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迷失的自我与自我的疗伤——《莎菲女士的日记》再解读兼论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转变 |
王宜君
张冀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2
|
女性的愤懑和挣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解读 |
蓝棣之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
1998 |
9
|
|
3
|
在“追求快乐”与“正经女人”之间的灵魂挣扎——莎菲女士人格分裂心理解读 |
丁力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5
|
|
4
|
双重文本的自我消抹——《莎菲女士的日记》叙事学解读 |
李长中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5
|
|
5
|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
陈俐
李家富
|
《昭通学院学报》
|
2015 |
2
|
|
6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以“五四”小说中的性爱主题为参照 |
张传敏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7 |
4
|
|
7
|
作者的“生命流”如何汇入手稿的“生命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上版稿为例 |
姜异新
李静宜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8
|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性个人化叙事 |
廖冬梅
|
《嘉应学院学报》
|
2018 |
3
|
|
9
|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叙事声音 |
陈婵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0
|
觉醒与陷落——《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中女权意识之比较 |
何明清
|
《开封大学学报》
|
2008 |
1
|
|
11
|
《蚀》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形象比较 |
桂璐璐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2
|
现代女性日记体小说的叙事与话语策略——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
胡新华
|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3
|
|
13
|
“边缘意识”与“深层结构”——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心理分析 |
徐秀明
|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1
|
|
14
|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生命美学 |
王宏民
|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5
|
互为镜像的莎菲与丁玲——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兼谈丁玲早期的情感生活 |
宋剑华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6
|
灵的飞扬与肉的堕落——《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比较分析 |
梁维东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7
|
理性的深邃与激情的沉迷——《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之比较 |
刘希云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8
|
莎菲的战争——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 |
张玉玲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6 |
0 |
|
19
|
陈学昭与丁玲的时代女性身份及其另类书写——以《南风的梦》《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
单元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20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心态及人物特质 |
张玉秀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