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1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太赫兹成像结合压缩感知与超分辨的葵花籽饱满度检测
1
作者 李斌 谢立明 +3 位作者 黎艳兵 杨金丽 吴建 欧阳爱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271,共9页
太赫兹成像技术虽已被证实能够用于检测葵花籽内部品质,然而其成像速度较为缓慢,难以实现切实且迅速的检测。为了实现对葵花籽饱满度的快速检测,该研究将压缩感知与注意力增强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A-ESRGAN)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太赫兹成... 太赫兹成像技术虽已被证实能够用于检测葵花籽内部品质,然而其成像速度较为缓慢,难以实现切实且迅速的检测。为了实现对葵花籽饱满度的快速检测,该研究将压缩感知与注意力增强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A-ESRGAN)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太赫兹成像领域。首先,选用压缩采样匹配追踪(compressive sampling matching pursuit,CoSaMP)重构算法来验证不同测量矩阵的性能,根据最佳综合性能选取高斯矩阵作为测量矩阵。其次,通过比较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结合全变分(total variation,TV)正则化(ADMM_TV)和子空间追踪(subspace pursuit,SP)等5种重构算法的峰值信噪比和重构时间等评价指标评估图像重建质量。结果表明ADMM_TV在峰值信噪比、均方误差、结构相似性指数表现最佳,自然图像质量评估器在测量比例超过6.0%最低,尽管重构时间无明显优势,但综合表现优于其他算法。最后,运用多尺度注意力增强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A-ESRGANmulti)模型对压缩感知不同采样率的重构图像进行处理,其效果优于真实图像增强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RealESRGAN)和单尺度注意力增强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A-ESRGAN-single),提升了图像质量,使边缘对比度得以提高,为后续的图像分割提供了便利。研究表明,压缩感知与A-ESRGAN-multi模型相结合用于检测葵花籽饱满度是可行的,验证集的饱满度误差平均为2.50%,最大检测误差为6.41%。综上所述,将压缩感知与A-ESRGAN-multi模型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节省82.5%的采样时间,为葵花籽的品质检测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压缩感知 A-ESRGAN-multi 饱满度 太赫兹成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油组成成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静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向日葵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其籽实加工的葵花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健康植物油,备受消费者青睐。食用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关键因素。现对葵花籽油中营养和风味组成成... 向日葵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其籽实加工的葵花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健康植物油,备受消费者青睐。食用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关键因素。现对葵花籽油中营养和风味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概述,重点从成分组成的分类、应用领域、加工工艺和贮藏保鲜技术进行阐述,并对葵花籽油开发利用前景及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组成成分 加工工艺 贮藏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葵花籽油酶促酯交换制备中长链甘油三酯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吴凡 杨博 郭嘉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79,107,共5页
旨在为开发健康油脂提供参考,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椰子油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MLCT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原料油与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 旨在为开发健康油脂提供参考,利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椰子油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MLCT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原料油与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佳的MLCT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1℃、反应时间6.2 h、酶用量9.3%、底物配比6∶4(椰子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物质的量比),在此条件下产品中MLCT含量为75.98%;产品中主要脂肪酸为油酸(42.711%)和月桂酸(26.226%)。综上,制备的产品中富含MLCT,有较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甘油三酯 高油酸葵花籽 椰子油 酯交换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油中天然色素及挥发性成分在精炼阶段的变化规律
4
作者 刘建国 韩珊珊 +5 位作者 刘要卫 杨涛 贾强 代立刚 刘昌树 周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226,共9页
以葵花籽油中的天然色素和挥发性组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精炼工艺阶段的变化规律。首先建立并优化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色素的高通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其主要组成并检测在精炼阶段(毛油、脱酸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的变化... 以葵花籽油中的天然色素和挥发性组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精炼工艺阶段的变化规律。首先建立并优化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色素的高通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其主要组成并检测在精炼阶段(毛油、脱酸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葵花籽毛油样品中类胡萝卜色素中的叶黄素含量最高(1.44μg/g),其次是β-胡萝卜素(0.55μg/g)和玉米黄质(0.51μg/g),番茄红素未检测出;黄酮类色素中漆黄素的含量最高(2.60μg/g),其次是山柰酚(2.06μg/g)、槲皮素(2.00μg/g)、异槲皮苷(1.58μg/g)和木犀草素(1.21μg/g)。此外,脱色工序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较大,而脱酸工序对黄酮类色素影响较大。葵花籽油中一共鉴定出264种挥发性物质,以萜烯类和醛类为主,脱臭工艺对葵花籽油中的挥发性组分具有较大的影响,萜烯类、醛类、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减少了99.27%、81.10%、94.75%。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实验结果显示,精炼工艺降低了葵花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这可能是精炼过程中油中天然色素的损失造成的。本研究鉴定了葵花籽油中天然色素的组成并发现了其在精炼工艺中的变化规律,可为优化葵花籽油脂精炼工艺、提升食用油品质和营养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天然色素 挥发性成分 抗氧化 精炼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款市售葵花籽油产品品质分析
5
作者 惠菊 初柏君 +5 位作者 陈少聪 张春华 陈吉江 刘兆禹 沈益列 尤梦圆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5,123,共7页
为全面评估我国葵花籽油产品质量,给产品开发、精炼加工和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采集了7个品牌11款葵花籽油产品,分析了其基础理化品质(酸值和过氧化值)、营养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含量、危害物(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苯并[a]芘... 为全面评估我国葵花籽油产品质量,给产品开发、精炼加工和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采集了7个品牌11款葵花籽油产品,分析了其基础理化品质(酸值和过氧化值)、营养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含量、危害物(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苯并[a]芘、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水平以及风味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葵花籽油产品间酸值和过氧化值存在明显差异,但均符合国家标准限量要求;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是葵花籽油的主要营养素,维生素E含量均值为75.45 mg/100 g(以α-生育酚当量计),植物甾醇含量均值为4 040.00 mg/kg,另外,角鲨烯含量均值为127.40 mg/kg;所有葵花籽油产品反式脂肪酸含量均小于0.30 g/100 mL,满足零反式脂肪酸宣称要求;11款葵花籽油产品苯并[a]芘含量符合国家标准;11款葵花籽油产品多环芳烃和3-氯丙醇酯含量均低于欧盟标准限量要求,但缩水甘油酯含量存在一定超标风险;风味属性方面,有4款葵花籽油产品具有明显风味,以熟瓜子味、焦煳味和咸鲜味为主。综上,市售葵花籽油产品质量、安全性较好,但各品牌工厂精炼水平和危害物控制能力存在差异,同时不少品牌开始推出风味葵花籽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理化指标 营养成分 危害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精油对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及煎炸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永华 李祥睿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6期137-144,共8页
以葵花籽油为原料,研究金银花精油对葵花籽油储存过程的氧化稳定性影响和对葵花籽油在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葵花籽油储存过程的氧化稳定性上,金银花精油可以显著增加氧化诱导时间,延缓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 以葵花籽油为原料,研究金银花精油对葵花籽油储存过程的氧化稳定性影响和对葵花籽油在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葵花籽油储存过程的氧化稳定性上,金银花精油可以显著增加氧化诱导时间,延缓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和游离脂肪酸的上升趋势,其效果优于市售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VE,金银花精油有较好的提高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的能力。在葵花籽油煎炸试验上,金银花精油可以减缓煎炸过程中葵花籽油色度(黄色和红色)加深,降低粘度,延缓酸价、极性组分和P-茴香胺的上升趋势,其效果优于市售TBHQ和VE,金银花精油有较好的提高葵花籽油煎炸品质的能力。金银花精油可以作为一种天然油脂抗氧化剂,应用于食品行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精油 葵花籽 氧化稳定性 煎炸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油微乳体系对玉米黄素增溶性能研究
7
作者 吴红艳 王可意 +2 位作者 于晓丹 杨佳萌 田英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1,70,共5页
文章研究了葵花籽油微乳包封玉米黄素的能力,考察了玉米黄素在微乳不同相中的分配系数及葵花籽油微乳增溶玉米黄素的能力。结果表明,微乳的pH值在4~6之间时,体系稳定;pH值在2~4和8~10时,粒子分布不均匀,包封率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 文章研究了葵花籽油微乳包封玉米黄素的能力,考察了玉米黄素在微乳不同相中的分配系数及葵花籽油微乳增溶玉米黄素的能力。结果表明,微乳的pH值在4~6之间时,体系稳定;pH值在2~4和8~10时,粒子分布不均匀,包封率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微乳的粒径和PDI增大,包封率逐渐下降。微乳在4℃和25℃下储存时较稳定并且粒径、PDI和包封率无明显改变;在45℃时,粒径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包封率降低。微乳体系中玉米黄素的溶解度高于葵花籽油中玉米黄素的溶解度;在水包油型中,80%含水量的微乳增溶玉米黄素52倍,是水增溶玉米黄素的330倍。理论上可以确定有64个混合表面活性剂分子增溶1个玉米黄素分子。因此,葵花籽油微乳体系对玉米黄素具有良好的增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黄素 微乳 葵花籽 增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葵花籽出口贸易及潜力——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欣雨 穆月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14,共8页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葵花籽生产国与出口国,把握其贸易特征及出口潜力对中国葵花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中国葵花籽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1—2021年中国与19个出口去向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葵花籽生产国与出口国,把握其贸易特征及出口潜力对中国葵花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中国葵花籽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1—2021年中国与19个出口去向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葵花籽出口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葵花籽出口具有高竞争优势,出口价格劣势情况逐渐得到缓解;出口去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自由指数与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双边贸易距离的增加,两国人均GDP差异的缩小促进了中国葵花籽的出口;当前东南亚一些国家贸易潜力发挥不足,中东一些国家贸易潜力超标实现。基于此认为:中国应与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接轨,强化品牌推广与营养知识科普,开拓国内外食用葵花籽高端消费市场。同时,巩固加强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优势改善贸易环境,推动与周边国家小宗农产品的贸易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葵花籽 贸易潜力 国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分离蛋白及葵花籽色拉油生产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恩礼 王岚 +2 位作者 杨帆 朱先龙 胡毓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28,共3页
通过对葵花仁中绿原酸的提取 ,解决了葵花蛋白的色泽问题 ,同时采用特殊方法 ,提取油脂而不影响蛋白的性状 ,最终得到葵花籽色拉油和葵花籽分离蛋白。
关键词 葵花籽 绿原酸 葵花籽色拉油 葵花籽分离蛋白 提取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炒工艺对葵花籽仁油风味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劲廷 张立伟 +3 位作者 罗质 陈建国 许毅 郑竟成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籽仁油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吡嗪、醛类物质含量较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焙炒过程中细胞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结晶度降低,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仁油 风味 微观结构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粕绿原酸脱除及其蛋白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振源 黄雪港 +7 位作者 崔颢凡 顾丰颖 马萨日娜 Karim GAFUROV Ismail ISABAEV Dilshoda SAFARAVA 郭芹 王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0-298,共9页
葵花籽粕是葵花籽制油的副产物,其蛋白质营养丰富、氨基酸组成合理且致敏性低,是一种优质的蛋白原料。目前关于葵花籽粕的相关综述主要集中在其加工应用现状、综合利用、活性成分、改性技术和饲料领域应用等。然而,葵花籽粕中多酚类物质... 葵花籽粕是葵花籽制油的副产物,其蛋白质营养丰富、氨基酸组成合理且致敏性低,是一种优质的蛋白原料。目前关于葵花籽粕的相关综述主要集中在其加工应用现状、综合利用、活性成分、改性技术和饲料领域应用等。然而,葵花籽粕中多酚类物质(主要为绿原酸)的存在导致葵花籽蛋白粉在制备和加工过程易发生褐变,严重制约其深度开发利用。对葵花籽粕绿原酸的提取脱除技术主要有水提法、有机溶剂浸提法、物理场辅助法、生物酶法、盐抑制法及树脂吸附脱色等,但目前鲜见系统总结。本文从葵花籽蛋白组成特性、其与绿原酸互作机制、葵花籽粕绿原酸提取脱除方法以及葵花籽蛋白在食品领域应用等方面综述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葵花籽粕的深度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蛋白 绿原酸 脱除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
12
作者 李欣荣 李飞 +10 位作者 翁秀秀 刘保仓 邓晓裕 王新基 史艳丽 郭涛 王力 李钰 李开栋 李建栋 田多湖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35-7345,共11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的预测模型。采集101份葵花籽皮样品,测定水分、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的预测模型。采集101份葵花籽皮样品,测定水分、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钾(K)、钙(Ca)、磷(P)、镁(Mg)、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剔除异常值后,利用KS算法将剩余样品分为定标集和验证集,利用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分别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葵花籽皮中水分、NDF、ADF、Ash、Mg、Fe和Mn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为0.88~0.99,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82~8.36,利用MPLS和BPNN模型定标结果较好,且预测准确性较好,能够用于实际测量。2)葵花籽皮中K和Zn含量的MPLS模型的PRD分别为2.75和2.44,而BPNN模型的PRD分别为1.76和1.69,K和Zn含量可利用MPLS模型进行实际预测。3)葵花籽皮中CP、Ca和P含量的BPNN模型的RSQ分别为0.9、0.89和0.83,而MPLS模型的RSQ分别为0.75、0.62和0.71,CP、Ca和P含量可通过BPNN模型进行实际预测。4)葵花籽皮中ADL和Cu含量的MPLS和BPNN模型的RSQ为0.30~0.68,RPD为1.03~1.79,预测结果不可用于实际预测。综上所述,利用NIRS技术结合MPLS和BPNN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葵花籽皮中水分、CP、NDF、ADF、Ash、K、Ca、P、Mg、Fe、Mn和Z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近红外光谱技术 改良偏最小二乘法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牡丹/葵花籽油凝胶的制备及其物理特性研究
13
作者 赵晶晶 徐宝成 +4 位作者 丁玥 刘茜茜 王永超 余慧 刘丽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70,共7页
凝胶剂的含量和比例、植物油基质是影响油凝胶结晶特性和加工功能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植物甾醇和γ-谷维素为凝胶剂,牡丹籽油和葵花籽油为基质油制备高含量α-亚麻酸油凝胶,探讨了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质量比以及基质油对油凝胶外观... 凝胶剂的含量和比例、植物油基质是影响油凝胶结晶特性和加工功能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植物甾醇和γ-谷维素为凝胶剂,牡丹籽油和葵花籽油为基质油制备高含量α-亚麻酸油凝胶,探讨了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质量比以及基质油对油凝胶外观、硬度、黏度、微观结构、流变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下,当m(植物甾醇)∶m(γ-谷维素)=40∶60,添加量为8%(质量分数)时,油凝胶形成的速度最快,硬度和黏度最大,熔点也最高;与葵花籽油凝胶相比,此条件下牡丹籽油凝胶的硬度更大(210.70 N),凝胶时间更短(0.5 h),熔点更高(55.22℃)。油凝胶制备时,可通过调整植物甾醇与γ-谷维素的比例来获得所需的晶型和凝胶网络结构,并由此获得理想的硬度、黏度、熔点和透明度等,以适应特定食品加工的需求。该研究为后续基于油凝胶的新型功能黄油和功能奶油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凝胶 植物甾醇 γ-谷维素 牡丹籽油 葵花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复合乳化剂制备椰子油-葵花籽油基植脂奶油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青松 王会强 +3 位作者 张燕鹏 张红建 梁爱文 郑联合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为解决传统植脂奶油所用部分氢化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问题,以椰子油-葵花籽油混合油(质量比1∶1)为基料油,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植脂奶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β-环... 为解决传统植脂奶油所用部分氢化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问题,以椰子油-葵花籽油混合油(质量比1∶1)为基料油,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植脂奶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添加量对植脂奶油持油性、持水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植脂奶油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添加量6.0%、大豆卵磷脂添加量1.1%、水分含量38.0%,在此条件下植脂奶油的持油性和持水性分别达到98.9%和93.8%;对植脂奶油的稳定性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持油性、持水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正向关系。综上,以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的椰子油-葵花籽油基植脂奶油是一种潜在的营养健康植脂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 葵花籽 复合乳化剂 植脂奶油 物理复配法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抗炎、抗刺激及抗湿疹功效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恒光 方婷欢 +3 位作者 蒋晴 李晓霞 蒋云杰 唐礼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65,共4页
旨在为油茶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体外3D表皮模型EpiKutis构建体外急性损伤及类湿疹表皮模型,以低温压榨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处理模型,检测其组织活力、炎症因子释放量、组织形态结构和胸腺基质... 旨在为油茶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体外3D表皮模型EpiKutis构建体外急性损伤及类湿疹表皮模型,以低温压榨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处理模型,检测其组织活力、炎症因子释放量、组织形态结构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含量,评价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抗炎、抗刺激、抗湿疹功效。结果表明: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对模型组织活力均无显著影响;油茶籽油能显著降低模型炎症因子释放量,而高油酸葵花籽油不能显著降低模型炎症因子释放量;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对模型组织形态结构均有一定改善;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均能极显著降低模型TSLP含量。综上,油茶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对皮肤刺激性炎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和缓解作用,具有显著的抗湿疹功效;同时,油茶籽油对皮肤刺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酸葵花籽 油茶籽油 湿疹 炎症 3D表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方法评估葵花籽油加热后的质量变化
16
作者 方睿剑 吴雅新 +6 位作者 章昊轩 李育安 张彰 刘芷滢 刘安安 张翠 丁飞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4期32-36,41,共6页
针对油脂敞口中高温煎炸反应生成影响健康的极性物质,以及现有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可靠性差等问题,探索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葵花籽油质量快速分析方法。以190℃下敞口加热的葵花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每日3小时连续定... 针对油脂敞口中高温煎炸反应生成影响健康的极性物质,以及现有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可靠性差等问题,探索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葵花籽油质量快速分析方法。以190℃下敞口加热的葵花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每日3小时连续定温加热、定时取样并在非加热时间敞口常温保存以模拟重复用油的真实使用环境。对^(1)H NMR谱图进行归属分析,根据食用油变质标准(含25%极性组分)得出氢谱判据。此外,根据各归属基团横向弛豫时间T2变化结合氢谱判据建立基于T2数据的食用油使用时间的评价方法,即T2判据。实验可作为全新教学实验的设计素材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自主设计实验 葵花籽 横向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不同产地葵花籽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胡航伟 林祥生 +5 位作者 冷雨佳 林祥娜 刘凌霄 张楠楠 游新侠 刘云国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7期137-146,共10页
比较微波处理对不同产地葵花籽品质的影响,探究烘烤后葵花籽的品质差异。以新疆、甘肃、巴彦淖尔、乌蒙四个产地的葵花籽为原料,分析微波处理后其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变化。结果表明,乌蒙产地葵花籽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巴彦淖... 比较微波处理对不同产地葵花籽品质的影响,探究烘烤后葵花籽的品质差异。以新疆、甘肃、巴彦淖尔、乌蒙四个产地的葵花籽为原料,分析微波处理后其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变化。结果表明,乌蒙产地葵花籽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巴彦淖尔产地样品的脂肪酸组成接近1∶1∶1。含油率方面,新疆产地葵花籽样品中含量最高。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样品共检测到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吡嗪类、醛类、酯类等。通过主成分分析,新疆和巴彦淖尔产地的葵花籽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相似,与其他产地的葵花籽差别较大。不同产地的烘烤葵花籽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吡嗪类化合物更为丰富含有8种,赋予葵花籽浓郁的坚果味。本研究为葵花籽加工的质量控制及产地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挥发性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葵花籽壳为原料制备荧光碳量子点的研究
18
作者 叶子昂 郝晓亮 刘梅静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22期42-44,共3页
葵花籽壳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的问题。一些文献报道以生物质为原料可以合成荧光材料,这些材料在分析检测和细胞诊断等方面,发挥着诸多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葵花籽壳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合成葵... 葵花籽壳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的问题。一些文献报道以生物质为原料可以合成荧光材料,这些材料在分析检测和细胞诊断等方面,发挥着诸多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葵花籽壳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合成葵花籽壳碳量子点,合成的荧光材料可以发出耀眼的蓝色荧光,并且持久、稳定,本研究还进一步研究了合成材料的抑菌实验。抑菌结果显示碳量子点对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葵花籽壳荧光碳量子点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生物质荧光材料的合成提供更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碳量子点 表征 抑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葵花籽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娇 陈娇 +3 位作者 李巧莲 罗景阳 周长民 王岩松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试验采用HPLC-MS/MS法检测葵花籽中黄曲霉毒素B 1的不确定度,研究了不确定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当葵花籽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为0.097μg/kg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16μg/kg(k=2),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是移液定容。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葵花籽 黄曲霉毒素B_(1)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新鲜度指针性气体分析及检测系统设计
20
作者 刘伟 李嘉铭 +2 位作者 李家伟 金龙 刘长虹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1期105-111,共7页
葵花籽的新鲜度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官品质也是产业发展关注的重要指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储藏时间葵花籽样品的物质成分进行分析,筛选得到与新鲜度相关的指针性挥发气体。针对性地选取不同型号的MOS气敏传感器,... 葵花籽的新鲜度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官品质也是产业发展关注的重要指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储藏时间葵花籽样品的物质成分进行分析,筛选得到与新鲜度相关的指针性挥发气体。针对性地选取不同型号的MOS气敏传感器,设计了传感器阵列和信号处理电路,通过基线校正技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预处理,提高了特征气体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四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建立了葵花籽新鲜度的预测模型,并对比了不同建模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BPNN模型在葵花籽氧化程度预测方面具有最好的效果,对氧化进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可实现葵花籽新鲜度的快速评价,为保障葵花籽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他食品的品质分析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气敏传感阵列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品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