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高内涵分析技术进行药物肝毒性风险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高阳 胡宇驰 +4 位作者 左泽平 王志斌 金家金 王立娜 程源 《药学研究》 CAS 2015年第12期688-691,702,共5页
目的研究尝试应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建立药物肝毒性高内涵毒性评价指数测定的标准方法。方法采用Tox Insight药物肝毒性检测试剂盒,利用对多靶点的特异性染色,结合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平台考察4种药物对人源性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毒性作... 目的研究尝试应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建立药物肝毒性高内涵毒性评价指数测定的标准方法。方法采用Tox Insight药物肝毒性检测试剂盒,利用对多靶点的特异性染色,结合高内涵活细胞成像分析平台考察4种药物对人源性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毒性作用,包括对该细胞的细胞数、核DNA含量、细胞质内谷胱甘肽降低水平、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等5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拟对受试样品的肝毒性进行评估。结果氟西汀和罗格列酮的肝毒性评估结果为阴性;甲芬那酸和噻氯匹定的肝毒性评估结果为阳性,提示具有肝毒性风险,且甲芬那酸的肝毒性风险比噻氯匹定的高。结论应用高内涵分析技术评估药物肝毒性的方法基于活细胞、多参数、实时、高通量,能够实现药物多种生物活性、毒性的早期、快速检测,并且灵敏稳定,简便可行,可尝试用于对药物进行体外肝毒性的安全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涵分析 药物肝毒性 毒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药物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傅大干 蔡方成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丙戊酸 药物肝毒性 研究进展 功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FDA药物肝毒性监测和管理文件简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竟永华 李行 郭剑非 《中国药物警戒》 2006年第6期325-328,共4页
药物是造成肝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药物肝毒性进行科学监测和管理是制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新药研发、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药品上市后监管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美国FDA、美国药物研究与制药商协... 药物是造成肝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药物肝毒性进行科学监测和管理是制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新药研发、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药品上市后监管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美国FDA、美国药物研究与制药商协会(PhRMA)、美国肝病协会(AASLD)共同制定的关于药物肝毒性监测和管理的文件,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药物肝毒性的探测、评价和管理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简析这些文件,以期为我国药物肝毒性的监测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肝毒性 药物损害 药物安全 药物警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真真 朱朝敏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60-63,共4页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结核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直接影响结核病的防治。深入研究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作用机制、危险因素、临床判断、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药物肝毒性 公共卫生问题 结核病 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 危险因素 临床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叶长根 孙水林 刘亮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I0016-I0019,共4页
目前结核病死灰复燃且有上升的趋势,每年有15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1]。由于抗结核治疗时间长并且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副作用成为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肝损伤被认为是抗结核药物最严重的副作用,因为抗结核治疗期间,肝损伤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 目前结核病死灰复燃且有上升的趋势,每年有15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1]。由于抗结核治疗时间长并且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副作用成为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肝损伤被认为是抗结核药物最严重的副作用,因为抗结核治疗期间,肝损伤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其他副作用显著增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药物肝毒性 危险因素 损伤发生率 副作用 死灰复燃 治疗时间 临床问题
原文传递
重视对药物肝毒性的临床监测 被引量:6
6
作者 许建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49-450,共2页
关键词 药物肝毒性 损伤 用药反应
原文传递
体外肝脏3D模型在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优势 被引量:8
7
作者 卢贤欢 赵华琛 +2 位作者 王雪 黄芝瑛 淡墨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59-1864,共6页
建立及评价体外肝脏3D模型在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优势。本研究利用悬滴技术构建Hepa RG3D多细胞聚球体模型,并检测其肝功能水平,最后用该模型评价2个肝毒性阳性药重复给药毒性,并与2D模型下单次给药毒性进行比较。Hepa RG细胞聚集生长形... 建立及评价体外肝脏3D模型在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优势。本研究利用悬滴技术构建Hepa RG3D多细胞聚球体模型,并检测其肝功能水平,最后用该模型评价2个肝毒性阳性药重复给药毒性,并与2D模型下单次给药毒性进行比较。Hepa RG细胞聚集生长形成微组织体,该模型的细胞白蛋白表达水平、尿素分泌水平和CYP3A4活性诱导水平均显著高于2D模型。盐酸胺碘酮在2D和3D培养模型下IC_(50)分别为50和100μmol·L^(-1);异烟肼在2D模型下IC_(50)>1 mmol·L^(-1),3D模型下IC_(50)为700μmol·L^(-1)。两个药物在3D模型下LDH活性均呈现明显的时间/给药次数依赖性和剂量正相关性。结果提示成功建立体外肝脏3D悬滴培养模型,与2D模型比较,该模型可用于准确评价肝毒性阳性药,并为将来体外准确、高通量和多次长期给药评价药物肝脏毒性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3D模型 悬滴培养 细胞功能 药物肝毒性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药物肝毒性快速评价方法的优化及评价标准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璇 王敏 +7 位作者 韩婷 文佳 程水清 张海霞 李千 赵崇军 李向日 林瑞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969-1976,共8页
目的 以对乙酰氨基酚(APAP)为例,通过优化其对斑马鱼幼鱼肝毒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参数,确立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的肝毒性快速评价方法及药物肝损伤分级方法。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APAP处理斑马鱼幼鱼,在实验终点(药物暴露后48 h/24 h)统计不... 目的 以对乙酰氨基酚(APAP)为例,通过优化其对斑马鱼幼鱼肝毒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参数,确立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的肝毒性快速评价方法及药物肝损伤分级方法。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APAP处理斑马鱼幼鱼,在实验终点(药物暴露后48 h/24 h)统计不同处理组斑马鱼的死亡率,并绘制“死亡率—浓度”效应曲线,计算最大耐受浓度(LC0)和半数致死浓度(LC_(50));考察并优化斑马鱼幼鱼在APAP毒性研究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斑马鱼鱼龄[3 dpf、4 dpf(受精后天数:dpf)]、给药暴露时间(48 h、24 h)和孔板(6孔板、12孔板;6 mL、4 mL),并从以上3个水平设计正交实验,建立斑马鱼肝毒性模型的最佳实验条件参数。另择3 dpf斑马鱼幼鱼[3 dpf-48 hpe-12孔板(暴露后小时:hpe)]与选定条件(4 dpf-24 hpe-12孔板)进行比较,以表型评价、组织病理学评价、体内凋亡评价、生化指标及肝脏区域面积作为系统生物学评价指标,确认斑马鱼整体肝毒性评价的方法和损伤参照标准。结果 以实验所得各组LC_(50)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建立毒性模型的最佳实验条件参数为:选择4 dpf的斑马鱼幼鱼置于12孔板中给药暴露24 h;与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斑马鱼幼鱼肝脏透明度下降、颜色变暗且卵黄囊吸收延迟;肝脏组织结构松散、肝细胞空泡化严重;吖啶橙染色可见黄绿色荧光,提示存在肝细胞凋亡;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呈显著性升高;肝脏面积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减小,以此确认方法的合理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证明以斑马鱼幼鱼肝面积的变化值(δ)评价斑马鱼肝损伤的可靠性,并以该指标初步建立了斑马鱼幼鱼的肝损伤评级。结论 考察并优化得到最佳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评价参数,确认斑马鱼幼鱼肝毒性评价方法并建立斑马鱼幼鱼的肝损伤评级,为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快速评估药物肝毒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斑马鱼 评价标准 药物肝毒性
原文传递
影响药物肝毒性的7因素
9
作者 陈成伟 《家庭用药》 2006年第9期41-41,共1页
临床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人同样用一种药。大多数并不发生药物性肝病,而偏偏有少数人却发生了。影响药物肝毒性的常见因素究竟有哪些?了解这一问题对预防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药物肝毒性 药物 常见因素
原文传递
高内涵筛选在药物肝毒性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焦玉菡 冯阳 李海舟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008-1015,共8页
很多上市新药因肝毒性问题被警告、撤市或限用。因此,对药物肝毒性进行评估,确保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安全成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技术(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利用该技术... 很多上市新药因肝毒性问题被警告、撤市或限用。因此,对药物肝毒性进行评估,确保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安全成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技术(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在体外对药物毒性进行多参数、多靶点、高通量的检测和分析,也被称为高内涵筛选。基于毒性通路的HCS是目前药物肝毒性预测的重要思路,该文主要介绍基于毒性通路的HCS在药物引起的本质性肝损伤和特异性肝损伤(包括脂肪变性、磷脂质病、胆汁淤积和遗传物质损伤等)这两大类药物肝毒性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涵筛选 毒性通路 药物肝毒性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ABCB1和ABCC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抗结核药物致肝毒性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颖佳 汤海京 +7 位作者 綦辉 申晨 孙琳 李洁琼 徐放 焦伟伟 杨旭 申阿东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探讨ABCB1和ABCC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抗结核药物致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汉族结核病患儿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高通量的Mass ARRAY平台,对于ABCB1和ABCC... 目的探讨ABCB1和ABCC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抗结核药物致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汉族结核病患儿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高通量的Mass ARRAY平台,对于ABCB1和ABCC2基因的16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展开基因分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ATDH病例组和ATDH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ATDH病例以及189例对照。ABCB1和ABCC2基因SNP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位点分别按照显性遗传模型和隐性遗传模型分析,各位点基因型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B1和ABCC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儿童ATDH的发生并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毒性 ABCB1 ABCC2 单核苷酸多态性 汉族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血红素加氧酶-1小鼠模型用于药物肝毒性评价
12
作者 刘磊 张玉龙 +1 位作者 王小慧 詹林盛 《军事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510-515,共6页
目的建立实时动态监测药物肝毒性小鼠模型,用于药物肝毒性临床前评价。方法通过水动力高压转染法将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报告基因质粒转染到小鼠肝细胞中,建立HO-1-Luc小鼠模型。使用HO-1-Luc小鼠模型动态监测对乙... 目的建立实时动态监测药物肝毒性小鼠模型,用于药物肝毒性临床前评价。方法通过水动力高压转染法将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报告基因质粒转染到小鼠肝细胞中,建立HO-1-Luc小鼠模型。使用HO-1-Luc小鼠模型动态监测对乙酰氨基酚(APAP)导致的肝损伤以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HO-1-Luc小鼠模型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的手段能监测到APAP引起的肝毒性,与通过活性氧相关标志物、转氨酶以及组织病理学等经典肝毒性检测手段得到的结果吻合。同时该小鼠模型能够监测到谷胱甘肽对APAP诱导的肝毒性保护作用。结论建立的HO-1-Luc小鼠模型在药物临床前肝毒性评价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荧光成像 水动力高压转染 血红素加氧酶-1 自由基 药物肝毒性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滕光菊 孙颖 +4 位作者 常彬霞 赵军 张伟 邹正升 李保森 《肝脏》 2011年第6期497-500,共4页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主要脏器,也是机体代谢、免疫的重要器官,与药物关系密切。药物肝毒性的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主要脏器,也是机体代谢、免疫的重要器官,与药物关系密切。药物肝毒性的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衰、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肝脏肿瘤。目前,DILI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损伤 影响因素 致病机制 脏疾病 liver 药物 药物肝毒性 药源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nR改良海氏法则及PALT评估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14
作者 詹姆斯·布坎南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与药物、草药和其他补充或替代疗法相关的肝毒性一直是全球安全专业人员和监管机构关注的问题。在临床开发和上市后阶段及时识别肝损伤仍是一项挑战。目前,用于识别最有可能发展为肝衰竭或死亡的肝毒性病例标准已经取得最新进展,并建立... 与药物、草药和其他补充或替代疗法相关的肝毒性一直是全球安全专业人员和监管机构关注的问题。在临床开发和上市后阶段及时识别肝损伤仍是一项挑战。目前,用于识别最有可能发展为肝衰竭或死亡的肝毒性病例标准已经取得最新进展,并建立了可用于评估与肝损伤相关肝细胞损失程度的新方法。本文将对这些新方法及其在相关肝毒性持续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损伤(DILI) 草药 补充疗法 替代疗法 海氏法则 药物引起严重毒性的四象限评价图表 R值 nR值 谷丙转氨酶的P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病1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浩歌 杨霞 +1 位作者 张凤丹 张晓萍 《社区医学杂志》 2008年第19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药物 临床分析 重症功能衰竭 急性损伤 慢性脏疾病 LIVER 药物肝毒性 脏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监测及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建明 任晓非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急性药物损伤 临床监测 药物肝毒性 用药过程 胆汁淤积性 发病形式 细胞性 免疫损伤 药物介导 代谢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钰 范一宏 吕宾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1392-1393,共2页
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可导致死亡率极高的急性肝衰竭,由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中最应重视的问题。笔者对浙江省4个地区、5家三乙以上医院2000~2006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病... 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可导致死亡率极高的急性肝衰竭,由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中最应重视的问题。笔者对浙江省4个地区、5家三乙以上医院2000~2006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损伤 急性重症 临床分析 急性衰竭 实验室检查 药物肝毒性 临床表现 临床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炎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晓华 沈鹏臻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10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6年我院临床各科室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患者发病多在用药后1~3周占79.6%;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腹胀、腹痛、皮疹;肝功能检查提...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6年我院临床各科室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患者发病多在用药后1~3周占79.6%;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腹胀、腹痛、皮疹;肝功能检查提示ALT、AST增高,以ALT增高为主,黄疸指数均异常;部分病例有嗜酸性细胞的增高;肝损害常见药为抗结核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中草药、抗甲亢药物四大类共53例79.3%;及时停用可疑肝毒性药物,保肝治疗后,大部分病人病情好转,3例出现肝衰竭。结论临床工作中重视药物肝炎是预防药物性肝炎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临床分析 毒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肝脏/肝胆类器官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徐嘉琪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6期497-501,505,共6页
传统体外研究系统如细胞系、原代细胞、组织切片等在模拟体内环境方面存在局限。类器官技术利用干细胞在体外形成三维结构,能够更好地模拟真实器官的复杂结构和微环境,为现代科研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平台。药物肝毒性研究在新药研发及药... 传统体外研究系统如细胞系、原代细胞、组织切片等在模拟体内环境方面存在局限。类器官技术利用干细胞在体外形成三维结构,能够更好地模拟真实器官的复杂结构和微环境,为现代科研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平台。药物肝毒性研究在新药研发及药物上市后安全性评价中非常重要,肝胆类器官能够更全面地模拟肝脏内多种细胞类型和微环境,为药物肝毒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尽管类器官技术面临扩增难度大、无法完全复制体内环境等挑战,但通过改进培养条件、结合生物材料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方法有望实现突破。本文对肝脏/肝胆类器官技术的发展,肝胆类器官的构建、培养方法、评价标准,以及将其应用在药物肝毒性评估中的研究实例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技术 体外研究模型 胆类器官培养 药物肝毒性 药物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成林 万远太 曹丽娜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07-512,共6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发病率约为0.014%?0.019%[1].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导致急性肝衰竭(ALF)的主要原因。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药品滥用现象增多,近年来DILI发病率呈上...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发病率约为0.014%?0.019%[1].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导致急性肝衰竭(ALF)的主要原因。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药品滥用现象增多,近年来DIL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DILI预后一般较好,停用肝毒性药物后,多数患者能逐渐恢复乃至痊愈,约有5%?10%的患者可发展成慢性肝病,约10%的患者因ALF死亡或不得不接受肝移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损伤 急性衰竭 慢性 预后评价 药品滥用 脏损伤 药物不良反应 毒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