发生次数占累计发生次数的86.21%;2000年后藻华发生频率大增,由原来年均发生1次演变为年均发生4次;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57.14%,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少;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64.25%,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小。河北省优势海洋有害藻华生物共计15种,易发性藻华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44.83%,2009年前是河北省近海最主要的藻华肇事生物;高发性藻华生物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有害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55.57%,2009年后该藻和夜光藻共同成为河北省近海优势藻华肇事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灾害分级 时空分布 藻华生物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5
7
作者 于仁成 吕颂辉 +1 位作者 齐雨藻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788,共21页
海洋或淡水环境中的一些藻类生物量暴发性增长会形成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s,HAB),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近50年来,近海有害藻华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一类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有害藻... 海洋或淡水环境中的一些藻类生物量暴发性增长会形成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s,HAB),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近50年来,近海有害藻华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一类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计划(GEOHAB)"和"全球变化下有害藻华研究计划(GlobalHAB)"支持下,有害藻华研究不断深入,在"有害藻华原因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分布特征与适应策略"、"典型有害藻华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对有害藻华的影响"、"藻毒素与人类健康"、"有害藻华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害藻华是我国近海最突出的生态灾害之一,自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大规模有害藻华不断出现,藻华原因种表现出多样化、小型化和有害化的演变趋势,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本文从有害藻华原因种基础生物学研究、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研究、有害藻华监测与治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对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综合国内外有害藻华现状和相关研究进展,建议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近海有害藻华形成及演变机理的研究,高度关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影响,推动有害藻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持续提高对藻华灾害的防控能力,积极参与有害藻华领域国际合作,更好地应对有害藻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富营养化 气候变化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害藻华的发生情况、危害效应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36
8
作者 于仁成 张清春 +7 位作者 孔凡洲 周正熙 陈振帆 赵越 耿慧霞 代丽 颜天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8-1186,共9页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高发区之一。自2000年以来,由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等甲藻形成的大规模有害藻华连年暴发,对海水养殖业、人类健...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高发区之一。自2000年以来,由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等甲藻形成的大规模有害藻华连年暴发,对海水养殖业、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往调查和研究工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藻华优势类群近年来已由硅藻逐渐转变为甲藻,同时,有害藻华原因种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异特征和有毒有害藻种增多的态势,亟待解析其演变机理、趋势和驱动因素。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受长江径流影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是大规模有害藻华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该海域也受到来自台湾东北部黑潮分支的影响,但对其与有害藻华的关系所知甚少。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下,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本文对研究中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了初步总结。结果表明:东海黑潮分支能够到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区,影响该海域赤潮生物多样性状况;黑潮分支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甲藻赤潮发生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分支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害藻华的发生过程和演变趋势。在现有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未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害藻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解析有害藻华演变趋势、提升有害藻华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黑潮 有害藻华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分类、分布及其藻华 被引量:32
9
作者 沈萍萍 齐雨藻 欧林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6-162,共17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 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 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呈现两大独有的特点,即藻类囊体较大(可达 3厘米),以及藻华可毒害养殖业。历经 20多年,球形棕囊藻在中国沿海已从一个"藻华新记录种"变成了"藻华常见种"。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广西北部湾海域棕囊藻藻华肆虐,威胁核电冷源安全,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也对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针对这一生态灾害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 20年来中国球形棕囊藻及其藻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状况,分别就棕囊藻的分类、生活史特征、营养特性、藻华形成的环境驱动因素、生态毒理等诸多方面开展简要综述,冀望为棕囊藻藻华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球形棕囊 分类 分布 生态 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藻华水体总吸收系数的变化特性及高光谱反演模式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2 位作者 杨跃忠 周雯 梁少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58,共7页
基于2007年8月海洋光学浮标在珠江口投放期间获得的近16天的实测生物光学数据,对一次藻华过程中水体总吸收系数和水色光谱的变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华前后水体中非藻类物质尤其是有色溶解有机物在蓝光波段具有较... 基于2007年8月海洋光学浮标在珠江口投放期间获得的近16天的实测生物光学数据,对一次藻华过程中水体总吸收系数和水色光谱的变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华前后水体中非藻类物质尤其是有色溶解有机物在蓝光波段具有较强的吸收贡献,而当藻华爆发时,随着叶绿素a浓度的急剧增大,浮游植物的吸收贡献明显增强;各波段之间总吸收系数呈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吸收光谱蓝绿波段比值的变化对遥感反射率的光谱分布有重要的贡献;据此建立了对水体总吸收系数反演的经验关系模型,表现出较高的反演精度,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偏差的均方根在可见光波段可控制在2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吸收系数 高光谱 藻华 珠江口 光学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夏季藻华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曾祥波 黄邦钦 +1 位作者 陈纪新 洪华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处于藻华的消退期.8月1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和丰度分别为2.04μg/dm^3和2.99×10^5个/dm^3,主要优势种为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8月6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分别减为0.37μg/dm^3和1.54×10^4个/dm^3;而蓝藻和甲藻的丰度和比例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占的比重分别从1日的0.04%和0.85%增加到6日的9.59%和41.97%.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rubrum)和异养甲藻等类群组成,总丰度于8月2日达到最大值,为3640个/dm3,之后逐渐减少,6日时,仅为436个/dm^3.观测期间,小型浮游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虽一直以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主,但在具体的类群结构上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30μm以下的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红色中缢虫、砂壳纤毛虫和大于50pm的无壳纤毛虫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观测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40~0.91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6~1.34d^-1,摄食率和生长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叶绿素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对各光合色素类群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7.97%~82.24%和70.71%~281.33%),是藻华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型浮游动物对甲藻和蓝藻的避食行为,可能是观测期间由“硅藻”水华向“硅藻-甲藻”水华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浮游动物 摄食率 生长率 藻华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1年东海藻华高发区水体层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藻华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鑫烽 陆斗定 +3 位作者 夏平 王红霞 何飘霞 李冬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细胞丰度越来越大,直至藻华发生并持续推进到近岸。大部分东海原甲藻细胞位于层化水体上方,而且当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时,藻华的发展最为迅速且呈大规模爆发状态。结果还显示当出现叶绿素高值层时,总是伴随出现温盐突变现象。本项研究不仅第一次从时间角度记录了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发现了东海水体层化现象为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环境因子条件,这为该藻华的监控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HAB) 水体层化 富营养化 环境因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丝状藻类有害藻华的形成与对策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孝花 潘连德 张饮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2期77-82,共6页
文章通过对常见丝状藻类及其形成藻华形态的描述,综述丝状藻藻华的形成条件及危害,说明各种水体中控制丝状藻藻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概述了常见控制藻类药物和药物的致毒机理,为丝状藻类及其藻华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丝状 有害藻华 药物控制 中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藻华治理过程中改性粘土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志富 俞志明 +2 位作者 宋秀贤 曹西华 刘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38,共6页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对仿刺参稚参的影响。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01g/L;安全浓度为0.601g/L,高于在现场时的使...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对仿刺参稚参的影响。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01g/L;安全浓度为0.601g/L,高于在现场时的使用浓度0.1g/L;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成活率和体重增长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改性黏土添加组中,发现仿刺参稚参的体壁组分(水分、灰分、总糖、总脂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改性黏土的加入对减少仿刺参稚参的种内竞争有一定积极作用。另外,针对仿刺参稚参食用包括改性黏土在内的底层颗粒物的现象,考察了不同实验组仿刺参稚参体壁中铝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改性黏土有效去除有害藻华的体系中仿刺参稚参的生长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改性黏土有效地去除了有害藻华,还明显降低了仿刺参稚参的死亡率。因此,改性黏土是一种有效治理仿刺参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对养殖生物无负面影响的藻华治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黏土 有害藻华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 东海原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海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的选择性摄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军 王小冬 宋书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157,共7页
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现场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的选择性摄食.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低浮游植物细... 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现场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的选择性摄食.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行为,高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摄食选择性由偏好转变为排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329cells.ml-1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还与食物组成有关,对于食物中的微型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无选择性或排斥摄食.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的偏好摄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的排斥摄食,促使藻华的物种演替最终向米氏凯伦藻水华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哲水蚤 选择性摄食 选择系数 有害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藻华(HAB)的发生、生态学影响和对策 被引量:24
16
作者 潘克厚 姜广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1-786,共6页
论述了有害藻华 (HAB)的含义、成因及其生态学影响 ,总结了目前有害藻华的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赤潮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以期为赤潮的研究工作、预警预报和生态学防治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有害藻华 HAB 生态学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华发生过程中胶州湾水体颗粒有机物脂肪酸的组成与动态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淑果 韩博平 +1 位作者 孙松 王旭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91-2399,共9页
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 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绿素(Chl-a)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和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并通过标志脂肪酸对藻华发生过程中颗粒有机物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总脂肪酸浓度同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碳浓度一样,在藻华发生期达到最高,两个采样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为29.0μg.L-1及185.5μg.L-1,比藻华发生前和消退后高2~3倍及20倍。胶州湾悬浮颗粒脂肪酸主要包括16∶0,14∶0,18∶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16∶1ω7、16∶1ω5+ω9、18∶1ω9,18∶1ω7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以20∶5ω3(DHA)和22∶6ω3(EPA)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以i-15∶0及ai-15∶0为主的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藻华期与发生前相比,脂肪酸中的不饱和组分(MUFA,PUFA)所占比例在两个取样站位均有提高。随着藻华的消退,藻华区域中心的A5站的SSFA及BSFA比例有大幅提高,而在非藻华中心区域的C3站,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等)比例的上升非常显著。藻华发生时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中的比重提高。藻华消退后,A5站颗粒有机物中碎屑有机物及细菌所占比重提高,而C3站颗粒有机物中浮游植物的比重仍然很高。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是A5站藻华消退的主要形式,而C3站藻华的消退则可能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 颗粒有机物 脂肪酸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春季藻华生长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孔松 刘德富 +2 位作者 纪道斌 李媛 杨正健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2007年2~5月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及其支流布置了17个断面,对藻类生长指标叶绿素a、相关环境因子及水动力因子进行同步监测,据此分析水华期间叶绿素a浓度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在监测时段内属于重富营养水平,... 2007年2~5月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及其支流布置了17个断面,对藻类生长指标叶绿素a、相关环境因子及水动力因子进行同步监测,据此分析水华期间叶绿素a浓度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在监测时段内属于重富营养水平,库湾内叶绿素a、环境因子及流速分布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差异,香溪河的藻类生长可能主要受NO3-N和SiO3-Si的影响,各分区对藻类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因子各不相同.香溪河库湾流速较小,藻类在香溪河的生长体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而这种空间异质性与流速的空间的差异性有着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 环境因子 流速 相关分析 香溪河库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藻华灾害的固定化菌藻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柴天 刘晓宇 +3 位作者 许鹏成 傅海燕 陈旭丽 黄国和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7-245,共9页
以活性污泥菌悬液分别与小球藻、盘星藻和斜生栅藻进行配比固定,构建了多种固定化菌藻体系,对其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比例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最佳配比分别为小球藻:菌=1∶1,盘星藻:菌=2∶1... 以活性污泥菌悬液分别与小球藻、盘星藻和斜生栅藻进行配比固定,构建了多种固定化菌藻体系,对其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比例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最佳配比分别为小球藻:菌=1∶1,盘星藻:菌=2∶1,斜生栅藻:菌=1∶1的菌-藻体系中,其中TN最大累积去除率可分别达到39.03%、36.31%和34.34%,而PO34-P最大累积去除率分别为88.55%,91.73%和86.00%。在所构建的三种菌-藻体系中,活性污泥-小球藻体系在处理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水体时,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TN、NH4+-N、PO3-4P最大累积去除率分别达到98.82%,99.34%和94.01%,处理后的水体水质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Ⅰ类标准,是藻华灾害原位治理的可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体系 固定化 富营养化 藻华灾害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典型藻华生物的分子分类学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侯建军 赖红艳 +1 位作者 黄邦钦 刘绍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1-719,共9页
通过PCR克隆测序、rDNA序列分析、随机PCR引物扩增结合DGGE技术等三个层次的分子分类水平对厦门海域的典型藻华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DGGE检测的18S rDNA序列过于保守,分类的精确度不高;AP-PCR则是基于基因组的差异进... 通过PCR克隆测序、rDNA序列分析、随机PCR引物扩增结合DGGE技术等三个层次的分子分类水平对厦门海域的典型藻华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DGGE检测的18S rDNA序列过于保守,分类的精确度不高;AP-PCR则是基于基因组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较为精确和全面;而rDNA序列分析相对可靠,尤其是针对ITS的长度和全序列分析以及28S rDNA的D1、D2区的序列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分类信息,并可为设计检测探针提供基础。据此对分离自厦门海域的3种典型甲藻及其相关藻株建立了系统进化树。针对23株甲藻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Takayama pulchella(AY764179)和Karlodinium micrum的距离最近,并能够把Akashiwo属、Karenia属、Gyrodinium属、Karlodinium属、Takayama属与Gymnodinium属等区分开。用28S rDNA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只能把Karlodinium属、Karenia属和Takayama属区分开,但不能很好地把无纹环沟藻与Akashiwo属和Gymnodinium等的藻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生物 分子分类学 核糖体DNA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 随机引物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