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通创新模式及其支撑体系构建——荷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24
1
作者 袁伟 高继平 +1 位作者 于薇 邵英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8,共8页
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兼具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等特征的新动能将引领新时代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甚至有可能重塑全球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提出建立融通创新模式,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上述背景下,首先,尝试从科学研究... 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兼具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等特征的新动能将引领新时代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甚至有可能重塑全球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提出建立融通创新模式,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上述背景下,首先,尝试从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角度分析融通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一步构建对应的支撑体系,即形成以政府主办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关键节点,连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政府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共同体网络。其次,结合2019年对荷兰人工智能创新服务中心(ICAI)的实地调研,进一步验证构建上述支撑体系对于实现融通创新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最后,就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构建融通创新发展模式加以探讨,并提出4条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通创新 创新模式 支撑体系 新动能 荷兰人工智能创新服务中心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徘徊于爱恨之间的男人与女人——《荷兰人》主人公形象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鸿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阿米里·巴拉卡的戏剧《荷兰人》自1964年问世以来一直被国内外评论家视为宣扬暴力对抗的黑人民族主义力作。但是,除了抗议之声,该剧还蕴含浓浓的妥协之意、深深的黑白互爱之情。该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巴拉卡由"垮掉一... 阿米里·巴拉卡的戏剧《荷兰人》自1964年问世以来一直被国内外评论家视为宣扬暴力对抗的黑人民族主义力作。但是,除了抗议之声,该剧还蕴含浓浓的妥协之意、深深的黑白互爱之情。该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巴拉卡由"垮掉一代"时期向民权运动时期过渡阶段的产物,其革命意识和反叛的主题力度都不够强烈。剧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巴拉卡在转型时期内心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革命 妥协 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阿米里·巴拉卡戏剧《荷兰人》中的神话原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鸿雁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4-68,共5页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甸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甸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暗示种族融合的时机尚未成熟。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对《荷兰人》加以解读,可以了解60年代初期巴拉卡对种族和解思想的醒悟与摈弃,从而深入领悟巴拉卡的文学创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里·巴拉卡 荷兰人 神话原型批评 种族身份 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18世纪澳葡、荷兰人、日本人运出的日本白银考述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序雅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39-52,共14页
日本是近代亚洲最主要的白银输出国。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及西方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从17世纪赴日贸易的澳葡、荷兰商船入手,考证16—18世纪澳葡、荷兰商船从日本运出的白银数量,以及日本朱印船从长崎运出的白银数额。在此基础上,分析中... 日本是近代亚洲最主要的白银输出国。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及西方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从17世纪赴日贸易的澳葡、荷兰商船入手,考证16—18世纪澳葡、荷兰商船从日本运出的白银数量,以及日本朱印船从长崎运出的白银数额。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外学者以往结论的可靠性,兼及日本白银输出对亚洲区间贸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白银出口 澳葡 荷兰人 朱印船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米利·巴拉克和他的黑人革命戏剧《荷兰人》 被引量:1
5
作者 范煜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1-76,共6页
阿米利·巴拉克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剧作家,他提倡用黑人革命戏剧来变革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巴拉克的代表作《荷兰人》,论述他的革命戏剧在改造美国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上的失败。
关键词 阿米利·巴拉克 黑人文化运动 黑人革命戏剧 荷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灵船”带来的瓦格纳声浪——记《漂泊的荷兰人》广州演出
6
作者 林海鹏 《歌剧》 2023年第6期12-19,共8页
1923年1月,徐志摩发表了他的剑桥诗歌《听槐格讷乐剧》,这是诗人留学英国时听瓦格纳音乐后的有感而发,也是瓦格纳进入中国文人视域开端的标志。从“是神权还是魔力,搓揉着雷霆雳,暴风、广漠的怒号,绝海里骇浪惊涛”“管弦运化,金革调和... 1923年1月,徐志摩发表了他的剑桥诗歌《听槐格讷乐剧》,这是诗人留学英国时听瓦格纳音乐后的有感而发,也是瓦格纳进入中国文人视域开端的标志。从“是神权还是魔力,搓揉着雷霆雳,暴风、广漠的怒号,绝海里骇浪惊涛”“管弦运化,金革调和,创制了无双的乐剧,革新革音的槐格讷!”等诗句,可见瓦格纳音乐声浪给徐志摩带来的深深震撼。一百年后的今天,瓦格纳的歌剧首度在广州完整上演——由上海歌剧院与德国埃尔福特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漂泊的荷兰人》继2018年在德国与上海演出过后,终于在今年的5月5日从黄浦江畔驶向珠江水岸,“暴风的怒号声”与“绝海里的骇孩浪惊涛声”响彻广州大剧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上海歌剧院 《漂泊的荷兰人 乐剧 联合制作 徐志摩 黄浦江畔 幽灵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米瑞·巴拉卡独幕剧《荷兰人》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石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5-37,共3页
1964年上演的埃米瑞.巴拉卡的独幕剧《荷兰人》,通过非常特殊的场景——地铁和及其简单的人物表现令人震撼的效果。作者还为当时极力尝试着融入美国白人社会的中产阶级黑人们敲响了警钟,用血淋淋的现实向他们说明了他们努力的徒劳。作... 1964年上演的埃米瑞.巴拉卡的独幕剧《荷兰人》,通过非常特殊的场景——地铁和及其简单的人物表现令人震撼的效果。作者还为当时极力尝试着融入美国白人社会的中产阶级黑人们敲响了警钟,用血淋淋的现实向他们说明了他们努力的徒劳。作者在此剧中的各种表现手法也颇为独特,有较深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人 黑人戏剧 种族冲突 表现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兰剑 张文静 杜向民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6-160,共5页
荷兰是科研评价结果与科研经费拨付不直接联系的典型国家,其科研评价制度具有独特性。本文从学术性评价、行政性评价和效益性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荷兰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发现荷兰人文社科的评价具有制度化程度高,紧密与国际接轨,强... 荷兰是科研评价结果与科研经费拨付不直接联系的典型国家,其科研评价制度具有独特性。本文从学术性评价、行政性评价和效益性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荷兰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发现荷兰人文社科的评价具有制度化程度高,紧密与国际接轨,强调研究成果的原创性,重视成果的社会转化,关注科研人员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过程以同行评议为主,辅以文献计量,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七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完善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研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 人文社会科学 学术评价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音乐特点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坤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0-73,共4页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的歌剧代表作之一,其创作年代(1841—1843年)正是瓦格纳艺术风格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此在这部歌剧中明显地体现出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两种趋向:既有对德奥歌剧传统的充分继承,又有对新的艺术理想的初步尝试。本文对...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的歌剧代表作之一,其创作年代(1841—1843年)正是瓦格纳艺术风格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此在这部歌剧中明显地体现出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两种趋向:既有对德奥歌剧传统的充分继承,又有对新的艺术理想的初步尝试。本文对《漂泊的荷兰人》的选题、音乐素材、音乐结构、交响乐队和序曲几方面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描绘出瓦格纳在歌剧创作方面的一段特殊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漂泊的荷兰人 歌剧改革 “综合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来宾”到海盗:明王朝对来华荷兰人的认识与态度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发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5,共9页
1601年,荷兰人首次经海上航路来到中国澳门,寻求打开中国自由贸易之门。中国人虽称荷兰人为"红毛鬼",但这只是对外国人无意识的丑化与白描,并未带有明显的恶意。最初,荷兰人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是"来宾",与葡萄牙人... 1601年,荷兰人首次经海上航路来到中国澳门,寻求打开中国自由贸易之门。中国人虽称荷兰人为"红毛鬼",但这只是对外国人无意识的丑化与白描,并未带有明显的恶意。最初,荷兰人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是"来宾",与葡萄牙人没有不同。但随着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展开大规模的殖民竞争与武装冲突,葡萄牙人开始在中国人面前大肆攻击荷兰人,加上荷兰人相继侵扰澳门、澎湖、台湾和福建沿海等地,使其"海盗"形象逐渐确立。有明一代,荷兰人始终无法建立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荷兰 毛红鬼 海盗 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世纪初荷兰人的东亚认识与入据台湾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5,共7页
荷兰崛起于对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在这场战争中,荷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对西班牙、葡萄牙的直接战斗和商业竞争。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进入亚洲后,其对东亚的基本认识仍然基于欧洲经验,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视为自己... 荷兰崛起于对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在这场战争中,荷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对西班牙、葡萄牙的直接战斗和商业竞争。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进入亚洲后,其对东亚的基本认识仍然基于欧洲经验,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对手。因此,荷兰人意图占领澳门、澎湖,在商业上击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获得与中国贸易的垄断权。遇到挫折后,荷兰人选择了台湾大员作为贸易基地,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这一时期,荷兰人并不了解中国,对东亚的认识也仅仅依赖自身经验,并将之纳入到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视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人 东亚认识 澎湖 大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漂泊的荷兰人》看瓦格纳歌剧中的“女性救赎”主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1期30-42,I0008,共14页
"救赎"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逐步沉淀为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从外在的宗教仪式转变为艺术上的创作理念,在19世纪歌剧创作中广泛反映和集中体现出来。本文从19世纪与救赎主题相关的众多歌剧中选择瓦格纳的《漂泊的荷... "救赎"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逐步沉淀为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从外在的宗教仪式转变为艺术上的创作理念,在19世纪歌剧创作中广泛反映和集中体现出来。本文从19世纪与救赎主题相关的众多歌剧中选择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旨在音乐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寻文本形态与救赎主题之间的关联,论述"女性救赎"主题如何在瓦格纳歌剧中得以确立并不断发展,理解主题背后所蕴含的创作动机,并进一步阐释主题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漂泊的荷兰人 “女性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8世纪荷兰人从日本运出小判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兰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16世纪欧洲人抵日经商,发现这里盛产金银,但在日本锁国前(1640年),欧洲人只能运走白银,日本方面不但禁止黄金被运出,还让欧洲人运来黄金。锁国后,荷兰人成为唯一留在日本的西方人,幕府为了缓解日本白银的过多外流,遂允许荷兰人运走日本... 16世纪欧洲人抵日经商,发现这里盛产金银,但在日本锁国前(1640年),欧洲人只能运走白银,日本方面不但禁止黄金被运出,还让欧洲人运来黄金。锁国后,荷兰人成为唯一留在日本的西方人,幕府为了缓解日本白银的过多外流,遂允许荷兰人运走日本小判(金币)。以金代银是日本外贸政策的重要变化,预示着日兰贸易即将走向衰落。持续近百年的小判贸易,是日兰商贸交流的重要内容,亦是世界海洋贸易史及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 日本 小判(金币) 小判贸易 日兰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荷兰人”—荷兰性健康教育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文利 《中国性科学》 2007年第2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性健康教育 荷兰 青少年怀孕 人工流产 避孕措施 平均生育率 避孕套 避孕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荷兰人、森塔动机”中窥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创作
15
作者 王骏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77-80,100,共5页
笔者基于《漂泊的荷兰人》序曲中感性听觉经验,发现其中在听觉中存在的一点点不适宜的感觉。并从瓦格纳早期动机写作方法中探寻出感性听觉经验不适的缘由,和探讨晚期作品中"主导动机"不同于早期的创作方式,发现"主导动机... 笔者基于《漂泊的荷兰人》序曲中感性听觉经验,发现其中在听觉中存在的一点点不适宜的感觉。并从瓦格纳早期动机写作方法中探寻出感性听觉经验不适的缘由,和探讨晚期作品中"主导动机"不同于早期的创作方式,发现"主导动机"的结构作用,以及其实现"戏剧"至上的理念,和最终达到的"交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泊的荷兰人 瓦格纳 回忆动机 主导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构的眼睛”与传记的历史性——评《荷兰人——里根传》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远珍 《当代世界》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荷兰人 石头 自我 诞生 美国人 历史性 传记 里根 生活经历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芝龙之前开拓台湾的海盗袁进与李忠——兼论郑成功与荷兰人关于台湾主权之争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晓望 《闽台文化研究》 2006年第1期43-45,69,共4页
晚明是台湾开发的重要时期,许多人认为,郑芝龙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也有人说,颜思齐在郑芝龙之前到达台湾,他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实际上,在颜思齐之前,袁进、李忠等海盗已在台湾的北港盘踞多年,他们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而郑芝龙是... 晚明是台湾开发的重要时期,许多人认为,郑芝龙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也有人说,颜思齐在郑芝龙之前到达台湾,他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实际上,在颜思齐之前,袁进、李忠等海盗已在台湾的北港盘踞多年,他们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而郑芝龙是袁进事业的继承者。《明史·鸡笼传》记载台湾的海盗:"崇祯八年,给事中何楷陈靖海之策,言:‘自袁进、李忠、杨禄、杨策、郑芝龙、李魁奇、钟斌、刘香相继为乱,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在彭湖岛外,距漳、泉止两日夜程,地广而腴。初,贫民时至其地,规鱼盐之利,后见兵威不及,往往聚而为盗"。这段引文明确指出海盗袁进、郑芝龙等人以台湾为其巢穴,从其"相继为乱"一句来推测,袁进、李忠盘踞台湾应在郑芝龙之前,清代史学家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补遗·漳泉海寇》明确地说:"漳、泉海寇,起自袁进";可见,他们到台湾,原来不过是谋取鱼盐之利,而后乘势而起,成为海盗首领。关于袁进和李忠,曹学佺的《石仓全集·湘西纪行·海防》记载最为详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秋,"海寇袁进、李忠赴辕门投降。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芝龙 颜思齐 给事中 何楷 福建巡抚 明熹宗实录 天启 荷兰人 荷属东印度公司 两广总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人》中的戏剧冲突及身份建构
18
作者 徐天啸 佘军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3期3-5,共3页
冲突性话语是戏剧中常见的动态语言现象,会给人际和谐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话语分析已逐步成为语用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鲜有学者基于人际和谐管理理论对戏剧人物话语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基于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以《荷兰人》中的戏... 冲突性话语是戏剧中常见的动态语言现象,会给人际和谐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话语分析已逐步成为语用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鲜有学者基于人际和谐管理理论对戏剧人物话语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基于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以《荷兰人》中的戏剧会话为语料,从语用角度探究克雷和露拉在戏剧冲突中的身份建构,重点关注语境因素,从而发现两位人物基于社会语境因素建构自身身份的过程。本文可以为解读该剧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人 冲突 身份建构 人际和谐管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爱情观探析
19
作者 林杭 《艺苑》 2017年第1期60-61,共2页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早期的一部代表作。本文重点分析瓦格纳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所呈现出的爱情观,并进一步探究该部歌剧的内涵。
关键词 瓦格纳 《漂泊的荷兰人 观念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人》与《动物园的故事》之相似性解读
20
作者 陈晓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3-34,47,共3页
埃米瑞·巴拉卡和爱德华·阿尔比同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巴拉卡擅长写作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反映黑人受压迫的处境,以激发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武装反抗白人的热情;阿尔比擅长创作荒诞派剧作,其作品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 埃米瑞·巴拉卡和爱德华·阿尔比同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巴拉卡擅长写作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反映黑人受压迫的处境,以激发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武装反抗白人的热情;阿尔比擅长创作荒诞派剧作,其作品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以及中产阶级的盲目乐观、精神空虚。独幕剧《荷兰人》和荒诞剧《动物园的故事》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剧情结构、叙事主题、写作技巧等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相似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人 《动物园的故事》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