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叶松-杨栅锈菌MlpMCM4蛋白和MlpHOG1蛋白互作关系初探
1
作者 杨冰 陈凯玥 +2 位作者 李子晔 周显臻 于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引起的杨树叶锈病严重威胁杨树的健康生长。通过家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ID 48743为MCM4直系同源基因,命名为MlpMCM4。以夏孢子cDNA为模板,运用RT-PCR技术,同源克隆获得中国菌株MlpMCM...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引起的杨树叶锈病严重威胁杨树的健康生长。通过家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ID 48743为MCM4直系同源基因,命名为MlpMCM4。以夏孢子cDNA为模板,运用RT-PCR技术,同源克隆获得中国菌株MlpMCM4基因CDS片段,称之为MlpMCM4(wh03),长度为2460 bp,编码819个氨基酸。结果表明,比对分析显示目的蛋白具有保守结构域,包括Walker A、Walker B和R-finger基序,以及MCM4类型锌指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定位在细胞核区域。利用基于分离泛素系统的酵母双杂交技术和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试验,没有检测到落叶松-杨栅锈菌中国菌株MlpMCM4蛋白和MlpHOG1蛋白能够相互作用,推断二者相互作用可能需要外源渗透压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MCM4基因 同源克隆 序列分析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生理小种分化 被引量:27
2
作者 曹支敏 余仲东 +1 位作者 潘彦平 任本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生理小种分化 中国 2003年 致病性分化 90年代 秦岭林区 种植地区 致病类型 作者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志青 曹支敏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8-121,共4页
以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Th053(Th)和Gl051(Gl)菌系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叶片浸出液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0~30℃)内,... 以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Th053(Th)和Gl051(Gl)菌系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叶片浸出液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0~30℃)内,琼脂糖浓度对夏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但最高温度(32℃)时,高琼脂糖浓度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最低萌发温度为5℃,最高萌发温度为32℃,高于32℃几乎不萌发。在最适温度下,Th菌系6~8 h萌发速率最大,24 h累计萌发率达63.40%;Gl菌系4~6 h萌发速率最大,前24 h累计萌发率达60.28%;(3)不同浓度的太白杨叶片浸出液对该锈菌夏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 g.L-1的水浸液对夏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水浸液、叶组织粉碎抽取液对夏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温度 琼脂糖浓度 叶片浸出液 萌发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春梅 曹支敏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一定地域、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15个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进一步明确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我国的生理小种分化。结果表明,15个菌系中的13个分别属于4个生理小种,Th053... 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一定地域、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15个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进一步明确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我国的生理小种分化。结果表明,15个菌系中的13个分别属于4个生理小种,Th053、Sb和Cj052归1号生理小种CMLP1,Ts06、Gl051、Hb05-1和Sb052归2号生理小种CMLP2,Qh063、Gl052、Hdao和Sb051归3号生理小种CMLP3,Bq和Qh061归5号生理小种CMLP5,By05-3和Zs暂单独划为1个致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落叶松-杨栅锈菌 生理小种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壁降解酶在落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田呈明 赵鹏 曹支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83,共5页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细胞壁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DNA提取新方法研究(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余仲东 曹支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5-158,共4页
对提取DNA“二球法”的一些步骤和提取成分进行了更新,使得PCR反应灵敏性显著增加。改进的 内容包括:(1)在有二钢珠和1.6 g/L Chelex的离心管中加入夏孢子,夏孢子可以来自带有风干寄主叶肉组织的夏 孢子堆;(2)在离心管中加入KOH而不是... 对提取DNA“二球法”的一些步骤和提取成分进行了更新,使得PCR反应灵敏性显著增加。改进的 内容包括:(1)在有二钢珠和1.6 g/L Chelex的离心管中加入夏孢子,夏孢子可以来自带有风干寄主叶肉组织的夏 孢子堆;(2)在离心管中加入KOH而不是NaOH,然后剧烈斡旋30 min;(3)将离心管管底穿一小孔,套上一新离心 管,短暂离心甩出内容物。用该方法得到的DNA可用作ITS-nrDNA-PCR,RAPD和SSR的底物。同时,分析了 PCR扩增中提取上液的稀释倍数,发现RAPD和SSR扩增稀释倍数达到16倍以上有较好的反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DNA提取 二球法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效应因子Mlp-AvrM基因克隆 被引量:3
7
作者 零雅茗 贾岩岩 +4 位作者 李丹蕾 陈俏丽 王峰 张瑞芝 李永航 《森林工程》 2017年第2期41-44,共4页
为探究落叶松-杨栅锈菌与杨树的互作机理,以及效应因子在抗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克隆到落叶松-杨栅锈菌效应因子编码基因:Mlp-Avr M。对Mlp-Avr M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接种2 hpi锈菌经叶片气孔侵入,24~48 ... 为探究落叶松-杨栅锈菌与杨树的互作机理,以及效应因子在抗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克隆到落叶松-杨栅锈菌效应因子编码基因:Mlp-Avr M。对Mlp-Avr M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接种2 hpi锈菌经叶片气孔侵入,24~48 hpi大量形成吸器,48~96 hpi侵染菌丝密集生长,168 hpi完成一个完整生活史,产生新一代夏孢子。克隆到Mlp-Avr M基因CDS为1 242 bp,共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共编码413个氨基酸。Mlp-Avr M氮末端具有由α-螺旋和loop构成的L型结构,碳末端由α-螺旋构成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 domain),总体形成一个非球状圆弧形结构。该结构表明Mlp-Avr M蛋白质的羧基端卷曲螺旋域起到了支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AvrM 效应因子 基因克隆 落叶松-杨栅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重寄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田爱霞 吴春芳 梁英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通过分离培养,发现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重寄生菌主要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对C.tenuissimum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适温为25~30℃,在pH为3~1... 通过分离培养,发现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重寄生菌主要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对C.tenuissimum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适温为25~30℃,在pH为3~11时均可生长和产孢,最适pH为4~6.在对碳源的利用上,以果糖、葡萄糖生长最好,麦芽糖、淀粉、乳糖、甘露醇、木糖、蔗糖等均可以生长.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其菌落直径、菌丝致密程度和产孢量也随之增加.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为90%~100%,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持续时间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重寄生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MKK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瑞茜 于丹 +1 位作者 余仲东 曹支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87,共4页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菌株Wh03中克隆得到酿酒酵母MKK1和MKK2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lp MKK1/2-WH。测序结果显示,Mlp MKK1/2-W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18 bp,编码405个氨基酸。Mlp MKK...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菌株Wh03中克隆得到酿酒酵母MKK1和MKK2的同源基因,命名为Mlp MKK1/2-WH。测序结果显示,Mlp MKK1/2-W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18 bp,编码405个氨基酸。Mlp MKK1/2-WH蛋白具有保守的PKc_Pek1_like和Pkinase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lp MKK1/2-WH与柄锈菌属3种锈菌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MKK基因 同源克隆 生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MlpNHA1-lik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亦菲 杨冰 +2 位作者 周显臻 李嘉雯 于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134,共6页
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是杨树的一种重要病害。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序列相似性比对确定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基因ID 45128为酿酒酵母NHA1直系同源基因以及基因ID 116278为NHA1相关基因,分别命名为MlpNHA1和MlpNHA1-like。... 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是杨树的一种重要病害。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序列相似性比对确定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基因ID 45128为酿酒酵母NHA1直系同源基因以及基因ID 116278为NHA1相关基因,分别命名为MlpNHA1和MlpNHA1-like。以夏孢子cDNA为模板,运用RT-PCR技术,同源克隆获得中国菌株MlpNHA1-like基因的ORF片段,即MlpNHA1-like(wh03),长度为1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显示MlpNHA1-like(wh03)蛋白具有与酿酒酵母NHA1蛋白相同的保守结构域c_cpa1,且同样具有系列疏水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分布在质膜区域。通过克隆落叶松-杨栅锈菌中国菌株MlpNHA1-like基因并开展序列分析,为解析该锈菌MlpHOG1蛋白介导通路在病原菌侵染致病及响应外界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NHA1基因 同源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水平简单重复序列(SSRs)特征分析及新型SSR标记开发
11
作者 周显臻 王华 +1 位作者 曹支敏 于丹 《植物病理学报》 2025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侵染杨树叶片引起的杨树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不仅常作为遗传标记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也在...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侵染杨树叶片引起的杨树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不仅常作为遗传标记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也在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M.larici-populina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出10628个SSR位点,发现单核苷酸重复占比最大,为53.2%,并且A/T重复是最丰富的碱基类型。SSR位点频率和分布类型在基因组不同区域中各具特色,如3'转录非翻译区(3'UTR)的SSR频率最高,平均2.16 kb分布一个SSR位点,在基因编码区中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类型。富集分析显示,与信号传递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中出现SSR的几率更高。结合M.larici-populina全基因组InDel信息,预测出3126个具有潜在多态性的SSR位点,随机选取10个位点设计引物进行多态性验证,显示7个SSR标记具有较高多态信息含量及3个SSR标记具有一定多态信息含量。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全基因组水平上了解M.larici-populina的SSR特征,同时为后续该锈菌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新颖且高效的SSR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SSR特征 多态性预测 SSR标记
原文传递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曹支敏 杜林 +1 位作者 王秦虎 余仲东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0-522,共13页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42-9.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5。供试MLP样本在5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89,平均值0.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86,不同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2.12。结果显示,中国MLP菌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MLP菌系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变化范围为0.22-0.39,平均值0.344,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8,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出现在MLP菌系群内部(65.60%),尤其以采自天然林的菌系群最为明显,但各菌系群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34.40%)。在菌系地理群体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平均值分别为1.02和0.56,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4.54和90.77%,反映出MLP地理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菌系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低。依据菌系地理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4-2.99),将供试的13个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群分为4个类群:菌群Ⅰ由北京延庆、太白山厚畛子、秦岭火地塘和四川宝兴诸菌系组成;菌群Ⅱ由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与肇东、甘肃临夏和青海诸菌系组成;菌群Ⅲ由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周至和杨凌的菌系组成;菌群Ⅳ由陕西宝鸡天台山和太白山上白云菌系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遗传结构 SSR分子标记
原文传递
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丹 姚娟妮 +1 位作者 康振生 曹支敏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8-926,共9页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前期(接种12h以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叶片上萌发,利用芽管或附着胞穿透叶表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进而在胞间产生...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前期(接种12h以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叶片上萌发,利用芽管或附着胞穿透叶表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进而在胞间产生侵染菌丝。进入活体营养生长阶段(接种后24–96h),锈菌不断产生大量吸器来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分枝生长至形成菌落结构。最终在产孢阶段(接种120h之后)产孢菌丝分化形成的夏孢子在表皮下聚集成堆,待成熟后突破表皮显露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侵染过程 荧光染色 电镜观察
原文传递
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显臻 曹支敏 于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9-297,共9页
为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密码子使用模式,并探究影响其密码子偏好形成的因素,本研究利用CondonW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98AG31基因组中14650个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及64个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等偏好性参数。结果表明,... 为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密码子使用模式,并探究影响其密码子偏好形成的因素,本研究利用CondonW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98AG31基因组中14650个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及64个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等偏好性参数。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水平的密码子偏好程度较低,只有少数基因呈现出高偏好性。落叶松-杨栅锈菌的高频密码子多以A或T结尾,而最优密码子则倾向以G或C结尾。PR2-plot分析及ENC-plot曲线与中性绘图分析显示,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受到选择压力和突变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相较于选择压力,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更多地受到突变压力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密码子碱基组成会对密码子偏好性产生影响,其他因素如序列长度等均不会影响密码子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密码子偏好 选择压力 突变压力 碱基组成
原文传递
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复制事件及共线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显臻 姚诗幻 +2 位作者 李嘉雯 陈凯玥 于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0-591,共12页
落叶松-杨栅锈菌是一种分布广且危害严重的林木病原真菌。了解基因组内发生的基因复制事件及基因组间的共线性关系,能为最终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适应性进化等生物学问题提供帮助。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水平上基因复制相关研究未见报... 落叶松-杨栅锈菌是一种分布广且危害严重的林木病原真菌。了解基因组内发生的基因复制事件及基因组间的共线性关系,能为最终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适应性进化等生物学问题提供帮助。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水平上基因复制相关研究未见报道,共线性研究报道也较少。本研究利用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基因复制模式。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转座复制基因的数目远高于片段复制基因、串联复制基因及相邻复制基因。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组内不存在大规模的片段复制,且基因年龄法显示节点同义替换率分布图上没有峰形出现,推断该锈菌未发生全基因组复制。富集分析显示不同类型复制基因富集于不同的功能条目,如串联复制基因富集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代谢而转座复制基因富集于次生代谢物合成、代谢与分解。共线性分析显示落叶松-杨栅锈菌与松栎柱锈菌及小麦条锈菌的共线性程度均较低,3种锈菌间存在1个共同的共线性区域,该保守区域包含6个基因,其中1个可能编码小分泌蛋白的基因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基因复制模式 基因年龄法 全基因组复制 共线性
原文传递
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田呈明 康振生 +2 位作者 李振岐 赵彦修 张慧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8,共5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对 1 3个菌株共扩增出 81条RAPD带 ,其中 69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 ,占总扩增片断的 85.2 %。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 0 .60 8~ 1 .0 0 0之间 ,各菌株之间的差异在 0~3 3 1 %之间 ,并建立了聚类树状图。 1 3个菌株在相似性 76.1 %时被分为 4个类群 :I组包括秦岭宁陕火地塘C的 2个分离物 ,II组为火地塘B的 1个分离物 ;III组为青海西宁、互助 ,陕西太白宝太路、宝鸡天台山、周至厚畛子 (HZa)等 5个地区的 8个分离物 ;第IV组为陕西周至厚畛子的 2个菌株 (HZb、HZc)。并与各菌株对不同杨树致病性的聚类分析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DNA多态性与致病性及寄主、地理来源等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RAPD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DNA提取及RAPD条件优化
17
作者 任本权 曹支敏 《重庆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23-25,共3页
本文对采自全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杨栅锈茵茵株进行了基因组DNA提取,并以其为模板对影响RAPD扩增1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落叶松—杨栅锈茵RAPD反应的优化体系。结果表明,PCR扩增体系最佳条件是:25μL体积中,2.5mmol/LM... 本文对采自全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杨栅锈茵茵株进行了基因组DNA提取,并以其为模板对影响RAPD扩增1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落叶松—杨栅锈茵RAPD反应的优化体系。结果表明,PCR扩增体系最佳条件是:25μL体积中,2.5mmol/LM^2+,30ng/μL模板,0.15mmol/LdNTP,1.5μL引物,0.75UTaq聚合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DNA提取 RAPD 条件优化 树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58,共7页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2h后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 ,3 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 ,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 ,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病理学 相互作用 叶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杂交杨Pnd-LRR3基因克隆及其抗锈菌侵染表达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俏丽 李丹蕾 +7 位作者 王峰 邹莉 王志英 牛春阳 王博文 零雅茗 崔嵘 张玉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98,103,共5页
为深入探究欧美杂交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欧美杂交杨LRR3蛋白编码基因Pnd-LRR3。对Pnd-LRR3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抗锈菌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为深入探究欧美杂交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欧美杂交杨LRR3蛋白编码基因Pnd-LRR3。对Pnd-LRR3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抗锈菌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Q-PCR结果显示,强致病性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E4菌株接种6 h,Pnd-LRR3基因表达量上调增幅较大,168 h为显著下调。说明Pnd-LRR3基因在E4侵染过程中起到一定抗性作用,但最终无法阻止锈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R3基因 落叶松-杨栅锈菌 欧美杂交 E4株系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转录后调控欧美杨R2R3-MYBs抗锈菌表达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丹蕾 张瑞芝 +4 位作者 王峰 陈俏丽 牛春阳 零雅茗 郝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目的]强致病锈菌亲和型树种欧美杨适合做寄主感病分子机理研究。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A在杨树抗/感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调控作用,决定杨树与锈菌的亲和性。为深入研究杨树感病性,对欧美杨R2R3-MYB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 [目的]强致病锈菌亲和型树种欧美杨适合做寄主感病分子机理研究。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A在杨树抗/感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调控作用,决定杨树与锈菌的亲和性。为深入研究杨树感病性,对欧美杨R2R3-MYB转录因子及其调控miRNA进行研究。[方法]构建锈菌侵染和未侵染miRNA组、降解组文库和基因表达谱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基因表达谱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R2R3-MYBs,根据miRNA组和降解组数据确定R2R3-MYBs调控miRNA。应用定量PCR技术鉴定候选R2R3-MYBs和其调控miRNA的表达量。[结果]共鉴定到230个欧美杨R2R3-MYBs,其中55个R2R3-MYBs在锈菌侵染和未侵染叶片间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余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基于降解组,共鉴定到由22个miRNA调控18个R2R3-MYBs的86个转录后调控关系。定量PCR结果表明PC-3p-2521022_1与Pnd MYB173存在转录后负调控关系。预测的R2R3-MYB靶基因涉及水杨酸、茉莉酸、乙烯和脱落酸等多个植物激素抗性路径。[结论]E4强致病锈菌侵染导致亲和型树种欧美杨23.9%的R2R3-MYBs表达量发生变化,锈菌侵染不但可以影响R2R3-MYBs的表达量,还可以启动或关闭R2R3-MYBs的表达。欧美杨在E4强致病锈菌胁迫条件下,R2R3-MYBs转录后主要受miR159和miR858家族的miRNA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R2R3-MYB 欧美 落叶松-杨栅锈菌 亲和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