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理市博物馆藏木雕文殊菩萨像木材鉴定
1
作者 刘洁 曹秀龙 +4 位作者 邱冬妮 方妍岚 郭玲妃 甘昌涛 邱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1,共10页
为了确定大理市博物馆藏文殊菩萨木雕用材树种,分别采用木材解剖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比较鉴定。解剖比对结果显示,文殊菩萨木雕用材的微观构造特征与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标本接近,主要细胞形态特征与云南樟无显著... 为了确定大理市博物馆藏文殊菩萨木雕用材树种,分别采用木材解剖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比较鉴定。解剖比对结果显示,文殊菩萨木雕用材的微观构造特征与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标本接近,主要细胞形态特征与云南樟无显著差异,可初步鉴定文殊菩萨木雕用材树种隶属于樟科(Lauraceae)樟属,但不能确定为云南樟,因此通过采用DNA条形码进一步鉴定。DNA条形码比对结果表明,对于文殊菩萨木雕与云南樟标本鉴定的5个DNA条形码,rpoC1、rbcL和matK的分辨率低,只能将2种木材样品鉴定到属的级别;而trnH-GUG和psbA-trnH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将2种木材样品鉴定到云南樟的具体种;NJ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种木材样品和所选的樟科树种可以准确聚类。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实现大理市博物馆藏木雕文殊菩萨像木材种类的快速且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菩萨木雕 古木鉴定 木材解剖 DNA提取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57窟主室南壁观世音菩萨服饰
2
作者 刘元风 《服装设计师》 2025年第1期3-3,共1页
初唐第57窟主室南壁说法图为敦煌莫高窟的经典壁画,特别是说法图中的观世音菩萨形象生动优美,因此有人将此窟誉为“美人窟”,此处选取的就是这身美丽的观世音菩萨像。此像极具典型性,菩萨的面容与体态既气定神闲又婀娜多姿,体现修长的S... 初唐第57窟主室南壁说法图为敦煌莫高窟的经典壁画,特别是说法图中的观世音菩萨形象生动优美,因此有人将此窟誉为“美人窟”,此处选取的就是这身美丽的观世音菩萨像。此像极具典型性,菩萨的面容与体态既气定神闲又婀娜多姿,体现修长的S形体态特征。菩萨面容秀美、禅悦,柳叶眉,鼻梁挺直,嘴角含笑,妩媚动人。头戴宝冠,微微颔首,颈身垂饰璎珞,戴臂钏和手镯,左手上举至颈肩,轻拈璎珞串珠,右手托在胸前,似在慈悲施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法图 观世音菩萨 敦煌莫高窟 璎珞 妩媚动人 臂钏 窟主 体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新证
3
作者 王以兴 《语文教学之友》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歧义,而“小山”则为争论焦点。从“蛾眉”的习惯方法和该词的整体逻辑来看,“山眉说”似更为合理。“金明灭”则指女主人公额头、眉间的花黄或花钿在其辗转反侧时的...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歧义,而“小山”则为争论焦点。从“蛾眉”的习惯方法和该词的整体逻辑来看,“山眉说”似更为合理。“金明灭”则指女主人公额头、眉间的花黄或花钿在其辗转反侧时的明灭闪烁。据此可知,这首词所写乃女主人公昼寝初醒时的慵懒情态,其缘由则在于新婚丈夫的远离。炫才自鬻或许才是作者创作该词及《菩萨蛮》组词的主要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山眉 昼寝 炫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冥界十王信仰与敦煌引路菩萨像的产生
4
作者 李清泉 杨文萱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 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汉地丧仪与佛教胜幡中出行、引魂、破地狱及生净土等多重寓意,二者共同建构了引路菩萨护佑亡者顺利渡过冥途的图像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路菩萨 中阴 地狱十王 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文殊菩萨图像研究
5
作者 白凡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文殊菩萨作为佛教艺术代表性人物图像,其造像样式和经变故事,在石窟寺佛教遗迹中都占据很大比重,麦积山石窟现存多处北朝文殊图像,通过观察和总结其图像中诸多变化特征,可以发现其整体组合和个体特征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紧密关联,进一步应... 文殊菩萨作为佛教艺术代表性人物图像,其造像样式和经变故事,在石窟寺佛教遗迹中都占据很大比重,麦积山石窟现存多处北朝文殊图像,通过观察和总结其图像中诸多变化特征,可以发现其整体组合和个体特征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紧密关联,进一步应证了北朝时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也体现了麦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寺中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菩萨 对称 组合 冠式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北周隋代菩萨造像特征研究
6
作者 吴荭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43-49,共7页
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 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周边长安、南朝造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北周隋代 菩萨 特征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冈石窟第8窟供养菩萨像的雕刻技法与艺术特征
7
作者 刘丽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2-66,共5页
云冈石窟的供养菩萨像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第8窟后室明窗两侧供养菩萨像的造像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表情和造型风格,雕刻技法采用了高浮雕和浅浮雕,艺术风格主要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佛教艺术元素。明窗西侧的合掌露齿供... 云冈石窟的供养菩萨像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第8窟后室明窗两侧供养菩萨像的造像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表情和造型风格,雕刻技法采用了高浮雕和浅浮雕,艺术风格主要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佛教艺术元素。明窗西侧的合掌露齿供养菩萨像是云冈石窟中唯一的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其温婉的笑容、露齿的形象以及脸颊上的酒窝,是云冈石窟众佛像中独特的存在。它不仅呈现了古代云冈石窟艺术匠师娴熟的雕刻技艺,更彰显了1500年前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供养菩萨 露齿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说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
8
作者 韩华 《文史杂志》 2004年第6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佛教 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代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造型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9
作者 侯若阳 徐可 郝亮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3期76-84,共9页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首饰设计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敦煌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融合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从隋代开始出现了与前代差异明显的新风格,极富创造性,对现代首饰设计...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首饰设计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敦煌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融合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从隋代开始出现了与前代差异明显的新风格,极富创造性,对现代首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隋代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造型为基础设计制作了《鸣沙踏歌》首饰,提取了隋代407窟和420窟中的壁画菩萨像璎珞,采用短璎珞、中璎珞和“U形+延长链+八字形”长璎珞相结合的造型;采用380窟三兔共耳藻井中的蓝、绿、红配色,利用铜、玛瑙、蝶贝、天河石等材料,设计出具有表现隋代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造型美感的现代首饰。将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的造型和色彩应用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顺应了首饰设计民族化和时代发展潮流,是对莫高窟艺术传播与保护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菩萨璎珞 造型 首饰设计 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10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语菩萨”表情包:青年视角下文物文化价值的解读与塑造
11
作者 汪思琦 孙丽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91-95,共5页
“无语菩萨”表情包作为青年二次创作的文化表达新形式,掀起了一场“文博旅”热潮,反映了当代青年对文物文化价值的认知脉络、情感链接和践行方式。社会环境的更迭、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青年圈层的文化需求,共同促成了“无语菩萨”表情... “无语菩萨”表情包作为青年二次创作的文化表达新形式,掀起了一场“文博旅”热潮,反映了当代青年对文物文化价值的认知脉络、情感链接和践行方式。社会环境的更迭、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青年圈层的文化需求,共同促成了“无语菩萨”表情包的生成,使得文物“活”了起来。为推动新时代文物文化事业发展,应顺应时代变迁,发掘新兴载体,塑造文物文化价值;强化青年使命感,筑牢中华文化认同思想根基;引领社会联结,维稳文物文化建设生态,传承好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语菩萨 表情包 青年 文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考释
12
作者 杨晓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3,共8页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的造型有两类:其一为整个莲花造型的宝冠,其二为以莲花瓣或是莲蕾为装饰组合元素的宝冠。从莲花冠的出现时间与地域范围来看,正好处于北魏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北朝菩萨像莲花冠是在接受与改造具有印度...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的造型有两类:其一为整个莲花造型的宝冠,其二为以莲花瓣或是莲蕾为装饰组合元素的宝冠。从莲花冠的出现时间与地域范围来看,正好处于北魏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北朝菩萨像莲花冠是在接受与改造具有印度、西域式三面圆盘宝冠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莲花宝冠。笔者认为,莲花冠在北魏晚期流行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菩萨 莲花冠 世俗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小说叙事对佛典“逆行菩萨”叙事范式的称引
13
作者 王子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5,共9页
古典小说的编创及其经典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之上的。唐宋以来,小说的编创者从佛典文学中借鉴了大量新颖的叙事范式,特别是佛典文学“逆行菩萨”叙事范式来丰富自己的编创手段,继而形成古典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和... 古典小说的编创及其经典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之上的。唐宋以来,小说的编创者从佛典文学中借鉴了大量新颖的叙事范式,特别是佛典文学“逆行菩萨”叙事范式来丰富自己的编创手段,继而形成古典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方法。其中佛典文学中的“倒叙溯源”“属性置换”“时空转换”“寓教于喻”等手段在古典小说叙事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形成较为固定且广为接受的叙事范式,进而延伸到传统的戏曲文学叙事中,从而促使通俗文学主流样式的小说戏曲叙事走向经典化。其经典叙事范式的确立,为当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叙事 逆行菩萨 称引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唐宋石窟中的“万菩萨”造像
14
作者 王丽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四川唐宋石窟中所谓的“万菩萨”造像,与其他地区的万菩萨图像不同。据安岳长庆寺第3龛小菩萨的名号及造像特征,可推定这种造像可分为两类,分别据《大通方广经》和20卷本《佛说佛名经》开凿,从盛唐延续至五代宋初,具有礼忏灭罪的信仰内... 四川唐宋石窟中所谓的“万菩萨”造像,与其他地区的万菩萨图像不同。据安岳长庆寺第3龛小菩萨的名号及造像特征,可推定这种造像可分为两类,分别据《大通方广经》和20卷本《佛说佛名经》开凿,从盛唐延续至五代宋初,具有礼忏灭罪的信仰内涵,如何命名尚需探讨;而未能盛行的原因,或与具有同样信仰内涵的其他造像的流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菩萨 大通方广经 《佛说佛名经》 礼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菩萨像头饰造型探究
15
作者 杨晓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8-93,共6页
敦煌莫高窟285窟是西魏时期较为重要的洞窟之一,其壁画风格有中原和西域两种不同的样式。洞窟中壁画菩萨像头饰造型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原样式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菩萨像头饰造型的梳理与分析,佐证菩萨像头饰样式的形成,是不同文化背景的... 敦煌莫高窟285窟是西魏时期较为重要的洞窟之一,其壁画风格有中原和西域两种不同的样式。洞窟中壁画菩萨像头饰造型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原样式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菩萨像头饰造型的梳理与分析,佐证菩萨像头饰样式的形成,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工匠在已有佛教艺术传统上,融合河西地区凉州样式的菩萨像头饰特征,产生的具有敦煌地域特色的新样式。这种头饰样式的出现与流行,证明其本质仍是以中原艺术的方式来改造外来的佛教样式,是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艺术风格由西域向中原及本土转化的历史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285窟 菩萨 头饰 中原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足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花供养菩萨考察
16
作者 何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8期14-17,共4页
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览区陈列着一件大钟寺花供养菩萨,它原在大足万古镇大钟寺内,纪年和雕凿工匠皆不详,通过与大钟寺相关造像及石篆山、石门山花供养菩萨像比较,确认它出自文氏家族所雕刻。
关键词 花供养菩萨 文氏家族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宋金菩萨像
17
作者 李晓杰 吴敬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39-147,共9页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了一尊标示为来自河南安阳的石雕菩萨像,应为石窟造像。从该造像的造型、装饰等因素分析,其与现存北宋至金初北方地区同类石窟造像和菩萨塑像有较大相似之处。安阳地区宋金时期石窟营建已经处于衰落期,开凿...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了一尊标示为来自河南安阳的石雕菩萨像,应为石窟造像。从该造像的造型、装饰等因素分析,其与现存北宋至金初北方地区同类石窟造像和菩萨塑像有较大相似之处。安阳地区宋金时期石窟营建已经处于衰落期,开凿石窟造像数量较少,加之该造像出处不明,为确定其来源地点增加了一定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宋金时期 菩萨 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被引量:9
18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8,共15页
以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像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其在印度、中亚、东亚的信仰演变情况,对二菩萨信仰在印度与东亚的异同及其理由、背景进行考察。
关键词 弥勒菩萨 观音菩萨 印度 中亚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