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7篇文章
< 1 2 1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药物损伤和防护
1
作者 宋守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1,共3页
线粒体DNA(mtDNA)是细胞的能量转换系统,在细胞合成、物质转运及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可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类真核细胞内,代谢旺盛的脏器、组织和细胞含量较多:如心脏、肝脏、肌肉、肾小管上皮细胞,含线粒体极为... 线粒体DNA(mtDNA)是细胞的能量转换系统,在细胞合成、物质转运及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可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类真核细胞内,代谢旺盛的脏器、组织和细胞含量较多:如心脏、肝脏、肌肉、肾小管上皮细胞,含线粒体极为丰富便于提供能量,淋巴细胞含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药物损伤 防护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损伤引起嗜血细胞综合症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艳乐 张连峰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3年第2期360-361,共2页
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反应增生性疾病,亦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嗜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 creticulosis),于1979年由Ri... 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反应增生性疾病,亦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嗜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 creticulosis),于1979年由Risdall等报告,可分为原发性(家族性)HPS和继发性HPS两种。继发性HPS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损伤 嗜血细胞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在精神科药物损伤早期诊断的意义
3
作者 王勤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S02期148-150,共3页
目的分析探究在精神科药物损伤早期诊断中运用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为2016年10-12月期间该院接收的30例精神异常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2016年10-12月期间接收的30例精神正常患者(作为... 目的分析探究在精神科药物损伤早期诊断中运用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为2016年10-12月期间该院接收的30例精神异常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2016年10-12月期间接收的30例精神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都采用心肌酶谱和hs-CRP联合检测的方式,分析在精神科药物损伤早期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试验组心肌酶谱检测与hs-CRP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hs-CRP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诊断方式相比,心肌酶谱检测与hs-CRP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肌酶谱和hs-CRP联合检测用于精神科药物损伤早期的诊断中,可充分发挥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势,能够取得显著的诊断效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早期发现对患者形成的伤害,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 药物损伤 心肌酶谱 超敏C-反应蛋白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谨防药物损伤阴道
4
作者 刘正英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年第9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阴道疾病 阴道损伤 高锰酸钾溶液 药物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化疗药物损伤局部组织及血管的护理体会
5
作者 迪丽拜尔.阿布力孜 木克热木.阿不力克木 《新疆医学》 2008年第11期109-111,共3页
关键词 化疗药物损伤 血管弹性 局部组织 静脉穿刺困难 护理 预防 周围皮肤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让药物损伤你的食管
6
作者 张磊 《家庭中医药》 2004年第11期48-48,共1页
药物性食管损伤,是服药引起的一种食管疾患,多发生在老年人。主要表现有咽痛、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吞服困难。还常有“烧心”、呕吐、长期发热等症状,病情重者不能进食.需要住院治疗。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 药物性食管损伤,是服药引起的一种食管疾患,多发生在老年人。主要表现有咽痛、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吞服困难。还常有“烧心”、呕吐、长期发热等症状,病情重者不能进食.需要住院治疗。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和氯化钾、奎尼丁、阿司匹林及抗癌药物都可引发。药物的毒副作用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降低了黏膜下层括约肌的张力,导致胃液反流:或与高浓度药物接触时间长,造成食管损伤:长期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出现菌群失调致霉菌性食管炎:或病毒性食管感染,也是食管损伤的病理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食管损伤 老年人 合理用药 药物滥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0例病理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7
作者 许姗姗 仇丽霞 +1 位作者 柳雅立 张晶 《肝脏》 202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DILI的患者360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好...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DILI的患者360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的恶化率。结果360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年龄49.00(37.00,57.00)岁,以女性(240例、66.70%)为主。可疑用药中,单一用药患者居多(314例、87.22%),且中药/中成药占比最高(53.90%)。好转组患者347例、恶化组患者13例。恶化组WBC、ALT、AST、TBil显著升高,CHE、Alb、PTA、Delta-TBil显著下降,且住院天数短。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PTA(OR=0.716,95%CI:0.535~0.960,P=0.025)、Delta-TBil(OR=0.970,95%CI:0.941~0.999,P=0.044)是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PTA、Delta-TBil进行分类变量处理,发现具有2个危险因素(PTA≤51和Delta-TBil≤-37.8)患者恶化率为100.00%,明显高于≥1个危险因素(PTA≤51或/和Delta-TBil≤-37.8)患者、无危险因素患者。结论PTA、Delta-TBil是影响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对具有2个危险因素患者加强疾病监测,尽早行肝移植,减少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4年版)》更新要点解读
8
作者 顾瑾 林明贵 唐神结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28-134,共7页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为多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我国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DILI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众...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为多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我国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DILI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众多新观点和证据,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9年版)》进行了更新,推出了《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4年版)》。作者从7个方面对新旧两版ATB-DILI指南进行对比解读,以便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及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性肝损伤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
9
作者 王萍 王小军 +1 位作者 徐金波 周小娟 《中国乡村医药》 2025年第6期35-36,共2页
该文报道了1例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经停药、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该药物不良反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关联性为很可能,药物性肝损伤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为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合... 该文报道了1例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经停药、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该药物不良反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关联性为很可能,药物性肝损伤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为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药物性肝损伤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应用特点分析
10
作者 金淼鑫 赵晖 +2 位作者 朱平生 苗明三 乔靖怡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鉴于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与临床症状贴合度较低,复制更符合临床实际的DILI模型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3年7月DILI动物模型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为构建与人类发病机制、与人体... 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鉴于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与临床症状贴合度较低,复制更符合临床实际的DILI模型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3年7月DILI动物模型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为构建与人类发病机制、与人体肝脏代谢功能更接近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筛选DILI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对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造模动物、造模方法、成模时间、阳性药物、检测指标等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在DILI动物模型中小鼠占比74.14%,其中C57BL/6小鼠占比27.41%,KM小鼠占比25.07%,ICR小鼠占比10.70%及Balb/c小鼠占比7.57%。对乙酰氨基酚为最常用造模药物占比63.57%。对所纳入文献中的常用造模药对乙酰氨基酚造模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小鼠造模剂量最多的是300 mg/kg,占比31.46%;大鼠的造模剂量多为1000 mg/kg。最常用的造模时间是24 h,占比40%;其次是12 h,占比23.24%;再次是6 h,占比16.22%。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腹腔注射,占比56.87%;其次是灌胃占比41.51%。常用的检测指标的方法有蛋白质印迹法,占比27.45%;其次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占比26.61%。主要用来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的变化。最常用阳性对照药物为水飞蓟素,占比37.61%;其次为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联苯双酯,占比分别为27.52%和26.61%。通过对所选造模条件进行赋值权重,提出最佳模型为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24 h后检测小鼠的表观指征群、血清和肝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临床表现即为造模成功,最佳模型占比56.42%。以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为模型开展实验研究,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建立DILI模型,通常24 h后即可造模成功;选用水飞蓟素、N-乙酰半胱氨酸或联苯双酯作为阳性对照药;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水平,结合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模型建立、检测与评价的最佳指标。结论:通过文献挖掘和系统化分析,对既往DILI模型建立规律及潜在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出DILI动物模型复制的最佳条件和评价指标,为建立临床吻合度高且重复性好的DILI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动物模型 数据挖掘 模型分析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阿苯达唑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道与分析
11
作者 卢玉银 陈晓宇 张莉 《中国药业》 CAS 202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阿苯达唑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某院收治的1例服用阿苯达唑后出现严重肝损伤患者的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分析其诱发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适宜的保肝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阿苯达唑可能通过激活CYP1A1...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阿苯达唑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某院收治的1例服用阿苯达唑后出现严重肝损伤患者的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分析其诱发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适宜的保肝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阿苯达唑可能通过激活CYP1A1,CYP1B1,CYP2J2酶的活性而诱发肝损伤。临床应重视阿苯达唑引起的肝损伤,建议加强用药监测,积极识别潜在风险,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阿苯达唑 药品不良反应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P酶/Caspase-3途径探讨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刘思雨 张依娜 +7 位作者 李敏 雷一鸣 王丽平 卫培峰 欧莉 白杨 董泰玮 高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514,共9页
目的基于CYP酶/Caspase-3途径探讨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取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150μmol·L^(-1)),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100、150、200μmol·L^... 目的基于CYP酶/Caspase-3途径探讨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取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150μmol·L^(-1)),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100、150、200μmol·L^(-1)),没食子酸低、中、高剂量组(100、150、200μmol·L^(-1)),以及二苯乙烯苷低、中、高剂量组(200、500、1000μmol·L^(-1)),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法检测肝细胞中CYP1A1、CYP3A4、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中CYP1A1、CYP3A4、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首乌组(8 g·kg^(-1))、制首乌组(8 g·kg^(-1))、大黄素组(37.8 mg·kg^(-1))、大黄酸组(312μg·kg^(-1))、没食子酸组(4.58 g·kg^(-1)),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采用全自动酶标仪检测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q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CYP1A1、CYP3A4、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YP1A1、CYP3A4、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外实验:与空白组比较,中、高剂量大黄素及不同浓度大黄酸、没食子酸均对HepG2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二苯乙烯苷各浓度对HepG2细胞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的细胞随着给药浓度升高,细胞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呈现皱缩、变圆、颜色加深,以及部分坏死、脱落,大黄素中、高剂量组及没食子酸中、高剂量组细胞坏死严重;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中、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P<0.01);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各剂量组细胞的CYP1A1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大黄素高剂量组、大黄酸中/高剂量组及没食子酸各剂量组细胞的CYP3A4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大黄素中/高剂量组、大黄酸高剂量组、没食子酸中/高剂量组细胞的Caspase-3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各剂量组细胞的CYP1A1、CYP3A4、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2)体内实验: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看,大致为没食子酸组>大黄酸组>大黄素组>生首乌组>制首乌组,制首乌组的肝组织病理损伤最低。与空白组比较,生首乌组、大黄素组、没食子酸组小鼠的血清IBIL、TBIL、AST、AL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大黄酸组的血清AST、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没食子酸组的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生首乌组、制首乌组、大黄素组、没食子酸组小鼠的肝组织CYP1A1、CYP3A4、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大黄酸组的肝组织CYP3A4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生首乌组、制首乌组及没食子酸组小鼠的肝组织CYP1A1、CYP3A4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生首乌组、大黄酸组及没食子酸组小鼠的肝组织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何首乌及其主要成分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CYP1A1、CYP3A4通路,促进Caspase-3凋亡因子表达有关,其中没食子酸的肝损伤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制首乌 大黄素 大黄酸 没食子酸 药物性肝损伤 CYP酶/Caspase-3途径 HEPG2细胞 小鼠
原文传递
UGT1A1多态性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13
作者 陆雨佳 区可滢 +4 位作者 马越洋 袁传溯 刘斌 杨永峰 熊清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UGT1A1抑制药物和非UGT1A1药物;并采用Sanger测序或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共纳入219例DILI患者,男性98例,平均年龄(46.32±14.95)岁,查找相关数据库DILI患者有20个药物(16.26%,20/123)对UGT1A1酶有抑制作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占60.73%(133/219)。UGT1A1抑制药物组的ALT、AST、ALP、GGT高于非UGT1A1药物组(P<0.05);而年龄、性别、TBIL、IBIL、WBC、Hb、Plt、损伤类型、损伤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抑制药物组的UGT1A1多态性位点占比(68.42%)高于非UGT1A1药物组[51.16%,OR(95%CI):2.068(1.183~3.617),χ^(2)=6.58,P=0.01]。UGT1A1抑制药物组与非UGT1A1药物组基因分类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22)。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ALT和UGT1A1*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相关,多因素分析中UGT1A1*6[OR(95%CI):3.143(1.398~7.067),P=0.00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显著相关。结论UGT1A1*6增加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基因多态性 UGT1A1 药物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文献病例分析
14
作者 郁件康 郁文刘 +1 位作者 陈世祺 李芸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2期230-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VDZ)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有关VDZ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VDZ)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有关VDZ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涉及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例(占66.67%),女性患者3例(占33.33%);年龄为23~82岁,平均(38.11±17.72)岁;发生DILI的时间为VDZ首次治疗后14~275 d,其中5例(占55.56%)发生于第3次用药后。DILI的临床表现隐匿,仅2例患者初诊时出现了疲劳和皮肤黄染的症状;肝功能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患者肝损伤类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6例,占66.67%)。预后较好,8例(占88.89%)患者在停药或干预后6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使用VDZ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可能导致DILI,特别是胆汁淤积型DILI。通过了解药物治疗史,明确时间关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必要时及时停用可疑药物、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 文献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彭小园 易东阳 +3 位作者 冯彬彬 张建海 曾保富 陈开君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该文从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医药 药物性肝损伤 药毒 药邪 药蛊 胁痛 黄疸 积聚 虚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柳苷元在预防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6
作者 王何月 胡旺 +2 位作者 王小妮 徐涛 周焕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7,共9页
目的探究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预防性干预对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构建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脾指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AST、ALT的水... 目的探究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预防性干预对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构建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脾指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AST、ALT的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利用ELISA、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Ppg对APAP诱导的AML-12细胞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等指标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对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pg改善了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小鼠的肝脾指数,血清中AST、ALT水平明显下降,减轻了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体外实验表明,Ppg明显抑制了APAP诱导的AML-12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的表达,降低了GSH和MDA的水平,提高了SOD的活性。同时,通过PDTC(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了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了p65在细胞核中的积累,效果与Ppg高剂量组相仿。结论Ppg能够减轻由APAP引起的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保护APAP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柳苷元 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性肝损伤 炎症 氧化应激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
17
作者 杨慧敏 彭琪 赵媛 《肝脏》 2025年第1期21-23,5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DILI患者114例,收集DILI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临床表现、治疗结局...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DILI患者114例,收集DILI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临床表现、治疗结局等,总结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结果114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6例;13~18岁69例(60.5%),≤1岁10例(8.8%)。呼吸道感染31例(27.2%),有临床症状99例(86.8%),无明显症状15例(13.2%),临床症状依次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发热、呕吐、黄疸、皮疹、恶心及腹胀。肝细胞损伤型97例(85.1%)、胆汁淤积性6例(5.3%)、混合型11例(9.6%)。肝损伤患者血清AST为(531.7±149.6)U/L,高于其他两组的(296.1±105.5)U/L和(167.9±72.8)U/L;血清ALT为(765.6±217.5)U/L,高于其他两组的(123.4±79.1)U/L和(358.2±104.7)U/L;血清ALP为(330.4±187.5)U/L,高于其他两组的(301.2±101.3)U/L和(198.3±171.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5例(74.1%)好转、32例(28.1)治愈、4例(3.5%)未愈、13例(11.5%)临床结局不详。引起儿童DILI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抗菌药(26.7%)、中药(21.6%)、解热镇痛药(18.8%)、肿瘤化疗药(11.9%)、抗结核药(10.2%)、精神疾病药(5.7%)、抗病毒药(2.8%)及激素(2.27%)。其中93例(52.8%)为口服给药,占比最多,发病时间为(30.2±8.9)d;最少为皮下注射1例(0.5%),发病时间为(20.0±0.0)d。结论临床医师对于儿童用药应该慎重,从儿童自身因素、药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儿童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环类药物化疗导致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分析
18
作者 范丹丹 刘灵 赵暖暖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蒽环类药物化学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Ⅰ期/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155例,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观察DILI发生和临床分型情况,并给予降酶或/和退黄处理。结果本... 目的探讨蒽环类药物化学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Ⅰ期/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155例,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观察DILI发生和临床分型情况,并给予降酶或/和退黄处理。结果本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 92例(59.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57例,胆汁淤积型25例和混合型10例;DILI组患者年龄为(45.6±7.2)岁,显著大于未发生DILI组【(40.5±8.5)岁,P<0.05】,体质指数为(26.2±2.2)kg/m^(2),显著大于未发生DILI组【(23.0±2.4)kg/m^(2),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Ⅱ期肿瘤占比分别为25.0%、17.4%、18.5%和52.2%,显著高于未发生DILI组的6.3%、4.8%、4.8%和31.7%(P<0.05);在DILI发生后,经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及给予甘草酸类降酶和熊去氧胆酸退黄处理,各型DILI患者血生化指标均得以恢复,继续接受后续化疗治疗和随访。结论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生DILI比较常见,但经积极护肝处理,预后良好,需要及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乳腺癌 蒽环类药物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九价HPV疫苗引起药物性肝损伤1例
19
作者 吕洁 周鸿科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但这一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现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在接种九价HPV疫苗第二针后出现乏力、纳差、巩膜及皮肤黄染,经护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临...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但这一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现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在接种九价HPV疫苗第二针后出现乏力、纳差、巩膜及皮肤黄染,经护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临床医生未能及时说服患者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排查药物性肝损伤,致患者继续接种第三针,出现肝损慢性化、严重化。经进一步的护肝、利胆、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随访5个月,患者肝脏功能已恢复正常。通过该病例以期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知及诊治水平。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port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nine-valent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in China, but this problem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by clinicians. It is reported that a middle-aged female patient suffered from fatigue, poor appetite, yellow staining of sclera and skin after the second dose of nine-valent HPV vaccine. After symptomatic support treatment such as protecting the liver and promoting gallbladder function, the symptoms improved, but the clinician failed to persuade the patient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examination in tim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resulting in the patient continuing to receive the third dose, resulting in chronic and severe liver damage. After further symptomatic support treatment such as liver protection, choleretic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follow-up for 5 months, the liver function of the patient has returned to normal. Through this case, we hop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ogni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价HPV疫苗 肝毒性 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黄芪醇改善阿奇霉素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20
作者 张翠锋 钱海溢 +4 位作者 何溢宸 王佳音 解心怡 徐启祥 郭文俊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41-148,共8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环黄芪醇改善阿奇霉素诱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预测环黄芪醇和DILI的潜在靶点,提取、筛选共有和关键靶点,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环黄芪醇改善阿奇霉素诱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预测环黄芪醇和DILI的潜在靶点,提取、筛选共有和关键靶点,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验证。分离C57BL/6小鼠原代肝细胞,通过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氧自由基检测试剂盒(ROS)探索阿奇霉素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DILI的最佳浓度和时间,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NF-κB p65、AMPKα、p-AMPKα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评估环黄芪醇(10~50μmol/L)的干预效果。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关键基因10个,包括热休克蛋白90AA1 (HSP90AA1)、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等。GO富集分析显示,环黄芪醇主要可能通过调节膜电位和化学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以及影响神经元胞体和远端轴突等细胞组分和相关激酶活性发挥作用。KEGG富集分析显示其主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环黄芪醇与HSP90AA1、MMP2以及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p65 (NF-κB p6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核因子红细胞来源2样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 NAD (P) H:醌氧化还原酶-1 (NQO1)等靶点良好结合,尤其与Nrf2的结合能≤-5.0 kcal/mol。细胞实验显示,阿奇霉素(50μmol/L,12 h)显著降低肝细胞活力并升高ROS水平(P<0.01)。环黄芪醇可明显改善肝细胞活性和缓解氧自由基的生成,下调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上调AMPKα、Nrf2、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环黄芪醇可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激活AMPK/Nrf2/HO-1/NQO1通路,改善阿奇霉素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Nrf2密切相关。然而,DILI的复杂病理机制可能涉及其他未被验证的通路,需进一步在动物模型中验证环黄芪醇的体内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黄芪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药物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