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思想史研究、历史教科书编纂及其他——葛兆光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0
1
作者 葛兆光 张瑞龙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0,共6页
一、新思想史研究的尝试 问:您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在1998年出版、2001年再版以后,影响很多大,在国内获过奖,在国外,如纽约出版的《当代中国思想》(Contnmporary Chinese Thought)曾连续两期来译介这部著作;
关键词 葛兆光 研究思想 遭遇 思想研究 现实 作者 魅力 沈志华 编纂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葛兆光著《屈服史及其他》
2
作者 孙向中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34,共3页
关键词 葛兆光 思想史研究 关系问题 三联书店 民间宗教 学术问题 宗教史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川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关键词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写法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兆光力陈历史教科书三大缺点 被引量:3
4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27,共1页
著名学者葛兆光说:“我对现在大学教师不教书深恶痛绝。”近年来,他是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教书上。但在教学过程中,他也深感现行的教科书有许多不足和缺点,以他开课的中国思想史为例,他认为现行的许多历史教科书的共同缺点是:一... 著名学者葛兆光说:“我对现在大学教师不教书深恶痛绝。”近年来,他是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教书上。但在教学过程中,他也深感现行的教科书有许多不足和缺点,以他开课的中国思想史为例,他认为现行的许多历史教科书的共同缺点是:一、都是概论式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二、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历史,历史仿佛是按照写作者的概念发展的,内容无趣、枯燥;三、没有国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大学教师 著名学者 教学过程 概念发展 国际视野 写作者 教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323-325页 被引量:2
5
作者 区逸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述评
6
作者 王宝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6-98,102,共4页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是葛兆光近年来探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一次集中总结。除了继续关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等问题以外,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思想史研究中的“加减法”、从“创新性思想”走向“妥协性思想”、思想...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是葛兆光近年来探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一次集中总结。除了继续关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等问题以外,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思想史研究中的“加减法”、从“创新性思想”走向“妥协性思想”、思想史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意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适应时代要求,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兆光 思想史研究方法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兆光:要共同提升,不能集体沉沦
7
作者 张健(记者)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7年第08A期45-46,34,共3页
葛兆光如是说—我想,关于经典诠释方面,学院的和通俗的是可以共存的,我喜欢这种多元。
关键词 葛兆光 沉沦 集体 经典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著名学者——葛兆光
8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F002-F002,共1页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l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l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系 教授 苗族 扬州 古文献 北京大学 博士生导师 葛兆光 中文系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兆光:一只手数尽中国文化
9
《教育家》 2016年第27期59-61,共3页
"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我们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 "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我们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在中国有、外国没有的,我们才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一只手 葛兆光 阴阳五行 贾宝玉 史湘云 薛宝钗 林黛玉 野蛮人 土生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里开掘──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葛兆光教授
10
作者 王峰明 《前线》 2000年第3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纪实文学 短篇 葛兆光 主研究 文学 历史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兼论“历史解释”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被引量:12
11
作者 戴加平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7,共6页
一、缘起:“历史解释”,出路在何方 关于新晋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解释”,我本无意继续参与讨论,理由至少有三:第一,与“史料实证”这一概念的突然问世显然不同,“历史解释”这个概念学界早已有之,相关的研讨论文与论著... 一、缘起:“历史解释”,出路在何方 关于新晋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解释”,我本无意继续参与讨论,理由至少有三:第一,与“史料实证”这一概念的突然问世显然不同,“历史解释”这个概念学界早已有之,相关的研讨论文与论著也为数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解释 史料 逻辑 史观 葛兆光
原文传递
问题与回应的裂隙——评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磊 张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一 什么是中国?所谓中国,是一个存在了数千年的政治实体,还是近代历史的建构之物?二十余年前,几乎无人提出这样“反常”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存在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从学术著作到日常生活,使用“中国”一词指称中华民族所共享... 一 什么是中国?所谓中国,是一个存在了数千年的政治实体,还是近代历史的建构之物?二十余年前,几乎无人提出这样“反常”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存在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从学术著作到日常生活,使用“中国”一词指称中华民族所共享的国家观念,已成惯常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葛兆光 史论 政治实体 近代历史 日常生活 学术著作 国家观念
原文传递
最熟悉的陌生人——读葛兆光先生《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13
作者 王梦景 《国际汉学》 CSSCI 2016年第4期194-195,共2页
对异域的记载与想象幻象丛生。作为中国的近邻,且与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同属东亚汉字圈的李朝朝鲜,其汉文燕行文中记载的大清中国与西方笔下的中国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包含清朝当权者意欲遮蔽、汉民族意欲压抑的历史记忆,也揭示了朝鲜对&... 对异域的记载与想象幻象丛生。作为中国的近邻,且与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同属东亚汉字圈的李朝朝鲜,其汉文燕行文中记载的大清中国与西方笔下的中国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包含清朝当权者意欲遮蔽、汉民族意欲压抑的历史记忆,也揭示了朝鲜对'华夷变态'之后的中国文化进行祛魅的尝试。葛兆光先生的《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以下简称《想象异域》)所做的探究旨在通过燕行文,揭示文献、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李朝 汉文 葛兆光 清朝皇帝 士人 先生
原文传递
我们这一代人——葛兆光教授访谈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兆光 《书城》 2009年第4期5-12,共8页
在过去持续了不少时候的"国学热"中,我们好几次想请葛兆光先生谈谈传统文化的问题,可在"时机"的选择上,又颇为犹豫。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不该是一个时尚性的话题,更不应该成为建构某种政治话语的材料,所以,我们宁愿... 在过去持续了不少时候的"国学热"中,我们好几次想请葛兆光先生谈谈传统文化的问题,可在"时机"的选择上,又颇为犹豫。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不该是一个时尚性的话题,更不应该成为建构某种政治话语的材料,所以,我们宁愿等到热闹一阵过后(但怕是等不到"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时节了)再来做这个访谈。本来访问的目的,是想要谈谈当下思想学术界的状况、知识界对现实怀有怎样的焦虑,或者就从葛先生为什么要提出"从周边看中国"这样一个研究方向聊起,为此,访问者事先重新翻阅了他自一九八○年代以来出版的几部著作,如《禅宗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等等。后来,再看他的一些随笔,其中就包括有那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非青非红》,这让人想到他这一代学者的生活经历,其实也是颇不平常的。于是,谈话便由这里展开了去。访谈是在今年二月六日午后、葛先生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办公室里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一代人 复旦大学 研究院 禅宗 佛教教派 葛兆光 从周边看中国 国学热 文化热
原文传递
不要让传统文化变成一个“爱憎符号”——葛兆光、钟鸣旦解读“传统文化热”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闻名 《新华月报》 2010年第15期76-78,共3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有些问题的。拿什么作为我们的信仰?什么作为一个国家互相认同的基础?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葛兆光 符号 成一 解读 钟鸣 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葛兆光教授简历
1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葛兆光,男,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曾在贵州苗族地区插队落户,当过工人。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校务委员会... 葛兆光,男,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曾在贵州苗族地区插队落户,当过工人。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校务委员会及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聘教授 葛兆光 复旦大学 提名委员会 简历 古典文献专业 初中毕业 1950年
原文传递
葛兆光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葛兆光教授在北京大学攻读古典文献专业,这一专业的基础训练以中国古典文献的考订、注释和校勘为中心而不细分学科界限。因此他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最初曾发表过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论文,出版过有关文学古籍的考证论著,但此后研究重心... 葛兆光教授在北京大学攻读古典文献专业,这一专业的基础训练以中国古典文献的考订、注释和校勘为中心而不细分学科界限。因此他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最初曾发表过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论文,出版过有关文学古籍的考证论著,但此后研究重心逐渐从文献学和史学史,转向宗教史、文学史和思想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葛兆光教授先后出版了《禅宗与中国文化》和《道教与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兆光 学术思想 教授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古典文献专业 中国史学史 简介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伪问题”与“舶来语”——读葛兆光《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
18
作者 李申 《开放时代》 2002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一、葛教授做了一个茧 在葛兆光教授看来,"中国学术界"或者"汉语学术界"的"麻烦"、"困惑"和辩论,都是诸如"科学"(science),"哲学"(philosophy)、"宗教"(religi... 一、葛教授做了一个茧 在葛兆光教授看来,"中国学术界"或者"汉语学术界"的"麻烦"、"困惑"和辩论,都是诸如"科学"(science),"哲学"(philosophy)、"宗教"(religion)、"文学"(literature)这类"舶来词语"带来的.中国人用这些概念"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乃是"穿一件不合尺寸的衣衫".并且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要穿这样的衣衫,不过是阿Q精神,要和人家比高低:你有的我也有,甚至比你阔多哩.而且在葛教授看来,这些争论都是"定义之争",而定义之争就是"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兆光 《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 书译 历史 经学 玄学 理学 哲学史 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原文传递
对唐诗的新解读——葛兆光的《唐诗选注》评介
19
作者 蔡友 《全国新书目》 2000年第5期31-31,共1页
葛兆光一直对热衷于在水中捞盐似地寻找诗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式的传统解法耿耿于怀,害怕读者因此染上凭空臆测、信口开河之病,希望从诗歌语言形式出发,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诗歌自身的美感内涵。此书正是作者... 葛兆光一直对热衷于在水中捞盐似地寻找诗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式的传统解法耿耿于怀,害怕读者因此染上凭空臆测、信口开河之病,希望从诗歌语言形式出发,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诗歌自身的美感内涵。此书正是作者这一志向的成功实践。该书最主要的特色是,作者在诗人小传中诗史意识浓厚,突出诗人在古体诗向近体诗及其在近体诗不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说到"诗圣"杜甫,突出了杜甫对古典诗尤其是近体律绝的句法、字法、篇法、声律都用力琢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体诗 诗人 今体诗 诗歌 葛兆光 李商隐 声律 杜甫
原文传递
重塑诗歌鉴赏的“底线”——读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20
作者 龚兰兰 《语文学习》 2014年第10期83-85,共3页
第一次拿起葛兆光先生的《汉字的魔方》时,猜想这本从语言学角度阐释诗歌的专著必然是枯燥乏味的,静心阅读时,我却被书中信手拈来又熨帖无比的大量中西方诗歌批评理论吸引,沉醉于先生机智锋利又活泼流动的独特学术语言之中了,产生了一... 第一次拿起葛兆光先生的《汉字的魔方》时,猜想这本从语言学角度阐释诗歌的专著必然是枯燥乏味的,静心阅读时,我却被书中信手拈来又熨帖无比的大量中西方诗歌批评理论吸引,沉醉于先生机智锋利又活泼流动的独特学术语言之中了,产生了一窥到底的冲动. 走上语文讲台后,如何用科学、实用而又充满审美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时,《汉字的魔方》再次进入我的视野.葛兆光先生在序言与后记中强调,尝试从诗歌语言形式的角度重新解释古典诗歌,“建立一个新的诗歌阅读规范”,以弥补通常“把印象与感受当作诗歌分析和解释的唯一途径”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诗歌鉴赏 葛兆光 语言学 魔方 汉字 札记 诗歌阅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